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一(初分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稽首禮諸佛,
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優波離為首, 及餘身證者; 今說戒要義, 諸賢鹹共聽。
今欲說深戒, 為樂持戒者; 為能諷誦者, 利益諸長老。
今說十句義, 諸佛之戒法: 令僧喜永安, 攝取于僧故; 不信者令信, 已信者增長; 斷不持戒者, 令邪道入正; 慚愧者安隐, 佛法得久住。
是以世最勝, 演布禁戒經。
衆山須彌最, 衆流海為最; 衆經億百千, 戒為第一最。
欲求第一最, 今世及後世; 當持此禁戒, 終身莫毀犯。
除結無挂礙, 縛着由此解; 以戒自觀察, 如鏡照面像。
夫欲造善法, 備具三種業; 當審觀其意, 如《羅雲經》說。
所以立王者, 由世诤訟故; 衆人之所舉, 古昔之常法。
犯罪者知法, 順法者成就; 戒律亦如是, 如王治正法。
如醫觀衆病, 進止得其所; 可治則進藥, 不可者則舍。
如醫經所說, 四事不可治; 可救有十三, 餘者不須救。
譬如有死屍, 大海不容受; 為疾風所飄, 棄之于岸上。
諸作惡行者, 猶如彼死屍; 衆所不容受, 以是當持戒。
如守門牢固, 不憂失财物; 若垣牆缺壞, 有财者憂懼。
佛戒不缺漏, 奉持者無憂; 禁戒不牢固, 毀犯者懷憂。
壞器多穿漏, 瓦師懷愁憂; 器物若完具, 眷屬皆歡喜。
持戒有缺漏, 為惡者常憂; 不毀禁戒者, 心常懷歡喜。
如熛火雖微, 莫輕以為小; 所經諸草木, 燒盡無有餘。
所造惡雖微, 慎莫謂為輕; 如破伊羅葉, 常在于龍中。
如師子虎吼, 醉者不恐怖; 小獸聲雖微, 醒者聞則懼。
如是三垢人, 一切惡不懼; 智者于微惡, 常懷于恐畏。
如合和衆藥, 擇去不良者; 病者服除愈, 身康得安樂。
如是念修戒, 能避諸惡行; 除諸結使患, 安隐入涅槃。
若欲涉遠路, 當自護其足; 足若毀壞者, 不能涉遠道。
求天若涅槃, 方便守護戒; 如是無毀壞, 必能度險道。
如人欲渡河, 用手及浮囊; 雖深無沒憂, 便能到彼岸。
如是諸佛子, 修行禁戒本; 終不回邪流, 沒溺生死海。
譬如帝釋堂, 雕飾衆寶成; 七寶為階陛, 天人之所行。
如是正法堂, 七覺意莊嚴; 禁戒為階陛, 賢聖之所行。
如善學世間, 一切衆技藝; 為王所愛念, 以是得安樂。
佛所說禁戒, 能善修學者; 終不堕惡趣, 永得安隐處。
如先自牢衆, 然後破彼軍; 賢聖衆牢固, 然後破魔軍。
聖衆若和合, 世尊所稱譽; 以衆和合故, 佛法得久住。
如乳母慈愛, 養護于其子; 一切水火難, 護使不傷害。
禁戒猶慈母, 守護于行者; 終不堕畜生, 餓鬼地獄中。
如有勇猛将, 善習戰鬥法; 降伏于彼敵, 沒死不顧命。
佛子亦如是, 善學于禁戒; 五陰散壞時, 終不畏命盡。
從佛戒所生, 爾乃是真生; 猶如鴦崛魔, 如來所記别。
若有舍戒者, 于佛法為死; 持戒如護命, 守之無毀失。
譬如得王印, 所往無挂礙; 毀缺則難诘, 全失則被縛。
戒印全具者, 所至無挂礙; 小毀則不定, 大毀入三惡。
為一切人故, 降伏諸魔鬼; 神仙五通人, 造設于咒術, 為彼慚愧者, 攝諸不慚愧。
如來立禁戒, 半月半月說。
已說戒利益, 稽首禮諸佛。
(此偈非是迦葉千衆集律時人所造,乃是後五部分張各據所傳。
即是居一衆之首者,将欲為衆辨釋律相故,先偈贊然後說之) 四波羅夷法之一 爾時佛遊蘇羅婆國,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漸漸遊行至毗蘭若,即于彼宿那鄰羅濱洲曼陀羅樹下。
毗蘭若婆羅門聞瞿昙沙門釋家子,離釋種出家為道,從蘇羅婆國将大比丘衆五百人俱,漸漸遊行來至此毗蘭若,那鄰羅濱洲曼陀羅樹下住。
此沙門瞿昙,有如是大名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彼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衆中,獲神通作證常說正法,上善、中善、下善,義味清淨,自然具足修習梵行。
“善哉!我等得見如是無著人,我今甯可宜往問訊沙門瞿昙。
”爾時毗蘭若婆羅門即往世尊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時世尊無數方便為說法開化令得歡喜。
聞佛說法得歡喜已,即白佛言:“世尊!唯見哀愍當受我請,及比丘僧三月夏安居。
”時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請。
毗蘭若婆羅門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繞佛而去,世尊與五百比丘衆受彼夏安居三月。
時有波離國販馬人,驅五百疋馬住毗蘭若,夏九十日。
時世谷貴,人民饑餓、白骨狼藉,乞求難得。
時毗蘭若婆羅門雖請如來及比丘僧,三月都不供養供給所須。
何以故?皆是魔波旬所作。
爾時諸比丘從毗蘭若乞食不得,次往彼販馬人所乞食。
時販馬人自念:“如今此間時世谷貴,人民饑餓乞食難得,白骨狼藉。
彼諸比丘從彼乞食不得故來此耳!我今甯可日施比丘馬麥五升,世尊一鬥耶!”即如所念,日與諸比丘馬麥五升,世尊一鬥。
時佛所得麥分與阿難,阿難使人磨作幹飯奉佛,佛食幹飯。
諸比丘各各得成煮麥而食,佛與比丘所食各異。
時尊者大目連往世尊所,頭面作禮卻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今此間谷貴,人民饑餓乞求難得,諸比丘食飲粗惡而皆羸瘦。
若世尊聽諸神足比丘詣郁單越取自然粳米食者當往。
”佛告目連言:“諸有神足比丘可往至彼取粳米食,無神足者當雲何?”目連白佛:“諸有神足者随意自往,不得神足者我當以神足力接往至彼。
”佛告目連:“止!止!莫作是語。
何以故?汝等丈夫得神足可爾,未來世比丘當雲何?” 時尊者舍利弗,于閑靜處作是念言:“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覺修梵
優波離為首, 及餘身證者; 今說戒要義, 諸賢鹹共聽。
今欲說深戒, 為樂持戒者; 為能諷誦者, 利益諸長老。
今說十句義, 諸佛之戒法: 令僧喜永安, 攝取于僧故; 不信者令信, 已信者增長; 斷不持戒者, 令邪道入正; 慚愧者安隐, 佛法得久住。
是以世最勝, 演布禁戒經。
衆山須彌最, 衆流海為最; 衆經億百千, 戒為第一最。
欲求第一最, 今世及後世; 當持此禁戒, 終身莫毀犯。
除結無挂礙, 縛着由此解; 以戒自觀察, 如鏡照面像。
夫欲造善法, 備具三種業; 當審觀其意, 如《羅雲經》說。
所以立王者, 由世诤訟故; 衆人之所舉, 古昔之常法。
犯罪者知法, 順法者成就; 戒律亦如是, 如王治正法。
如醫觀衆病, 進止得其所; 可治則進藥, 不可者則舍。
如醫經所說, 四事不可治; 可救有十三, 餘者不須救。
譬如有死屍, 大海不容受; 為疾風所飄, 棄之于岸上。
諸作惡行者, 猶如彼死屍; 衆所不容受, 以是當持戒。
如守門牢固, 不憂失财物; 若垣牆缺壞, 有财者憂懼。
佛戒不缺漏, 奉持者無憂; 禁戒不牢固, 毀犯者懷憂。
壞器多穿漏, 瓦師懷愁憂; 器物若完具, 眷屬皆歡喜。
持戒有缺漏, 為惡者常憂; 不毀禁戒者, 心常懷歡喜。
如熛火雖微, 莫輕以為小; 所經諸草木, 燒盡無有餘。
所造惡雖微, 慎莫謂為輕; 如破伊羅葉, 常在于龍中。
如師子虎吼, 醉者不恐怖; 小獸聲雖微, 醒者聞則懼。
如是三垢人, 一切惡不懼; 智者于微惡, 常懷于恐畏。
如合和衆藥, 擇去不良者; 病者服除愈, 身康得安樂。
如是念修戒, 能避諸惡行; 除諸結使患, 安隐入涅槃。
若欲涉遠路, 當自護其足; 足若毀壞者, 不能涉遠道。
求天若涅槃, 方便守護戒; 如是無毀壞, 必能度險道。
如人欲渡河, 用手及浮囊; 雖深無沒憂, 便能到彼岸。
如是諸佛子, 修行禁戒本; 終不回邪流, 沒溺生死海。
譬如帝釋堂, 雕飾衆寶成; 七寶為階陛, 天人之所行。
如是正法堂, 七覺意莊嚴; 禁戒為階陛, 賢聖之所行。
如善學世間, 一切衆技藝; 為王所愛念, 以是得安樂。
佛所說禁戒, 能善修學者; 終不堕惡趣, 永得安隐處。
如先自牢衆, 然後破彼軍; 賢聖衆牢固, 然後破魔軍。
聖衆若和合, 世尊所稱譽; 以衆和合故, 佛法得久住。
如乳母慈愛, 養護于其子; 一切水火難, 護使不傷害。
禁戒猶慈母, 守護于行者; 終不堕畜生, 餓鬼地獄中。
如有勇猛将, 善習戰鬥法; 降伏于彼敵, 沒死不顧命。
佛子亦如是, 善學于禁戒; 五陰散壞時, 終不畏命盡。
從佛戒所生, 爾乃是真生; 猶如鴦崛魔, 如來所記别。
若有舍戒者, 于佛法為死; 持戒如護命, 守之無毀失。
譬如得王印, 所往無挂礙; 毀缺則難诘, 全失則被縛。
戒印全具者, 所至無挂礙; 小毀則不定, 大毀入三惡。
為一切人故, 降伏諸魔鬼; 神仙五通人, 造設于咒術, 為彼慚愧者, 攝諸不慚愧。
如來立禁戒, 半月半月說。
已說戒利益, 稽首禮諸佛。
(此偈非是迦葉千衆集律時人所造,乃是後五部分張各據所傳。
即是居一衆之首者,将欲為衆辨釋律相故,先偈贊然後說之) 四波羅夷法之一 爾時佛遊蘇羅婆國,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漸漸遊行至毗蘭若,即于彼宿那鄰羅濱洲曼陀羅樹下。
毗蘭若婆羅門聞瞿昙沙門釋家子,離釋種出家為道,從蘇羅婆國将大比丘衆五百人俱,漸漸遊行來至此毗蘭若,那鄰羅濱洲曼陀羅樹下住。
此沙門瞿昙,有如是大名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彼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衆中,獲神通作證常說正法,上善、中善、下善,義味清淨,自然具足修習梵行。
“善哉!我等得見如是無著人,我今甯可宜往問訊沙門瞿昙。
”爾時毗蘭若婆羅門即往世尊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時世尊無數方便為說法開化令得歡喜。
聞佛說法得歡喜已,即白佛言:“世尊!唯見哀愍當受我請,及比丘僧三月夏安居。
”時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請。
毗蘭若婆羅門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繞佛而去,世尊與五百比丘衆受彼夏安居三月。
時有波離國販馬人,驅五百疋馬住毗蘭若,夏九十日。
時世谷貴,人民饑餓、白骨狼藉,乞求難得。
時毗蘭若婆羅門雖請如來及比丘僧,三月都不供養供給所須。
何以故?皆是魔波旬所作。
爾時諸比丘從毗蘭若乞食不得,次往彼販馬人所乞食。
時販馬人自念:“如今此間時世谷貴,人民饑餓乞食難得,白骨狼藉。
彼諸比丘從彼乞食不得故來此耳!我今甯可日施比丘馬麥五升,世尊一鬥耶!”即如所念,日與諸比丘馬麥五升,世尊一鬥。
時佛所得麥分與阿難,阿難使人磨作幹飯奉佛,佛食幹飯。
諸比丘各各得成煮麥而食,佛與比丘所食各異。
時尊者大目連往世尊所,頭面作禮卻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今此間谷貴,人民饑餓乞求難得,諸比丘食飲粗惡而皆羸瘦。
若世尊聽諸神足比丘詣郁單越取自然粳米食者當往。
”佛告目連言:“諸有神足比丘可往至彼取粳米食,無神足者當雲何?”目連白佛:“諸有神足者随意自往,不得神足者我當以神足力接往至彼。
”佛告目連:“止!止!莫作是語。
何以故?汝等丈夫得神足可爾,未來世比丘當雲何?” 時尊者舍利弗,于閑靜處作是念言:“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覺修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