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禅門口訣
關燈
小
中
大
盆合頭此人令坐傍人唱言。
此是大火起開眼不見滿三遍即止。
初坐中或有身中水出者非患。
治法盆盛水莫使聞知。
口含水灑面開眼不見滿三遍即止。
初坐中重觸得心為人來驚心中迫迮。
即時摸扪。
下病大小行不通。
此是身中六神俱下出故生患。
治法縮氣向下還牽向上。
說咒命阿那波那以差為限欲上廁用心法。
大小便出時可作一切病出。
想又行者心少開悟于其深義。
如有漸解其心歡喜。
思量過分複得忍勞患。
行者當以智籌量。
可不應止則止應觀則觀。
止觀順宜便可得久。
思勞之狀衆多。
亦得頭痛氣滿皆用息治之。
治頭痛法鼻中入氣口中微引氣出。
意想念頭中痛氣微從口出。
若心細微緩調順時。
三度引氣出當自欠呿。
如是引氣欠呿不過至十頭痛則差。
治腹中氣滿法。
鼻中入氣口微引氣出。
意念腹中悶氣。
使從口中出患時當嗌氣。
若腹中結極滿患時。
當仰眠申手腳以手輕腹皮上。
須按摩之十回五回。
當有嗌氣。
還複起坐引氣如前治法。
若心調順細乃至十年二十年。
結氣滿患但一日一夜心息調順氣息調和。
不緩不急不粗不細。
調和得所患皆差也。
若以息粗細緩急。
調和不得所者終不能差也。
若出息有聲名粗急。
出息如欲不續名細緩。
細緩者善。
又以腹中氣滿悶時。
長引氣出更增其患。
出息使不長不短調順和适。
得所患必差也。
以調和氣息治患法。
治一切腸中氣。
又坐禅和适得所者患者悉差。
又坐禅入得好細心定不得懷憂恚惱。
必成氣患數入息時。
數入息亦成氣病緣。
五髒中作境界修定亦成病。
乃至誦經連文接句或出氣不時攝入。
入氣不時出盡成病。
皆以前法治之。
又治頭痛時不得治腹滿。
治腹滿時不得治頭痛。
一時治兩患則更增其患。
若頭中氣極治其患時。
鼻中入氣而大開口微引氣出之。
又勤坐之人多喜有氣。
若有氣患常用口中出氣治之久久。
人齒冷心得調細時。
鼻中入氣還以鼻中微引氣出治之。
其若心得調細一切氣患。
盡用鼻出入息治之。
若又用數息法緣所患随息。
亦善入時不緣但緣出息也。
若修觀過分故心則浮亂。
怡空過分故心則沈。
鈍行者常善觀察思惟治此患也。
又坐禅人若調心在身中五髒中來緣境界或謂五髒中定心來緣境界勤坐之人不久成病。
能令行人五髒界生氣脈與境界相連。
使人得急攣病。
治法意想觀身中上下使空。
如木筒相乃至臨坐。
及地皆令使空作意想。
身中氣息盡使向下入地而去。
若心調順不久即差。
患若差竟教使觀腳腂子上境界也。
又須教患者汝得此患由心錯謬。
謂言在身中。
心法不在身外不在身内。
随所緣而生汝當解之。
又複坐人心念境界時。
意謂作眼見相。
又複坐人得住時。
有光明照境界上。
不知是心光明意光明。
從明中出住在境界上。
是人不久患眼睛疼痛。
令人眼闇痛。
治法即以心緣眼。
心見眼合而作是念。
見觀之法眼應開視。
今見眼合知非眼見。
複次緣眼時見境界上明。
向上緣眼是心心從明中出。
而是心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眼是心法故随心所緣處生。
亦複不在内外兩中間。
作是觀時錯謬假心。
患皆除斷眼患即除。
又坐時不得令衣帶急。
使人得氣滿患。
又複坐人得上地定。
不得就坐中起善惡覺觀。
令人頭痛患皆須慎之。
是等諸患如上法治之。
又複坐人見境界上有塵起。
凝如似紡車轉者。
是人有風患不得修學上地禅定。
令人發狂。
但得學身念處。
觀行法方便治風患。
差乃可得學上地定耳。
若入淺定而為外聲觸。
或有事觸身時。
即覺出定不能成患。
若心嫌恨嗔恚惱則成氣滿患。
若入深定有大聲觸。
聲雖在外而在身中。
聲或在境界上聲。
是人欲出定不能得出。
心在身中怖怕精神荒迷後乃得出。
即令人得腹脹患。
或暴下血有事觸身得患。
亦如是。
治法亦用調息如前法也。
若起嗔恚憤怒則不可治。
或時殺人初坐時。
若大小便不通蹴氣向上還牽向下。
咒阿那般那即差。
初坐時有好種種事起人來觸惱。
或謗佛法胡漢語令人不解。
此是惡鬼入身名兜醯羅。
誦前咒即差。
兜醯羅神其身黃。
乍大乍小。
命入息阿那出息般那治身卒痛法。
問安般人何故舉身卒痛。
一師言。
由食太飽未消而便攝念氣粗念細故使然也。
治法二三日省食。
節息令長谛緣出息相。
二三日坐便愈。
一師言。
由攝念太急則氣結故病。
治法想身狀甑上飯氣。
然後想有風從臍中起出至面門。
面門者口也。
轉轉猛大吹身氣令散。
散後身痛即愈。
數日須食肥膩食慎勿見風。
又治法于未食時。
密室中慎勿聞聲。
寬放四肢于面門調和氣息五過。
二三日坐即差。
又雲由初坐時行風猶盛。
不作方便即急捉體如住風。
體住風與行風争力故也。
治法須行動從緩漸急至五裡許。
還複從急至緩即坐。
長噓息四五過。
寬放四肢洩然複放意經食頃。
複引息二三過勿令耳聞聲。
複放意如前經一食頃。
然後攝念至一坐即愈耳。
天台智者大師禅門口訣
此是大火起開眼不見滿三遍即止。
初坐中或有身中水出者非患。
治法盆盛水莫使聞知。
口含水灑面開眼不見滿三遍即止。
初坐中重觸得心為人來驚心中迫迮。
即時摸扪。
下病大小行不通。
此是身中六神俱下出故生患。
治法縮氣向下還牽向上。
說咒命阿那波那以差為限欲上廁用心法。
大小便出時可作一切病出。
想又行者心少開悟于其深義。
如有漸解其心歡喜。
思量過分複得忍勞患。
行者當以智籌量。
可不應止則止應觀則觀。
止觀順宜便可得久。
思勞之狀衆多。
亦得頭痛氣滿皆用息治之。
治頭痛法鼻中入氣口中微引氣出。
意想念頭中痛氣微從口出。
若心細微緩調順時。
三度引氣出當自欠呿。
如是引氣欠呿不過至十頭痛則差。
治腹中氣滿法。
鼻中入氣口微引氣出。
意念腹中悶氣。
使從口中出患時當嗌氣。
若腹中結極滿患時。
當仰眠申手腳以手輕腹皮上。
須按摩之十回五回。
當有嗌氣。
還複起坐引氣如前治法。
若心調順細乃至十年二十年。
結氣滿患但一日一夜心息調順氣息調和。
不緩不急不粗不細。
調和得所患皆差也。
若以息粗細緩急。
調和不得所者終不能差也。
若出息有聲名粗急。
出息如欲不續名細緩。
細緩者善。
又以腹中氣滿悶時。
長引氣出更增其患。
出息使不長不短調順和适。
得所患必差也。
以調和氣息治患法。
治一切腸中氣。
又坐禅和适得所者患者悉差。
又坐禅入得好細心定不得懷憂恚惱。
必成氣患數入息時。
數入息亦成氣病緣。
五髒中作境界修定亦成病。
乃至誦經連文接句或出氣不時攝入。
入氣不時出盡成病。
皆以前法治之。
又治頭痛時不得治腹滿。
治腹滿時不得治頭痛。
一時治兩患則更增其患。
若頭中氣極治其患時。
鼻中入氣而大開口微引氣出之。
又勤坐之人多喜有氣。
若有氣患常用口中出氣治之久久。
人齒冷心得調細時。
鼻中入氣還以鼻中微引氣出治之。
其若心得調細一切氣患。
盡用鼻出入息治之。
若又用數息法緣所患随息。
亦善入時不緣但緣出息也。
若修觀過分故心則浮亂。
怡空過分故心則沈。
鈍行者常善觀察思惟治此患也。
又坐禅人若調心在身中五髒中來緣境界或謂五髒中定心來緣境界勤坐之人不久成病。
能令行人五髒界生氣脈與境界相連。
使人得急攣病。
治法意想觀身中上下使空。
如木筒相乃至臨坐。
及地皆令使空作意想。
身中氣息盡使向下入地而去。
若心調順不久即差。
患若差竟教使觀腳腂子上境界也。
又須教患者汝得此患由心錯謬。
謂言在身中。
心法不在身外不在身内。
随所緣而生汝當解之。
又複坐人心念境界時。
意謂作眼見相。
又複坐人得住時。
有光明照境界上。
不知是心光明意光明。
從明中出住在境界上。
是人不久患眼睛疼痛。
令人眼闇痛。
治法即以心緣眼。
心見眼合而作是念。
見觀之法眼應開視。
今見眼合知非眼見。
複次緣眼時見境界上明。
向上緣眼是心心從明中出。
而是心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眼是心法故随心所緣處生。
亦複不在内外兩中間。
作是觀時錯謬假心。
患皆除斷眼患即除。
又坐時不得令衣帶急。
使人得氣滿患。
又複坐人得上地定。
不得就坐中起善惡覺觀。
令人頭痛患皆須慎之。
是等諸患如上法治之。
又複坐人見境界上有塵起。
凝如似紡車轉者。
是人有風患不得修學上地禅定。
令人發狂。
但得學身念處。
觀行法方便治風患。
差乃可得學上地定耳。
若入淺定而為外聲觸。
或有事觸身時。
即覺出定不能成患。
若心嫌恨嗔恚惱則成氣滿患。
若入深定有大聲觸。
聲雖在外而在身中。
聲或在境界上聲。
是人欲出定不能得出。
心在身中怖怕精神荒迷後乃得出。
即令人得腹脹患。
或暴下血有事觸身得患。
亦如是。
治法亦用調息如前法也。
若起嗔恚憤怒則不可治。
或時殺人初坐時。
若大小便不通蹴氣向上還牽向下。
咒阿那般那即差。
初坐時有好種種事起人來觸惱。
或謗佛法胡漢語令人不解。
此是惡鬼入身名兜醯羅。
誦前咒即差。
兜醯羅神其身黃。
乍大乍小。
命入息阿那出息般那治身卒痛法。
問安般人何故舉身卒痛。
一師言。
由食太飽未消而便攝念氣粗念細故使然也。
治法二三日省食。
節息令長谛緣出息相。
二三日坐便愈。
一師言。
由攝念太急則氣結故病。
治法想身狀甑上飯氣。
然後想有風從臍中起出至面門。
面門者口也。
轉轉猛大吹身氣令散。
散後身痛即愈。
數日須食肥膩食慎勿見風。
又治法于未食時。
密室中慎勿聞聲。
寬放四肢于面門調和氣息五過。
二三日坐即差。
又雲由初坐時行風猶盛。
不作方便即急捉體如住風。
體住風與行風争力故也。
治法須行動從緩漸急至五裡許。
還複從急至緩即坐。
長噓息四五過。
寬放四肢洩然複放意經食頃。
複引息二三過勿令耳聞聲。
複放意如前經一食頃。
然後攝念至一坐即愈耳。
天台智者大師禅門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