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二(初分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九十單提法之二
◎爾時佛在曠野城,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告言:“有一曠野比丘修治屋舍故自斫樹耶?”答曰:“實斫。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修治屋舍故自斫樹耶?”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壞鬼神村,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說。
鬼者,非人是。
村者,一切草木是,若斫截堕故名壞。
村有五種:有根種、枝種、節生種、覆羅種、子子種。
根種者,呵梨陀姜、憂屍羅、貿他緻、吒盧揵陀樓及餘根所生種者是。
枝種者,柳、舍摩羅、婆羅醯他及餘枝種等是。
節生種者,蘇蔓那華、蘇羅婆、蒱醯那、羅勒蓼及餘節生種者是。
覆羅種者,甘蔗、竹葦、藕根,及餘覆羅生種者是。
子子種者,子還生子者是。
若生生想,自斷、若教他斷,若自炒、教他炒,自煮、教他煮,波逸提。
若生疑,若自斷、教他斷,自炒、教他炒、自煮、教他煮,突吉羅。
生非生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非生生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亦突吉羅。
非生疑,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亦突吉羅。
草木七種色,青、黃、赤、白、黑、缥、紫色。
生草木作生草木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波逸提。
生草木疑,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生草木非生草木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非生草木生草木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非生草木疑,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若打撅着生樹上,波逸提。
若以火着生草木上,波逸提。
若斷多分生草木,波逸提。
斷半幹半生草木,突吉羅。
若不言:“看是知是。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言:“看是知是。
”若斷枯幹草木,若于生草木上曳材曳竹正蓠障,若撥墼石,若取牛屎,若生草覆道以杖披遮令開,若以瓦石柱之而斷傷草木,若除經行地上、若掃經行來往處地誤撥斷生草木,若以杖築地撥生草木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十一竟) 爾時世尊在拘睒毗瞿師羅園中。
爾時尊者闡陀比丘犯罪,諸比丘問言:“汝自知犯罪不耶?”即以餘事報諸比丘:“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語我、為語誰耶?是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雲何言我有罪?”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譏嫌闡陀比丘言:“汝雲何自知犯罪,餘比丘問,乃以餘事報諸比丘:‘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雲何言我有罪耶?’”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比丘僧,呵責闡陀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闡陀比丘!汝犯罪,諸比丘問言:‘汝自知罪不?’即以餘語答諸比丘:‘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雲何作如是語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闡陀比丘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白已,當名作餘語。
應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闡陀比丘犯罪,諸比丘問言:“汝今自知犯罪不?”即以餘事報諸比丘言:“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若僧時到僧忍聽,當名闡陀比丘作餘語。
白如是。
’作是白已,名作餘語。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餘語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尊者闡陀比丘,衆僧與制不得作餘語,後便觸惱衆僧,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譏嫌闡陀比丘言:“雲何衆僧名作餘語已,後故觸惱衆僧,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闡陀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闡陀比丘!衆僧與制名作餘語,後故觸惱衆僧,喚來不來、不喚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闡陀比丘已,語諸比丘:“自今已去白已,名闡陀比丘作觸惱。
當作如是白:‘大德僧聽!闡陀比丘,僧名作餘語已,觸惱衆僧,喚來不來、不喚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
若僧時到僧忍聽,制闡陀比丘名作觸惱。
白如是。
’白已名作觸惱。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妄作異語惱他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說。
餘語者,僧未作白便作餘語:“汝向誰說?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我不見此罪。
”如是語者,盡突吉羅。
若作白已,如是語者,一切盡波逸提。
觸惱者,若未白前,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一切盡突吉羅。
若白竟作如是語,一切盡波逸提。
若上座喚來不來,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重聽不解,前語有參錯,汝向誰說乃至我不見此罪。
若欲為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若親舊知識,欲為作無利益羯磨,不與和合,喚來不來,不犯。
若欲為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上、同和上、阿阇梨、同阿阇梨、若親舊知識,欲為作無利益羯磨,若欲知,教言:“莫來。
”便來,不犯。
若一坐食、若不作餘食法食、若病喚起不起,不犯。
或舍崩壞、或燒、或毒蛇入舍、或遇賊、或虎狼師子、或為強力将去、或為他所縛、或命難、或梵行難,教莫起便起,不犯。
若惡心問、若問上人法:“汝說是不?”與說,不犯。
若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若親舊知識,若欲為作無利益,教莫語便語,不犯。
若小語、若疾疾語、若夢中語、若獨語,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十二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尊者沓婆摩羅子為衆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
時慈地比丘,其中間相去,齊眼見耳不聞處,自相謂言:“此沓婆摩羅子,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餘比丘語言:“此沓婆摩羅子為衆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汝等莫說:‘彼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慈地比丘報言:“我等不面說,在屏處譏嫌耳!”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慈地比丘言:“此沓婆摩羅子!為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
雲何汝等言:‘彼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即以此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修治屋舍故自斫樹耶?”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壞鬼神村,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說。
鬼者,非人是。
村者,一切草木是,若斫截堕故名壞。
村有五種:有根種、枝種、節生種、覆羅種、子子種。
根種者,呵梨陀姜、憂屍羅、貿他緻、吒盧揵陀樓及餘根所生種者是。
枝種者,柳、舍摩羅、婆羅醯他及餘枝種等是。
節生種者,蘇蔓那華、蘇羅婆、蒱醯那、羅勒蓼及餘節生種者是。
覆羅種者,甘蔗、竹葦、藕根,及餘覆羅生種者是。
子子種者,子還生子者是。
若生生想,自斷、若教他斷,若自炒、教他炒,自煮、教他煮,波逸提。
若生疑,若自斷、教他斷,自炒、教他炒、自煮、教他煮,突吉羅。
生非生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非生生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亦突吉羅。
非生疑,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亦突吉羅。
草木七種色,青、黃、赤、白、黑、缥、紫色。
生草木作生草木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波逸提。
生草木疑,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生草木非生草木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非生草木生草木想,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非生草木疑,若自斷、教他斷,乃至煮,突吉羅。
若打撅着生樹上,波逸提。
若以火着生草木上,波逸提。
若斷多分生草木,波逸提。
斷半幹半生草木,突吉羅。
若不言:“看是知是。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言:“看是知是。
”若斷枯幹草木,若于生草木上曳材曳竹正蓠障,若撥墼石,若取牛屎,若生草覆道以杖披遮令開,若以瓦石柱之而斷傷草木,若除經行地上、若掃經行來往處地誤撥斷生草木,若以杖築地撥生草木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十一竟) 爾時世尊在拘睒毗瞿師羅園中。
爾時尊者闡陀比丘犯罪,諸比丘問言:“汝自知犯罪不耶?”即以餘事報諸比丘:“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語我、為語誰耶?是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雲何言我有罪?”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譏嫌闡陀比丘言:“汝雲何自知犯罪,餘比丘問,乃以餘事報諸比丘:‘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雲何言我有罪耶?’”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比丘僧,呵責闡陀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闡陀比丘!汝犯罪,諸比丘問言:‘汝自知罪不?’即以餘語答諸比丘:‘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雲何作如是語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闡陀比丘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白已,當名作餘語。
應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闡陀比丘犯罪,諸比丘問言:“汝今自知犯罪不?”即以餘事報諸比丘言:“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若僧時到僧忍聽,當名闡陀比丘作餘語。
白如是。
’作是白已,名作餘語。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餘語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尊者闡陀比丘,衆僧與制不得作餘語,後便觸惱衆僧,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譏嫌闡陀比丘言:“雲何衆僧名作餘語已,後故觸惱衆僧,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闡陀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闡陀比丘!衆僧與制名作餘語,後故觸惱衆僧,喚來不來、不喚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闡陀比丘已,語諸比丘:“自今已去白已,名闡陀比丘作觸惱。
當作如是白:‘大德僧聽!闡陀比丘,僧名作餘語已,觸惱衆僧,喚來不來、不喚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
若僧時到僧忍聽,制闡陀比丘名作觸惱。
白如是。
’白已名作觸惱。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妄作異語惱他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說。
餘語者,僧未作白便作餘語:“汝向誰說?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我不見此罪。
”如是語者,盡突吉羅。
若作白已,如是語者,一切盡波逸提。
觸惱者,若未白前,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一切盡突吉羅。
若白竟作如是語,一切盡波逸提。
若上座喚來不來,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重聽不解,前語有參錯,汝向誰說乃至我不見此罪。
若欲為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若親舊知識,欲為作無利益羯磨,不與和合,喚來不來,不犯。
若欲為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上、同和上、阿阇梨、同阿阇梨、若親舊知識,欲為作無利益羯磨,若欲知,教言:“莫來。
”便來,不犯。
若一坐食、若不作餘食法食、若病喚起不起,不犯。
或舍崩壞、或燒、或毒蛇入舍、或遇賊、或虎狼師子、或為強力将去、或為他所縛、或命難、或梵行難,教莫起便起,不犯。
若惡心問、若問上人法:“汝說是不?”與說,不犯。
若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若親舊知識,若欲為作無利益,教莫語便語,不犯。
若小語、若疾疾語、若夢中語、若獨語,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十二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尊者沓婆摩羅子為衆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
時慈地比丘,其中間相去,齊眼見耳不聞處,自相謂言:“此沓婆摩羅子,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餘比丘語言:“此沓婆摩羅子為衆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汝等莫說:‘彼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慈地比丘報言:“我等不面說,在屏處譏嫌耳!”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慈地比丘言:“此沓婆摩羅子!為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
雲何汝等言:‘彼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即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