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亦未見以跪起之阙。
責其非儀也(阙少也。
此标前之所問。
謂已上數人亦未見跪起之阙少責其非儀也)。
今之沙門。
道崇敦信。
志慕無為(今之僧人。
習佛祖之風。
道崇高遠而敦厚信實。
決志深慕無為之道)。
内不禮家君(家君父也)。
外不拜人主(人主者國王也)。
方河上之輩。
亦以類矣(有德高僧比河上之等輩。
亦皆同類矣)。
以此觀之。
自古賢德猶有高居井裡嘯傲雲山(孟子。
九百畝為井田五鄰為裡。
曆觀古之賢人德士慕其道也。
或高隐于井裡。
或嘯傲避世而隐雲山之間)。
天子莫得而臣。
王侯莫得而友(禮記。
儒行篇曰。
儒有上不臣天子。
下不事諸侯。
莊子。
天道篇曰。
曾子居衛。
天子不得臣。
諸侯不得反。
故養志者忘形。
養形者忘利。
緻道忘心矣)。
禮義制度不可得而拘也(結上文天子莫得臣諸侯不得友者之意。
豈可拘于禮儀制度也哉)。
而況象外之教乎(何況沙門。
乃出塵象外之聖教者乎)。
是以君子随其所宜。
無适不可(是故君子惟義是從。
但有所宜者無适而不可也)。
豈區區冠冕禮儀而能禦哉(區區小貌)。
舉問第十(此篇舉喻異事而問。
故曰舉問也) 客曰。
季路問事鬼神(季路子路也)。
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
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注曰。
晝夜者死生之道也。
知生之道。
則知死之道。
盡事人之道。
則盡事鬼之道。
死生人鬼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
或言。
夫子不告。
子路不知。
此所以深告之也)。
此聖人所絕也(此孔聖人絕不言之事也)。
今佛教辄說生死往來之事。
鬼神報應之征(今釋教專說生死往來虛誕之事)。
吾恐此非聖哲之語也(孟子曰。
大而化之謂之聖。
書雲。
知之曰明。
哲謂知道者也。
故客曰。
我恐此佛之道。
不是聖哲真誠之語也)。
夫履道者。
當含和蘊素(夫行履此道者。
當要包含沖和蘊積純素)。
笃信務實(笃者純厚也。
信者誠實也。
務者專力于事也。
誠者誠信無妄之謂。
唯純厚誠而務實也)。
何必說生死以亂其心。
言鬼神而惑其志也(若含和蘊素笃信務實者。
又何用談說生死。
而亂其心。
言論鬼神而迷惑其志也)。
妙明曰。
子之所言。
可謂見外而未見其内(責客曰。
子能見他外教中說生死鬼神之事。
不見自己教中亦有所言之事。
中庸。
子曰。
鬼神之為德也。
太極圖曰。
原始反終。
故知生死之說。
注曰。
始處是生。
言生之初。
終處是已。
言已定說死)。
求近而不求其遠也(隻求淺近之事而不求深遠之理也)。
以子路性氣剛烈。
暴虎憑河不善攝生。
故曰。
未知生焉知死(憑音平。
以子路躁性勇氣剛強猛烈。
暴虎者空拳而搏也。
憑河者非舟而度也。
不善權權輔生故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未知生。
焉知死。
此蓋責子路之辭也)。
胸臆崛起(崛魚勿切。
特起之意。
謂子路胸臆高起縱肆之貌)。
言無卑讓(人事尚然不能。
如何能知鬼神之事)。
是孔子抑而遏之。
豈盡實之言乎(孔子抑按止絕而遮遏之意。
豈是實無鬼神之說乎)。
孔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論語。
孔子謂非其鬼者。
謂不當祭之鬼如祭之者。
谄也。
求媚也)。
人神曰鬼(伸而生之為神。
曲而死之為鬼)。
鬼之言歸也(至而伸者為神。
反而歸者為鬼)。
人之魂魄。
所歸往也(春秋左傳曰。
人生始化為魂。
既生魄陽曰魂。
淮南子曰。
天氣為魂地氣為魄。
禮記曰。
魂氣歸于天。
體魄複于地。
蓋魂者神也陽也氣也。
魄者精也陰也形也。
結上文人之魂魄所歸而往反者也)。
言其非祖考鬼神而祭者谄求也(祖及父亡之皆稱為考。
言不是自己祖考之魂神祭之者谄求也)。
又曰。
為之宗廟以鬼享之(三年喪畢。
神主以立于家廟。
以鬼神之禮。
于春秋之時而享之)。
春秋祭祀。
以時思之(春之雨露既濡。
秋之霜露既降。
皆舉祭祀之禮。
由寒暑變移展其孝思也)。
又曰。
生時愛敬(父母在生。
則事之以愛敬)。
死事哀戚(父母既死。
則事之以哀戚)。
又曰。
喪則緻其哀(父母死喪則緻其哀戚)。
祭則緻其嚴(歲時祭祀。
則盡其嚴肅)。
又曰。
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後稷周公始祖。
昔者周公攝政。
因行郊天之祭。
以始祖後稷則配天享之)。
宗祀文王于明堂。
以配上帝(文王周公父也。
明堂天子布政之宮。
周公因祭上帝于明堂。
乃尊父以配享之。
此宗廟文王嚴父。
以配上帝也)。
又曰。
生則親安之(自天子至于庶人。
皆得歡心。
則父母生而安其榮養)。
祭則鬼享之(父母死而為鬼。
則享其祭祀也)。
又曰。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明即父乃合天道也。
事地察即母。
乃合地道也既有是孝。
則天地神明之理甚彰著矣)。
又曰。
宗廟緻敬鬼神著矣(能緻敬于宗廟。
則宗廟鬼神之理甚彰著矣)。
孝悌之緻。
通于神明(孝悌之道緻其所至幽。
則可以感通于神明)。
又曰。
生事之以禮(父母生存。
則愛敬以禮)。
死葬之以禮(父母既亡。
則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父母既葬則祭之以禮)。
又曰。
禹吾無間然矣。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間去聲。
菲薄也。
論語。
孔子謂。
禹王所行之事。
吾無指點有罅隙。
能緻孝乎鬼神。
謂享祀禮潔。
薄自口體厚祀鬼神也)。
禮記有祭統祭儀。
唯言配天祀帝享祖嚴親奉神事鬼之道(結上文意。
禮記中有祭之儀軌今以引之而為證。
唯者獨也。
不謂獨祀上帝享祖宗祭神奉鬼之道非也。
隻是責子路氣質剛勇不能辭讓誠意之辭)。
豈絕人事神鬼而知生死哉。
子獨不知之乎(責客獨不知此理者乎)。
但孔聖言其仿佛(但以夫子之言。
略有仿佛相似而已)。
如來剖其幽微。
明發因果備陳報應。
植善崇福種惡獲殃。
派天下以歸其善(如來之教。
能剖發明因果之實。
備細陳白。
種植善因判于幽深微細則崇敬于福報之應。
種植惡因則自得于殃禍之應以此分派天下之事。
莫不歸于善道也。
尚書雲。
作善
責其非儀也(阙少也。
此标前之所問。
謂已上數人亦未見跪起之阙少責其非儀也)。
今之沙門。
道崇敦信。
志慕無為(今之僧人。
習佛祖之風。
道崇高遠而敦厚信實。
決志深慕無為之道)。
内不禮家君(家君父也)。
外不拜人主(人主者國王也)。
方河上之輩。
亦以類矣(有德高僧比河上之等輩。
亦皆同類矣)。
以此觀之。
自古賢德猶有高居井裡嘯傲雲山(孟子。
九百畝為井田五鄰為裡。
曆觀古之賢人德士慕其道也。
或高隐于井裡。
或嘯傲避世而隐雲山之間)。
天子莫得而臣。
王侯莫得而友(禮記。
儒行篇曰。
儒有上不臣天子。
下不事諸侯。
莊子。
天道篇曰。
曾子居衛。
天子不得臣。
諸侯不得反。
故養志者忘形。
養形者忘利。
緻道忘心矣)。
禮義制度不可得而拘也(結上文天子莫得臣諸侯不得友者之意。
豈可拘于禮儀制度也哉)。
而況象外之教乎(何況沙門。
乃出塵象外之聖教者乎)。
是以君子随其所宜。
無适不可(是故君子惟義是從。
但有所宜者無适而不可也)。
豈區區冠冕禮儀而能禦哉(區區小貌)。
舉問第十(此篇舉喻異事而問。
故曰舉問也) 客曰。
季路問事鬼神(季路子路也)。
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
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注曰。
晝夜者死生之道也。
知生之道。
則知死之道。
盡事人之道。
則盡事鬼之道。
死生人鬼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
或言。
夫子不告。
子路不知。
此所以深告之也)。
此聖人所絕也(此孔聖人絕不言之事也)。
今佛教辄說生死往來之事。
鬼神報應之征(今釋教專說生死往來虛誕之事)。
吾恐此非聖哲之語也(孟子曰。
大而化之謂之聖。
書雲。
知之曰明。
哲謂知道者也。
故客曰。
我恐此佛之道。
不是聖哲真誠之語也)。
夫履道者。
當含和蘊素(夫行履此道者。
當要包含沖和蘊積純素)。
笃信務實(笃者純厚也。
信者誠實也。
務者專力于事也。
誠者誠信無妄之謂。
唯純厚誠而務實也)。
何必說生死以亂其心。
言鬼神而惑其志也(若含和蘊素笃信務實者。
又何用談說生死。
而亂其心。
言論鬼神而迷惑其志也)。
妙明曰。
子之所言。
可謂見外而未見其内(責客曰。
子能見他外教中說生死鬼神之事。
不見自己教中亦有所言之事。
中庸。
子曰。
鬼神之為德也。
太極圖曰。
原始反終。
故知生死之說。
注曰。
始處是生。
言生之初。
終處是已。
言已定說死)。
求近而不求其遠也(隻求淺近之事而不求深遠之理也)。
以子路性氣剛烈。
暴虎憑河不善攝生。
故曰。
未知生焉知死(憑音平。
以子路躁性勇氣剛強猛烈。
暴虎者空拳而搏也。
憑河者非舟而度也。
不善權權輔生故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未知生。
焉知死。
此蓋責子路之辭也)。
胸臆崛起(崛魚勿切。
特起之意。
謂子路胸臆高起縱肆之貌)。
言無卑讓(人事尚然不能。
如何能知鬼神之事)。
是孔子抑而遏之。
豈盡實之言乎(孔子抑按止絕而遮遏之意。
豈是實無鬼神之說乎)。
孔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論語。
孔子謂非其鬼者。
謂不當祭之鬼如祭之者。
谄也。
求媚也)。
人神曰鬼(伸而生之為神。
曲而死之為鬼)。
鬼之言歸也(至而伸者為神。
反而歸者為鬼)。
人之魂魄。
所歸往也(春秋左傳曰。
人生始化為魂。
既生魄陽曰魂。
淮南子曰。
天氣為魂地氣為魄。
禮記曰。
魂氣歸于天。
體魄複于地。
蓋魂者神也陽也氣也。
魄者精也陰也形也。
結上文人之魂魄所歸而往反者也)。
言其非祖考鬼神而祭者谄求也(祖及父亡之皆稱為考。
言不是自己祖考之魂神祭之者谄求也)。
又曰。
為之宗廟以鬼享之(三年喪畢。
神主以立于家廟。
以鬼神之禮。
于春秋之時而享之)。
春秋祭祀。
以時思之(春之雨露既濡。
秋之霜露既降。
皆舉祭祀之禮。
由寒暑變移展其孝思也)。
又曰。
生時愛敬(父母在生。
則事之以愛敬)。
死事哀戚(父母既死。
則事之以哀戚)。
又曰。
喪則緻其哀(父母死喪則緻其哀戚)。
祭則緻其嚴(歲時祭祀。
則盡其嚴肅)。
又曰。
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後稷周公始祖。
昔者周公攝政。
因行郊天之祭。
以始祖後稷則配天享之)。
宗祀文王于明堂。
以配上帝(文王周公父也。
明堂天子布政之宮。
周公因祭上帝于明堂。
乃尊父以配享之。
此宗廟文王嚴父。
以配上帝也)。
又曰。
生則親安之(自天子至于庶人。
皆得歡心。
則父母生而安其榮養)。
祭則鬼享之(父母死而為鬼。
則享其祭祀也)。
又曰。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明即父乃合天道也。
事地察即母。
乃合地道也既有是孝。
則天地神明之理甚彰著矣)。
又曰。
宗廟緻敬鬼神著矣(能緻敬于宗廟。
則宗廟鬼神之理甚彰著矣)。
孝悌之緻。
通于神明(孝悌之道緻其所至幽。
則可以感通于神明)。
又曰。
生事之以禮(父母生存。
則愛敬以禮)。
死葬之以禮(父母既亡。
則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父母既葬則祭之以禮)。
又曰。
禹吾無間然矣。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間去聲。
菲薄也。
論語。
孔子謂。
禹王所行之事。
吾無指點有罅隙。
能緻孝乎鬼神。
謂享祀禮潔。
薄自口體厚祀鬼神也)。
禮記有祭統祭儀。
唯言配天祀帝享祖嚴親奉神事鬼之道(結上文意。
禮記中有祭之儀軌今以引之而為證。
唯者獨也。
不謂獨祀上帝享祖宗祭神奉鬼之道非也。
隻是責子路氣質剛勇不能辭讓誠意之辭)。
豈絕人事神鬼而知生死哉。
子獨不知之乎(責客獨不知此理者乎)。
但孔聖言其仿佛(但以夫子之言。
略有仿佛相似而已)。
如來剖其幽微。
明發因果備陳報應。
植善崇福種惡獲殃。
派天下以歸其善(如來之教。
能剖發明因果之實。
備細陳白。
種植善因判于幽深微細則崇敬于福報之應。
種植惡因則自得于殃禍之應以此分派天下之事。
莫不歸于善道也。
尚書雲。
作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