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衆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重遊于洴沙王國道場樹下成正覺處。
複坐如故。
昔始得佛光影甚明。
今複放四十二光。
光光皆有百萬阿僧祇功德光為璎珞。
嚴好佛身彌滿法界。
湛若虛空凝神照寂。
樂常住性窮化體神。
大用無方法王法主。
于一切衆生而作父母。
自然百千寶蓮華師子之座。
古昔諸佛所坐皆爾。
道德威儀相好如一。
身意清淨福行普具。
光明所徹金剛寶藏。
出化無極照人刹土。
去來現在無複障礙。
化及一切度法與人三世悉等。
圓明獨達一切佛等。
爾時大會菩薩盡一生補處。
神通妙達周遍十方。
法身無極導利衆生。
開佛法藏示現佛性妙果。
寂滅無為要教都入人根。
以宿命智訓化。
以漸心入無際。
解内外要始終無極。
等諸佛土無所分别。
以大悲口贊揚佛名不可勝極。
六道之事靡不貫達。
所化之處至皆歎言。
佛念吾等建立大志。
乃悉現我諸佛世界所有好惡殊勝之土。
佛所遊居闡隆導化。
光明神足教誨我等開示我意。
佛本業璎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
為我說要斷我瑕疵及諸疑妄。
悉為我現佛土佛身佛神佛力佛定。
無量變化四等無畏無罪三業三六不共。
一切功德無上道法衆事敷教。
流入十方一切國土。
東去無極有香林刹。
佛名入精進。
菩薩字敬首。
南去無極有樂林刹。
佛名不舍樂。
菩薩字覺首。
西去無極有花林刹。
佛名習精進。
菩薩字寶首。
北去無極有道林刹。
佛名行精進。
菩薩字慧首。
東北無極有青蓮刹。
佛名悲精進。
菩薩字德首。
東南無極有金林刹。
佛名盡精進。
菩薩字目首。
西南無極有寶林刹。
佛名上精進。
菩薩字名首。
西北無極有金剛刹。
佛名一乘度。
菩薩字法首。
下方無極有水精刹。
佛名大精進。
菩薩字智首。
上方無極有欲林刹。
佛名至精進菩薩字賢首。
如是一切法光流入靡不周遍。
爾時牟尼佛歎十方諸菩薩等。
皆彼國第一。
各與無數上人俱來入此大會。
頂禮佛足坐千寶蓮華座。
時彼土衆中第一菩薩。
名曰敬首。
以佛聖力歎言。
快集此會觀其所止。
佛國清淨至于法服。
如來德式修行妙善。
四十二賢聖之因。
演說經法得佛變通。
随刹清濁度人無極。
分流道化靡不周匝。
于是他方佛國亦說璎珞本業無二無别。
所開道法與今釋迦所說無異。
是時敬首菩薩入十方刹諸佛神力大師子吼。
發問一切佛一切菩薩無量大寶藏海金剛璎珞法門。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至樹下。
觀視十方法界衆生根緣現故。
放大光明悉照佛界上至四空一時來下入法會中。
十八天六天四天皆悉集會。
無量國土。
其一國者一須彌山日月圍繞照四天下。
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句耶尼北郁單越。
大海鐵垣圍繞國界。
上有二十八天。
如此者為一小國。
周匝十方合有百億國土。
是時佛光悉現其中。
及四天王忉利天焰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應聲天。
梵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水行天水微天水無量天水音天約淨天無相天遍淨天淨光明天守妙天微妙天極妙天福果天果勝天大靜天空住天識住天無所有住天非想非無想住天。
如是諸天皆有大池水蓮華中生。
故名水天。
四非色衆生皆以化生下至五輪際。
是為一佛刹。
名為大忍法界。
釋迦文佛分身百億悉遍其中。
為彼國說賢聖本業璎珞之行。
時諸大衆天人。
視彼小國佛及菩薩。
若近相見皆來集此金剛寂滅道場樹會。
菩薩璎珞本業經賢聖名字品第二 爾時他方敬首菩薩以佛神力故。
複以大衆皆是龍王師子王。
二十八天王衆皆大根大行。
受佛神通力故發小問問佛。
大師。
本何修行成佛聖道。
身口意淨金剛不壞。
一切衆生不得其過。
内性明照常住不滅。
過一切菩薩之上。
出生端正色相無比。
圓極自然無為清淨。
二種常身度人無量。
現六道中常為釋梵所敬。
除闇昧如燭火。
明天地如日月。
度天人如船師。
豎過三界為妙覺尊。
欲成斯道當如何行。
一切賢聖名字何等。
爾時釋迦牟尼佛。
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言。
佛子。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我先天上人中廣開一切菩薩無量行願。
是法亦是十方三世諸佛快說。
決定了義璎珞佛所行道。
今當為此大衆十四那由他一切人根。
開璎珞本業。
汝心可念。
志願高遠極大悲化。
慈及十方一切衆生。
佛言。
佛子。
欲成斯道當先正三業。
習三寶教信向因果。
然即所問悉可得入一切佛教。
為菩薩者得佛不久。
必谛受學四十二賢聖名門決定了義。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共同說一而無二。
佛子。
所謂 留伽度(秦言發心住).留谛 迦度(秦言治地住).留羅伽(秦言修行住).留摩阿(秦言生貴住).安婆沙(秦言方便具足住).毗跋緻(秦言正心住).阿毗跋緻(秦言不退住).必叉伽(秦言童真住).必阿羅(秦言法王子住).流 止迦(秦言灌頂住).度伽阿(秦言歡喜行).度安爾(秦言饒益行).度隻羅(秦言無嗔恨行).度和差(秦言無盡行).度利他(秦言離癡亂行).度生婆谛(秦言善現行).度沙必(秦言無著行).度阿诃(秦言尊重行).度佛 何(秦言善法行).度叉一婆(秦言真實行).羅谛流沙(秦言救護一切衆生回向).羅昙沙(秦言不壞回向).必白伽(秦言等一切佛回向).法必 他(秦言至一切處回向).佛度 陀(秦言無盡功德藏回向).羅叉必(秦言随順平等善根回向).師羅叉伽(秦言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波诃谛(秦言如相回向).波羅提弗陀(秦言無縛解脫回向).達摩邊伽(秦言法界無量回向).鸠摩羅伽(秦言逆流歡喜地).須阿伽一波(秦言道琉璃離垢地).須那迦(秦言流照明地).須陀洹(秦言觀明炎地).斯陀含(秦言度障難勝地).阿那含(秦言薄流現前地).阿羅漢(秦言過三有遠行地).阿尼羅漢(秦言變化
一時佛重遊于洴沙王國道場樹下成正覺處。
複坐如故。
昔始得佛光影甚明。
今複放四十二光。
光光皆有百萬阿僧祇功德光為璎珞。
嚴好佛身彌滿法界。
湛若虛空凝神照寂。
樂常住性窮化體神。
大用無方法王法主。
于一切衆生而作父母。
自然百千寶蓮華師子之座。
古昔諸佛所坐皆爾。
道德威儀相好如一。
身意清淨福行普具。
光明所徹金剛寶藏。
出化無極照人刹土。
去來現在無複障礙。
化及一切度法與人三世悉等。
圓明獨達一切佛等。
爾時大會菩薩盡一生補處。
神通妙達周遍十方。
法身無極導利衆生。
開佛法藏示現佛性妙果。
寂滅無為要教都入人根。
以宿命智訓化。
以漸心入無際。
解内外要始終無極。
等諸佛土無所分别。
以大悲口贊揚佛名不可勝極。
六道之事靡不貫達。
所化之處至皆歎言。
佛念吾等建立大志。
乃悉現我諸佛世界所有好惡殊勝之土。
佛所遊居闡隆導化。
光明神足教誨我等開示我意。
佛本業璎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
為我說要斷我瑕疵及諸疑妄。
悉為我現佛土佛身佛神佛力佛定。
無量變化四等無畏無罪三業三六不共。
一切功德無上道法衆事敷教。
流入十方一切國土。
東去無極有香林刹。
佛名入精進。
菩薩字敬首。
南去無極有樂林刹。
佛名不舍樂。
菩薩字覺首。
西去無極有花林刹。
佛名習精進。
菩薩字寶首。
北去無極有道林刹。
佛名行精進。
菩薩字慧首。
東北無極有青蓮刹。
佛名悲精進。
菩薩字德首。
東南無極有金林刹。
佛名盡精進。
菩薩字目首。
西南無極有寶林刹。
佛名上精進。
菩薩字名首。
西北無極有金剛刹。
佛名一乘度。
菩薩字法首。
下方無極有水精刹。
佛名大精進。
菩薩字智首。
上方無極有欲林刹。
佛名至精進菩薩字賢首。
如是一切法光流入靡不周遍。
爾時牟尼佛歎十方諸菩薩等。
皆彼國第一。
各與無數上人俱來入此大會。
頂禮佛足坐千寶蓮華座。
時彼土衆中第一菩薩。
名曰敬首。
以佛聖力歎言。
快集此會觀其所止。
佛國清淨至于法服。
如來德式修行妙善。
四十二賢聖之因。
演說經法得佛變通。
随刹清濁度人無極。
分流道化靡不周匝。
于是他方佛國亦說璎珞本業無二無别。
所開道法與今釋迦所說無異。
是時敬首菩薩入十方刹諸佛神力大師子吼。
發問一切佛一切菩薩無量大寶藏海金剛璎珞法門。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至樹下。
觀視十方法界衆生根緣現故。
放大光明悉照佛界上至四空一時來下入法會中。
十八天六天四天皆悉集會。
無量國土。
其一國者一須彌山日月圍繞照四天下。
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句耶尼北郁單越。
大海鐵垣圍繞國界。
上有二十八天。
如此者為一小國。
周匝十方合有百億國土。
是時佛光悉現其中。
及四天王忉利天焰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應聲天。
梵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水行天水微天水無量天水音天約淨天無相天遍淨天淨光明天守妙天微妙天極妙天福果天果勝天大靜天空住天識住天無所有住天非想非無想住天。
如是諸天皆有大池水蓮華中生。
故名水天。
四非色衆生皆以化生下至五輪際。
是為一佛刹。
名為大忍法界。
釋迦文佛分身百億悉遍其中。
為彼國說賢聖本業璎珞之行。
時諸大衆天人。
視彼小國佛及菩薩。
若近相見皆來集此金剛寂滅道場樹會。
菩薩璎珞本業經賢聖名字品第二 爾時他方敬首菩薩以佛神力故。
複以大衆皆是龍王師子王。
二十八天王衆皆大根大行。
受佛神通力故發小問問佛。
大師。
本何修行成佛聖道。
身口意淨金剛不壞。
一切衆生不得其過。
内性明照常住不滅。
過一切菩薩之上。
出生端正色相無比。
圓極自然無為清淨。
二種常身度人無量。
現六道中常為釋梵所敬。
除闇昧如燭火。
明天地如日月。
度天人如船師。
豎過三界為妙覺尊。
欲成斯道當如何行。
一切賢聖名字何等。
爾時釋迦牟尼佛。
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言。
佛子。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我先天上人中廣開一切菩薩無量行願。
是法亦是十方三世諸佛快說。
決定了義璎珞佛所行道。
今當為此大衆十四那由他一切人根。
開璎珞本業。
汝心可念。
志願高遠極大悲化。
慈及十方一切衆生。
佛言。
佛子。
欲成斯道當先正三業。
習三寶教信向因果。
然即所問悉可得入一切佛教。
為菩薩者得佛不久。
必谛受學四十二賢聖名門決定了義。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共同說一而無二。
佛子。
所謂 留伽度(秦言發心住).留谛 迦度(秦言治地住).留羅伽(秦言修行住).留摩阿(秦言生貴住).安婆沙(秦言方便具足住).毗跋緻(秦言正心住).阿毗跋緻(秦言不退住).必叉伽(秦言童真住).必阿羅(秦言法王子住).流 止迦(秦言灌頂住).度伽阿(秦言歡喜行).度安爾(秦言饒益行).度隻羅(秦言無嗔恨行).度和差(秦言無盡行).度利他(秦言離癡亂行).度生婆谛(秦言善現行).度沙必(秦言無著行).度阿诃(秦言尊重行).度佛 何(秦言善法行).度叉一婆(秦言真實行).羅谛流沙(秦言救護一切衆生回向).羅昙沙(秦言不壞回向).必白伽(秦言等一切佛回向).法必 他(秦言至一切處回向).佛度 陀(秦言無盡功德藏回向).羅叉必(秦言随順平等善根回向).師羅叉伽(秦言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波诃谛(秦言如相回向).波羅提弗陀(秦言無縛解脫回向).達摩邊伽(秦言法界無量回向).鸠摩羅伽(秦言逆流歡喜地).須阿伽一波(秦言道琉璃離垢地).須那迦(秦言流照明地).須陀洹(秦言觀明炎地).斯陀含(秦言度障難勝地).阿那含(秦言薄流現前地).阿羅漢(秦言過三有遠行地).阿尼羅漢(秦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