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三

關燈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注 評議第九(此篇評論禮儀之節。

    故曰評儀) 客曰。

    黃帝垂衣而缙紳之服備(留于世間而化利天下也。

    故衣冠始治于黃帝)。

     素王制禮而曲躬之貌形焉(素空也。

    言孔子有君師之德。

    無君師之位。

    左傳序雲。

    夫子作春秋為素王。

    左丘明傳春秋為素臣。

    故禮樂始興于孔子)。

     服為三德之初(孝經雲。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三德惟服最先。

    故曰初)。

     貌列五事之首(尚書雲。

    一曰貌。

    二曰言。

    三曰視。

    四曰聽。

    五曰思。

    注雲。

    貌曰恭。

    言曰從。

    視曰明。

    聽曰聰。

    思曰睿。

    恭作肅。

    從作又。

    明作哲。

    聰作謀。

    睿作聖。

    五事惟貌最先。

    故曰首)。

     子路遇難不忘結纓(纓系冠之帶也。

    子路遇衛太子難。

    結纓正冠而死雖困而不廢其冠冕)。

     原憲雖貧不離華冕(原憲魯人。

    貧居破屋常戴其冠。

    子貢過之曰。

    病甚憲曰。

    吾聞無财為貧。

    道不行為病吾貧也。

    非病也)。

     今之沙門。

    剃須發衣缁袍(衣音義穿也。

    缁黑色。

    袍大衣也)。

     外無跪起之儀。

    内絕溫恭之禮。

    先王之制。

    得不違乎(外于君王處。

    無跪拜之禮儀。

    内于父母處。

    無溫和恭敬之禮貌。

    将其古先哲王制作之法不行。

    焉得不違背乎)。

     妙明曰。

    甚矣子之不達也(其過也。

    此責客問。

    甚不通達于理也)。

     古者蛇身虎鼻之君。

    牛首龍鱗之聖(伏羲蛇身龍麟。

    禹王虎鼻。

    神農牛首。

    皆聖君也)。

     啖膻飲臭(啖食也。

    膻腥也。

    臭肉之壞也。

    燧人氏以前無火。

    人以生肉新血而為食。

    今祭祀用牲然)。

     衣羽衣皮(衣俱去聲。

    黃帝已上未有衣服。

    皆用禽獸毛羽皮為衣)。

     夏則居橧巢(橧音曾。

    鳥巢也。

    上古聖人無屋。

    夏則居鳥巢)。

     冬則居營窟(營造作也。

    冬則居造作窟穴而住)。

     道崇質樸(論道也則崇敬)。

     德尚清虛(論德也。

    則尊尚于清虛無為也)。

     未知溫恭跪起之儀。

    不識章甫缙紳之美(章甫禮冠)。

     故宓羲被發而足不蹑履(被發跣足)。

     神農露頂而首不加冠(頭無冠冕)。

     當是時。

    豈有簪纓冕服之飾也哉(結上文。

    皆是聖德之君。

    無為之道。

    化利天下。

    焉有簪纓冕衮服而為莊飾也哉)。

     而六經諸子稱其至德。

    未聞以冠冕之阙。

    責其非理也。

    昔魯哀公問于孔子曰舜冠何冠(冠上去聲。

    下平聲。

    問舜帝戴何冠也)。

     孔子不對。

    公曰。

    寡人有問。

    吾子不對。

    其意何耶(寡少也。

    此國君謙辭。

    言少德也)。

     孔子曰。

    以公之問不及于大。

    方思其所對而對之(子曰。

    因見公問其語不大。

    方才思其所對之辭)。

     公曰奚為非大(公言。

    何為不大)。

     孔子曰。

    舜之為君也。

    其德好生而惡殺(惡音誤嫌也。

    舜為君。

    以德化民。

    好愛生成嫌惡殺戮)。

     其政任賢而去不肖(去上聲。

    不肖不賢也。

    行政則選任賢德。

    去其不賢)。

     明并日月(德明比并如日月也)。

     化行若神(風化大行。

    感應如神)。

     龜鳳呈祥。

    麟龍葉瑞(麟鳳龜龍。

    謂之四靈。

    王者之嘉瑞。

    國有聖王則現)。

     公獨以冠冕而問。

    故非大也(若冠冕之問。

    不是國政之大事也)。

     夫如是則道德禮樂。

    在乎人之所為也(蓋道德禮樂。

    皆在當時人君之所作為也)。

     非章甫冠冕之所緻也。

    老子雲。

    失道而後德(道自然也。

    德猶得也。

    道衰以德化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仁者有愛利之心。

    故德衰以行仁。

    故曰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義者有斷制之心。

    仁心衰而以行義。

    故曰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禮者有強民之意。

    由義衰而用禮故曰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言禮者。

    非合無為之道也。

    故老子所謂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言不務其内而修飾其外。

    故禮則出乎人僞也)。

     是以聖德之君。

    用無為之道。

    化利天下(上古有道。

    聖德之君用無作無為之道。

    化美于天下。

    由道亡德失而後尚仁至于仁亡而義失。

    又則尚其禮也。

    故老子所言禮者。

    身外莊飾之虛僞也)。

     奚拘于禮節乎(何拘執于禮貌小節之莊飾者乎)。

     禮者敬而已矣(禮者恭敬之儀已矣)。

     敬在乎心(故敬之禮出乎本心)。

     而非在乎冠冕也(不是冠冕能生敬禮也)。

     夫聖人之道。

    豈直局于儀飾而已矣(夫上古聖君。

    用敦德賢樸行道以化民。

    豈直以局在冠冕儀飾而已矣)。

     故孔子曰。

    禮雲禮雲。

    玉帛雲乎哉。

    樂雲樂雲。

    鐘鼓雲乎哉(敬而将之以玉帛則為禮。

    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

    若遺其本而專其末。

    豈禮樂之謂哉)。

     禮主敬。

    非但崇于玉帛。

    所貴乎安上治民也(禮所以辯上下定民治。

    故安上治民莫加于禮)。

     樂主和。

    非獨在于鐘鼓。

    所貴乎移風易俗也(樂所以在治而和民聲故移風易俗莫加于樂)。

     故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者成德之稱。

    不以微小之知。

    可許受之以大也)。

     然聖人所制曆代服飾。

    以中國之民。

    行中國之禮者。

    雖不可廢也(黃帝制衣服。

    周公制禮樂。

    以此莊飾。

    化利中國之民。

    行中國之禮。

    然雖不可以廢之)。

     而為離塵之士。

    蹈象外之高行者。

    又奚能仿之哉(蹈高蹈也。

    仿者詩角弓章雲爾之教矣。

    民胥效矣注曰。

    王位在德。

    元風俗之樞機也。

    教則民效其甚速。

    若離塵寰之高士。

    萬象之外而行高遠之行。

    又何直用仿效此曲躬冠冕之禮以局哉)。

     且郦生長揖于帝高(漢高祖嘗诏秦之隐士郦生名食其至賜晏。

    罷已見侍女為帝洗足。

    以帝不重賢。

    遂不拜長揖而曰。

    謝筵中之正座食音異其音基)。

     許由拒命于帝堯(莊子讓王篇。

    堯讓天下與許由。

    由拒命不至)。

     河上坐見漢文(列仙傳。

    漢文帝好道德嘗使使問義于河上公。

    公曰。

    道高德貴。

    不可遙聞。

    後帝親幸其庵。

    河上坐見于帝)。

     諸葛卧傲先主(史記。

    諸葛孔明隐居南陽草廬。

    徐庶薦于先主。

    先主往見。

    孔明睡而不起)。

     斯皆道光四海。

    德被諸方。

    自古稱之。

    以為高尚(尚猶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