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返終之道)。
其來也月現江心(祖師來東土所傳心印如月現于江心)。
其逝也日沈山頂(其歸逝也如日沈西山之頂)。
道高堯舜。
德邁羲軒(如子貢曰。
夫子賢于堯舜)。
分身混沌之前。
流教太虛之始(佛祖及一切衆生本有底太極混沌無極之前。
早有這個道理。
是以流教于太虛之初始也)。
不生不滅(虛靈本體本來不生不滅)。
出九層圓蓋之天(易數九者。
老陽至盡之處。
道出于九天之上)。
無去無來(本體如如豈有去來)。
超八維方質之地(超出乎四方四隅形質之地)。
大矣廣矣。
汪哉洋哉。
巍巍乎不可思議者也(此贊佛祖道妙。
若汪洋大海。
又如五嶽巍巍。
不可思議也)。
大權菩薩經雲。
老子是迦葉菩薩化遊震旦。
興正錄雲。
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
老子降神于亳(亳音樸老子生于楚國陳郡苦縣賴鄉仁裡)。
母懷八十一年。
誕于李樹下。
遂指為姓(老氏父姓韓名幹字元卑。
母曰精敷。
孕經八十一年。
生李樹下。
因以為姓名耳。
字伯陽。
身長四尺六寸額凸眉粗。
反唇折鼻。
臀尖胯闊。
聃耳髼頭。
故曰老聃)。
生而皓首(生而白頭)。
為周柱下史(柱下史者周時掌禮之官)。
周道既衰。
戰國縱橫(周轍既衰。
淳風墜地。
王道不興于時去國矣)。
牛駕而行。
拟遊西竺。
過函谷關。
為關令尹喜說道德二篇。
西涉流沙薨于槐裡(流沙地名。
函谷關即今潼阙。
槐裡亦地名)。
其道本乎專氣緻柔。
抱一守真實腹虛心(老子之道。
專守精氣。
使不散亂則形體應之而能順也。
故能緻其柔和。
抱一守真者。
謂其無為自然之道。
一者為言至也言更無其二。
故抱一氣而固守本真也。
道德經雲。
實其腹者懷道抱一而守其真神也。
虛其心者謂除其嗜欲去其煩惱也)。
少思寡欲(無私蔽而少貪欲也)。
視之不足見(道德經雲。
視之不見。
名曰夷。
夷者無色之謂。
其道故無色可見)。
聽之不能聞(經雲。
聽之不聞。
名曰希。
希者無聲之謂。
其道故無聲可聞)。
寂兮寥兮(寂者無音與聲也。
寥者無形而空也。
如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獨立而不改(獨立者。
道更無其二也。
不改者。
常化有常也)。
周行而不殆(既明此無形無影之道。
則周行天下而無危殆也)。
然後設無為之化(明乎專氣抱一之道。
然後可以稱無為之教化)。
行不言之教(既明道妙則可以行無言無說之教)。
足以還年卻老(可以證返老還童之理)。
羽駕長生(乘鸾跨鶴謂之羽駕。
其本體不滅謂之長生久視之道也)。
共陰陽以晦明(陰陽者。
指日月與陰陽而同暗同明也)。
與天地而遐久。
非含和蘊素忘懷守雌者。
不足與語此道也(若不是含養中和蘊積純真忘其情欲。
守一若雌之抱卵。
孳孳而為道者。
不足以論此道德也)。
牟子雲。
清淨法行經雲。
震旦國人難化。
先以三聖而往教焉(文出破邪論。
在藏經既字函上卷)。
大迦葉菩薩稱為老子。
淨光童子菩薩稱為仲尼。
儒童菩薩稱為顔回(佛說空寂所問經。
及天地經。
皆雲。
吾迦葉在彼為老子。
号無上道。
淨光在彼号仲尼為夫子漸教化。
儒童在彼号顔回。
須那經雲。
吾入滅千載之後。
教流于東土。
王及人民。
奉戒修善者衆。
出藏經明字函)。
興正錄雲。
周靈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生孔子。
年譜雲。
周二十二主靈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
孔子生于兖州鄹邑平鄉阙黨裡(緝事記。
靈王在位二十七年庚戌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
時老子五十五歲孔子生于魯國兖州鄹邑平鄉晉昌裡。
生而有髭。
身長九尺六寸。
腰大十圍手垂過膝。
河目海口。
龍顔方颡鳳颙燕領。
虎視雷聲有中和之德。
衣莊而嚴。
色溫而厲。
如世家說)。
父叔梁纥。
母顔氏征(史記世家曰。
其先宋人也)。
适周道衰微。
淳風墜地。
周流天下(周流天下而化行導)。
高而無位(夫子有君師之德。
無君師之位)。
伐樹于宋(孔子嘗談道。
于宋國樹下宋人伐樹)。
削迹于衛(孔子過衛。
國人削其腳迹)。
見辱
其來也月現江心(祖師來東土所傳心印如月現于江心)。
其逝也日沈山頂(其歸逝也如日沈西山之頂)。
道高堯舜。
德邁羲軒(如子貢曰。
夫子賢于堯舜)。
分身混沌之前。
流教太虛之始(佛祖及一切衆生本有底太極混沌無極之前。
早有這個道理。
是以流教于太虛之初始也)。
不生不滅(虛靈本體本來不生不滅)。
出九層圓蓋之天(易數九者。
老陽至盡之處。
道出于九天之上)。
無去無來(本體如如豈有去來)。
超八維方質之地(超出乎四方四隅形質之地)。
大矣廣矣。
汪哉洋哉。
巍巍乎不可思議者也(此贊佛祖道妙。
若汪洋大海。
又如五嶽巍巍。
不可思議也)。
大權菩薩經雲。
老子是迦葉菩薩化遊震旦。
興正錄雲。
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
老子降神于亳(亳音樸老子生于楚國陳郡苦縣賴鄉仁裡)。
母懷八十一年。
誕于李樹下。
遂指為姓(老氏父姓韓名幹字元卑。
母曰精敷。
孕經八十一年。
生李樹下。
因以為姓名耳。
字伯陽。
身長四尺六寸額凸眉粗。
反唇折鼻。
臀尖胯闊。
聃耳髼頭。
故曰老聃)。
生而皓首(生而白頭)。
為周柱下史(柱下史者周時掌禮之官)。
周道既衰。
戰國縱橫(周轍既衰。
淳風墜地。
王道不興于時去國矣)。
牛駕而行。
拟遊西竺。
過函谷關。
為關令尹喜說道德二篇。
西涉流沙薨于槐裡(流沙地名。
函谷關即今潼阙。
槐裡亦地名)。
其道本乎專氣緻柔。
抱一守真實腹虛心(老子之道。
專守精氣。
使不散亂則形體應之而能順也。
故能緻其柔和。
抱一守真者。
謂其無為自然之道。
一者為言至也言更無其二。
故抱一氣而固守本真也。
道德經雲。
實其腹者懷道抱一而守其真神也。
虛其心者謂除其嗜欲去其煩惱也)。
少思寡欲(無私蔽而少貪欲也)。
視之不足見(道德經雲。
視之不見。
名曰夷。
夷者無色之謂。
其道故無色可見)。
聽之不能聞(經雲。
聽之不聞。
名曰希。
希者無聲之謂。
其道故無聲可聞)。
寂兮寥兮(寂者無音與聲也。
寥者無形而空也。
如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獨立而不改(獨立者。
道更無其二也。
不改者。
常化有常也)。
周行而不殆(既明此無形無影之道。
則周行天下而無危殆也)。
然後設無為之化(明乎專氣抱一之道。
然後可以稱無為之教化)。
行不言之教(既明道妙則可以行無言無說之教)。
足以還年卻老(可以證返老還童之理)。
羽駕長生(乘鸾跨鶴謂之羽駕。
其本體不滅謂之長生久視之道也)。
共陰陽以晦明(陰陽者。
指日月與陰陽而同暗同明也)。
與天地而遐久。
非含和蘊素忘懷守雌者。
不足與語此道也(若不是含養中和蘊積純真忘其情欲。
守一若雌之抱卵。
孳孳而為道者。
不足以論此道德也)。
牟子雲。
清淨法行經雲。
震旦國人難化。
先以三聖而往教焉(文出破邪論。
在藏經既字函上卷)。
大迦葉菩薩稱為老子。
淨光童子菩薩稱為仲尼。
儒童菩薩稱為顔回(佛說空寂所問經。
及天地經。
皆雲。
吾迦葉在彼為老子。
号無上道。
淨光在彼号仲尼為夫子漸教化。
儒童在彼号顔回。
須那經雲。
吾入滅千載之後。
教流于東土。
王及人民。
奉戒修善者衆。
出藏經明字函)。
興正錄雲。
周靈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生孔子。
年譜雲。
周二十二主靈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
孔子生于兖州鄹邑平鄉阙黨裡(緝事記。
靈王在位二十七年庚戌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
時老子五十五歲孔子生于魯國兖州鄹邑平鄉晉昌裡。
生而有髭。
身長九尺六寸。
腰大十圍手垂過膝。
河目海口。
龍顔方颡鳳颙燕領。
虎視雷聲有中和之德。
衣莊而嚴。
色溫而厲。
如世家說)。
父叔梁纥。
母顔氏征(史記世家曰。
其先宋人也)。
适周道衰微。
淳風墜地。
周流天下(周流天下而化行導)。
高而無位(夫子有君師之德。
無君師之位)。
伐樹于宋(孔子嘗談道。
于宋國樹下宋人伐樹)。
削迹于衛(孔子過衛。
國人削其腳迹)。
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