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問曰何故不名共教。
答曰共名但得二乘近邊不得遠邊。
若立通名近遠俱便。
言遠便者通别通圓也。
三釋别教名者。
别者不共之名也。
此教不共二乘人說。
故名别教。
此教正明因緣假名。
無量四聖谛理。
的化菩薩不涉二乘。
故聲聞在座如聾如啞。
法華經明。
迦葉領解自述。
往昔聞方等大品。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心不喜樂。
即其義也。
所言别者。
義乃多途略明有八。
一教别。
二理别。
三智别。
四斷别。
五行别。
六位别。
七因别。
八果别也。
故名别教也。
教别者。
佛說恒沙佛法。
别為菩薩不通二乘。
理别者。
藏識有恒沙俗谛之理别也。
智别者。
道種智也。
斷别者。
塵沙無知界外見思無明斷也。
行别者。
曆塵沙劫修。
行諸波羅蜜自行化他之行别也。
位别者。
三十心伏無明是賢位。
十地發真斷無明。
是聖位之别也。
因别者。
無礙金剛之因也。
果别者。
解脫涅槃四德異二乘也。
别義有八。
種但名别教者。
若不因别教。
則不知别理乃至得成别果也。
問曰何故不說為不共教。
而作别教之名。
答曰智論明不共般若。
即是不共二乘人說之。
如不思議經。
今明别教如說方等大品。
二乘共聞而别教菩薩。
故用别名也。
兼欲簡非圓教。
亦别雖異通猶是未圓之名也。
四釋圓教名者。
圓以不偏為義。
此教明不思議因緣。
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故名圓教也。
華嚴經雲。
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
無量諸衆生悉授菩提記。
此經雲。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
不可複滅也。
大品經具足品雲。
諸法雖空一心具足萬行。
法華經雲。
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涅槃經雲。
金剛寶藏無所減缺。
故名圓教也。
所言圓者。
義乃多途。
略說有八。
一教圓。
二理圓。
三智圓。
四斷圓。
五行圓。
六位圓。
七因圓。
八果圓。
教圓者。
正說中道故言不偏也。
理圓者。
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
智圓者。
一切種智圓也。
斷圓者。
不斷而斷無明惑也。
行圓者。
一行一切行也。
大乘圓因涅槃圓果。
即因果而具足無缺。
是為一行一切行。
位圓者。
從初一地具足諸地功德也。
因圓者。
雙照二谛自然流入也。
果圓者。
妙覺不思議。
三德之果不縱不橫也。
圓義有八。
但名圓教者。
若不因圓教。
則不知圓理乃至得成圓果也。
問曰教理若圓。
何得更有行位因果之殊。
答曰隻依教理圓。
故便有智斷行位因果殊。
如世間法書極能之本。
修學之者得有階差。
雖複初修劣于後修。
本未曾異也。
第二核定者。
明此四教通而為語。
于一教中各有四教。
雖有四教核定其實三義不成。
故各從一義以受其教名也。
即為四意。
一核定三藏教。
二核定通教。
三核定别教。
四核定圓教。
一核定三藏教者。
問曰。
如三藏教說無常。
三乘同禀入道。
即是通教。
别為菩薩說弘誓六度。
此即别教。
若為說一切種智令求佛果。
豈非圓教。
答曰今核定此教三義。
若言說無常通教三乘是通教者。
二乘聞無常發真斷結。
一世便入涅槃。
可是禀教見無常理。
菩薩雖禀無常之教。
三阿僧祇劫。
不發真斷結。
豈見無常之理。
故知無常理通教之義不成。
雖說願行化物别教義不成者。
本論别教诠别理斷别惑。
初三藏教所明願行。
猶約生滅四谛而起。
見生滅四谛不及二乘。
豈是别教。
雖說一切種智勸菩薩慕果。
行因不名為圓者。
菩薩因中不得即具一切種智。
豈得論圓。
又此種智隻照二谛不照中道。
豈得圓也。
是則雖有三教核義不成。
但名三藏教也。
二核定通教者。
問曰通教說戒定智慧。
豈非三藏教說道種智。
豈非别教說一切種智。
豈非圓教耶。
答曰雖有此三教核義不成。
所以然者。
通教說無生戒定智慧一相無相。
不同三藏戒定慧别異相也。
複次一得不失從勝受名。
故不設三藏之名。
受通教名也。
雖說道種智隻是照界内俗谛。
非是說如來藏恒沙佛法之道種智。
故别教義不成。
雖複說一切種智。
止是照界内二谛。
明一切種智。
非照中道不思議二谛之一切種智。
故圓教義不成。
是則三教義不成但名通教也。
三核定别教者。
問曰别教亦說戒定智慧。
何故不名三藏教。
亦說無生空理。
何故不名通教。
亦說中道一切種智。
何故不名圓教也。
答曰别教說恒沙佛法。
無量戒定智慧。
異前生滅戒定智慧。
故非三藏也。
雖說空理是不可得空。
非是但空。
不與二乘同見。
故非通教也。
雖說中道一切種智。
非初住發心即具一切種智。
故非圓也。
是則三義不成。
但名别教也。
四核定圓教者。
問曰圓教亦有戒定智慧。
何故不名三藏。
亦有真空之理。
何故非通。
亦有曆别階級法門。
何故非别。
答曰圓教所說戒定智慧。
皆約真如實相佛性涅槃而辨。
豈同三藏偏淺戒定慧乎。
佛性真空平等之理。
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何況得入故非通也。
種種法門位行階級。
無不與實相相應。
攝一切法。
從初一地無不具足一切諸地。
是故非别。
三
問曰何故不名共教。
答曰共名但得二乘近邊不得遠邊。
若立通名近遠俱便。
言遠便者通别通圓也。
三釋别教名者。
别者不共之名也。
此教不共二乘人說。
故名别教。
此教正明因緣假名。
無量四聖谛理。
的化菩薩不涉二乘。
故聲聞在座如聾如啞。
法華經明。
迦葉領解自述。
往昔聞方等大品。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心不喜樂。
即其義也。
所言别者。
義乃多途略明有八。
一教别。
二理别。
三智别。
四斷别。
五行别。
六位别。
七因别。
八果别也。
故名别教也。
教别者。
佛說恒沙佛法。
别為菩薩不通二乘。
理别者。
藏識有恒沙俗谛之理别也。
智别者。
道種智也。
斷别者。
塵沙無知界外見思無明斷也。
行别者。
曆塵沙劫修。
行諸波羅蜜自行化他之行别也。
位别者。
三十心伏無明是賢位。
十地發真斷無明。
是聖位之别也。
因别者。
無礙金剛之因也。
果别者。
解脫涅槃四德異二乘也。
别義有八。
種但名别教者。
若不因别教。
則不知别理乃至得成别果也。
問曰何故不說為不共教。
而作别教之名。
答曰智論明不共般若。
即是不共二乘人說之。
如不思議經。
今明别教如說方等大品。
二乘共聞而别教菩薩。
故用别名也。
兼欲簡非圓教。
亦别雖異通猶是未圓之名也。
四釋圓教名者。
圓以不偏為義。
此教明不思議因緣。
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故名圓教也。
華嚴經雲。
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
無量諸衆生悉授菩提記。
此經雲。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
不可複滅也。
大品經具足品雲。
諸法雖空一心具足萬行。
法華經雲。
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涅槃經雲。
金剛寶藏無所減缺。
故名圓教也。
所言圓者。
義乃多途。
略說有八。
一教圓。
二理圓。
三智圓。
四斷圓。
五行圓。
六位圓。
七因圓。
八果圓。
教圓者。
正說中道故言不偏也。
理圓者。
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
智圓者。
一切種智圓也。
斷圓者。
不斷而斷無明惑也。
行圓者。
一行一切行也。
大乘圓因涅槃圓果。
即因果而具足無缺。
是為一行一切行。
位圓者。
從初一地具足諸地功德也。
因圓者。
雙照二谛自然流入也。
果圓者。
妙覺不思議。
三德之果不縱不橫也。
圓義有八。
但名圓教者。
若不因圓教。
則不知圓理乃至得成圓果也。
問曰教理若圓。
何得更有行位因果之殊。
答曰隻依教理圓。
故便有智斷行位因果殊。
如世間法書極能之本。
修學之者得有階差。
雖複初修劣于後修。
本未曾異也。
第二核定者。
明此四教通而為語。
于一教中各有四教。
雖有四教核定其實三義不成。
故各從一義以受其教名也。
即為四意。
一核定三藏教。
二核定通教。
三核定别教。
四核定圓教。
一核定三藏教者。
問曰。
如三藏教說無常。
三乘同禀入道。
即是通教。
别為菩薩說弘誓六度。
此即别教。
若為說一切種智令求佛果。
豈非圓教。
答曰今核定此教三義。
若言說無常通教三乘是通教者。
二乘聞無常發真斷結。
一世便入涅槃。
可是禀教見無常理。
菩薩雖禀無常之教。
三阿僧祇劫。
不發真斷結。
豈見無常之理。
故知無常理通教之義不成。
雖說願行化物别教義不成者。
本論别教诠别理斷别惑。
初三藏教所明願行。
猶約生滅四谛而起。
見生滅四谛不及二乘。
豈是别教。
雖說一切種智勸菩薩慕果。
行因不名為圓者。
菩薩因中不得即具一切種智。
豈得論圓。
又此種智隻照二谛不照中道。
豈得圓也。
是則雖有三教核義不成。
但名三藏教也。
二核定通教者。
問曰通教說戒定智慧。
豈非三藏教說道種智。
豈非别教說一切種智。
豈非圓教耶。
答曰雖有此三教核義不成。
所以然者。
通教說無生戒定智慧一相無相。
不同三藏戒定慧别異相也。
複次一得不失從勝受名。
故不設三藏之名。
受通教名也。
雖說道種智隻是照界内俗谛。
非是說如來藏恒沙佛法之道種智。
故别教義不成。
雖複說一切種智。
止是照界内二谛。
明一切種智。
非照中道不思議二谛之一切種智。
故圓教義不成。
是則三教義不成但名通教也。
三核定别教者。
問曰别教亦說戒定智慧。
何故不名三藏教。
亦說無生空理。
何故不名通教。
亦說中道一切種智。
何故不名圓教也。
答曰别教說恒沙佛法。
無量戒定智慧。
異前生滅戒定智慧。
故非三藏也。
雖說空理是不可得空。
非是但空。
不與二乘同見。
故非通教也。
雖說中道一切種智。
非初住發心即具一切種智。
故非圓也。
是則三義不成。
但名别教也。
四核定圓教者。
問曰圓教亦有戒定智慧。
何故不名三藏。
亦有真空之理。
何故非通。
亦有曆别階級法門。
何故非别。
答曰圓教所說戒定智慧。
皆約真如實相佛性涅槃而辨。
豈同三藏偏淺戒定慧乎。
佛性真空平等之理。
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何況得入故非通也。
種種法門位行階級。
無不與實相相應。
攝一切法。
從初一地無不具足一切諸地。
是故非别。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