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關燈
小
中
大
彌勒菩薩說
沙門玄奘奉 诏譯
受戒羯磨第一
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
或是在家或是出家。
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
當審訪求同法菩薩。
已發大願有智有力。
于語表義能授能開。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
勝菩薩所先禮雙足。
偏袒右肩膝輪據地。
合掌恭敬如是請言。
大德憶念我如是名。
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
唯願須臾不辭勞倦。
哀慜聽授(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既作如是無倒請已。
偏袒右肩恭敬禮拜。
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
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通。
諸菩薩衆。
現前專念彼諸功德生殷淨心。
若諸菩薩。
欲授菩薩菩薩戒時。
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呾理迦。
菩薩學處及犯處相。
令其聽受。
以慧觀察自所意樂。
堪能思擇受菩薩戒。
非唯他勸非為勝他。
當知是名堅固菩薩。
堪受菩薩淨戒律儀。
以受戒法如應正授。
其受戒菩薩複于彼有智有力。
勝菩薩所。
謙下恭敬膝輪據地。
對佛像前合掌請言。
唯願大德。
哀慜授我菩薩淨戒。
如是請已。
專念一境長養淨心。
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
即随思惟如是事義。
默然而住。
爾時有智有力菩薩于彼能行正行菩薩。
以無亂心若坐若立。
而作是言。
汝如是名善男子。
聽汝。
是菩薩不。
彼應答言是。
發菩提願未。
應答言已發。
自此已後應作是言。
汝如是名善男子。
聽汝等。
今者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
受諸菩薩一切淨戒。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于是學處于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汝能受不。
答言能受。
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如是受已。
能受菩薩不起于座。
能授菩薩對佛像前。
普于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
恭敬供養頂禮雙足。
作是白言。
仰啟十方無邊無際。
諸世界中諸佛菩薩。
今于此中現有某名菩薩。
于我某菩薩所。
乃至三說受菩薩戒。
我為作證。
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
第一真聖于現不現一切時處。
一切有情皆現覺者。
于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為作證。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如是受戒羯磨畢竟。
從此無間。
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
已入大地諸菩薩前。
法爾相現由此表示。
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
爾時十方諸佛菩薩。
睹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
由憶念故正智見轉。
由正智見如實覺知。
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
正受菩薩所受淨戒。
一切于此受戒菩薩。
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
由佛菩薩眷念憐愍。
令是菩薩希求善法。
倍複增長無有退減。
如是名為受菩薩戒啟白請證。
若諸菩薩住戒律儀。
有其四種他勝處法。
何等為四。
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
自贊毀他。
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現有資财性悭财故。
有苦有貧無依無怙。
正求财者來現在前。
不起哀憐而修惠舍。
正求法者來現在前。
性悭法故。
雖現有法而不給施。
是名第二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
由是因緣。
不唯發起粗言便息。
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
捶打傷害損惱有情。
内懷猛利忿恨意樂。
有所違犯他來谏謝。
不受不忍不舍怨結。
是名第三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
開示建立像似正法。
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轉。
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如是名為菩薩四種他勝處法。
菩薩于四他勝處法。
随犯一種況犯一切。
不複堪能于現法中增長攝受。
菩薩廣大菩提資糧。
不複堪能于現法中意樂清淨。
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
菩薩若用軟中品纏。
毀犯四種他勝處法。
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上品纏犯即名為舍。
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
數數現行。
都無慚愧。
深生愛樂。
見是功德。
當知說名上品纏犯。
非諸菩薩。
暫一現行他勝處法。
便舍菩薩淨戒律儀。
如諸苾刍犯他勝法。
即便棄舍别解脫戒。
若諸菩薩由此毀犯。
棄舍菩薩淨戒律儀。
于現法中堪任更受。
非不堪任。
如苾刍住别解脫戒犯他勝法。
于現法中不任更受。
如是菩薩所受淨戒。
于餘一切所受淨戒。
最勝無上無量無邊。
大功德藏之所随逐。
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
普能除滅于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
一切别解脫律儀。
于此菩薩律儀戒。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數分計分算分喻分。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如是已作受菩薩戒
或是在家或是出家。
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
當審訪求同法菩薩。
已發大願有智有力。
于語表義能授能開。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
勝菩薩所先禮雙足。
偏袒右肩膝輪據地。
合掌恭敬如是請言。
大德憶念我如是名。
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
唯願須臾不辭勞倦。
哀慜聽授(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既作如是無倒請已。
偏袒右肩恭敬禮拜。
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
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通。
諸菩薩衆。
現前專念彼諸功德生殷淨心。
若諸菩薩。
欲授菩薩菩薩戒時。
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呾理迦。
菩薩學處及犯處相。
令其聽受。
以慧觀察自所意樂。
堪能思擇受菩薩戒。
非唯他勸非為勝他。
當知是名堅固菩薩。
堪受菩薩淨戒律儀。
以受戒法如應正授。
其受戒菩薩複于彼有智有力。
勝菩薩所。
謙下恭敬膝輪據地。
對佛像前合掌請言。
唯願大德。
哀慜授我菩薩淨戒。
如是請已。
專念一境長養淨心。
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
即随思惟如是事義。
默然而住。
爾時有智有力菩薩于彼能行正行菩薩。
以無亂心若坐若立。
而作是言。
汝如是名善男子。
聽汝。
是菩薩不。
彼應答言是。
發菩提願未。
應答言已發。
自此已後應作是言。
汝如是名善男子。
聽汝等。
今者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
受諸菩薩一切淨戒。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于是學處于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汝能受不。
答言能受。
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如是受已。
能受菩薩不起于座。
能授菩薩對佛像前。
普于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
恭敬供養頂禮雙足。
作是白言。
仰啟十方無邊無際。
諸世界中諸佛菩薩。
今于此中現有某名菩薩。
于我某菩薩所。
乃至三說受菩薩戒。
我為作證。
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
第一真聖于現不現一切時處。
一切有情皆現覺者。
于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為作證。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如是受戒羯磨畢竟。
從此無間。
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
已入大地諸菩薩前。
法爾相現由此表示。
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
爾時十方諸佛菩薩。
睹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
由憶念故正智見轉。
由正智見如實覺知。
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
正受菩薩所受淨戒。
一切于此受戒菩薩。
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
由佛菩薩眷念憐愍。
令是菩薩希求善法。
倍複增長無有退減。
如是名為受菩薩戒啟白請證。
若諸菩薩住戒律儀。
有其四種他勝處法。
何等為四。
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
自贊毀他。
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現有資财性悭财故。
有苦有貧無依無怙。
正求财者來現在前。
不起哀憐而修惠舍。
正求法者來現在前。
性悭法故。
雖現有法而不給施。
是名第二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
由是因緣。
不唯發起粗言便息。
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
捶打傷害損惱有情。
内懷猛利忿恨意樂。
有所違犯他來谏謝。
不受不忍不舍怨結。
是名第三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
開示建立像似正法。
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轉。
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如是名為菩薩四種他勝處法。
菩薩于四他勝處法。
随犯一種況犯一切。
不複堪能于現法中增長攝受。
菩薩廣大菩提資糧。
不複堪能于現法中意樂清淨。
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
菩薩若用軟中品纏。
毀犯四種他勝處法。
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上品纏犯即名為舍。
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
數數現行。
都無慚愧。
深生愛樂。
見是功德。
當知說名上品纏犯。
非諸菩薩。
暫一現行他勝處法。
便舍菩薩淨戒律儀。
如諸苾刍犯他勝法。
即便棄舍别解脫戒。
若諸菩薩由此毀犯。
棄舍菩薩淨戒律儀。
于現法中堪任更受。
非不堪任。
如苾刍住别解脫戒犯他勝法。
于現法中不任更受。
如是菩薩所受淨戒。
于餘一切所受淨戒。
最勝無上無量無邊。
大功德藏之所随逐。
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
普能除滅于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
一切别解脫律儀。
于此菩薩律儀戒。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數分計分算分喻分。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如是已作受菩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