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初分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吉羅。
若比丘來往媒嫁作媒嫁想,僧伽婆屍沙;媒嫁疑,偷蘭遮;媒嫁作不媒嫁想,偷蘭遮。
不媒嫁作媒嫁想,偷蘭遮;不媒嫁疑,偷蘭遮。
人女人女想媒嫁者,僧伽婆屍沙;人女疑,偷蘭遮;人女作非人女想,偷蘭遮。
非人女作人女想,偷蘭遮;非人女疑,偷蘭遮。
若比丘持他書往,不看者,突吉羅。
若為白衣作餘使,突吉羅。
比丘尼,僧伽婆屍沙;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此是犯。
不犯者,若男女先已通而後離别還和合、若為父母病患、若系閉在獄看書持往、若為信心精進優婆塞病、若系在獄看書持往、若為佛為法為僧為塔、若為病比丘看書持往、如是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竟) 佛在羅閱祇耆阇崛山中,爾時世尊聽諸比丘作私房舍。
時有曠野國比丘,聞世尊聽諸比丘作私房舍,彼即私作大房舍。
彼作大房舍功力煩多,常行求索為務言:“與我工匠巧人,給我車乘并将車人,給我材木竹草繩索。
”以比丘乞求煩多故,時諸居士遙見比丘回車遠避,或入諸裡巷、或入市肆、或自入舍、或低頭直去,不與比丘相見。
何以故?恐比丘有所求索故。
時複有一曠野比丘,欲起房舍自斫樹。
時彼樹神多諸子孫,彼作是念:“我今子孫多,此樹我所依止,為我覆護。
而此比丘斫截壞,我今甯可打此比丘。
”彼鬼複作是念:“我今不先撿挍便打,恐違道理,今甯可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若世尊有所教敕,我當奉行。
”念已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以上事具白世尊。
世尊贊歎言:“善哉!乃能不打持戒比丘,若打獲罪無量。
汝今速往恒河水邊,有一大樹名曰娑羅,有神始命終。
汝可居止!”時彼神頭面禮世尊足,繞三匝已即沒不現。
時尊者摩诃迦葉,從摩竭國将大比丘衆五百人俱,來至曠野城止宿。
明旦至時着衣持缽入城乞食,行步端嚴視瞻不斜,屈伸俯仰與衆有異。
時城中諸居士遙見比丘便避,入裡巷及入市肆,或自入舍或低頭直去,不與比丘相見。
迦葉見此事已便問一人言:“此諸居士何故見比丘各逃避不與相見耶?”彼人答言:“迦葉!世尊聽諸比丘作私房舍,乞求煩多,以是故諸人逃避耳。
”時迦葉聞此語已怅然不樂。
爾時世尊從羅閱城,将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詣曠野城,各敷座而坐。
時迦葉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偏露右臂胡跪合掌白佛言:“向者入城乞食,見諸居士遙見諸比丘,各自逃避不與相見。
”廣說如上已,頭面禮足繞三匝而去,出曠野城。
何以故?恐曠野諸比丘生瞋恚心故。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我憶昔日,在此羅閱祇耆阇崛山中時,有一神來詣我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立白我言:‘世尊聽曠野比丘作私房舍,多所乞求廣說如上。
’我今問汝等,審爾私作房舍多所乞求不?”答言:“審爾。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汝雲何以我聽作私房舍而便作大房舍,多所乞求、非法而乞,此物難受。
”呵責彼比丘已告諸比丘:“往昔此恒水側有一?髻梵志,常居此水邊,顔貌憔悴,形體羸瘦。
時我詣彼與共相見,問言:‘汝何以形體羸瘦,顔貌憔悴?’彼即報我言:‘此河水中有一龍王名曰摩尼揵大,自出其宮來至我所,以身繞我頭覆我上。
時我作是念:“龍性暴急恐害我命。
”我以此憂患緻使形體羸瘦,顔貌憔悴耳。
’時我語彼梵志言:‘汝欲使此龍常在水中,不出至汝所汝意住不?’梵志答言:‘實欲使此龍不來至我所。
’我即問梵志:‘彼龍有璎珞不?’梵志答言:‘頸下有好珠璎珞。
’佛語梵志:‘若此龍出水來至汝所,時當起迎,語言:“龍王且止!持汝頸下珠璎珞與我來。
”并為說偈:“‘“我今須如此, 頸下珠璎珞; 汝以信樂心。
施我嚴好珠。
”’ “時彼梵志受我語已,後龍王從水中出至梵志所,遙見即起往迎,語言:‘止,止!龍王!願持汝頸下珠璎與我。
’而說偈言:“‘我今須如此, 頸下珠璎珞; 汝以信樂心, 施我嚴好珠。
’ “爾時龍王複以偈報梵志言:“‘我所緻财寶, 緣由此珠故; 汝是乞求人, 不複來相見。
端正好淨潔, 索珠以驚我; 不複來相見, 何為與汝珠。
’ “于是龍王即時還宮,止不複還。
”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求人不愛, 過求緻怨憎; 梵志求龍珠, 便不複相見。
“汝等比丘當知,乃至畜生尚不喜人乞,而況于人多求無厭而不憎惡?雲何曠野比丘癡人!私作大房舍多所乞索?”廣說如上已。
世尊複告諸比丘:“吾昔一時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比丘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我慰勞問訊:‘汝曹住止安樂不?不以乞食為苦耶?’答我言:‘我等住止安樂,不以乞食為苦。
我所住林間正患衆鳥,于夜半後悲鳴相呼,亂我定意,以此為患。
’佛告諸比丘言:‘欲令此鳥不複還林止宿不耶?’比丘白佛言:‘大德!我等實不欲令此鳥還林止宿。
’佛告諸比丘:‘汝伺彼鳥還林宿時,語鳥言:“與我兩翅來,我今急須用。
”’比丘報言:‘爾。
’時彼比丘受我教已,便伺彼鳥還林宿時,夜欲過半至彼鳥所語言:‘我今急須汝兩翅與我來。
’時諸鳥心自念言:‘此比丘從我乃乞如是。
’即出林去,更不複還。
” 佛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乃至鳥獸猶尚不喜乞索,況複于人多所求索而不憎惡?曠野比丘癡人!私作大房舍多所求索。
”廣說如上已。
複告諸比丘:“昔有族姓子名賴吒婆羅,出家為道,乃至父母家終不乞求。
時父語賴吒婆羅言:‘汝知不?我自省察,希有人不從我乞者,汝親是我子,何不從我乞耶?’時賴吒婆羅為父說偈言:“‘多求人不愛, 不得懷怨恨; 是故我不乞, 恐生增減故。
’ “比丘當知,賴吒婆羅自于父母家尚不從乞,況汝等比丘乃在諸居士家多所求索令彼不喜。
”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
若比丘來往媒嫁作媒嫁想,僧伽婆屍沙;媒嫁疑,偷蘭遮;媒嫁作不媒嫁想,偷蘭遮。
不媒嫁作媒嫁想,偷蘭遮;不媒嫁疑,偷蘭遮。
人女人女想媒嫁者,僧伽婆屍沙;人女疑,偷蘭遮;人女作非人女想,偷蘭遮。
非人女作人女想,偷蘭遮;非人女疑,偷蘭遮。
若比丘持他書往,不看者,突吉羅。
若為白衣作餘使,突吉羅。
比丘尼,僧伽婆屍沙;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此是犯。
不犯者,若男女先已通而後離别還和合、若為父母病患、若系閉在獄看書持往、若為信心精進優婆塞病、若系在獄看書持往、若為佛為法為僧為塔、若為病比丘看書持往、如是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竟) 佛在羅閱祇耆阇崛山中,爾時世尊聽諸比丘作私房舍。
時有曠野國比丘,聞世尊聽諸比丘作私房舍,彼即私作大房舍。
彼作大房舍功力煩多,常行求索為務言:“與我工匠巧人,給我車乘并将車人,給我材木竹草繩索。
”以比丘乞求煩多故,時諸居士遙見比丘回車遠避,或入諸裡巷、或入市肆、或自入舍、或低頭直去,不與比丘相見。
何以故?恐比丘有所求索故。
時複有一曠野比丘,欲起房舍自斫樹。
時彼樹神多諸子孫,彼作是念:“我今子孫多,此樹我所依止,為我覆護。
而此比丘斫截壞,我今甯可打此比丘。
”彼鬼複作是念:“我今不先撿挍便打,恐違道理,今甯可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若世尊有所教敕,我當奉行。
”念已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以上事具白世尊。
世尊贊歎言:“善哉!乃能不打持戒比丘,若打獲罪無量。
汝今速往恒河水邊,有一大樹名曰娑羅,有神始命終。
汝可居止!”時彼神頭面禮世尊足,繞三匝已即沒不現。
時尊者摩诃迦葉,從摩竭國将大比丘衆五百人俱,來至曠野城止宿。
明旦至時着衣持缽入城乞食,行步端嚴視瞻不斜,屈伸俯仰與衆有異。
時城中諸居士遙見比丘便避,入裡巷及入市肆,或自入舍或低頭直去,不與比丘相見。
迦葉見此事已便問一人言:“此諸居士何故見比丘各逃避不與相見耶?”彼人答言:“迦葉!世尊聽諸比丘作私房舍,乞求煩多,以是故諸人逃避耳。
”時迦葉聞此語已怅然不樂。
爾時世尊從羅閱城,将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詣曠野城,各敷座而坐。
時迦葉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偏露右臂胡跪合掌白佛言:“向者入城乞食,見諸居士遙見諸比丘,各自逃避不與相見。
”廣說如上已,頭面禮足繞三匝而去,出曠野城。
何以故?恐曠野諸比丘生瞋恚心故。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我憶昔日,在此羅閱祇耆阇崛山中時,有一神來詣我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立白我言:‘世尊聽曠野比丘作私房舍,多所乞求廣說如上。
’我今問汝等,審爾私作房舍多所乞求不?”答言:“審爾。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汝雲何以我聽作私房舍而便作大房舍,多所乞求、非法而乞,此物難受。
”呵責彼比丘已告諸比丘:“往昔此恒水側有一?髻梵志,常居此水邊,顔貌憔悴,形體羸瘦。
時我詣彼與共相見,問言:‘汝何以形體羸瘦,顔貌憔悴?’彼即報我言:‘此河水中有一龍王名曰摩尼揵大,自出其宮來至我所,以身繞我頭覆我上。
時我作是念:“龍性暴急恐害我命。
”我以此憂患緻使形體羸瘦,顔貌憔悴耳。
’時我語彼梵志言:‘汝欲使此龍常在水中,不出至汝所汝意住不?’梵志答言:‘實欲使此龍不來至我所。
’我即問梵志:‘彼龍有璎珞不?’梵志答言:‘頸下有好珠璎珞。
’佛語梵志:‘若此龍出水來至汝所,時當起迎,語言:“龍王且止!持汝頸下珠璎珞與我來。
”并為說偈:“‘“我今須如此, 頸下珠璎珞; 汝以信樂心。
施我嚴好珠。
”’ “時彼梵志受我語已,後龍王從水中出至梵志所,遙見即起往迎,語言:‘止,止!龍王!願持汝頸下珠璎與我。
’而說偈言:“‘我今須如此, 頸下珠璎珞; 汝以信樂心, 施我嚴好珠。
’ “爾時龍王複以偈報梵志言:“‘我所緻财寶, 緣由此珠故; 汝是乞求人, 不複來相見。
端正好淨潔, 索珠以驚我; 不複來相見, 何為與汝珠。
’ “于是龍王即時還宮,止不複還。
”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求人不愛, 過求緻怨憎; 梵志求龍珠, 便不複相見。
“汝等比丘當知,乃至畜生尚不喜人乞,而況于人多求無厭而不憎惡?雲何曠野比丘癡人!私作大房舍多所乞索?”廣說如上已。
世尊複告諸比丘:“吾昔一時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比丘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我慰勞問訊:‘汝曹住止安樂不?不以乞食為苦耶?’答我言:‘我等住止安樂,不以乞食為苦。
我所住林間正患衆鳥,于夜半後悲鳴相呼,亂我定意,以此為患。
’佛告諸比丘言:‘欲令此鳥不複還林止宿不耶?’比丘白佛言:‘大德!我等實不欲令此鳥還林止宿。
’佛告諸比丘:‘汝伺彼鳥還林宿時,語鳥言:“與我兩翅來,我今急須用。
”’比丘報言:‘爾。
’時彼比丘受我教已,便伺彼鳥還林宿時,夜欲過半至彼鳥所語言:‘我今急須汝兩翅與我來。
’時諸鳥心自念言:‘此比丘從我乃乞如是。
’即出林去,更不複還。
” 佛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乃至鳥獸猶尚不喜乞索,況複于人多所求索而不憎惡?曠野比丘癡人!私作大房舍多所求索。
”廣說如上已。
複告諸比丘:“昔有族姓子名賴吒婆羅,出家為道,乃至父母家終不乞求。
時父語賴吒婆羅言:‘汝知不?我自省察,希有人不從我乞者,汝親是我子,何不從我乞耶?’時賴吒婆羅為父說偈言:“‘多求人不愛, 不得懷怨恨; 是故我不乞, 恐生增減故。
’ “比丘當知,賴吒婆羅自于父母家尚不從乞,況汝等比丘乃在諸居士家多所求索令彼不喜。
”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