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關燈
羯磨等事。

    授受菩薩俱起供養。

    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

    頂禮雙足恭敬而退。

     又諸菩薩。

    不從一切諸聰慧者。

    求受菩薩所受淨戒。

    無淨信者不應從受。

    謂于如是所受淨戒。

    初無信解不能趣入。

    不善思惟有悭貪者。

    悭貪蔽者。

    有大欲者。

    無喜足者。

    不應從受。

    毀淨戒者。

    于諸學處無恭敬者。

    于戒律儀有慢緩者。

    不應從受。

    有忿恨者多不忍者。

    于他違犯不堪耐者。

    不應從受。

    有懶惰者有懈怠者。

    多分耽著日夜睡眠。

    樂倚樂卧樂好合徒侶。

    樂嬉談者。

    不應從受。

    心散亂者下至。

    不能[(殼-一)/牛]牛乳項善心一緣住修習者。

    不應從受。

    有闇昧者。

    愚癡類者。

    極劣心者。

    诽謗菩薩素呾纜藏及摩呾理迦者不應從受。

    又諸菩薩。

    于受菩薩戒律儀法。

    雖已具足受持究竟。

    而于謗毀菩薩藏者。

    無信有情。

    終不率爾宣示開悟。

    所以者何。

    為其聞已不能信解。

    大無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诽謗。

    由诽謗故。

    如住菩薩淨戒律儀。

    成就無量大功德藏。

    彼诽謗者。

    亦為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随逐。

    乃至一切惡言惡見及惡思惟。

    未永棄舍終不免離。

     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

    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

    爾時應對如來像前。

    自受菩薩淨戒律儀。

    應如是受。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作如是言。

    我如是名。

    仰啟十方一切如來。

    已入大地諸菩薩衆。

    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薩所。

    誓受一切菩薩學處。

    誓受一切菩薩淨戒。

    謂律儀戒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如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于是學處于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說已應起。

    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忏罪羯磨第二 若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

    由善清淨求學意樂。

    菩提意樂。

    饒益一切有情意樂。

    生起最極尊重恭敬。

    從初專精不應違犯。

    設有違犯。

    即應如法疾疾悔除。

    令得還淨。

     如是菩薩一切違犯。

    當知皆是惡作所攝。

    應向有力于語表義。

    能覺能受。

    小乘大乘補特伽羅。

    發露悔滅。

    若諸菩薩。

    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失戒律儀。

    應當更受。

    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應對于三補特伽羅。

    或過是數。

    應如發露除惡作法。

    先當稱述所犯事名。

    應作是說。

    長老專志或言大德。

    我如是名。

    違越菩薩毗奈耶法。

    如所稱事犯惡作罪。

    餘如苾刍發露悔滅惡作罪法。

    應如是說。

    若下品纏違犯。

    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

    應對于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

    當知如前。

    若無随順補特伽羅。

    可對發露悔除所犯。

    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

    我當決定防護當來。

    終不重犯。

    如是于犯還出還淨。

     得舍差别第三 略由二緣。

    舍諸菩薩淨戒律儀。

    一者棄舍無上正等菩提大願。

    二者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

    雖複轉身遍十方界。

    在在生處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由是菩薩不舍無上菩提大願。

    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轉受餘生。

    忘失本念值遇善友。

    為欲覺悟菩薩戒念。

    雖數重受而非新受。

    亦不新得。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羯磨序 沙門靜邁制 夫瀛溟沖廓。

    總川逝而朝宗。

    法性惟玄。

    統品物而都會。

    是知無說顯道崇毗耶之息言。

    絕聽雨花。

    宗摩竭之掩室。

    自非德本宏邈。

    孰能究其弘緻者哉。

    有三藏法師。

    是稱玄奘。

    弱齡轶俗。

    凝神氣于白雲。

    壯志遊真。

    晰智晖于玄妙。

    漱其源者随迎而不如。

    涮其流者遊泳而不測。

    大龜啟滅之歲。

    捐觿鞢而整花田。

    須陀問道之年。

    鏡戒珠而嬉行地。

    爰以炎隋季祀三聚創膺。

    深惟蹄旨。

    悟有餘說。

    悼靈章之紊譯。

    怆神理之纰傳。

    故能出玉門而遐往。

    戾金河而殉妙。

    爰有大正法藏。

    寔号戒賢。

    道格四依。

    稱流五印。

    凡厥藏海取質若人。

    故以所旌戒标洪譽。

    遂于摩揭陀國。

    欽承函杖。

    見所未見。

    聞所未聞。

    雖薩陀之遇昙無。

    蔑以加也。

    因固請受菩薩律儀。

    一稔三祈肇允殷望。

    法師以菩薩淨戒。

    諒一乘之彜倫。

    授受宏規。

    信十地之洪範。

    特所吟味。

    匪替喉衿。

    以大唐貞觀二十有三年。

    皇上禦天下之始月魄日。

    于大慈恩寺奉诏譯周羯磨戒本。

    爰開兩軸。

    蓋菩薩正地之流澌也。

    邁以不敏猥廁譯僚。

    親禀洪規。

    證斯傳焰。

    動衷形說。

    式贊大猷。

    聊紀譯辰。

    以備攸忘。

    其證義。

    證文。

    正字。

    筆受。

    義業。

    沙門明琰等。

    二十許人。

    各司其務同資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