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勤修于學處 此是真沙門
亦是婆羅門 是不苾刍性
說是頌時。
諸仙聞已。
共相謂曰。
此誦我經。
時諸仙衆各各私起。
默聽其言。
由諸天女迷彼仙人。
互不相見。
爾時僧護為說城喻經。
令其覺悟。
說是經已。
時諸仙衆證第三果。
諸天女等令彼仙人。
還複本心。
各得相見。
同聲唱言。
善說善說。
此經微妙。
作是贊已。
互相告曰。
汝等于彼。
來聽法耶。
答曰。
爾。
又言。
我今于此。
獲妙善利。
時諸仙衆鹹白言。
聖者。
願我等與出家近圓。
修持梵行。
如尊者等。
僧護告曰。
諸具壽。
汝等能有如是增上信心。
斯為善事。
如世尊說。
能出家者。
獲五種利益。
雲何為五。
一者出家功德。
是我自利。
不共他有。
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二者自知我是卑下之人。
被他驅使。
既出家後受人供養。
禮拜稱贊。
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三者從此命終。
當生天上。
離三惡道。
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四者由舍俗故。
出離生死。
當得安穩無上涅槃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五者常為諸佛。
及聲聞衆。
諸勝上人之所贊歎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汝應可觀斯利益。
以殷重心。
舍諸俗網。
求大功德。
是故我今度汝出家。
汝等欲為于此出家。
為當佛所。
諸仙答曰。
願與尊者。
同詣佛所。
于彼出家。
諸仙又白。
為用尊者神力而往。
為用我等神通去耶。
僧護聞是語已。
其心不悅。
便作是念。
諸仙人衆聞我說法。
上獲道果。
我雖解說。
不獲斯果。
告諸仙曰。
且待少時。
我有所作。
詣一樹下。
于彼敷座。
結跏趺坐。
端身正念。
其心寂然又作是念。
佛說多聞有五種益。
如餘廣說。
如其精進。
煩惱頓斷。
遂乃獲得阿羅漢果。
出離三界。
刀割香塗。
不生嗔恨。
看金與土。
等無有異。
應為帝釋諸天梵等之所供養。
即告仙曰。
捉我衣角。
承我神通。
而往佛所。
即升虛空。
猶如雁王。
亦如鷹隼。
其五百商人尚由未達。
各停鞍馱。
遙見僧護。
白言。
聖者。
善到來耶。
今欲何去。
答曰。
此五百仙人。
欲于佛所。
而求出家。
我今相随。
将至佛所。
時五百商人鹹皆白言。
聖者。
我等願欲同去出家。
又告聖者。
且下而住。
暫待我等将諸财物。
付與家内。
相随而往。
分付物已。
僧護苾刍。
與彼千人。
同往佛所。
時佛世尊。
正與無量百千大衆。
圍繞說法。
世尊遙見僧護等來。
告諸大衆。
汝并見此僧護苾刍。
與彼千人。
前後圍繞。
相随來不。
苾刍答曰。
我等鹹見。
世尊告曰。
世間奉獻。
莫過于此化人出家。
調伏濟度。
時僧護等。
俱禮佛足。
退坐一面。
具壽僧護白佛言。
世尊。
此諸族姓。
數有千人。
鹹欲于佛善說法律。
而為出家。
及受圓具。
成苾刍性。
願佛慈悲。
哀愍聽許。
佛言。
善來苾刍。
于我法中。
善修梵行。
成大沙門。
說是語已。
須發自落。
僧伽胝衣。
自然著體。
剃頭之處。
如經七日。
瓶缽在手。
威儀具足。
如百歲苾刍。
廣如餘說。
世尊為彼。
依教示誨。
各自勤策。
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果。
離三界欲。
廣說乃至。
諸天帝釋而為供養。
爾時具壽僧護白佛言。
世尊。
我于彼處。
見諸有情。
其形如牆。
或如柱樹。
如葉花果。
或如掃帚铛杓臼形。
彼于前身。
當作何業。
受如斯報。
佛告僧護。
凡諸有情。
自所作業。
還須自受。
他不相代。
廣說乃至。
果報還須自受。
乃往昔時。
于此賢劫中。
人壽二萬歲時。
有佛出現于世。
号曰迦攝波佛。
在仙人堕處。
施鹿林中。
是時彼佛所有求寂。
緣作苾刍。
僧護。
汝之所見。
形如牆者。
彼諸衆生。
污泥僧伽牆壁。
所以得如是報。
所見似柱者。
彼諸有情。
曾于僧伽柱。
以鼻涕唾污。
由彼業故。
受如斯報。
形如杓者。
曾作求寂。
為行蜜漿于僧伽中。
有客苾刍。
來至求寂處。
其求寂洗杓。
彼客苾刍問言。
于僧伽中。
行非時漿不。
求寂答言。
行漿已了。
不見我今洗杓。
遂生嗔罵。
由彼業力。
受如是報。
汝見形如臼者。
昔日曾作苾刍。
欲造缽時。
有一求寂。
專知僧伽庫藏。
造缽苾刍。
于求寂處借白。
我用搗物。
時求寂白言。
大德且住少時。
我今政忙。
少時與臼。
苾刍乃即生嗔苦言。
我若自由。
非論借臼。
以搗油麻。
亦搗汝身。
于時求寂便作是念。
我若報答。
必更大嗔。
默然而住。
知彼苾刍嗔息定已。
時求寂即詣彼邊。
白言。
汝今知我是何等人。
尊者告曰。
汝于迦攝波佛教中。
出家求寂。
求寂報曰。
汝出家事。
所作未辦。
汝被一切煩惱所縛。
我得解脫。
汝出粗言。
當須說悔。
罪即消薄。
彼即說悔。
遂生臼形身。
汝所見形猶如铛者。
昔與寺家曾作淨人。
承事苾刍。
為苾刍煎藥。
時苾刍嗔。
然彼淨人因茲生恨。
便故打铛破。
由此業力。
身如铛形。
汝見以繩系之挽斷者。
昔為授事。
外有施物。
令彼僧伽。
寒熱受用。
爾時授事。
夏月衣物。
回為冬用。
回冬衣物。
将為熱用。
由此業故。
受如斯苦。
時諸苾刍鹹皆有疑。
以緣白佛。
具壽僧護。
曾作何業。
由何業故。
得于大富長者家生。
複得出家。
證阿羅漢果。
能作如是大利益事。
佛告諸苾刍。
汝等應聽。
僧護苾刍所作福業。
乃至自受。
廣如上說。
乃往過去。
迦攝波佛出現世時。
人壽二萬歲。
于時迦攝波佛。
在仙人堕處。
施鹿林中。
僧護亦于彼出家。
身作衆主。
有五百弟子。
四遠男女。
悉皆歸信。
時彼衆主。
乃至盡形堅持梵行。
無有缺犯。
然無所獲。
後欲命終。
便發是言。
我于迦攝波佛善法律中。
而修梵行。
精勤無怠。
然無所獲殊勝果報。
所有功德。
願資我等。
于當來世釋迦牟尼佛出現世時。
于彼法律。
而得出家。
淨修梵行。
斷諸
諸仙聞已。
共相謂曰。
此誦我經。
時諸仙衆各各私起。
默聽其言。
由諸天女迷彼仙人。
互不相見。
爾時僧護為說城喻經。
令其覺悟。
說是經已。
時諸仙衆證第三果。
諸天女等令彼仙人。
還複本心。
各得相見。
同聲唱言。
善說善說。
此經微妙。
作是贊已。
互相告曰。
汝等于彼。
來聽法耶。
答曰。
爾。
又言。
我今于此。
獲妙善利。
時諸仙衆鹹白言。
聖者。
願我等與出家近圓。
修持梵行。
如尊者等。
僧護告曰。
諸具壽。
汝等能有如是增上信心。
斯為善事。
如世尊說。
能出家者。
獲五種利益。
雲何為五。
一者出家功德。
是我自利。
不共他有。
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二者自知我是卑下之人。
被他驅使。
既出家後受人供養。
禮拜稱贊。
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三者從此命終。
當生天上。
離三惡道。
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四者由舍俗故。
出離生死。
當得安穩無上涅槃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五者常為諸佛。
及聲聞衆。
諸勝上人之所贊歎是故智者應求出家。
汝應可觀斯利益。
以殷重心。
舍諸俗網。
求大功德。
是故我今度汝出家。
汝等欲為于此出家。
為當佛所。
諸仙答曰。
願與尊者。
同詣佛所。
于彼出家。
諸仙又白。
為用尊者神力而往。
為用我等神通去耶。
僧護聞是語已。
其心不悅。
便作是念。
諸仙人衆聞我說法。
上獲道果。
我雖解說。
不獲斯果。
告諸仙曰。
且待少時。
我有所作。
詣一樹下。
于彼敷座。
結跏趺坐。
端身正念。
其心寂然又作是念。
佛說多聞有五種益。
如餘廣說。
如其精進。
煩惱頓斷。
遂乃獲得阿羅漢果。
出離三界。
刀割香塗。
不生嗔恨。
看金與土。
等無有異。
應為帝釋諸天梵等之所供養。
即告仙曰。
捉我衣角。
承我神通。
而往佛所。
即升虛空。
猶如雁王。
亦如鷹隼。
其五百商人尚由未達。
各停鞍馱。
遙見僧護。
白言。
聖者。
善到來耶。
今欲何去。
答曰。
此五百仙人。
欲于佛所。
而求出家。
我今相随。
将至佛所。
時五百商人鹹皆白言。
聖者。
我等願欲同去出家。
又告聖者。
且下而住。
暫待我等将諸财物。
付與家内。
相随而往。
分付物已。
僧護苾刍。
與彼千人。
同往佛所。
時佛世尊。
正與無量百千大衆。
圍繞說法。
世尊遙見僧護等來。
告諸大衆。
汝并見此僧護苾刍。
與彼千人。
前後圍繞。
相随來不。
苾刍答曰。
我等鹹見。
世尊告曰。
世間奉獻。
莫過于此化人出家。
調伏濟度。
時僧護等。
俱禮佛足。
退坐一面。
具壽僧護白佛言。
世尊。
此諸族姓。
數有千人。
鹹欲于佛善說法律。
而為出家。
及受圓具。
成苾刍性。
願佛慈悲。
哀愍聽許。
佛言。
善來苾刍。
于我法中。
善修梵行。
成大沙門。
說是語已。
須發自落。
僧伽胝衣。
自然著體。
剃頭之處。
如經七日。
瓶缽在手。
威儀具足。
如百歲苾刍。
廣如餘說。
世尊為彼。
依教示誨。
各自勤策。
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果。
離三界欲。
廣說乃至。
諸天帝釋而為供養。
爾時具壽僧護白佛言。
世尊。
我于彼處。
見諸有情。
其形如牆。
或如柱樹。
如葉花果。
或如掃帚铛杓臼形。
彼于前身。
當作何業。
受如斯報。
佛告僧護。
凡諸有情。
自所作業。
還須自受。
他不相代。
廣說乃至。
果報還須自受。
乃往昔時。
于此賢劫中。
人壽二萬歲時。
有佛出現于世。
号曰迦攝波佛。
在仙人堕處。
施鹿林中。
是時彼佛所有求寂。
緣作苾刍。
僧護。
汝之所見。
形如牆者。
彼諸衆生。
污泥僧伽牆壁。
所以得如是報。
所見似柱者。
彼諸有情。
曾于僧伽柱。
以鼻涕唾污。
由彼業故。
受如斯報。
形如杓者。
曾作求寂。
為行蜜漿于僧伽中。
有客苾刍。
來至求寂處。
其求寂洗杓。
彼客苾刍問言。
于僧伽中。
行非時漿不。
求寂答言。
行漿已了。
不見我今洗杓。
遂生嗔罵。
由彼業力。
受如是報。
汝見形如臼者。
昔日曾作苾刍。
欲造缽時。
有一求寂。
專知僧伽庫藏。
造缽苾刍。
于求寂處借白。
我用搗物。
時求寂白言。
大德且住少時。
我今政忙。
少時與臼。
苾刍乃即生嗔苦言。
我若自由。
非論借臼。
以搗油麻。
亦搗汝身。
于時求寂便作是念。
我若報答。
必更大嗔。
默然而住。
知彼苾刍嗔息定已。
時求寂即詣彼邊。
白言。
汝今知我是何等人。
尊者告曰。
汝于迦攝波佛教中。
出家求寂。
求寂報曰。
汝出家事。
所作未辦。
汝被一切煩惱所縛。
我得解脫。
汝出粗言。
當須說悔。
罪即消薄。
彼即說悔。
遂生臼形身。
汝所見形猶如铛者。
昔與寺家曾作淨人。
承事苾刍。
為苾刍煎藥。
時苾刍嗔。
然彼淨人因茲生恨。
便故打铛破。
由此業力。
身如铛形。
汝見以繩系之挽斷者。
昔為授事。
外有施物。
令彼僧伽。
寒熱受用。
爾時授事。
夏月衣物。
回為冬用。
回冬衣物。
将為熱用。
由此業故。
受如斯苦。
時諸苾刍鹹皆有疑。
以緣白佛。
具壽僧護。
曾作何業。
由何業故。
得于大富長者家生。
複得出家。
證阿羅漢果。
能作如是大利益事。
佛告諸苾刍。
汝等應聽。
僧護苾刍所作福業。
乃至自受。
廣如上說。
乃往過去。
迦攝波佛出現世時。
人壽二萬歲。
于時迦攝波佛。
在仙人堕處。
施鹿林中。
僧護亦于彼出家。
身作衆主。
有五百弟子。
四遠男女。
悉皆歸信。
時彼衆主。
乃至盡形堅持梵行。
無有缺犯。
然無所獲。
後欲命終。
便發是言。
我于迦攝波佛善法律中。
而修梵行。
精勤無怠。
然無所獲殊勝果報。
所有功德。
願資我等。
于當來世釋迦牟尼佛出現世時。
于彼法律。
而得出家。
淨修梵行。
斷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