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部宗輪論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世友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譯
佛般涅槃後 适滿百餘年
聖教異部興 便引不饒益
展轉執異故 随有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說彼執令厭
世友大菩薩 具大智覺慧
釋種真苾刍 觀彼時思擇
等觀諸世間 種種見漂轉
分破牟尼語 彼彼宗當說
應審觀佛教 聖谛說為依
如采沙中金 擇取其真實
如是傳聞。
佛薄伽梵般涅槃後。
百有餘年去聖時淹。
如日久沒。
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号無憂。
統攝贍部。
感一白蓋。
化洽人神。
是時佛法大衆初破。
謂因四衆共議大天五事不同。
分為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四衆者何。
一龍象衆。
二邊鄙衆。
三多聞衆。
四大德衆。
其五事者。
如彼頌言。
餘所誘無知 猶豫他令入 道因聲故起 是名真佛教 後即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流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雞胤部。
次後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複出一部。
名多聞部。
次後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更出一部。
名說假部。
第二百年滿時。
有一出家外道。
舍邪歸正。
亦名大天。
大衆部中出家受具。
多聞精進。
居制多山。
與彼部僧重詳五事。
因茲乖诤分為三部。
一制多山部。
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
如是大衆部四破或五破。
本末别說合成九部。
一大衆部。
二一說部。
三說出世部。
四雞胤部。
五多聞部。
六說假部。
七制多山部。
八西山住部。
九北山住部。
其上座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
三百年初有少乖诤。
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即本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
後即于此第三百年。
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名犢子部。
次後于此第三百年。
從犢子部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密林山部。
次後于此第三百年。
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化地部。
次後于此第三百年。
從化地部流出一部。
名法藏部。
自稱我襲采菽氏師。
至三百年末。
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飲光部。
亦名善歲部。
至第四百年初。
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亦名說轉部。
自稱我以慶喜為師。
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
本末别說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部。
三犢子部。
四法上部。
五賢胄部。
六正量部。
七密林山部。
八化地部。
九法藏部。
十飲光部。
十一經量部。
如是諸部。
本宗末宗同義異義。
我今當說。
此中大衆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本宗同義者。
謂四部同說。
諸佛世尊皆是出世。
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諸如來語皆轉法輪。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世尊所說無不如義。
如來色身實無邊際。
如來威力亦無邊際。
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
佛無睡夢。
如來答問不待思惟。
佛一切時不說名等。
常在定故。
然諸有情。
謂說名等歡喜踴躍。
一刹那心了一切法。
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
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恒常随轉。
乃至般涅槃。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
皆不執受羯刺藍頞部昙閉屍鍵南為自體。
一切菩薩入母胎時。
作白象形。
一切菩薩出母胎時。
皆從右脅。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
菩薩為欲饒益有情。
願生惡趣随意能往。
以一刹那現觀邊智。
遍知四谛諸相差别。
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
色無色界具六識身。
五種色根肉團為體。
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鼻不嗅香。
舌不嘗味。
身不覺觸。
在等引位有發語言。
亦有調伏心。
亦有淨作意。
所作已辦無容受法。
諸預流者。
心心所法能了自性。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
猶有無知。
亦有猶豫。
他令悟入道因聲起。
苦能引道。
苦言能助。
慧為加行。
能滅衆苦。
亦能引樂。
苦亦是食。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
預流者有退義。
阿羅漢無退義。
無世間正見。
無世間信根。
無無記法。
入正性離生時。
可說斷一切結。
諸豫流者。
造一切惡唯除無間。
佛所說經皆是了義。
無為法有九種。
一擇滅。
二非擇滅。
三虛空。
四空無邊處。
五識無邊處。
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非非想處。
八緣起支性。
九聖道支性。
心性本淨客随煩惱之所雜染。
說為不淨。
随眠非心。
非心所法。
亦無所緣。
随眠異纏。
纏異随眠。
應說随眠與心不相應。
纏與心相應。
過去未來非實有體。
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量。
非所通達。
都無中有。
諸預流者亦得靜慮。
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此四部末宗異義者。
如如聖谛諸相差别。
如是如是。
有别現觀。
有少法是自所作。
有少法是他所作。
有少法是俱所作。
有少法從衆緣生。
有于一時二心俱起。
道與煩惱容俱現前。
業與異熟有俱時轉。
種即為芽。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
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心遍于身。
心随依境。
卷舒可得。
諸如是等末宗所執。
展轉差别有無量門。
其多聞部本宗同義。
謂佛五音是出世教。
一無常。
二苦。
三空。
四無我。
五涅槃寂靜。
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如來餘音是世間教。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
猶有無知。
亦有猶豫。
他令悟入道因聲起。
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其說假部本宗同義。
謂苦非蘊。
十二處非真實。
諸行相待展轉和合。
假名為苦。
無士夫用。
無非時死。
先業所得業增長為因有異熟。
果轉由福故得聖道。
道不可修。
道不可壞。
餘義多同大衆部執。
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如是三部本宗同義。
謂諸菩薩不脫惡趣。
佛薄伽梵般涅槃後。
百有餘年去聖時淹。
如日久沒。
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号無憂。
統攝贍部。
感一白蓋。
化洽人神。
是時佛法大衆初破。
謂因四衆共議大天五事不同。
分為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四衆者何。
一龍象衆。
二邊鄙衆。
三多聞衆。
四大德衆。
其五事者。
如彼頌言。
餘所誘無知 猶豫他令入 道因聲故起 是名真佛教 後即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流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雞胤部。
次後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複出一部。
名多聞部。
次後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更出一部。
名說假部。
第二百年滿時。
有一出家外道。
舍邪歸正。
亦名大天。
大衆部中出家受具。
多聞精進。
居制多山。
與彼部僧重詳五事。
因茲乖诤分為三部。
一制多山部。
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
如是大衆部四破或五破。
本末别說合成九部。
一大衆部。
二一說部。
三說出世部。
四雞胤部。
五多聞部。
六說假部。
七制多山部。
八西山住部。
九北山住部。
其上座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
三百年初有少乖诤。
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即本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
後即于此第三百年。
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名犢子部。
次後于此第三百年。
從犢子部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密林山部。
次後于此第三百年。
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化地部。
次後于此第三百年。
從化地部流出一部。
名法藏部。
自稱我襲采菽氏師。
至三百年末。
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飲光部。
亦名善歲部。
至第四百年初。
從說一切有部。
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亦名說轉部。
自稱我以慶喜為師。
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
本末别說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部。
三犢子部。
四法上部。
五賢胄部。
六正量部。
七密林山部。
八化地部。
九法藏部。
十飲光部。
十一經量部。
如是諸部。
本宗末宗同義異義。
我今當說。
此中大衆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本宗同義者。
謂四部同說。
諸佛世尊皆是出世。
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諸如來語皆轉法輪。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世尊所說無不如義。
如來色身實無邊際。
如來威力亦無邊際。
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
佛無睡夢。
如來答問不待思惟。
佛一切時不說名等。
常在定故。
然諸有情。
謂說名等歡喜踴躍。
一刹那心了一切法。
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
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恒常随轉。
乃至般涅槃。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
皆不執受羯刺藍頞部昙閉屍鍵南為自體。
一切菩薩入母胎時。
作白象形。
一切菩薩出母胎時。
皆從右脅。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
菩薩為欲饒益有情。
願生惡趣随意能往。
以一刹那現觀邊智。
遍知四谛諸相差别。
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
色無色界具六識身。
五種色根肉團為體。
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鼻不嗅香。
舌不嘗味。
身不覺觸。
在等引位有發語言。
亦有調伏心。
亦有淨作意。
所作已辦無容受法。
諸預流者。
心心所法能了自性。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
猶有無知。
亦有猶豫。
他令悟入道因聲起。
苦能引道。
苦言能助。
慧為加行。
能滅衆苦。
亦能引樂。
苦亦是食。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
預流者有退義。
阿羅漢無退義。
無世間正見。
無世間信根。
無無記法。
入正性離生時。
可說斷一切結。
諸豫流者。
造一切惡唯除無間。
佛所說經皆是了義。
無為法有九種。
一擇滅。
二非擇滅。
三虛空。
四空無邊處。
五識無邊處。
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非非想處。
八緣起支性。
九聖道支性。
心性本淨客随煩惱之所雜染。
說為不淨。
随眠非心。
非心所法。
亦無所緣。
随眠異纏。
纏異随眠。
應說随眠與心不相應。
纏與心相應。
過去未來非實有體。
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量。
非所通達。
都無中有。
諸預流者亦得靜慮。
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此四部末宗異義者。
如如聖谛諸相差别。
如是如是。
有别現觀。
有少法是自所作。
有少法是他所作。
有少法是俱所作。
有少法從衆緣生。
有于一時二心俱起。
道與煩惱容俱現前。
業與異熟有俱時轉。
種即為芽。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
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心遍于身。
心随依境。
卷舒可得。
諸如是等末宗所執。
展轉差别有無量門。
其多聞部本宗同義。
謂佛五音是出世教。
一無常。
二苦。
三空。
四無我。
五涅槃寂靜。
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如來餘音是世間教。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
猶有無知。
亦有猶豫。
他令悟入道因聲起。
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其說假部本宗同義。
謂苦非蘊。
十二處非真實。
諸行相待展轉和合。
假名為苦。
無士夫用。
無非時死。
先業所得業增長為因有異熟。
果轉由福故得聖道。
道不可修。
道不可壞。
餘義多同大衆部執。
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如是三部本宗同義。
謂諸菩薩不脫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