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相八十種好。
老君七十二相八十一好。
佛說真應二身顯其權實。
老君亦說真身法身。
佛說身有四種。
謂法身報身(分自他報)化身。
老君亦說虛皇元始道君老君。
佛說三界。
彼說三清。
佛說三輪持世。
彼說三氣下運。
青龍白虎像彼金剛。
玄中法師倚于聖者。
學禅庭而建方丈。
依佛宇而樹法堂。
以至歌贊偈唱之文。
鐘鼓雲闆之飾。
祭靈送死忏悔消災。
九幽忏文二十四願戒(金依華嚴十地品十不善法集成)據釋有者彼便立之。
此處若無彼不能制。
則知凡百立事全取佛門。
代代穿鑿人人妄起。
金鋀相混智者難分。
本欲妝點自家翻成。
混沌鑿竅耳目具矣。
真神喪焉。
榮道德之真文。
收僞說之澆薄。
教門中折。
誰之罪欤。
且北郭先生。
本侍漢武。
今随李老。
愈見後增。
又南渠山及毗摩城本佛聖迹。
望合其事屈相附會。
恐人不知。
今具出之。
案西域記雲。
于阗國王城西南二十餘裡。
有瞿(令改南渠)室棱伽山中有伽藍。
其中佛像時燭光明。
昔佛至此為諸人天略說法要。
岩有右室現有羅漢。
入滅盡定以待慈氏。
此則非老君明矣。
又曰。
王城東三百餘裡。
有媲摩城中有雕檀立佛之像。
高二丈餘。
甚多靈異。
時放光明。
随有疾病禱之即愈。
此像本是優填王造。
佛滅之後淩虛而來以福此土。
釋迦法盡像入龍宮。
評曰。
據此記說文甚昭然。
佛之聖蹤欲為老迹。
汝雖巧會且宜三思。
驷不及舌請君隐臆。
八學士議雖号唐人。
唐書列傳一無名姓。
況複所議不入要策。
進退兩求并無可據。
設欲廣辯枉廢詞章。
道士虛陳不勞煩叙。
雖有員半千名傳。
無化胡經。
議詳此謬經。
古今排擯。
唐中宗禁之于前代(見劉煦舊唐書)今世宗斷之于後朝(見悟了然破化胡狀)若實真文孰敢除滅。
而無識道士恒踵斯迹。
使老子獲僭聖之罪。
俾道人招謗佛之愆。
王浮已在地獄。
史志經又投圜戶老子本欲隐遁志經推出戶庭垂歸根之本心轉流浪于他土。
執迷不返固妄難除。
同木石之頑嚣。
似藥酒之瞑眩。
今之辯析要破狂心。
返正道于醇源。
引邪徒于坦路。
知道德是賢者之語。
識化胡是妖怪之談。
弘老子謙靜之風。
抑道士誇炫之弊。
皆遵斯訓雅道長興。
如曰不然。
覆車及之爾 論曰。
太法東流千有餘載。
時君信毀代涉洿隆。
邪正争衡未曾勝釋。
而道士為僧前後三代。
初漢明帝夜夢金人飛來殿庭項有日光。
遂遣使西求。
佛法從此入洛。
既圖于顯節陵上。
又經譯在蘭台室中。
而道士矜能欲騁薄伎。
摩騰暫現神異無不歸心。
佛教煉而愈精。
道書焚而火化。
由是改邪入正。
落發為僧。
北齊高祖文宣皇帝。
投誠佛理銳意法門。
而道士無知縱其私憤。
騁螢光之耀。
掩龍燭之輝。
文宣試之一無可驗。
聖上匪施于寸刃。
修靜納款于轅門。
剃發去冠一皆為釋。
我聖朝蒙古皇帝。
深仁睿聖體道多能。
英謀扇于八弦。
威棱擅于萬國。
留心佛理備曉正邪。
究道教之粗浮。
達釋宗之要妙。
首行明诏特與掃除。
欽惟今上皇帝。
禀太易太初之質。
資天皇天帝之靈。
道契百王。
播淳風而育德。
智周萬物。
弘至治以濟時。
若末尼珠豈受纖塵之污。
如軒轅鏡甯容片垢之惑。
故能英明獨斷亮察是非。
息道士之虛聲。
識僧徒之實理。
敬承先制重與辯明。
具召兩宗詳其優劣。
陣旗未展銜璧倒戈。
空談六韬之謀。
不補三代之失。
脫袍剃發盡付釋門。
蓋以邪法易摧是真難滅。
匪經爐韛何顯真金。
妖氣于是屏消。
佛日于是高朗。
使迷途者從茲返路。
溺喪者于是知歸。
為今代之铨衡。
作後來之藻鑒。
但佛教慈仁本無争競。
邪徒狂狷妄說多端。
以汝不平起我分别。
故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良在斯矣。
夫儒道釋三世稱三教。
約其懲惡勸善則三教皆可遵行。
較其宗趣淺深則不能無其優劣。
漢唐已來固有定論。
不待餘人妄生高下。
佛教慈悲利生為本。
老君謙退遠害為功。
儒法濟民忠孝為首。
忠孝行則可以全家國播身命。
謙退行則可以解紛争除後患。
慈悲行則可以濟群靈窮性命。
沿淺至深表裡相救。
亦由天有三光互相顯照。
鼎有三足共力扶持。
然道宗多僞别唱規模。
欲罩古今獨超儒釋。
然前賢後哲各着典谟。
鹹遵于佛不言老聖。
案文自驗何必強争。
孔子對太宰曰。
丘聞西方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此出列子仲尼篇)老子雲。
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此出老潭經)此孔老推佛為聖人也。
符子雲(符朗也)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後漢牟子雲(為蒼梧太守)堯舜周孔老莊之化。
比之于佛猶白鹿之麒麟。
尚書令阚澤對吳主雲。
若将孔老二教比方佛法。
遠之遠矣何以明之。
孔老設教。
法天制用不敢違天。
諸佛設教。
天法奉行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
實非比對。
吳主善之加太子太傅(此出舊吳書)北齊光祿大夫顔之推出雲(有家則篇)佛家三世之事信而可征。
萬行歸空千門入善。
豈徒六經百氏之博哉。
非堯舜周孔老莊所能及也。
唐秘書監虞世南帝紀史論雲。
老子之義。
谷神不死玄牝長存。
久視長生乘雲駕鶴。
此域中之教也。
釋氏之诰。
空有不滞人我兼忘。
超出生死歸于寂滅。
此象外之談者也。
後周王褒庭诰。
唐李思慎釋道十異。
深有旨趣。
不勞繁出智者知之(後周王褒庭诰章在梁弘明十異又在清涼華嚴大教中)今上皇帝嘗有言曰。
世人将孔老與佛稱為三聖。
斯言妄矣。
孔老之教。
治世少用。
不達性命唯說現世。
止可稱為賢人(暗符班固九等人表老子列在賢人之階及晉孫盛有老子非大賢論文在廣弘明集也)佛之垂範。
窮盡死生善惡之本。
深達幽明性命之道。
千變萬化神聖無方。
此真大聖人也。
自今已後三教圖像。
不得與佛齊列。
唐李商隐(字義山)三教贊曰。
儒吾之師曰魯仲尼。
仲尼師聃龍。
吾不知聃師竺幹善入無為稽首正覺吾師(仲尼)師(老子)師佛也。
以此酬校穹壤懸殊。
以此求宗蘭蒿自辯。
且夫其流易曉。
阚澤之對天分(對吳主事)其理難惑思慎之文海截(李思慎釋道十異文)虞世南之著論。
嶽峙淵渟(帝王通紀)顔之推之述篇。
雲開日朗。
但以去聖時遠魔僞亂真。
苟非其人道不虛設仰惟今上皇帝受佛付囑不忘護持。
萬機之餘留神釋典。
西天德士東土明師。
屢詢三藏之言。
妙達一乘之旨。
偏欣論議頗尚毗尼。
窮性相之淵源。
達釋道之優劣。
龍蛇易辯天眼難瞞。
卷氛祲于九霄。
布慈雲于四海。
再然慧炬薦燭智燈。
為法宇之棟梁。
作釋天之日月。
祥邁叨生像季慶遇昌時。
每有雅談預聞座末。
載欣載抃。
述頌曰。
二儀始判 三才肇分 樹君建國 爰濟斯民 羲軒以來 五運相襲 金朝政衰 玄天繼迹 太祖撥亂 世宗建隆 笃生我後 紹美前蹤 納疑南宋 聽獻西荒 梯山航海 萬國朝王 天縱神聰 生知妙道 建寺龍庭 誦經瓊島 道士庸愚 鸱張老聖 眩彼魚目 掩此金鏡 聖明懸鑒 特出狂談 一言逐北 萬古司南 佛日高懸 法雲廣布 九有回光 四生蒙福 保龍圖而鞏固 慶鳳曆以彌新 統金輪而永曜 調玉燭而長存 邵鴻名于帝箓 煥大寶于蒼旻 播皇威于戎夏 等真固于乾坤 跻黎元于壽域 享邦國之來賓 敦王道之坦坦 宜子孫之仁仁 聖皇延于萬載 懿後樂于千春 四三皇而六五帝 曾何唐漢之足雲 後記 餘昔見唐人譏道士雲。
出言猥穢诳妄不真。
使人奉者不仁不孝。
家生枭獍之兒。
無禮無親。
世出豹狼之子。
又見新落發道士罵長春宮家雲。
教門無事汝等受榮。
教門有害使俺受辱。
尊稱掌教披秉藍袍。
日無素餐月有佳宴。
紛白黛黑滿目歡呼。
螓首蛾眉終宵私樂。
他上分之馔。
受他罄折之恭。
昧天謾心今日自感。
乍聆此語以為不然。
今此觀之未為過也。
老子生于厲陽之鄉。
終于槐裡之地。
此本墳隴棄而不
老君七十二相八十一好。
佛說真應二身顯其權實。
老君亦說真身法身。
佛說身有四種。
謂法身報身(分自他報)化身。
老君亦說虛皇元始道君老君。
佛說三界。
彼說三清。
佛說三輪持世。
彼說三氣下運。
青龍白虎像彼金剛。
玄中法師倚于聖者。
學禅庭而建方丈。
依佛宇而樹法堂。
以至歌贊偈唱之文。
鐘鼓雲闆之飾。
祭靈送死忏悔消災。
九幽忏文二十四願戒(金依華嚴十地品十不善法集成)據釋有者彼便立之。
此處若無彼不能制。
則知凡百立事全取佛門。
代代穿鑿人人妄起。
金鋀相混智者難分。
本欲妝點自家翻成。
混沌鑿竅耳目具矣。
真神喪焉。
榮道德之真文。
收僞說之澆薄。
教門中折。
誰之罪欤。
且北郭先生。
本侍漢武。
今随李老。
愈見後增。
又南渠山及毗摩城本佛聖迹。
望合其事屈相附會。
恐人不知。
今具出之。
案西域記雲。
于阗國王城西南二十餘裡。
有瞿(令改南渠)室棱伽山中有伽藍。
其中佛像時燭光明。
昔佛至此為諸人天略說法要。
岩有右室現有羅漢。
入滅盡定以待慈氏。
此則非老君明矣。
又曰。
王城東三百餘裡。
有媲摩城中有雕檀立佛之像。
高二丈餘。
甚多靈異。
時放光明。
随有疾病禱之即愈。
此像本是優填王造。
佛滅之後淩虛而來以福此土。
釋迦法盡像入龍宮。
評曰。
據此記說文甚昭然。
佛之聖蹤欲為老迹。
汝雖巧會且宜三思。
驷不及舌請君隐臆。
八學士議雖号唐人。
唐書列傳一無名姓。
況複所議不入要策。
進退兩求并無可據。
設欲廣辯枉廢詞章。
道士虛陳不勞煩叙。
雖有員半千名傳。
無化胡經。
議詳此謬經。
古今排擯。
唐中宗禁之于前代(見劉煦舊唐書)今世宗斷之于後朝(見悟了然破化胡狀)若實真文孰敢除滅。
而無識道士恒踵斯迹。
使老子獲僭聖之罪。
俾道人招謗佛之愆。
王浮已在地獄。
史志經又投圜戶老子本欲隐遁志經推出戶庭垂歸根之本心轉流浪于他土。
執迷不返固妄難除。
同木石之頑嚣。
似藥酒之瞑眩。
今之辯析要破狂心。
返正道于醇源。
引邪徒于坦路。
知道德是賢者之語。
識化胡是妖怪之談。
弘老子謙靜之風。
抑道士誇炫之弊。
皆遵斯訓雅道長興。
如曰不然。
覆車及之爾 論曰。
太法東流千有餘載。
時君信毀代涉洿隆。
邪正争衡未曾勝釋。
而道士為僧前後三代。
初漢明帝夜夢金人飛來殿庭項有日光。
遂遣使西求。
佛法從此入洛。
既圖于顯節陵上。
又經譯在蘭台室中。
而道士矜能欲騁薄伎。
摩騰暫現神異無不歸心。
佛教煉而愈精。
道書焚而火化。
由是改邪入正。
落發為僧。
北齊高祖文宣皇帝。
投誠佛理銳意法門。
而道士無知縱其私憤。
騁螢光之耀。
掩龍燭之輝。
文宣試之一無可驗。
聖上匪施于寸刃。
修靜納款于轅門。
剃發去冠一皆為釋。
我聖朝蒙古皇帝。
深仁睿聖體道多能。
英謀扇于八弦。
威棱擅于萬國。
留心佛理備曉正邪。
究道教之粗浮。
達釋宗之要妙。
首行明诏特與掃除。
欽惟今上皇帝。
禀太易太初之質。
資天皇天帝之靈。
道契百王。
播淳風而育德。
智周萬物。
弘至治以濟時。
若末尼珠豈受纖塵之污。
如軒轅鏡甯容片垢之惑。
故能英明獨斷亮察是非。
息道士之虛聲。
識僧徒之實理。
敬承先制重與辯明。
具召兩宗詳其優劣。
陣旗未展銜璧倒戈。
空談六韬之謀。
不補三代之失。
脫袍剃發盡付釋門。
蓋以邪法易摧是真難滅。
匪經爐韛何顯真金。
妖氣于是屏消。
佛日于是高朗。
使迷途者從茲返路。
溺喪者于是知歸。
為今代之铨衡。
作後來之藻鑒。
但佛教慈仁本無争競。
邪徒狂狷妄說多端。
以汝不平起我分别。
故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良在斯矣。
夫儒道釋三世稱三教。
約其懲惡勸善則三教皆可遵行。
較其宗趣淺深則不能無其優劣。
漢唐已來固有定論。
不待餘人妄生高下。
佛教慈悲利生為本。
老君謙退遠害為功。
儒法濟民忠孝為首。
忠孝行則可以全家國播身命。
謙退行則可以解紛争除後患。
慈悲行則可以濟群靈窮性命。
沿淺至深表裡相救。
亦由天有三光互相顯照。
鼎有三足共力扶持。
然道宗多僞别唱規模。
欲罩古今獨超儒釋。
然前賢後哲各着典谟。
鹹遵于佛不言老聖。
案文自驗何必強争。
孔子對太宰曰。
丘聞西方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此出列子仲尼篇)老子雲。
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此出老潭經)此孔老推佛為聖人也。
符子雲(符朗也)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後漢牟子雲(為蒼梧太守)堯舜周孔老莊之化。
比之于佛猶白鹿之麒麟。
尚書令阚澤對吳主雲。
若将孔老二教比方佛法。
遠之遠矣何以明之。
孔老設教。
法天制用不敢違天。
諸佛設教。
天法奉行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
實非比對。
吳主善之加太子太傅(此出舊吳書)北齊光祿大夫顔之推出雲(有家則篇)佛家三世之事信而可征。
萬行歸空千門入善。
豈徒六經百氏之博哉。
非堯舜周孔老莊所能及也。
唐秘書監虞世南帝紀史論雲。
老子之義。
谷神不死玄牝長存。
久視長生乘雲駕鶴。
此域中之教也。
釋氏之诰。
空有不滞人我兼忘。
超出生死歸于寂滅。
此象外之談者也。
後周王褒庭诰。
唐李思慎釋道十異。
深有旨趣。
不勞繁出智者知之(後周王褒庭诰章在梁弘明十異又在清涼華嚴大教中)今上皇帝嘗有言曰。
世人将孔老與佛稱為三聖。
斯言妄矣。
孔老之教。
治世少用。
不達性命唯說現世。
止可稱為賢人(暗符班固九等人表老子列在賢人之階及晉孫盛有老子非大賢論文在廣弘明集也)佛之垂範。
窮盡死生善惡之本。
深達幽明性命之道。
千變萬化神聖無方。
此真大聖人也。
自今已後三教圖像。
不得與佛齊列。
唐李商隐(字義山)三教贊曰。
儒吾之師曰魯仲尼。
仲尼師聃龍。
吾不知聃師竺幹善入無為稽首正覺吾師(仲尼)師(老子)師佛也。
以此酬校穹壤懸殊。
以此求宗蘭蒿自辯。
且夫其流易曉。
阚澤之對天分(對吳主事)其理難惑思慎之文海截(李思慎釋道十異文)虞世南之著論。
嶽峙淵渟(帝王通紀)顔之推之述篇。
雲開日朗。
但以去聖時遠魔僞亂真。
苟非其人道不虛設仰惟今上皇帝受佛付囑不忘護持。
萬機之餘留神釋典。
西天德士東土明師。
屢詢三藏之言。
妙達一乘之旨。
偏欣論議頗尚毗尼。
窮性相之淵源。
達釋道之優劣。
龍蛇易辯天眼難瞞。
卷氛祲于九霄。
布慈雲于四海。
再然慧炬薦燭智燈。
為法宇之棟梁。
作釋天之日月。
祥邁叨生像季慶遇昌時。
每有雅談預聞座末。
載欣載抃。
述頌曰。
二儀始判 三才肇分 樹君建國 爰濟斯民 羲軒以來 五運相襲 金朝政衰 玄天繼迹 太祖撥亂 世宗建隆 笃生我後 紹美前蹤 納疑南宋 聽獻西荒 梯山航海 萬國朝王 天縱神聰 生知妙道 建寺龍庭 誦經瓊島 道士庸愚 鸱張老聖 眩彼魚目 掩此金鏡 聖明懸鑒 特出狂談 一言逐北 萬古司南 佛日高懸 法雲廣布 九有回光 四生蒙福 保龍圖而鞏固 慶鳳曆以彌新 統金輪而永曜 調玉燭而長存 邵鴻名于帝箓 煥大寶于蒼旻 播皇威于戎夏 等真固于乾坤 跻黎元于壽域 享邦國之來賓 敦王道之坦坦 宜子孫之仁仁 聖皇延于萬載 懿後樂于千春 四三皇而六五帝 曾何唐漢之足雲 後記 餘昔見唐人譏道士雲。
出言猥穢诳妄不真。
使人奉者不仁不孝。
家生枭獍之兒。
無禮無親。
世出豹狼之子。
又見新落發道士罵長春宮家雲。
教門無事汝等受榮。
教門有害使俺受辱。
尊稱掌教披秉藍袍。
日無素餐月有佳宴。
紛白黛黑滿目歡呼。
螓首蛾眉終宵私樂。
他上分之馔。
受他罄折之恭。
昧天謾心今日自感。
乍聆此語以為不然。
今此觀之未為過也。
老子生于厲陽之鄉。
終于槐裡之地。
此本墳隴棄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