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正宗論卷下

關燈
初諸祖師亦兼經教而行之者。

    佛子自宜以此兩端量力而處之可也。

    若祖師以正宗而入震旦。

    與乎義學之者。

    息其争鋒競銳之心者有之矣。

    與乎學者直指其心。

    而免其章句之勞者有之矣。

    與夫學者他悟。

    而正驗其是否者有之矣。

    與其專以正宗而得法喜者。

    五百餘載其人固不可勝數也。

    而如來遺後世标正印驗。

    其微旨不亦效乎。

    祖師德被于世。

    其亦至矣。

    然正宗至微至密。

    必得真道眼乃見。

    苟以意解而強辯。

    雖益辯益差也。

    吾無如之何。

    龍樹論曰。

    若分别憶想。

    即是魔羅網。

    不動不依止。

    是則為法印。

    待子潔清其分别戲論之心。

    始可信吾教外所傳乃真佛法印也。

    曰既謂教外别傳。

    則與教不相關也。

    而子必引涅槃之言為據。

    豈其宜耶。

    曰然。

    其意雖教外别傳。

    而其事必教内所指。

    非指自佛教之内。

    則何表乎佛于教外而别有所傳者耶。

    故如來示其事于垂終之言。

    亦謂其妙心吾已嘗傳之矣。

    孰謂不與教相關耶。

    而吾引涅槃不亦然乎。

    遠公曰。

    既非名部之所分。

    亦不出乎其外。

    别有宗明矣。

    此言可思也。

    曰子謂必世世傳受心印。

    永以為标正印驗。

    何古之相承者。

    至乎曹溪而其祖遂絕耶。

    曰祖豈果絕乎。

    但正宗入正旦。

    至曹溪曆年已久。

    其人習知此法。

    其機緣純熟者衆。

    正宗得以而普傳。

    雖其枝泒益分。

    而累累相承。

    亦各為其祖。

    以法而遞相标正印驗。

    何嘗阙然。

    亦猶世俗百氏得姓各為其家。

    而子孫相承繼為祖祢。

    則未始無也。

    但此承法雖有支祖。

    而不如其正祖之盛也。

    曰吾以教而亦能見道。

    何必爾宗所傳。

    乃以為至乎。

    曰子必以教而見道。

    是見說也非見道也。

    夫真見道者。

    所謂窮理者也。

    窮則能變。

    變則能通。

    善為變通乃為見道也。

    夫變而通之者。

    其始發于吾之正宗耳。

    佛子苟能變通。

    即預乎吾宗矣。

    何謂何必爾宗乃為至耶。

    況子輩未始知變。

    豈為見道乎。

    遠公曰。

    或将暨而不至。

    或守方而未變。

    蓋子之謂乎。

    若其世世之帝王公侯卿士大夫儒者之聖賢。

    服膺而推敬此宗門者。

    不可殚紀。

    其略如吾宋之太宗真宗。

    皆閱意最深。

    而章聖皇帝為之修心詩曰。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傳經教但傳心。

    後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由來妙理深。

    迄于今也而上留神。

    益專以此為偈為頌。

    方布滿天下又益為祖師傳法授衣之圖。

    以正其宗祖者也。

    唐書曰(劉煦唐書也)達磨本以護國出家。

    入南海得禅宗妙法。

    自釋迦文佛相傳有衣缽為記。

    以世相傳受。

    斐相國休為唐之圭峰傳法碑曰。

    釋迦如來最後以法眼付大迦葉。

    令祖祖相傳别行于世。

    非私于迦葉而外人天聲聞菩薩也。

    自迦葉至于達磨。

    凡二十八祖。

    達磨傳之又至于能為六祖矣。

    昔李華吏部嘗習知乎天台止觀。

    及湛然禅師與諸僧命李為左溪朗師之碑。

    而其文首引菩提達磨。

    謂二十九世相承。

    大迦葉傳佛心法。

    未聞有非之者。

    而隋之智者顗公。

    亦嘗引此禅經四随之義。

    以證其教之四悉檀者。

    若智者特能區别四教。

    乃不世之大法師也。

    苟昙摩多羅其道不至。

    其人非祖。

    彼豈肯推其言而為據乎。

    永嘉大師玄覺。

    本學天台三觀。

    義解精修。

    其殆異僧也(其學三觀所證。

    見天台四教儀及永嘉集)及其著證道歌乃曰。

    明明佛敕曹溪是。

    清涼國師澄觀大法師也。

    其嘗謂曰。

    果海離念而心傳。

    圭峰乃釋之曰。

    此即達磨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之意也。

    禅源诠祖圖雲。

    觀公嘗參問大禅德曰。

    浮杯或曰。

    又學于五台亡名禅師者。

    故其言乃爾也。

    維揚法慎大律師也亦曰。

    天台止觀包一切經義。

    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

    色空兩忘慧定雙照。

    不可得而稱也。

    苟吾正宗其道不大至。

    而我朝之三大聖人。

    豈肯從事如是之盛耶。

    自昔預其從者。

    若牛頭融祖。

    若安公秀公一行大師嵩山圭公。

    若南陽國師江西大寂。

    如此諸公不可勝數。

    皆道風天下。

    德貫神明。

    雖萬乘拜伏師敬而不自喜。

    巍巍乎柱礎。

    佛氏萬世光贲大教。

    是亦可以蔔其法之如何耳。

    而縱其道極玄。

    彼學者不能見之。

    胡不稍思。

    今至聖天子與夫隋唐諸大義學之師。

    其所為意者以自警乎。

    初宣律師以達磨預之習禅高僧。

    而降之已甚複不列其承法師宗者。

    蒙嘗患其不公。

    而吾宗贊甯僧錄。

    繼宣為傳。

    其評三教乃曰。

    心教義加(謂三乘經律論。

    為顯教。

    謂瑜珈五部曼荼羅法。

    為密教。

    謂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為心教也)故其論習禅科。

    尤尊乎達磨之宗曰。

    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禅也。

    又曰。

    禅之為物也。

    其大矣哉。

    諸佛得之升等妙。

    率由速疾之門。

    無過此也。

    及考甯所撰鹫峰聖賢錄者。

    雖論傳法宗祖。

    蓋亦傍乎寶林付法藏二傳矣。

    非有異聞也。

    然其所斷浮泛。

    是非不明。

    終不能深推大經大論而驗實佛意。

    使後世學者益以相疑。

    是亦二古之短也。

    方今宗門雖衰師表者混濫鮮得其人。

    而彼學之者有識。

    自當尊奉先佛聖意。

    豈宜幸其衰乘其無人不顧其大宗大祖而渎亂乎法門事體。

    是可謂有識乎。

    世書曰。

    賜也爾愛其羊。

    我愛其禮。

    是亦不忘其聖人之道者也。

    彼學之者亦少宜思之。

    始達磨道顯于魏。

    而梁之武帝遺魏書曰。

    共賴觀音分化。

    又曰。

    聖胄大師慧遠法師。

    序其禅經曰。

    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

    孰能洞玄根于法身。

    歸宗一于無相。

    如此則達磨果聖人也。

    以梁武之尊遠公之賢聖。

    其所稱之亦可信矣。

    吾見其辄以達磨而為戲者。

    何其不知量也。

    若達磨出于如來之後世。

    而乃稱禅經者。

    蓋其采衆經。

    始欲以佛言為量以發後人之信心耳。

    故遠公序曰。

    撮諸經要勸發大乘。

    此其證矣。

     傳法正宗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