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四

關燈
煩惱。

    而證阿羅漢果。

    是時五百弟子來詣師所。

    白邬波馱耶。

    獲勝果不。

    師曰。

    未得。

    又白師言。

    發何勝願。

    師曰。

    發如上願。

    弟子俱白。

    若邬波馱耶。

    證如是果。

    我等亦随出家。

    同證阿羅漢果。

    時有聚落五百餘人。

    來詣師所。

    同前問答。

    乃至廣說。

    我等亦願證阿羅漢果。

    汝等苾刍。

    勿生異念。

    昔時衆主者。

    豈異人乎。

    今僧護是也。

    往昔五百弟子者。

    即五百仙人是。

    往昔聚落五百人者。

    今商主等是。

    因昔衆主。

    供養僧伽。

    由彼業故。

    得于大富長者家生。

    由發願故。

    複獲阿羅漢果。

    又由往昔廣能調伏。

    今生還得調伏多人。

    廣度有情。

    而為利益。

    汝等苾刍。

    若種白業。

    還得白報。

    乃至雜業等。

    廣說如上。

    汝等苾刍。

    應如是學。

    時諸苾刍又複有疑。

    以緣白佛。

    其化龍苾刍。

    複于何處。

    最初發心。

    佛言。

    乃往過去。

    此賢劫中。

    人壽二萬歲時。

    有佛出世。

    号迦攝波。

    乃至廣說。

    施鹿林中。

    為諸聲聞。

    而說法要。

    汝等苾刍。

    應于蘭若。

    山間樹下。

    空靜屍林。

    草庵迥地。

    龛窟等中。

    端身正念。

    寂靜而坐。

    應勤精進。

    勿為放逸。

    應如我教。

    當如是學。

    時諸苾刍。

    聞是語已。

    如佛所教。

    其或往妙高山所。

    或向無熱池處。

    或往餘池。

    其中亦有七金山處。

    或有在于城邑聚落。

    時有一龍。

    生已未久。

    遂被金翅鳥王。

    捉将至于空中。

    望見苾刍諸根寂靜。

    端坐入定。

    龍作是念。

    此等苾刍。

    甚大安樂。

    不同于我受如斯苦。

    便生歸仰。

    殷重信心。

    作是念已。

    即便命終。

    婆羅痆斯國。

    有婆羅門。

    具六種法。

    于彼家生。

    乃至長大。

    便于佛所。

    出家圓具。

    勤修梵行。

    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果。

    乃至帝釋諸天。

    而為供養。

    即自觀察。

    由何業故。

    複從何沒。

    而生此處。

    獲如斯果。

    遂即觀見。

    從龍趣沒。

    來生人中。

    複見于大聲聞處。

    發殷重心。

    又見過去龍時父母。

    在彼龍宮。

    便作神通至龍宮。

    見舊父母悲惱啼泣問其龍曰。

    何故啼泣。

    答言。

    聖者。

    我生一子。

    未久之間。

    乃被金翅鳥王捉我兒去。

    不知所在。

    報其母曰。

    我是愛子于此命終。

    生婆羅門家。

    又于迦攝波佛所。

    而得出家。

    勤修梵行。

    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果。

    龍母白言。

    聖者。

    此實難信。

    亦是希有。

    然我愛子。

    為性甚惡。

    生其善趣。

    由故不得。

    何況獲得阿羅漢耶。

    又報母曰。

    我實證果。

    不是虛言。

    龍母告曰。

    若如言者。

    從今已後。

    于日日中。

    為我受食。

    便即默然。

    而受其請。

    苾刍每日。

    常受上味種種飲食。

    飯食已訖。

    還詣本住。

    然彼苾刍有一求寂。

    時諸苾刍問求寂曰。

    汝之師主。

    每于何處。

    吃食而來。

    求寂報言。

    我亦不知。

    苾刍報曰。

    汝之師主。

    每日常食種種飲食。

    汝何不去。

    答曰。

    我親教師。

    有大威德。

    而得去食。

    我無威德。

    雲何辄去。

    苾刍報曰。

    汝師欲去。

    汝宜默捉支伐羅角。

    求寂答曰。

    我捉不辭。

    或恐墜地。

    苾刍報曰。

    汝師衣系蘇迷盧山。

    由故不墜。

    況汝身爾。

    既被勸已。

    欲至食時。

    即便默至師所。

    在隐屏處而立。

    其師欲升空去。

    求寂默捉師主衣角。

    亦升空去。

    時龍宮内。

    安二坐處。

    二漫茶羅。

    師既見已問諸龍曰。

    何故置此二座壇耶。

    時龍報曰。

    應觀背後。

    更有人不。

    師便回顧。

    見此求寂。

    汝亦來耶。

    答曰。

    爾。

    師曰。

    善哉。

    至彼坐已。

    諸龍作念。

    是彼師主獲殊勝果。

    有大威德。

    應供天食。

    然彼弟子未獲如是。

    應與凡食。

    作是念已。

    時諸龍等。

    依念供養。

    飯食了已。

    于時求寂取師主缽。

    于此缽中。

    殘一粒飯。

    求寂取食。

    其飯甘美。

    世味無比。

    求寂食已。

    便作是念。

    二人吃食。

    便作兩般。

    心生嗔恚。

    發如是願。

    我于迦攝佛所出家。

    修習梵行。

    将此功德。

    願得龍身。

    有大威德。

    奪取此宮。

    趁諸龍出。

    由作猛利嗔恨。

    不惜軀命。

    發是願已。

    便于兩手。

    清水下流。

    宮内諸龍。

    悉皆頭痛。

    諸龍白言。

    聖者。

    然此求寂不念善事。

    宜應遮止。

    師主告曰。

    此是惡趣。

    汝今何故發如是念。

    爾時求寂即以伽他。

    答親教師曰。

     我心已去遠  難可卻追尋 何故難追悔  兩手水已流 說是頌已。

    求寂為龍。

    便即擯出諸龍王等。

    自居宮内。

    佛告諸苾刍曰。

    其化龍苾刍者。

    此被擯龍王是。

    時彼龍王因斯發心是為最初。

    佛在室羅筏城。

    逝多林。

    給孤獨園時有外道。

    詣給孤林見諸苾刍住處。

    床座榻席。

    受用資具。

    及諸飲食。

    彼便作念。

    沙門釋子。

    飲食卧具。

    受用等好。

    雖然法不如我。

    應此出家。

    飲食卧具。

    于此受用。

    若欲聽法。

    應于彼處。

    作是念已。

    即詣苾刍處。

    白言聖者。

    我欲出家。

    彼苾刍衆即與出家。

    及受近圓。

    外道常法。

    每于十四日。

    為褒灑陀。

    苾刍十五日。

    其外道至十四日。

    便往本外道處。

    為褒灑陀。

    至十五日。

    又于苾刍處。

    而為長淨。

    後于異時。

    黑月十四日。

    僧伽長淨。

    爾時外道。

    便作是念。

    今既兩處長淨。

    為向彼處為于此耶。

    複作是念。

    沙門釋子。

    慈心哀愍。

    法則寬泰。

    彼之外道。

    法則嚴切。

    我若不去。

    必應重罰嗔責于我。

    作是念已。

    便往詣彼。

    時諸苾刍鳴揵椎。

    集僧伽。

    大衆集已。

    時秉法人白言。

    僧伽盡集不。

    諸苾刍衆。

    乃共不見彼外道苾刍。

    既不見已。

    便作長淨。

    至于明日。

    彼即歸來。

    諸苾刍問曰。

    汝于昨日。

    何處去耶。

    答曰。

    我向本梵行處去來。

    又言。

    飲食卧具。

    于此受用。

    然所受法。

    于我本處。

    時諸苾刍以緣白佛。

    佛言。

    彼外道執邪。

    情樂彼法。

    耶見不舍。

    然于我教。

    終無利益。

    不能增長法眼。

    應須滅擯。

    遣令歸俗。

    從今已去。

    來求出家者。

    苾刍應問。

    汝非外道及心樂邪法不。

    若言爾者。

    應須擯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