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一

關燈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撰 夫衆生機緣不一。

    是以教門種種不同。

    經雲。

    自從得道夜乃至泥洹夜。

    所說之法皆實不虛。

    仰尋斯旨。

    彌有攸緻。

    所以言之。

    夫道絕二途。

    畢竟者常樂。

    法唯一味。

    寂滅者歸真。

    然鹿野鶴林之文。

    七處八會之教。

    豈非無頓漸之異。

    不定秘密之殊。

    是以近代諸師各為理釋。

    今所立義意異前規。

    故略撰四教門用通。

    大師漸頓不定秘密之蹤。

    若能達斯旨者。

    則如來權實信矣。

    無方至人本迹淵哉難究。

    況複此漸頓不定秘密之迹。

    皆無滞也。

    今明此義略開七重。

     第一釋四教名。

    第二辨所诠。

    第三明四門入理。

    第四明判位不同。

    第五明權實。

    第六約觀心。

    第七通諸經論也。

    第一釋四教名。

    四教者。

    一三藏教。

    二通教。

    三别教。

    四圓教。

    此四通言教者。

    教以诠理化物為義。

    大聖于四不可說用四悉檀。

    赴緣而有四說。

    說能诠理化轉物心。

    故言教也。

    化轉有三義。

    一轉惡為善。

    二轉迷成悟。

    三轉凡為聖。

    故教以诠理化物為義也。

    略為五意。

    一正釋四教名。

    二核定四教。

    三引證。

    四料簡。

    五明經論用教多少不同。

    第一正釋四教名。

    即為四。

    一釋三藏教名。

    二釋通教名。

    三釋别教名。

    四釋圓教名。

    第一釋三藏教名者。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谛理。

    正教小乘傍化菩薩。

    所言三藏教者。

    一修多羅藏。

    二毗尼藏。

    三阿毗昙藏。

    一修多羅藏者。

    修多羅。

    此或言有翻。

    或言無翻言有翻。

    亦有多家不同。

    然多用法本。

    出世善法言教之本。

    故雲法本。

    即是四阿含經也。

    二毗尼藏者。

    毗尼此翻為滅。

    佛說作無作戒。

    能滅身口之惡。

    是故雲滅。

    則是八十誦律也。

    三阿毗昙藏者。

    阿毗昙。

    此翻雲無比法。

    聖人智慧分别法義世所無比。

    故雲無比法。

    若佛自分别法義。

    若佛弟子分别法義。

    皆名阿毗昙也。

    然此三法通名藏者。

    藏以含藏為義。

    但解者不同。

    有言。

    文能含理故名為藏。

    又言。

    理能含文故名為藏。

    今言三法之名各是一句。

    三名各含一切文理。

    故名藏也。

    阿含即是定藏。

    四阿含多明修行法也。

    毗尼即是戒藏。

    正明因事制戒防止身口之惡法也。

    阿毗昙即是慧藏。

    分别無漏慧法不可比也。

    此之三藏教的屬小乘。

    故法華經雲。

    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問曰。

    如此對當義理可然。

    而何名乖诠次耶。

    答曰。

    說時非行時。

    教起之次四阿含為先。

    修行之初木叉為首。

    又如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為先。

    次複正語等六法皆名為正。

    如人行法。

    眼前瞻路然後發足。

    故大智度論雲。

    目足備故入清涼池。

    問曰。

    佛于三藏。

    初開三乘大乘最勝。

    何不以大乘為正小乘為傍耶。

    答曰。

    鹿苑初說四谛法輪。

    俱鄰等五人見谛成道。

    八萬諸天得法眼淨。

    但有小乘得道未有大乘之益。

    故以小乘為正也。

    大智度論雲。

    佛于阿含中。

    雖别為彌勒授記。

    亦不說種種菩薩行。

    故大乘為傍也。

    問曰。

    外人亦說戒定慧此有何異耶。

    答曰。

    外人所說戒定慧。

    即是舊醫。

    如彼蠱道舊醫。

    戒有二。

    一邪二正。

    一邪者。

    即是雞狗等戒也。

    二正者。

    即是十善道也。

    舊定有二。

    一邪二正。

    一邪定者。

    即是九十六種外道經所說鬼神邪定之法。

    或能知世吉兇現神變相也。

    二正定者。

    即是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及發五神通也。

    舊慧有二。

    一邪二正。

    一邪者。

    即是因身邊二見心。

    發諸邪智撥無因果。

    食糞裸形等也。

    二正者。

    即是因身邊二見心。

    發諸世智。

    說有因果修諸善法也。

    今佛說三藏教。

    所明客醫戒定慧即是。

    新醫從遠方來曉八種術。

    初說四枯正術。

    即是三藏教門所明戒定慧也。

    一戒者。

    即是十種得戒。

    發一切律儀無作。

    如是五部毗尼所明。

    身口諸善法也。

    二定者。

    即是依八背舍。

    入九次第定。

    師子奮迅超越三昧願智頂禅六通四辨等也。

    三慧者。

    即是生滅四谛。

    破身邊二見六十二見。

    發真無漏。

    成十一智三無漏根也。

    此戒定慧。

    外人尚不聞其名。

    況有少分。

    譬如驢乳牛乳。

    乳之色雖同若停驢乳則成臭糞。

    若停牛乳便成酪蘇醍醐也。

    二釋通教名者。

    通者同也。

    三乘同禀故名為通。

    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谛理。

    是摩诃衍之初門也。

    正為菩薩傍通二乘。

    故大品經雲。

    欲學聲聞乘者當學般若。

    欲學緣覺乘者當學般若。

    欲學菩薩乘者當學般若。

    三乘同禀此教見第一義。

    故雲通教也。

    所言通教者。

    義乃多途略出八義。

    一教通。

    二理通。

    三智通。

    四斷通。

    五行通。

    六位通。

    七因通。

    八果通也。

    教通者。

    三乘通同禀因緣即空之教。

    理通者。

    同見偏真之理。

    智通者。

    同得巧度一切智。

    斷通者。

    界内惑斷同也。

    行通者。

    見思無漏行同也。

    位通者。

    從幹慧地乃至辟支佛地位皆同也。

    因通者九無礙因同也。

    果通者。

    九解脫有餘無餘二種涅槃之果同也。

    通義有八而但名通教者。

    若不因通教。

    即不知通理。

    乃至得成通果也。

    故諸大乘方等。

    及諸般若。

    有二乘得道者。

    為同禀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