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正宗論卷下

關燈
)曲奉默傳皆契合乎吾佛昔之妙微密心。

    而超然出乎經教之外耶。

    禅經摩那斯伽邏一經心秘而不譯者。

    其下曰。

    乃至一切賢聖。

    皆應勤。

    修如是正觀。

    是豈非謂大凡其人預吾教者盡當務此秘密極證乃為之正見乎。

    涅槃曰。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悉以付囑摩诃迦葉。

    是迦葉能為汝等作大依止。

    是豈非謂而今而後皆可依止乎迦葉無上妙微密法而為之正乎。

    又曰。

    四人出世護持法者。

    應當證知而為依止。

    是四人即名如來。

    何以故。

    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是豈非謂代代四依之人出世者乃據是妙心密語以為後之明證乎。

    若智度論曰。

    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者。

    其旨亦驗在禅中矣。

    适且略之不複解也。

    校此則大聖人遺意。

    豈不果以妙微密清淨禅為其教之大宗也。

    欲世世三學之者資之以為其入道之印驗标正耶。

    古者命吾禅門謂之宗門。

    而尊于教迹之外殊是也。

    然此禅要既是吾一佛教之宗則其傳法要者。

    三十三祖。

    自大迦葉至乎曹溪。

    乃皆一釋教之祖也。

    而淺識者妄分達磨曹溪。

    獨為禅門之祖。

    不亦甚謬乎。

    夫道固無外。

    法與文字未始異也。

    孰為表裡。

    但且略其言方語本十二部之雲雲者。

    直截以全心性人。

    蓋提本以正其迹。

    示親以别其疏也。

    使其即茲極證。

    不複弊其毫發迂曲矣。

    然此未易以口舌辯。

    未可以智解到。

    猶圓覺曰。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

    身心語言悉皆斷滅。

    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豈不然哉。

    昔馬鳴曰。

    離念境界唯證相應。

    故龍樹曰。

    不可說者是實義。

    可說者皆是名字。

    斯亦二祖師。

    尊其心證之親密。

    以别其循迹而情解者也。

    欲人軌此而為之正矣。

    隋智者稱。

    如來嘗命諸弟子。

    使各述其昔為維摩诘所诃之言。

    而佛乃默印正之。

    然此固與淨名默印乎三十二大士之聖說法者同也。

    按是則大聖人。

    果以其正宗默證微密。

    遺後世為其标正印驗者。

    固亦已見于佛之當時矣。

    學者亦可尊而信之也。

    嗚呼今吾輩比丘。

    其所修戒定慧者。

    孰不預釋迦文之教耶。

    其所學經律論者。

    孰不預夫八萬四千之法藏乎。

    乃各私師習。

    而黨其所學。

    不顧法要。

    不審求其大宗正趣。

    反忽乎達磨祖師之所傳者。

    謂不如吾師之道也。

    是不唯違叛佛意。

    亦乃自昧其道本。

    可歎也夫。

    若今禅者之所示。

    或語或默或動用。

    皆先佛之妙用也。

    但不可辄見。

    雖其本源有在。

    吾省煩不複發之。

    然此妙用恐聖意獨遺屬吾密傳之宗。

    乃得發明耳。

    何則以其相宜故也。

    不然奚自達磨祖師已來而其風大振耶。

    經曰。

    正言似反。

    誰其信者。

    昔龍樹祖師大論所現曰。

    持戒皮禅定肉智慧骨微妙善心髓。

    夫微妙心者亦其承佛而密傳者也。

    及達磨祖師品其弟子所證之淺深。

    乃特引之曰。

    汝得吾皮得吾肉得吾骨汝得吾髓。

    于此而佛之心印益效也。

    其不言戒定慧妙心與其義者。

    此故略之。

    而存其微旨耳。

    其後垂百年。

    隋之智者顗禅師。

    因其申經乃更以義而分辯此四者之說。

    至乎微妙善心髓。

    謂是諸佛行處。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不一不二微妙中道也。

    然而龍樹達磨其道。

    及智者論之。

    而益尊且辯矣。

    斯心微密。

    真所謂不可思議也。

    非言非默。

    識識所不及也。

    智知所不到也。

    吾少嘗傳聞于先善知識。

    謂道育雲。

    四大本空五陰非有。

    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而達磨曰汝得吾骨。

    及二祖拜已歸位而立。

    乃曰。

    汝得吾髓。

    旨乎其尤極矣祖師之言也。

    茲所以為縣學之宗也。

    唐僧神清譏禅者辄曰。

    其傳法賢聖。

    間以聲聞。

    如大迦葉。

    雖即回心尚為小智。

    豈能傳佛心印乎。

    清何其不思耶。

    涅槃曰。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悉已付囑摩诃迦葉。

    如清之言。

    則大聖人乃妄付其法耳。

    此吾記内拒之已詳。

    不複多雲。

    驗神清淺謬。

    不及智者之藩籬遠矣。

    世稱神清善學豈然。

    學所以求大道。

    路所以通天下。

    及其迷學而蔽道迷路而忘返。

    夫學與路亦為患矣。

    故至人不貴多學。

    不欲多岐也。

    而後學之者愚陋。

    或妄評乎達磨祖師所謂得吾髓者。

    何其渎亂夫智者之說耶。

     第四篇 客曰。

    教既載道。

    何必外教而傳道耶。

    又聞。

    夫圓頓教者。

    教與證一也。

    今乃教道相異。

    豈為圓乎哉。

    曰子未心通。

    宜善聽之。

    古所謂教證一者。

    蓋以文字之性亦有空分與正理貫耳。

    非謂黃卷赤軸間言聲字色摐然之有狀者直與實相無相一也。

    若夫十二部之教。

    乃大聖人權巧應機垂迹。

    而張本且假世名字語言發理。

    以待人悟耳。

    然理妙無所教。

    雖說及而語終不極。

    其所謂教外别傳者。

    非果别于佛教也。

    正其教迹所不到者也。

    猶大論曰。

    言似言及。

    而玄旨幽邃。

    尋之雖深。

    而失之愈遠。

    其此謂也。

    昔隋之智者顗公。

    最為知教者也。

    豈不曰。

    佛法至理。

    不可以言宣。

    豈存言方語本十二部乎。

    按智度論曰。

    諸佛斷法愛。

    不立經書。

    亦不莊嚴語言。

    如此則大聖人其意何嘗必在于教乎。

    經曰。

    我坐道場時。

    不得一法。

    實空拳诳小兒。

    以度于一切。

    是豈非大聖人以教為權而不必專之乎。

    又經雲。

    修多羅教如标月指。

    若複見月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是豈使人執其教迹耶。

    又經曰。

    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中間五十年。

    未曾說一字。

    斯固其教外之謂也。

    然此極此奧密。

    雖載于經亦但說耳。

    聖人驗此故命以心相傳。

    而禅者所謂教外别傳乃此也。

    當是可謂教證一乎非耶。

    圓哉非圓欤。

    曰夫十二部者。

    皆佛實語。

    豈盡權而果可外乎。

    曰汝悟乃自知之也。

    曰若古之禅德者。

    有盡措經像而不複務之何謂也。

    曰此但毀相泯心者。

    亦猶經曰。

    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随順。

    吾前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