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一(初分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舍破即作是念:‘我自有技藝,今甯可作全成瓦屋于中止住。
’即便作之。
是其屋色赤如是。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檀尼迦比丘陶師子自作此屋,大集柴薪牛屎而燒之?我常無數方便說慈愍衆生。
雲何癡人,自作泥屋聚積柴薪牛屎而燒之?自今已去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作者突吉羅。
”爾時世尊敕諸比丘:“汝等共集相率速詣檀尼迦屋所打破。
”時諸比丘即如佛教往詣打破。
時檀尼迦見諸比丘破屋已便作是語:“我有何過而破我屋?”諸比丘答曰:“汝無有過,亦不憎汝。
我向受世尊教,故來破汝屋耳!”檀尼迦比丘言:“若世尊教敕者正是其宜。
” 爾時摩竭國瓶沙王有守材人,與此檀尼迦比丘少小親厚知識。
時檀尼迦比丘往至守材人所語言:“汝知不耶?王瓶沙與我材木,我今須材便可與我。
”彼人言:“若王與者,好惡多少随意自取。
”王所留要材,比丘辄取斫截持去。
時有一大臣統知城事,至材坊見王所留要材斫截狼藉,見已即問守材人言:“此王所留要材,誰斬截持去?”守材人言:“是檀尼迦比丘,來至我所而作是言:‘王與我材,今須材用便可見與。
’我尋報言:‘王與汝材,恣意取之。
’時比丘即入材坊斫截持去。
”時大臣聞此語已即嫌王言:“雲何以此要材與比丘?幸自更有餘材可以與之,而令此比丘斫截要材持去。
”時大臣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先所留要材,雲何乃與比丘令斫截持去?幸自更有餘材可以與之,何故壞此好材?”王報言:“我都不自憶以材與人,若有憶者語我。
”時大臣即攝守材人來将詣王所。
時守材人遙見檀尼迦比丘語言:“大德!以汝取材故今攝我去,汝可來為我決了,慈愍故。
”比丘報言:“汝但去!我正爾往。
”時檀尼迦比丘後往王所,在前默然而住。
王即問言:“大德!我實與汝材不?”比丘答言:“實與我材。
”王言:“我不憶與汝材,汝可為我作憶念。
”比丘報言:“王自憶不?初登位時口自發言:‘若我世時,于我境内,有沙門、婆羅門知慚愧樂學戒者,與而取、不與不取、與而用、不與不用。
從今日沙門、婆羅門,草木及水聽随意用,不得不與而用。
自今已去,聽沙門婆羅門草木及水随意用。
’”王言:“大德!我初登位時實有如是語。
”王言:“大德!我說無主物,不說有主物。
大德應死!”王自念言:“我刹利王水澆頭種,雲何以少材而斷出家人命?是所不應。
”爾時王以無數方便诃責比丘已,敕諸臣放此比丘去,即如王教放去。
後諸臣皆高聲大論不平:“王意雲何?如此死事,但爾呵責而放也?”時羅閱城中有諸居士不信樂佛法衆者,皆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無所畏懼,不與而取,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尚取王材,何況餘人。
我等自今已往,勿複親近沙門釋子,禮拜、問訊、供養、恭敬,無使入村、勿複安止。
”時諸比丘聞,諸少欲知足、行頭陀、知慚愧、樂學戒者嫌責檀尼迦:“雲何偷瓶沙王材木耶?”爾時諸比丘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檀尼迦比丘,汝審爾王不與材而取不?”答言:“實爾!世尊。
”世尊爾時以無數方便诃責檀尼迦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檀尼迦王不與材而取?我無數方便稱歎與者當取、取者當用。
汝今雲何王不與材而取耶?”爾時複有一比丘名曰迦樓,本是王大臣善知世法,去世尊不遠在衆中坐。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迦樓比丘言:“王法不與取,幾許物應死?”比丘白佛言:“若取五錢、若直五錢物應死。
”“雲何檀尼迦比丘,王不與材而取?”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檀尼迦比丘已,告諸比丘:“檀尼迦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閑靜處,不與盜心取,随不與取法,若為王、王大臣所捉,若殺、若縛、若驅出國,‘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
’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 比丘義如上。
村者有四種:一者周匝垣牆,二者栅籬,三者籬牆不周,四者四周屋。
閑靜處者,村外空靜地是謂閑靜處。
不與者,他不舍。
盜者,盜心取也。
随不與取者,若五錢、若直五錢。
王者,得自在、不屬人。
大臣者,種種大臣輔佐王。
波羅夷不共住者如上說。
有三種不與取,波羅夷:若自手取、若看取、若遣人取。
複有三種取,波羅夷:非己物想取、非暫用取、非同意取。
複有三種取:他物、他物想取、若舉離本處。
複有三種取:有主、有主想取、若舉離本處。
複有三種取:他護、他護想取、若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不與取,波羅夷:自手取、若看取、若遣人取、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取,波羅夷:非己物想取、不暫取、不同意取、若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取:他物、他物想取、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有主、有主想、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他護、他護想、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不與取,波羅夷:若自手取、若看他取、若遣人取、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非己物想取、不暫取、非同意取、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有主、有主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他護、他護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
複有六種不與取,波羅夷:自手取、看取、遣人取、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
非己物、非己物想有六種,亦如是,是為六種取得波羅夷。
處者,若地處、若地上處、若乘處、若擔、若虛空、若樹上、若村、若阿蘭若處、若田、若處所、若船、若水處、若私度關塞不輸稅、若取他寄信物;若取水、楊枝、樹果、草木;無足衆生、若二足、四足、多足;若同财業、若要、若伺候、若守護、若邏要道,是謂處。
地處者,地中伏藏未發出七寶、金銀、真珠、琉璃、貝玉、砗渠、瑪瑙、生像、金寶、衣被。
若複有餘地中所須之物屬主者,若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若埋藏;若舉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
若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
地上處者,金銀、七寶乃至衣被不埋,若複有餘地上所須之物屬主者,若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若埋藏、若舉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若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
乘處者,乘有四種:象乘、馬乘、車乘、步乘;若複有餘乘盡名為乘。
乘上若有金銀、七寶乃至衣被,若複有餘所須有主物,若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若埋藏、若取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
若取乘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從非道至道、從坑中至岸上、從岸上至坑中,如是取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若方便欲取而不取,偷蘭遮。
◎擔處者,頭擔、肩擔、背擔、若抱、若複有餘擔,此諸擔上有金銀、七寶乃至衣被,若複有餘所須之物有主,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若埋藏,若取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若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
若取擔者,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從非道至道、從坑中至岸上、從岸上至坑中,如是以盜心
’即便作之。
是其屋色赤如是。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檀尼迦比丘陶師子自作此屋,大集柴薪牛屎而燒之?我常無數方便說慈愍衆生。
雲何癡人,自作泥屋聚積柴薪牛屎而燒之?自今已去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作者突吉羅。
”爾時世尊敕諸比丘:“汝等共集相率速詣檀尼迦屋所打破。
”時諸比丘即如佛教往詣打破。
時檀尼迦見諸比丘破屋已便作是語:“我有何過而破我屋?”諸比丘答曰:“汝無有過,亦不憎汝。
我向受世尊教,故來破汝屋耳!”檀尼迦比丘言:“若世尊教敕者正是其宜。
” 爾時摩竭國瓶沙王有守材人,與此檀尼迦比丘少小親厚知識。
時檀尼迦比丘往至守材人所語言:“汝知不耶?王瓶沙與我材木,我今須材便可與我。
”彼人言:“若王與者,好惡多少随意自取。
”王所留要材,比丘辄取斫截持去。
時有一大臣統知城事,至材坊見王所留要材斫截狼藉,見已即問守材人言:“此王所留要材,誰斬截持去?”守材人言:“是檀尼迦比丘,來至我所而作是言:‘王與我材,今須材用便可見與。
’我尋報言:‘王與汝材,恣意取之。
’時比丘即入材坊斫截持去。
”時大臣聞此語已即嫌王言:“雲何以此要材與比丘?幸自更有餘材可以與之,而令此比丘斫截要材持去。
”時大臣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先所留要材,雲何乃與比丘令斫截持去?幸自更有餘材可以與之,何故壞此好材?”王報言:“我都不自憶以材與人,若有憶者語我。
”時大臣即攝守材人來将詣王所。
時守材人遙見檀尼迦比丘語言:“大德!以汝取材故今攝我去,汝可來為我決了,慈愍故。
”比丘報言:“汝但去!我正爾往。
”時檀尼迦比丘後往王所,在前默然而住。
王即問言:“大德!我實與汝材不?”比丘答言:“實與我材。
”王言:“我不憶與汝材,汝可為我作憶念。
”比丘報言:“王自憶不?初登位時口自發言:‘若我世時,于我境内,有沙門、婆羅門知慚愧樂學戒者,與而取、不與不取、與而用、不與不用。
從今日沙門、婆羅門,草木及水聽随意用,不得不與而用。
自今已去,聽沙門婆羅門草木及水随意用。
’”王言:“大德!我初登位時實有如是語。
”王言:“大德!我說無主物,不說有主物。
大德應死!”王自念言:“我刹利王水澆頭種,雲何以少材而斷出家人命?是所不應。
”爾時王以無數方便诃責比丘已,敕諸臣放此比丘去,即如王教放去。
後諸臣皆高聲大論不平:“王意雲何?如此死事,但爾呵責而放也?”時羅閱城中有諸居士不信樂佛法衆者,皆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無所畏懼,不與而取,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尚取王材,何況餘人。
我等自今已往,勿複親近沙門釋子,禮拜、問訊、供養、恭敬,無使入村、勿複安止。
”時諸比丘聞,諸少欲知足、行頭陀、知慚愧、樂學戒者嫌責檀尼迦:“雲何偷瓶沙王材木耶?”爾時諸比丘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檀尼迦比丘,汝審爾王不與材而取不?”答言:“實爾!世尊。
”世尊爾時以無數方便诃責檀尼迦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檀尼迦王不與材而取?我無數方便稱歎與者當取、取者當用。
汝今雲何王不與材而取耶?”爾時複有一比丘名曰迦樓,本是王大臣善知世法,去世尊不遠在衆中坐。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迦樓比丘言:“王法不與取,幾許物應死?”比丘白佛言:“若取五錢、若直五錢物應死。
”“雲何檀尼迦比丘,王不與材而取?”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檀尼迦比丘已,告諸比丘:“檀尼迦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閑靜處,不與盜心取,随不與取法,若為王、王大臣所捉,若殺、若縛、若驅出國,‘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
’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 比丘義如上。
村者有四種:一者周匝垣牆,二者栅籬,三者籬牆不周,四者四周屋。
閑靜處者,村外空靜地是謂閑靜處。
不與者,他不舍。
盜者,盜心取也。
随不與取者,若五錢、若直五錢。
王者,得自在、不屬人。
大臣者,種種大臣輔佐王。
波羅夷不共住者如上說。
有三種不與取,波羅夷:若自手取、若看取、若遣人取。
複有三種取,波羅夷:非己物想取、非暫用取、非同意取。
複有三種取:他物、他物想取、若舉離本處。
複有三種取:有主、有主想取、若舉離本處。
複有三種取:他護、他護想取、若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不與取,波羅夷:自手取、若看取、若遣人取、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取,波羅夷:非己物想取、不暫取、不同意取、若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取:他物、他物想取、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有主、有主想、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四種:他護、他護想、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不與取,波羅夷:若自手取、若看他取、若遣人取、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非己物想取、不暫取、非同意取、若重物、若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有主、有主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
複有五種:他護、他護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
複有六種不與取,波羅夷:自手取、看取、遣人取、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
非己物、非己物想有六種,亦如是,是為六種取得波羅夷。
處者,若地處、若地上處、若乘處、若擔、若虛空、若樹上、若村、若阿蘭若處、若田、若處所、若船、若水處、若私度關塞不輸稅、若取他寄信物;若取水、楊枝、樹果、草木;無足衆生、若二足、四足、多足;若同财業、若要、若伺候、若守護、若邏要道,是謂處。
地處者,地中伏藏未發出七寶、金銀、真珠、琉璃、貝玉、砗渠、瑪瑙、生像、金寶、衣被。
若複有餘地中所須之物屬主者,若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若埋藏;若舉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
若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
地上處者,金銀、七寶乃至衣被不埋,若複有餘地上所須之物屬主者,若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若埋藏、若舉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若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
乘處者,乘有四種:象乘、馬乘、車乘、步乘;若複有餘乘盡名為乘。
乘上若有金銀、七寶乃至衣被,若複有餘所須有主物,若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若埋藏、若取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
若取乘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從非道至道、從坑中至岸上、從岸上至坑中,如是取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若方便欲取而不取,偷蘭遮。
◎擔處者,頭擔、肩擔、背擔、若抱、若複有餘擔,此諸擔上有金銀、七寶乃至衣被,若複有餘所須之物有主,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若埋藏,若取離本處,初離處波羅夷;若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
若取擔者,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從非道至道、從坑中至岸上、從岸上至坑中,如是以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