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名義集

關燈
東宮學士李師政奉陽城公教撰 若夫法體沖寂。

    真性平等。

    名相本無。

    言語斯絕。

    然而證等之智力。

    了不同之緣體寂之緣人。

    乃成無礙之辯。

    若杜口廢言。

    聖人何以垂化。

    昏心舍教。

    凡惑無由生解。

    故無說不妨于樂說。

    以知無名不壞于假名。

    因名以通寂。

    然則标法之名釋名之義理之津道。

    可不務乎。

    但布在衆典。

    難得而究。

    集而釋之。

    則易觀矣。

     今緣其所見。

    阙所未詳。

    以類分之。

    總為七品。

    身心第一。

    過患第二。

    功德第三。

    理教第四。

    賢聖第五。

    因果第六。

    世果第七。

    但法門無量。

    鄙識有崖。

    其猶以管窺天。

    以[蟲*豕]酌海。

    得淺遺深。

    千不知一。

    請俟達者補其阙焉。

     諸法門名數分位要略。

     身心品法門名義第一 四大 地水火風是也。

    和合成身。

    地者骨肉形體也。

    水者血髓潤也。

    火者溫暖也。

    風者出入氣息也。

     六大 地水火風空識也。

    四大前說。

    此空大虛通分也識大了别心也。

     五陰 色受想行識。

    此五陰共成衆生也。

    何以色陰。

    形礙為色。

    領納為受。

    假名為想。

    起作名行。

    了别為識。

    何謂為陰者。

    陰蓋積聚。

    以成衆生。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是為六根。

    發生六識中間緣。

    染是識六塵。

    眼受何塵。

    色亂其想。

    耳取何塵。

    聲蕩其志。

    鼻染何塵。

    香熏其欲。

    舌受何塵。

    味長其嗜。

    身取何塵。

    著于細滑。

    意染何塵。

    流于分别。

    何以謂之塵。

    六根所緣合生染著污心智有等塵埃之坋物也。

    六識随塵障無塵智。

    行者觀空。

    得無塵解。

    故能不染聲色。

    不貪舌味。

    不著細滑。

    不起分别。

    達無想之理。

    得聖人之名。

     九識 從眼至意為六。

    前已具言。

    第七阿陀那識。

    第八阿黎耶識。

    第九阿磨羅識。

    通前是為九。

    何名為阿陀那者。

    此西域語。

    以義言之。

    我見之識。

    凡夫我見依此識起。

    障無我智令不得生。

    聖人修滅心定者。

    乃能除此惑也。

    除有我之惑。

    得無我之智。

    阿黎耶識者。

    亦西域音也。

    以義言之。

    其能有二。

    一持有色諸根。

    令其不壞。

    二持清淨種子。

    使之不亡。

    阿摩羅者。

    西域音也。

    此語翻之名曰淨識。

    又名佛性。

    亦名法身。

    體修衆德。

    本來清淨。

    在聖體而不增。

    處凡身而不減。

    但有隐顯之殊。

    而無高下之别。

    煩惱覆之則隐。

    智惠了之方現。

    非生因之所生。

    從了因而得了。

     十二入 眼入。

    耳入。

    鼻入。

    舌入。

    身入。

    意入。

    色入。

    聲入。

    香入。

    味入。

    觸入。

    法入。

    眼等六根。

    為内六入。

    色等六塵。

    相對通生識道。

    為外六入。

    内外二六。

    是為十二入。

    何謂為入。

    根塵相對通生識道。

    受入愛憎。

    故名為入。

     十八界 六根六塵六識。

    總此三六為十八界。

    何以名界界。

    性别為義。

     過患品法門名義第二 二邊 有見無見。

    是為二邊。

    複有二邊。

    斷見常見。

    有見者。

    法性空故。

    不可執有。

    常見者。

    因果滅。

    業報不失。

    不可斷也。

    常見者。

    諸法常也。

    法無空相。

    不可為常。

    何以謂之邊。

    空有斷常皆是邪僻。

    不合中道。

    故謂之邊。

    維摩經雲。

    雖行于空。

    而殖衆德本。

    雖行無相。

    而度諸衆生。

    雖行無起。

    而起一切善行。

    此是菩薩離邊無著之行也。

     三毒 貪欲。

    嗔恚。

    愚癡是也。

    此毒能生萬咎。

     五欲 色欲。

    聲欲。

    香欲。

    味欲。

    觸欲。

    是為五欲也。

    人天福報受五欲樂。

    修道之人舍而不著。

    故維摩經雲。

    雖福應有。

    不當自恣。

    當觀五欲無常。

    以求善本。

    于身命财。

    而修堅法。

     六賊 六識染塵能生三毒。

    劫害功德。

    故比之賊。

    經雲。

    而此識賊如猿猴走遊六根是也。

     八倒 唯大涅槃有常樂我淨。

    而衆生謂無常樂我淨。

    于無見有謂無邊理及實。

    故名倒也。

    前後二四。

    名為八倒。

     四倒 常倒。

    我倒。

    淨倒。

    樂倒。

    我一切法謂無常樂我淨。

    而衆生見有常樂我淨。

    複有四倒。

     五蓋 貪欲蓋。

    嗔恚蓋。

    睡眠蓋。

    掉舉蓋。

    疑蓋。

    何名為蓋。

    能覆行人。

    名之為蓋。

    蓋掩其心。

    令不明了。

    是名為蓋。

     四惑 我見。

    我愛。

    我慢。

    無明。

    謂之四惑。

    是第七阿陀那識生。

     八邪 邪見。

    邪思惟。

    邪語。

    邪業。

    邪命。

    邪精進。

    邪念。

    邪定。

     九惱 憎我善友。

    愛我怨家。

    及憎我身。

    此三種違情。

    各有三世。

    是為。

     三障 煩惱障。

    業障。

    報障。

     四魔 煩惱魔(生死因)。

    陰魔。

    死魔(此二是生死果)。

    天魔(生死緣)此四種能解脫。

    故名為魔。

     十纏 一無慚。

    二無愧。

    三睡。

    四悔。

    五悭。

    六嫉。

    七姤。

    八眠。

    九忿。

    十覆。

     三漏 欲漏。

    有漏。

    無明漏。

     六十二見 于過去世五陰上。

    各橫計四句。

    過去四句者。

    一者如去。

    二者不如去。

    三者亦如去亦不如去。

    四者非如去非不如去。

    于未來五陰上計四句。

    一者有邊。

    二者無邊。

    三者亦有邊亦無邊。

    四者非有邊非無邊。

    于現在陰上。

    各計四句。

    一者常。

    二者無常。

    三者亦常亦無常。

    四者非常非無常。

    二陰上各起四見。

    五陰合數為二十。

    三世總計為六十見。

    總目斷常無見以為根本。

    是為六十二見。

     十使煩惱 一者身見。

    二者邊見。

    三者見取(于有漏見而生取著)四者戒取(執有漏戒以求淨果)五者邪見。

    六者貪。

    七者嗔。

    八者癡。

    九者慢。

    十者疑。

    邪見已上五種名五利使。

    貪嗔已下五種鈍使。

    利使五種為見谛煩惱。

    能迷實理令不得見。

    鈍使五種為修道煩惱。

    能障事中修之行。

    須陀洹人斷見谛煩惱盡。

    斯陀含阿那含修道煩惱而未盡。

    阿羅漢斷三界見谛修道二輪煩惱盡。

    故不生三界。

    小乘法中。

    用此使以辨煩惱。

    若大乘教中。

    則用五住以辨煩惱。

     五住地煩惱 見一切處住地(遍通三界煩惱)欲愛住地(欲界煩惱)色愛住地(無色界煩惱)小乘三果四向。

    漸斷前四住地煩惱未盡。

    故在三界中受分段生死。

    阿羅漢辟支佛地前三賢菩薩。

    乃至十住已還。

    斷四住地煩惱盡。

    故免三界分段生死。

    仍有無明住地漸斷未盡。

    故受三界外變易生死。

    故經雲。

    阿羅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悉受變。

     三種意生身者 初地二地三地。

    名摩跋提樂意生身。

    四五六地。

    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七八九十地。

    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功德品法門名義第三 三歸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四依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五戒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是為五戒。

    淨度經雲。

    持定者天令五神護之。

    五戒定者二十五神營救門戶不令惡□。

     八戒 一不殺。

    二不盜。

    三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得帶佩璎珞。

    香油塗身。

    香熏衣裳。

    七不得歌舞作唱及故往觀聽。

    八不得上高廣大床。

    是為八戒。

    此是白衣一日一夜持出家戒。

     十無盡戒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沽酒。

    六不說出家在家菩薩過失。

    七不為貪利自贊毀他。

    八不故悭。

    九不故嗔。

    十不故謗三寶藏。

    從今身至佛身不得犯。

    若有犯失。

    四十二賢聖法此是菩薩戒。

     三聚淨戒 一切惡無不斷。

    是攝律儀戒。

    一切善無不修。

    是攝善法戒。

    一切衆生無不度。

    是攝衆生戒。

    此三聚戒者菩薩道。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绮語。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

    八不貪欲。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十地論中有五種十善。

    一者人天十善。

    二者聲聞十善。

    三者緣覺十善。

    四者菩薩十善。

    五者佛十善。

    五種之别言多義廣。

    備在論中。

    此不具載。

     六念 第一念佛。

    佛是衆生無上慈父。

    第二念法。

    法是衆生煩惱良藥。

    第三念僧。

    僧是衆生三乘福田。

    第四念戒。

    戒是衆生防非止惡。

    第五念舍。

    舍是衆生除悭雜著。

    第六念天。

    天是衆生清淨果報。

    此天非三界之天。

    謂第一義也。

    淨故名為天。

     六和敬 身同。

    口同。

    意同。

    戒同。

    施同。

    見同。

    是謂六同。

    等修佛法。

    離諸慢争。

    故名和敬。

    亦名質直心。

     六度 布施度。

    持戒度。

    忍辱度。

    精進度。

    禅定度。

    智慧度。

    到彼岸名之度。

    西國正音名波羅蜜。

    波羅者言彼岸。

    蜜之言到。

    彼岸到也。

    若不達三事之空。

    雖行六種之善。

    但名為施。

    但名為戒。

    不得為波羅蜜。

     十波羅蜜 檀戒忍精禅慧為六。

    第七方便波羅蜜(回善施物為他求果。

    名為方便勝智)。

    第八願(要期起行名之為願)第九力(伏戒斷障名之為力)第十智(能知六度法門。

    名之為智)。

     四攝 布施攝。

    愛語攝。

    利益攝。

    同事攝。

    菩薩以此四事攝化衆生。

    故名四攝。

     四無量心 慈無量。

    悲無量。

    喜無量。

    舍無量。

    慈能與樂饒益。

    名之慈。

    慈緣不局。

    稱為無量。

    悲慜救苦厄。

    名之為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