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令黃赤白等皆入其中不壞青之本相。
而能于青色之中具見餘色。
是則略說一切處一切入竟。
問曰。
何故不于一切處中分别趣道之相。
答曰。
一切聲聞經中。
多說一切處是有漏緣。
但是修通法。
既于發無漏義劣故不分别。
若依摩诃衍義欲分别者。
類如前背舍勝處中說。
今菩薩為欲令神通普偏成就普現色。
具足一切法界中事故。
修是一切處。
故大品經亦說名一切處波羅蜜第二明觀禅功用之法者。
佛弟子既得此三番觀行。
若欲為化衆生現希有事令心清淨。
應當廣修一切神通道力。
所謂六通十四變化四辯無诤三昧願智頂禅自在定煉禅十八變化等諸大功德。
皆應住此背舍勝處一切處中學。
既學得已令多衆生睹見歡喜信伏得度故修神變。
次釋六神通。
六通者。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他心通。
四宿命通五如意通。
六漏盡通。
皆言神通者神名天心通是智慧性。
以天然之智慧徹照一切色心等法無閡。
故名神通。
今約此諸禅後釋六通即為三意。
一明得通因緣不同。
二正明修通方法。
三明變化功用。
第一明得通因緣不同者自有三種。
一者報得。
如諸天大福德淨土中人受生即得報得五通也。
二者發得。
若人但因忏悔。
或深修上所說禅定。
雖不作取通方便而神通自發。
故經雲。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三修得者。
行人雖證上所說諸深禅定。
而未斷障通無知則神通終不發。
若于禅定中更作取通方便。
斷障通無知神通即發。
今正約此明義。
第二次明修通法者。
經論所說乃各不同。
今但取摩诃衍中意以略明修通方法。
一修天眼通者。
行人深心憐愍一切。
發願欲見六道衆生死此生彼之相。
爾時當住色界背舍勝處一切處及四如意足中。
正念修習具足四緣即生天眼通。
何等為四。
一光明常照晝夜無異。
二谛觀世間隔障悉如虛空無有覆蔽之相。
三專心先取一易可見境以心緣之。
常勤精進善巧修習欲見前境。
四于禅定中發四大造清淨眼根成就。
是名具足四緣和合。
因此生清淨識。
即見十方六道衆生死此生彼苦樂之相。
若明暗近遠障内障外粗細之色。
徹見無閡了了分明。
是名天眼通。
二次明修天耳通。
行者既見色已。
若欲聞其聲。
當于禅定中谛取障外可聞細聲。
一心聽之願欲得聞。
若心明利發得四大造清淨色耳根。
即聞障外障内一切六道音聲苦樂憂喜言辭不同。
是名天耳通。
三明修他心通。
行者既聞聲已。
若欲知衆生心所念事。
當即于禅定中觀前人喜相嗔相怖畏等相。
悉知依心而住。
借此等相谛觀其心所緣念法。
一心願欲知之。
若心明利因此發通。
随所見衆生即知心所念事。
是名他心通。
四次明修宿命通。
行者既知他心已。
若欲自知己宿命及他宿命百千萬世所作事業。
即當于禅定中自憶己所。
于日月歲數中經作之事。
乃至歌羅邏時所作之事。
如是憶念一心願欲知之。
若心明利便發神通。
即自知過去一世乃至百千萬世劫數中宿命所作事業之相了了分明。
乃至知他宿命亦如是。
是名宿命通。
五次明修身如意通。
行者既知宿命。
若欲得身通變化。
當于三昧中系心身内虛空滅粗重色相。
常取輕空之相發大欲精進心。
智慧籌量心力能舉身未籌。
已自知心力已大能舉其身。
譬如學跳之人常自輕舉其身。
若觀心成就即發。
身如意通有三種。
一者能到。
二者轉變。
三者自在。
所言能到者即有四種。
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閡。
二移遠令近不往而到。
三此沒彼出。
四一念能到。
二次明轉變者。
大能作小小能作大。
一能作多多能作一。
種種諸物皆能轉。
三聖如意者。
外六塵中不受用不淨物能觀令淨。
可受淨物能令不淨。
是自在法。
如意神通從修勝處一切處四如意足中生。
是名證身如意通。
行者得是身如意通故。
即能随意變現。
若欲自得解脫及度衆生。
必須斷除心病。
是時應修無漏通。
修無漏通下明谛觀中當廣分别。
問曰。
修下六次第一向如前所說耶。
答曰。
此約一途論次第。
若行人随所樂通前學即得。
未必皆如前辯。
第三明變化者。
十四變化能生神通。
亦因神通能有變化。
雲何名十四變化。
一者欲界初禅。
成就二變化。
一初禅初禅化。
二初禅欲界化。
二者二禅成就三變化。
一二禅二禅化。
二二禅初禅化。
三二禅欲界化。
三者三禅成就四變化。
一三禅三禅化。
二三禅二禅化。
三三禅初禅化。
四三禅欲界化。
四者四禅成就五變化。
一四禅四禅化。
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
四四禅初禅化。
五四禅欲界化。
是為十四變化。
若人成就此變化即具十八變化。
一切神通力觀行功德無量無邊。
是事微細豈可以文字具載。
今但略出名目。
欲令學者知一切神通變化皆從觀禅中出。
此諸神通若在菩薩心中名神通波羅蜜。
次釋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者。
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
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處定識處定不用處定非有想非無想處定滅受想定。
是名九次第定。
釋九次第定即為三意。
一者釋名。
二明次位。
三明修證。
第一釋名。
今此九法皆轉名次第定者。
上來諸法門既觀行未熟。
入禅時心有間故。
不名次第定也。
行者定觀之法先已成就。
今于此中修煉既熟能從一禅心起。
次入一禅心心無間。
不令異念得入。
若善若垢。
如是乃至滅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
亦名煉禅。
所以者何。
諸佛弟子心樂無漏先得諸味禅。
今欲除其滓穢以無漏禅煉之。
皆令清淨如煉金之法問曰。
說九次第定中煉法。
與阿毗昙人明熏禅之法。
有何等異。
答曰。
有同有異。
彼以無漏煉有漏。
今亦以無漏煉有漏故同。
彼則但明煉四禅為防退轉轉鈍為利。
現法樂及生五淨居故。
唯煉四禅。
無色界則無煉法。
今明從初禅乃至非想悉皆煉之。
令一切諸禅清淨調柔增益功德。
故為異也。
尋下修證自當可見。
第二明階位者。
此位雖一往約四禅四空及滅盡定。
然實位通諸禅。
所以者何。
如上所說特勝通明背舍勝處悉有四禅四空。
未必但是根本。
今修煉之法悉應普入諸禅令心無間。
不可的約根本世間禅以為次位也。
故大品雲菩薩依八背舍逆順出入九次第定。
若依成論毗昙義但用無漏心入八禅。
緣真入滅以為九次第定。
今用大品摩诃衍論所明九次第定。
意往望彼則大有鬥阙。
習者尋上來所說言意叵類。
同異之相冷然可見。
第三明修證者行者既具足諸禅。
今欲入九次第定者。
先當從淺至深修煉諸禅。
定觀之法極令調柔利熟。
然後總合定觀二種法門。
一心齊入善斷法愛自識其心。
從初調心入一禅不令異念間雜。
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所以者何。
行者于根本禅中定多而智少則心不調柔。
故入禅有間。
背舍禅等觀多而定少故。
心不調柔。
入禅有間。
譬如車有二輪若一強一弱則載不安穩。
亦如刀刃強軟不調則無利用。
此亦如是。
今修此定既定觀均等。
定深智利。
定深故在緣則不散。
智慧利故則進入捷疾無閡。
是故從一禅起入一禅時利疾。
心心相次無諸雜間。
随念即入亦名無間三昧。
行者若用此心遍入諸禅非但次第調柔心無雜間。
亦複增益諸禅功德轉深微妙。
如煉金光色更增價直亦倍。
故說此定名曰煉禅。
問曰是中亦有欲界未到中間。
何故但說九定。
答曰雖有此法既不牢固。
又聖人所得大功德不在邊地。
是故不說。
複次
而能于青色之中具見餘色。
是則略說一切處一切入竟。
問曰。
何故不于一切處中分别趣道之相。
答曰。
一切聲聞經中。
多說一切處是有漏緣。
但是修通法。
既于發無漏義劣故不分别。
若依摩诃衍義欲分别者。
類如前背舍勝處中說。
今菩薩為欲令神通普偏成就普現色。
具足一切法界中事故。
修是一切處。
故大品經亦說名一切處波羅蜜第二明觀禅功用之法者。
佛弟子既得此三番觀行。
若欲為化衆生現希有事令心清淨。
應當廣修一切神通道力。
所謂六通十四變化四辯無诤三昧願智頂禅自在定煉禅十八變化等諸大功德。
皆應住此背舍勝處一切處中學。
既學得已令多衆生睹見歡喜信伏得度故修神變。
次釋六神通。
六通者。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他心通。
四宿命通五如意通。
六漏盡通。
皆言神通者神名天心通是智慧性。
以天然之智慧徹照一切色心等法無閡。
故名神通。
今約此諸禅後釋六通即為三意。
一明得通因緣不同。
二正明修通方法。
三明變化功用。
第一明得通因緣不同者自有三種。
一者報得。
如諸天大福德淨土中人受生即得報得五通也。
二者發得。
若人但因忏悔。
或深修上所說禅定。
雖不作取通方便而神通自發。
故經雲。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三修得者。
行人雖證上所說諸深禅定。
而未斷障通無知則神通終不發。
若于禅定中更作取通方便。
斷障通無知神通即發。
今正約此明義。
第二次明修通法者。
經論所說乃各不同。
今但取摩诃衍中意以略明修通方法。
一修天眼通者。
行人深心憐愍一切。
發願欲見六道衆生死此生彼之相。
爾時當住色界背舍勝處一切處及四如意足中。
正念修習具足四緣即生天眼通。
何等為四。
一光明常照晝夜無異。
二谛觀世間隔障悉如虛空無有覆蔽之相。
三專心先取一易可見境以心緣之。
常勤精進善巧修習欲見前境。
四于禅定中發四大造清淨眼根成就。
是名具足四緣和合。
因此生清淨識。
即見十方六道衆生死此生彼苦樂之相。
若明暗近遠障内障外粗細之色。
徹見無閡了了分明。
是名天眼通。
二次明修天耳通。
行者既見色已。
若欲聞其聲。
當于禅定中谛取障外可聞細聲。
一心聽之願欲得聞。
若心明利發得四大造清淨色耳根。
即聞障外障内一切六道音聲苦樂憂喜言辭不同。
是名天耳通。
三明修他心通。
行者既聞聲已。
若欲知衆生心所念事。
當即于禅定中觀前人喜相嗔相怖畏等相。
悉知依心而住。
借此等相谛觀其心所緣念法。
一心願欲知之。
若心明利因此發通。
随所見衆生即知心所念事。
是名他心通。
四次明修宿命通。
行者既知他心已。
若欲自知己宿命及他宿命百千萬世所作事業。
即當于禅定中自憶己所。
于日月歲數中經作之事。
乃至歌羅邏時所作之事。
如是憶念一心願欲知之。
若心明利便發神通。
即自知過去一世乃至百千萬世劫數中宿命所作事業之相了了分明。
乃至知他宿命亦如是。
是名宿命通。
五次明修身如意通。
行者既知宿命。
若欲得身通變化。
當于三昧中系心身内虛空滅粗重色相。
常取輕空之相發大欲精進心。
智慧籌量心力能舉身未籌。
已自知心力已大能舉其身。
譬如學跳之人常自輕舉其身。
若觀心成就即發。
身如意通有三種。
一者能到。
二者轉變。
三者自在。
所言能到者即有四種。
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閡。
二移遠令近不往而到。
三此沒彼出。
四一念能到。
二次明轉變者。
大能作小小能作大。
一能作多多能作一。
種種諸物皆能轉。
三聖如意者。
外六塵中不受用不淨物能觀令淨。
可受淨物能令不淨。
是自在法。
如意神通從修勝處一切處四如意足中生。
是名證身如意通。
行者得是身如意通故。
即能随意變現。
若欲自得解脫及度衆生。
必須斷除心病。
是時應修無漏通。
修無漏通下明谛觀中當廣分别。
問曰。
修下六次第一向如前所說耶。
答曰。
此約一途論次第。
若行人随所樂通前學即得。
未必皆如前辯。
第三明變化者。
十四變化能生神通。
亦因神通能有變化。
雲何名十四變化。
一者欲界初禅。
成就二變化。
一初禅初禅化。
二初禅欲界化。
二者二禅成就三變化。
一二禅二禅化。
二二禅初禅化。
三二禅欲界化。
三者三禅成就四變化。
一三禅三禅化。
二三禅二禅化。
三三禅初禅化。
四三禅欲界化。
四者四禅成就五變化。
一四禅四禅化。
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
四四禅初禅化。
五四禅欲界化。
是為十四變化。
若人成就此變化即具十八變化。
一切神通力觀行功德無量無邊。
是事微細豈可以文字具載。
今但略出名目。
欲令學者知一切神通變化皆從觀禅中出。
此諸神通若在菩薩心中名神通波羅蜜。
次釋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者。
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
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處定識處定不用處定非有想非無想處定滅受想定。
是名九次第定。
釋九次第定即為三意。
一者釋名。
二明次位。
三明修證。
第一釋名。
今此九法皆轉名次第定者。
上來諸法門既觀行未熟。
入禅時心有間故。
不名次第定也。
行者定觀之法先已成就。
今于此中修煉既熟能從一禅心起。
次入一禅心心無間。
不令異念得入。
若善若垢。
如是乃至滅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
亦名煉禅。
所以者何。
諸佛弟子心樂無漏先得諸味禅。
今欲除其滓穢以無漏禅煉之。
皆令清淨如煉金之法問曰。
說九次第定中煉法。
與阿毗昙人明熏禅之法。
有何等異。
答曰。
有同有異。
彼以無漏煉有漏。
今亦以無漏煉有漏故同。
彼則但明煉四禅為防退轉轉鈍為利。
現法樂及生五淨居故。
唯煉四禅。
無色界則無煉法。
今明從初禅乃至非想悉皆煉之。
令一切諸禅清淨調柔增益功德。
故為異也。
尋下修證自當可見。
第二明階位者。
此位雖一往約四禅四空及滅盡定。
然實位通諸禅。
所以者何。
如上所說特勝通明背舍勝處悉有四禅四空。
未必但是根本。
今修煉之法悉應普入諸禅令心無間。
不可的約根本世間禅以為次位也。
故大品雲菩薩依八背舍逆順出入九次第定。
若依成論毗昙義但用無漏心入八禅。
緣真入滅以為九次第定。
今用大品摩诃衍論所明九次第定。
意往望彼則大有鬥阙。
習者尋上來所說言意叵類。
同異之相冷然可見。
第三明修證者行者既具足諸禅。
今欲入九次第定者。
先當從淺至深修煉諸禅。
定觀之法極令調柔利熟。
然後總合定觀二種法門。
一心齊入善斷法愛自識其心。
從初調心入一禅不令異念間雜。
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所以者何。
行者于根本禅中定多而智少則心不調柔。
故入禅有間。
背舍禅等觀多而定少故。
心不調柔。
入禅有間。
譬如車有二輪若一強一弱則載不安穩。
亦如刀刃強軟不調則無利用。
此亦如是。
今修此定既定觀均等。
定深智利。
定深故在緣則不散。
智慧利故則進入捷疾無閡。
是故從一禅起入一禅時利疾。
心心相次無諸雜間。
随念即入亦名無間三昧。
行者若用此心遍入諸禅非但次第調柔心無雜間。
亦複增益諸禅功德轉深微妙。
如煉金光色更增價直亦倍。
故說此定名曰煉禅。
問曰是中亦有欲界未到中間。
何故但說九定。
答曰雖有此法既不牢固。
又聖人所得大功德不在邊地。
是故不說。
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