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名義集

關燈
喜慶彼得。

    名之為喜。

    舍能亡憎愛。

    心會平等。

    離前三心。

    不著于相。

    名之為舍。

    無量之義皆如前釋。

     八大人覺 少欲。

    知足。

    寂淨。

    精進。

    不忘念。

    正慧。

    正定。

    不戲論。

     四親近行 親近善友。

    聽聞正法。

    系念思惟。

    如法修行。

     三明 過去宿命明。

    未來天眼明。

    現在漏盡明。

     六通 一身通。

    二天眼通。

    三天耳通。

    四他心通。

    五宿命通。

    六漏盡通。

    離壅無礙。

    名之為通。

     八解脫 第一内有色外觀色。

    初觀不淨。

    觀道未強。

    不能壞滅内身。

    但觀外色死屍膀脹。

    能除欲縛。

    故名解脫。

    第二内無色外觀色。

    習行積久。

    觀道增強。

    能于自身作亡身滅色想。

    唯觀外色死屍膀脹。

    第三淨解脫。

    青黃赤白可愛之色。

    名之為淨。

    觀淨離縛。

    名淨解脫。

    第四空處解脫。

    希求無色。

    名之為空。

    空處四陰離縛。

    名空處解脫。

    第五識處解脫。

    空境廣多。

    多緣則繁。

    厭境存心。

    名之為識。

    識處四陰離縛。

    名識處解脫。

    第六無處有處解脫。

    以識多故。

    令心勢亂末。

    若心境俱亡。

    名為無處有處。

    其處離縛。

    名為解脫。

    第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心境粗故不複現行。

    外道之人名為無心行。

    佛法性望猶有細慮。

    内外合說故言非想非非想處。

    第八滅盡定解脫。

    心法并息。

    名滅盡定解脫。

    滅諸心法離有心過。

    故名解脫。

    此名八解脫。

    亦名八背舍。

    得上棄下。

    名為背舍。

    是八解脫。

     三慧 聞慧。

    思慧。

    修慧。

     二智 實相智。

    方便智。

    複有二智。

    如理智。

    如量智。

     四智 我生已盡智。

    梵行已立智。

    所作已辦智。

    不受後有智。

     二道 一者見道。

    二者修道。

    見道者。

    昭理名見。

    增明曰修。

    見是解也。

    修道者。

    修是修行也。

    能除壅障。

    名之為道。

     四修 無間修。

    長時修。

    恭敬修。

    無餘修。

    無間修者。

    惡及無記不得間隔。

    故名無間。

    長時修者。

    三大阿僧祇。

    其時長久。

    恭敬修者。

    敬人重法。

    盡于至心。

    無餘修者。

    修大慈悲。

    利他之行。

    遍法界衆生。

    修妙智慧。

    自利之行。

    徹無生法忍。

    備盡滿足。

    無所不周。

    故曰無餘修。

     十智 一法智。

    二比智。

    三世智。

    四他心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滅智。

    八道智。

    九盡智。

    十無生智。

     五忍 一伏忍。

    二信忍。

    三順忍。

    四無生忍。

    五寂滅忍。

    地前三賢菩薩得伏忍。

    初地二地三地得信忍。

    四地五地六地得順忍。

    七地八地九地得無生忍。

    十地與佛地得寂滅忍。

     十想 無常想。

    苦想。

    空無我想。

    食厭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死想。

    不淨想。

    斷想。

    離欲想。

    盡想。

     四禅 愚癡凡夫所行禅。

    觀察義想禅。

    [袖-由+舉]緣真如禅。

    諸佛如來禅。

     十二頭陀 一者盡形乞食。

    二者阿蘭若處住。

    三者著糞掃衣。

    四一坐食。

    五者常坐。

    六者中後不受非時食。

    七者中後不飲漿。

    八者但有三衣。

    九者毳衣。

    十者樹下坐。

    十一者空地住。

    十二者死屍間住。

     十一切處 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等。

    是一切處。

     八勝處 一者内無有色想。

    外觀色少。

    二者内有色想。

    外觀色多。

    三者内無色想。

    外觀色少。

    四者内無色想。

    外觀色多。

    五者内無色想。

    外觀青色少。

    六者内無色想。

    外觀色黃多。

    七者内無色想。

    外觀赤色少。

    八者内無色想。

    外觀白色多。

     五分法身 戒身。

    定身。

    慧身。

    解脫身。

    解脫知見身。

    是名五法身。

    戒者防非止惡。

    定者心住一境。

    慧者緣中決斷。

    解脫身者。

    絕縛離羁。

    解脫知見身。

    解脫緣中。

    審之明白。

    此五分法身。

    是佛德體故。

    言為說身。

     七淨 戒淨。

    定淨。

    見淨。

    度超淨。

    道非道淨。

    行斷淨。

    菩提分上法上淨。

     七财 信戒施聞慧慚愧。

    是名七财。

    以能資助正道故名為财。

     四相 自正。

    正他。

    能随問答。

    善解因緣義。

     四心 廣大心。

    第一心。

    常心。

    不颠倒心。

     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正道。

    總而合數為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大小乘名有異。

    觀身不淨。

    觀受有苦。

    觀心生滅。

    觀法無我。

    是小乘四念處。

    觀身如虛空。

    觀受内外空。

    觀心但名字。

    觀法善惡俱不可得。

    是大乘四念處。

    四正勤。

    惡法未生方便令不生。

    名一正勤。

    惡法已生方便令滅。

    二正勤。

    善法未生方便令生。

    三正勤。

    善法已生方便令增。

    四正勤。

    四如意足。

    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

    精進如意足。

    慧如意足。

    五根。

    信根。

    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前能生後。

    名之為根。

    五力。

    信力。

    進力。

    念力。

    定力。

    慧力。

    前能掌後。

    目之為力。

    七覺分。

    念覺分。

    精進覺分。

    喜覺分。

    猗覺分。

    定覺分。

    舍覺分。

    擇覺分。

    八正道。

    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十力 是處非是處力。

    業力。

    定力。

    根力。

    欲力。

    性力。

    至處道力。

    宿命力。

    天眼力。

    漏盡力。

    是佛十力。

    是處非處力。

    善招樂報。

    惡得苦果。

    因果相當。

    名為是處。

    與上相違。

    名為非處。

    佛于是非二處。

    皆如實知。

    是名是處非處力。

    二業力。

    一切衆生三世諸業。

    造業之處。

    受報之所。

    皆如實知。

    是名業力。

    三定力。

    于諸禅定。

    垢淨分别。

    皆如實知。

    名為定力。

    四根力。

    衆生諸根上下之相。

    皆如實知。

    是名根力。

    五欲力。

    知他衆生種種諸欲。

    是名欲力。

    六性力。

    知諸世間種種之性。

    是名性力。

    七至道處力。

    知一切道至處之相。

    名至處道力。

    八宿命力。

    知諸衆生種種宿命。

    是名宿命力。

    九天眼力。

    佛之天眼淨過人天。

    視諸衆生。

    無所不見。

    是天眼力。

    十漏盡力。

    佛諸漏盡解脫盡如實知。

    是名漏盡力。

    煩惱結使點污流注。

    名之為漏。

    漏無之處。

    名為漏盡。

    以如來智慧。

    于此十境。

    照之窮極。

    無過無伏。

    故名為力。

     四無畏 一切智無畏。

    漏盡無畏。

    說障道無畏。

    說盡苦道無畏。

    一切智無畏。

    佛作是誠言。

    我是一切正智人。

    無有人天能如實難言。

    是法不知。

    乃至不見是微畏相。

    漏盡無畏。

    佛作誠言。

    我一切漏盡。

    無能如實難言。

    是漏不盡。

    乃至不見微畏相。

    說障道無畏。

    佛作誠言。

    我說障法。

    無能如實難言。

    受障法不能障道。

    乃至不見是微畏相。

    惑法礙聖。

    名為障道。

    說盡苦道無畏。

    佛作誠言。

    我說聖道能出世間。

    随是行能盡苦。

    無有人天能如實難言。

    行是聖人道不出世間。

    不能盡苦。

    乃至不見微畏相。

    能除煩惱。

    名為盡苦。

    難不懼名無畏。

     四無礙智 義無礙智。

    法無礙智。

    辭無礙智。

    樂說無礙智。

    義名下所以。

    稱之為義。

    法自義之名。

    稱之為法。

    辭說法之言。

    名之為辭。

    樂說随欲善授。

    名為樂說。

    善通無滞。

    故言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 一者諸佛身無失。

    身行善順。

    名身無失。

    二者口無失。

    口業善順。

    名口無失。

    三者念無失。

    念順無差。

    名念無失。

    四者無異相。

    怨親等節護。

    名無異想。

    五者無不定心。

    常住三昧。

    無散須臾。

    故名無不定心。

    六者無不知已舍。

    粗細等事所有經心莫不知而後辯。

    故言無知已舍。

    七者欲無滅。

    欲善滿足。

    名為無滅。

    八者精進無滅。

    榮修不住。

    名為精進。

    九者念無滅。

    系心守境。

    名之為念。

    十者慧無滅。

    緣中決斷。

    名為智慧。

    十一者解脫無滅。

    絕縛離羁。

    名為解脫。

    十二者解脫智見無滅。

    于解脫能照了明白。

    名解脫知見。

    知滿足故言無滅。

    十三者身業随智慧行。

    色形動作。

    名為身業。

    身順智故言随行。

    十五者意業随智慧行。

    思念所作。

    名為意業。

    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事謝往故名為過去。

    過去之境盡能遍知。

    十七者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事者非未迹。

    名為未來。

    未來之境盡知無礙。

    十八者智慧知現在無礙。

    事起未謝。

    名為現在。

    現在之境通達遍知。

    此十八種唯佛獨有。

    不通下果。

    故言不共法。

     十号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婆伽。

    是為十号。

    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應供内具智斷受天人供養。

    故名應供。

    正遍知。

    解離邪錯。

    名之為正。

    有境斯鑒。

    名為正遍知。

    明行足者。

    明行無缺故言明行足。

    善逝者。

    善好也。

    逝去也。

    去至涅槃。

    更不複還故言好去也。

    世間解者。

    衆生及器。

    二種世間。

    智照明白。

    故言世間解。

    無上士者。

    功智員備。

    勝出餘人。

    無能及者。

    故名無上士。

    調禦丈夫者。

    以三乘勝法。

    随機調制。

    故名調禦丈夫。

    天人師者。

    德備天人有所訓道。

    故言天人師。

    佛此地翻名為覺。

    覺乃無礙故言佛陀。

    婆伽婆者。

    破煩惱故名婆伽婆。

     五眼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是為五眼。

    肉眼障内近色。

    天眼障外遠色。

    慧眼所照觀空。

    法眼照有。

    佛眼空有俱照。

    明過四眼。

    所不能知。

    悉皆明淨。

    凡言眼者。

    以為功良由境别不同。

    所以分之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