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禅門口訣
關燈
小
中
大
師言安般守意。
當知色心相因而息。
猶然火緣薪以煙。
睹煙清濁則覽燥濕之形。
察息耎粗用鏡真邪之候。
守之者庶使望雲造浦候岸。
制篙識其機道船獲濟矣。
師言身安意正其若油淨燈明。
是故既欲守意先在安身。
安身者。
安處身風無令風事違诤。
何謂風事。
身中有行風橫起風諸節風百脈風筋風力風骨間風腰風脊風上風下風。
如此諸風位各有分不可相亂。
亂則賊。
大則颠狂廢絕。
小則虛實相陵虛則癢實則痛。
痛癢在身何暇系念。
颠狂之流故自亡言。
凡事動靜施為。
當先作是想想現在前然後即事也。
不爾者粗細相忤新陳交逆。
如禮禁奸其何可得止。
今略舉其一餘悉類之。
假令将就坐時先作是想。
我當于彼處坐彼處去此。
應若幹步随下足時。
稍申其氣漸放身體。
住風稍來行風漸去。
其餘威儀亦複如是。
如是想者是名安身也。
師說偈曰。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去如欲住 常能謹慎此 安身心入禅 師言。
行立坐卧常應系念。
但卧多則沈惛。
立多則疲極。
行多則紛動難可一心。
坐無此過所以多用。
行者當住閑靜之處結跏趺坐。
女則半跏趺平身正直。
縱任身體散誕四胑。
布置骨解當令關節相應。
不倚不曲解衣緩帶。
辄有不安微動取便要令調适也。
安詳以左手置右手上。
令左手小指頭拄右手大指本。
下兩手大指頭。
才相詣放頰車。
小小開齒微微啟舉舌。
四五過長吐氣。
次漸平視徐徐細閉目。
勿令眼臉大急。
當使眼中眬眬然。
師說偈誡之。
入住出三時 如劫成住壞 欲速者不達 達者知節量 師言。
息有四種應當揀擇。
一風二氣三喘四息有聲曰風。
結滞曰氣。
出入不盡曰喘。
不聲不滞出入俱盡曰息。
綿綿若存。
守喘則勞。
守氣則結。
守風則散亂。
守息則定。
溫師一家系念在己臍中央如豆瓣處。
解衣谛觀取其相。
然後閉目合口開齒舉舌向腭。
令息調均一心谛觀。
若有外念攝之令還。
若念不見複解衣看之。
熟取其相還複如前。
問何故念臍。
答其息出從臍出入至臍滅。
臍是息之出滅所由。
為知無常故所以念臍。
又臍是腸胃根源。
從源尋路自然見不淨。
若見不淨便止貪欲。
于念處為身為念處。
于六妙門為止處。
又識神托生之始。
與精血合根在于臍。
是以人生時唯臍連持。
若行者見臍分明自然生厭離免于系也。
經言随所至處系心谛觀察。
謂息入出根于臍也。
問系念時或痛如針刺。
或急如繩牽。
或癢如蟲啖。
或冷如水洗。
或熱如火炙。
如是諸觸或光神竟寂爾者電光定也。
于此時中有無量相似。
行者爾時一切勿著。
但努力一心而已自然得度。
若不精進即退堕也。
問何故數息時忽然忘數但知息。
答心稍稍細應于一心是以失數。
向者息是一數是一境與二俱所以粗。
問何故複不知息但知境。
答行者粗觀已除息漸微所以不見。
有人言。
毛孔盡開處皆出故所以無耳。
師言息微故不見。
此言毛孔散出者。
既許出那得鼻門獨不出也。
言微而不見者據系念為語。
毛孔散出者據通暢為語。
有人雲。
息系不行心眼乍明倏如電光。
疑是電光定。
習者言。
若但不見息者是息微故。
忽然目明者人多語此是默然。
心自此之前亦有小小便身之觸人多以為禅喜樂。
師言此是十善相應心非上界也。
度此一節入禅境也。
履冰臨淵爾乃得過耳。
師言觸者自知不須言之。
諸師鹹以此驗人虛實。
言知者恐妄想之流翻為害耳。
師言若忽複見息還。
從數起一以如前。
若坐久一人須出時息現。
爾時即随随經十息許。
複數數經十息許。
乃微動手腳次動如按摩法。
次開目從細至粗乃可起耳。
于此時中由恒數息仿佛知之而已。
但不複專精也。
師教誡時恒說出入有次第偈也。
坐禅人問種種病師誡言。
但系心在境不令他緣病自差耳。
用之者遠至三日無有不差。
問心亂橫見。
答攝念可愈。
問四大增損那得複差。
答心之動轉由扇之有風。
住止理數然。
師教誡常言實心系實境。
實緣次第生實。
實疊相注自然入實理。
問但得禅定便得入理為有地位耶。
答利根者心定便入亦無的位。
鈍根者備經九次第定定盡方會。
問外道修禅定至非想那不會理。
答外道修定皆滞我心。
心為障故不會理也。
夫痛者是亂風起由與外争故也。
雲何與外争。
謂心去時以表牽也。
如教嬰兒行但任之而已。
不得牽挽。
欲速達者可不慎乎。
急者是絞風起。
由行者專太過報。
風勢分不盡故也。
若過若不及為失一矣。
癢者由行者息生時謂為滅。
息滅時謂為生。
意與息相違故也。
故雲不谛不明賊從内生冷者由行者不以味所念處水大增也。
熱者由行者常有希望火大增故也。
師言夫欲修行者。
要須有分無分者不能辦事也。
何謂為分。
所謂四心。
一者堅信謂深信師。
二者受用謂師法也。
三者精勤常自勉勵。
四者方便謂細回轉。
雲身中脈如百川歸海。
心如拘物頭。
四片相合
當知色心相因而息。
猶然火緣薪以煙。
睹煙清濁則覽燥濕之形。
察息耎粗用鏡真邪之候。
守之者庶使望雲造浦候岸。
制篙識其機道船獲濟矣。
師言身安意正其若油淨燈明。
是故既欲守意先在安身。
安身者。
安處身風無令風事違诤。
何謂風事。
身中有行風橫起風諸節風百脈風筋風力風骨間風腰風脊風上風下風。
如此諸風位各有分不可相亂。
亂則賊。
大則颠狂廢絕。
小則虛實相陵虛則癢實則痛。
痛癢在身何暇系念。
颠狂之流故自亡言。
凡事動靜施為。
當先作是想想現在前然後即事也。
不爾者粗細相忤新陳交逆。
如禮禁奸其何可得止。
今略舉其一餘悉類之。
假令将就坐時先作是想。
我當于彼處坐彼處去此。
應若幹步随下足時。
稍申其氣漸放身體。
住風稍來行風漸去。
其餘威儀亦複如是。
如是想者是名安身也。
師說偈曰。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去如欲住 常能謹慎此 安身心入禅 師言。
行立坐卧常應系念。
但卧多則沈惛。
立多則疲極。
行多則紛動難可一心。
坐無此過所以多用。
行者當住閑靜之處結跏趺坐。
女則半跏趺平身正直。
縱任身體散誕四胑。
布置骨解當令關節相應。
不倚不曲解衣緩帶。
辄有不安微動取便要令調适也。
安詳以左手置右手上。
令左手小指頭拄右手大指本。
下兩手大指頭。
才相詣放頰車。
小小開齒微微啟舉舌。
四五過長吐氣。
次漸平視徐徐細閉目。
勿令眼臉大急。
當使眼中眬眬然。
師說偈誡之。
入住出三時 如劫成住壞 欲速者不達 達者知節量 師言。
息有四種應當揀擇。
一風二氣三喘四息有聲曰風。
結滞曰氣。
出入不盡曰喘。
不聲不滞出入俱盡曰息。
綿綿若存。
守喘則勞。
守氣則結。
守風則散亂。
守息則定。
溫師一家系念在己臍中央如豆瓣處。
解衣谛觀取其相。
然後閉目合口開齒舉舌向腭。
令息調均一心谛觀。
若有外念攝之令還。
若念不見複解衣看之。
熟取其相還複如前。
問何故念臍。
答其息出從臍出入至臍滅。
臍是息之出滅所由。
為知無常故所以念臍。
又臍是腸胃根源。
從源尋路自然見不淨。
若見不淨便止貪欲。
于念處為身為念處。
于六妙門為止處。
又識神托生之始。
與精血合根在于臍。
是以人生時唯臍連持。
若行者見臍分明自然生厭離免于系也。
經言随所至處系心谛觀察。
謂息入出根于臍也。
問系念時或痛如針刺。
或急如繩牽。
或癢如蟲啖。
或冷如水洗。
或熱如火炙。
如是諸觸或光神竟寂爾者電光定也。
于此時中有無量相似。
行者爾時一切勿著。
但努力一心而已自然得度。
若不精進即退堕也。
問何故數息時忽然忘數但知息。
答心稍稍細應于一心是以失數。
向者息是一數是一境與二俱所以粗。
問何故複不知息但知境。
答行者粗觀已除息漸微所以不見。
有人言。
毛孔盡開處皆出故所以無耳。
師言息微故不見。
此言毛孔散出者。
既許出那得鼻門獨不出也。
言微而不見者據系念為語。
毛孔散出者據通暢為語。
有人雲。
息系不行心眼乍明倏如電光。
疑是電光定。
習者言。
若但不見息者是息微故。
忽然目明者人多語此是默然。
心自此之前亦有小小便身之觸人多以為禅喜樂。
師言此是十善相應心非上界也。
度此一節入禅境也。
履冰臨淵爾乃得過耳。
師言觸者自知不須言之。
諸師鹹以此驗人虛實。
言知者恐妄想之流翻為害耳。
師言若忽複見息還。
從數起一以如前。
若坐久一人須出時息現。
爾時即随随經十息許。
複數數經十息許。
乃微動手腳次動如按摩法。
次開目從細至粗乃可起耳。
于此時中由恒數息仿佛知之而已。
但不複專精也。
師教誡時恒說出入有次第偈也。
坐禅人問種種病師誡言。
但系心在境不令他緣病自差耳。
用之者遠至三日無有不差。
問心亂橫見。
答攝念可愈。
問四大增損那得複差。
答心之動轉由扇之有風。
住止理數然。
師教誡常言實心系實境。
實緣次第生實。
實疊相注自然入實理。
問但得禅定便得入理為有地位耶。
答利根者心定便入亦無的位。
鈍根者備經九次第定定盡方會。
問外道修禅定至非想那不會理。
答外道修定皆滞我心。
心為障故不會理也。
夫痛者是亂風起由與外争故也。
雲何與外争。
謂心去時以表牽也。
如教嬰兒行但任之而已。
不得牽挽。
欲速達者可不慎乎。
急者是絞風起。
由行者專太過報。
風勢分不盡故也。
若過若不及為失一矣。
癢者由行者息生時謂為滅。
息滅時謂為生。
意與息相違故也。
故雲不谛不明賊從内生冷者由行者不以味所念處水大增也。
熱者由行者常有希望火大增故也。
師言夫欲修行者。
要須有分無分者不能辦事也。
何謂為分。
所謂四心。
一者堅信謂深信師。
二者受用謂師法也。
三者精勤常自勉勵。
四者方便謂細回轉。
雲身中脈如百川歸海。
心如拘物頭。
四片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