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五

關燈
于陽貨(陽貨謂孔子曰。

    懷其寶而迷其邦。

    可謂仁乎。

    好從事而亟失時。

    可謂智乎)。

     被诮于接輿(楚狂接輿見孔子而歌曰。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

     畏于匡人(夫子遊于匡。

    宋人圍之數匝。

    子弦琴而不辍。

    子路入見曰夫子何娛耶。

    宋人欲殺夫子矣。

    子推琴而謂子路曰。

    由來吾語汝。

    吾諱窮久矣。

    而不免命也。

    求通久矣。

    而不得時也當堯舜之時天下無窮。

    人非知得也。

    當桀纣之時。

    天下無通。

    人非知失也。

    世适然。

    夫水行不避蛟龍者。

    漁父之勇也。

    陸行不避兕虎者。

    獵夫之勇也。

    白刃交于前視死如視生。

    烈士之勇也。

    知窮之有命。

    知通之有時。

    臨大難而不懼者。

    聖人之勇也。

    是以吾今雖難于此而不怖。

    故弦琴而樂也。

    論語曰。

    天生德于予。

    匡人其如予何)。

     困于陳蔡(論語。

    子在陳絕糧。

    從者病莫能興)。

     窮詞于盜跖。

    受毀于桓魋(桓魋。

    宋司馬也。

    欲害孔子。

    子曰。

    天既賦我以如是之德桓魋其奈我何)。

     年七十有三而終于魯(孔子年七十三。

    薨于魯。

    葬于城北。

    今孔林是也)。

     其道本乎道德仁義禮樂(夫子以行其道也。

    則本于堯舜無為自然之道德。

    夫仁者心之德愛之禮。

    義者心之智。

    事之宜。

    禮者天理之節文。

    人事之儀則。

    樂者移風易俗而主于和也)。

     恭儉溫良慈讓(恭者莊敬也。

    儉者節制也。

    溫者。

    和厚也。

    良者易直也。

    慈仁而有愛及人也讓者謙遜也)。

     文行忠信(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教人以學文。

    修行存忠信也。

    忠信為人之本也)。

     祖述堯舜(遠宗堯舜之道)。

     憲章文武(近守文武之法)。

     删詩書(删除削也。

    定公元年。

    季氏強僭。

    其陽虎作亂專政夫子退而削去詩中繁文異辭書中三墳三典)。

     定禮樂(夫子适問篇。

    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苌弘。

    然後定其禮樂)。

     贊易道(贊周易而講明天道。

    及說卦文言系辭等)。

     補春秋(韓宣子适魯。

    見孔子曰。

    易象與魯春秋。

    蓋周之舊典也。

    何不修之。

    因魯史策書成文就加筆削。

    所補之者人道恢王道備矣)。

     作孝經(與曾子所言者是也)。

     理欹器(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

    有欹器焉。

    問于守廟者曰此謂何器。

    對曰。

    此蓋為宥坐之器也。

    子曰。

    吾聞宥坐之器。

    虛則欹。

    中則正。

    滿則覆。

    聖人以為至誠。

    故常置之于坐測。

    顧謂弟子曰。

    試注水焉。

    乃注之。

    果然中則正。

    滿則覆。

    夫子喟然歎曰。

    嗚呼夫物焉有滿而不覆也哉。

    子路進曰。

    敢問持滿有道乎。

    子曰聰明聖智。

    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

    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

    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

    守之以謹。

    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受道于漁父(事如莊子漁父篇)。

     問禮于老聃。

    正三綱(三綱者。

    父子君臣夫婦)。

     明五紀(五紀者仁義禮智信)。

     配天祀帝。

    享祖尊親(事出孝經)。

     仆妾竭其歡心(孝經。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

    而況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歡心)。

     臣子盡其忠孝(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臣能緻其身)。

     居家理治長幼順從(孝經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于長)。

     身揭日月之明(揭負也。

    言身負其道如日月之同明)。

     道曆乾坤之固(夫子道德曆代封谥如天地之永固)。

     此略其實也(此乃略少而言夫子之實迹也)。

     然聖人之道。

    仰之彌高(論語。

    顔子喟然歎曰聖人之道。

    仰之彌高不可及)。

     鑽之彌堅(鑽彌堅不可入)。

     瞻之在前。

    忽然在後(在前在後。

    恍惚不可以為象。

    此顔子深知夫子之道無窮無盡無形無體而歎之也)。

     居則善地。

    心則善淵。

    迎之無首。

    随之無後(老氏道體玄妙而不可及也)。

     生而無生。

    滅而無滅(釋氏不生不滅之道也)。

     離相寂然。

    絕諸戲論(此形容釋氏道體玄妙不可及也)。

     且誰能果知其升降隐顯原始返終之道也(此總結三教之妙而謙辭雲。

    且今誰敢言盡知其高低明暗。

    原其始生而盡其返終之道也哉)。

     客稽首再拜曰。

    非子之說。

    吾不得聞聖人至道如此其大者也。

     折疑論卷第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