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

關燈
生不動地).阿那诃(秦言慧光妙善地).阿诃羅弗(秦言明行足法雲地).摩诃一和沙(秦言無相無垢地).娑伽婆伽婆佛陀(秦言妙覺者無上地)。

     佛子。

    是故名門攝一切功德行。

    佛及菩薩無不入此名門。

    一切神通一切因果一切境界亦入此名門。

    佛子。

    是名門十方諸佛所說道同。

    不增不減決定師子吼說。

    當以誓自誓受持讀誦解釋義味。

    願一切衆生同入我法同我等佛。

    應如是修學。

     佛告敬首菩薩。

    佛子。

    吾今略說名門中一賢名門。

    所謂初發心住。

    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

    菩薩常行十心。

    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心戒心願心。

    佛子。

    修行是心。

    若經一劫二劫三劫。

    乃得入初住位中。

    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門。

    所謂十信心。

    心心有十。

    故修行百法明門。

    常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

    得人習種性中廣行一切願。

     發住賢人  發廣大願  今生至佛 一切願入  在我願中  無不成就 自緻得佛  已願為本  我今行施 當願衆生  舍貪欲意  入空道位 法戒常行  當願衆生  攝行不破 得正解脫  六忍常奉  當願衆生 得無诤心  寂法忍住  大精進力 當願衆生  常行不住  入自覺果 住禅定心  當願衆生  具足神通 無為自安  修正法智  當願衆生 入慧海流  紹菩薩位  行無相願 當願衆生  一切願滿  流入佛海 大慧方便  當願衆生  法河無礙 到二谛際  大力神通  當願衆生 變化在我  得無所畏  邊際智滿 當願衆生  金剛智成  登道場果 入無垢地  當願衆生  坐佛道樹 教化一切  我今已覺  當願衆生 解相續假  滅計斷心  覺照法化 當願衆生  悟法緣成  滅計常心 我得滿體  當願衆生  悟相待法 滅計我心  無緣大悲  當願衆生 解假因生  滅見盜心  第一滅度 當願衆生  悟實法緣  滅戒盜心 得十力果  當願衆生  悟二谛照 滅邪見心  以金剛力  當願衆生 悟十二緣  滅疑見心  獨照無方 當願衆生  識法無常  滅貪悭心 五眼三達  當願衆生  修三明覺 滅癡闇心  無礙和合  當願衆生 紹三寶解  滅嗔诤心  得大明慧 當願衆生  入一切空  滅無明藏 三十二相  當願衆生  相相嚴好 滅依報果  得應身用  當願衆生 乘大法船  入佛法海  我因果願 悉已具足  一切行願  攝在其中 二十四願  攝無量行  信願始門 終大慧本  今于諸佛  前受大願 願今已滿  修進餘行  其中功德 行百千劫  我願乃舍  入無量界 一切菩薩  若入是願  無不得入 薩婆若海 佛子。

    住是位中發大願已。

    過外一切凡夫行十信者。

    今複修行無量功德。

    所謂十波羅蜜三空無相無作有無空空觀成就。

    即除我人主者衆生漸舍諸見。

    常樂我淨三界系縛無明漸破。

    伏斷一切業習故。

    厚集一切善法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

    一切諸法門攝我心中念念不去心。

     佛子。

    有十不可悔戒。

    應受應持。

    一不殺人乃至二十八天諸佛菩薩。

    二不盜乃至草葉。

    三不淫乃至非人。

    四不妄語乃至非人。

    五不說出家在家菩薩罪過。

    六不沽酒。

    七不自贊毀他。

    八不悭。

    九不嗔乃至非人。

    十不謗三寶。

    若破十戒不可悔過入波羅夷。

    十劫中一日受罪八萬四千。

    滅八萬四千生故不可破。

    是故佛子。

    失發心住乃至二住三位十地一切皆失。

    是故此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薩行之根本。

    若一切佛一切菩薩。

    不由此十戒法門得賢聖果者。

    無有是處。

    是初住相習種性中第一人。

    如是下九人法行漸漸增廣。

    乃至九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

    亦漸增廣不可思議行。

    佛子。

    吾今略說如海一渧。

     菩薩璎珞本業經賢聖學觀品第三 爾時敬首菩薩白佛言。

    雲何菩薩學觀名字義相。

    及心所行法複當雲何。

    佛言。

    佛子。

    汝之所問。

    同十方佛土中一切佛皆坐道場時能問者。

    皆名敬首所問無異。

    谛聽谛聽思念正觀如法修行。

    佛子。

    一切諸佛皆說六明焰三三昧門。

    我亦如是說。

    六種性者。

    是一切菩薩功德璎珞。

    嚴持菩薩二種法身。

    菩薩所著百萬阿僧祇功德行為璎珞。

    若一切菩薩不入璎珞功德門。

    得入正位者。

    無有是處。

     佛子。

    性者。

    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

    複名六堅。

    亦名堅信亦名堅法亦名堅修亦名堅德亦名堅頂亦名堅覺。

    複名六忍。

    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

    複名六慧。

    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寂慧寂照慧。

    複名六定。

    習相定性定道慧定道種慧定大慧定正觀定。

    複名六觀。

    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觀。

    佛子。

    一切菩薩及佛。

    無不入此六種明觀決定了義實相法門。

     佛子。

    汝先言名字者。

    所謂銅寶璎珞。

    菩薩字者。

    所謂習性種中有十人。

    其名發心住菩薩治地菩薩修行菩薩生貴菩薩方便具足菩薩正心菩薩不退菩薩童真菩薩法王子菩薩灌頂菩薩。

     佛子。

    銀寶璎珞。

    菩薩字者。

    性種性中有十人。

    其名歡喜菩薩饒益菩薩無嗔恨菩薩無盡菩薩離癡亂菩薩善現菩薩無著菩薩尊重菩薩善法菩薩真實菩薩。

     佛子。

    金寶璎珞。

    菩薩字者。

    道種性中有十人。

    其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菩薩不壞菩薩等一切佛菩薩至一切處菩薩無盡功德藏菩薩平等善根菩薩順觀衆生菩薩如相菩薩無縛解脫菩薩法界無量菩薩。

     佛子。

    琉璃寶璎珞。

    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