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一

關燈
見聞覺知故也)。

     離言亦非法身也(若離語言之外别求法身。

    亦非法身。

    如雲不離見聞覺知是也)。

     子頗欲學達離不離言之道者乎(汝頗少學此離與不離言之妙道者乎)。

     客曰。

    唯(唯音尾速應之辭也)。

     妙明曰。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論語。

    子貢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欲為仁而親仁賢欲學聖道。

    必先立其所志。

    如此。

    則聖道易明矣)。

     子能先學離不離言之方便乎(善巧易為曰方便也)。

     客曰。

    唯命是聽(速而應曰聽其命令)。

     妙明曰。

    欲達離不離言之道者(此下形容造道之妙)。

     當先觀一切法(欲學此道。

    應當觀察世間所有生滅一切等法)。

     無實無虛(莫于虛實而生取著)。

     無我無彼(莫生人我之見)。

     無垢無淨(本性寂然元無垢淨)。

     黜聰明(去智曰黜。

    謂去世間聰明)。

     堕支體(離形曰堕。

    謂離四大支體)。

     廓塵習(廓落塵寰所習)。

     屏念慮(屏音秉。

    謂屏除妄念思慮)。

     劈情卷欲(劈破私情卷除嗜欲)。

     泯智凝神(泯絕世智凝結心神)。

     忘懷澄思(不記情懷澄清思慮。

    如上數事去之可以近道矣)。

     然後眼如耳。

    耳如鼻。

    鼻如口。

    口如耳(凡學道者。

    到此心凝形釋之時。

    故六根總歸一源。

    身心唯一不二。

    既爾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皆不能搖)。

     身心混融。

    體智圓通(結上文意。

    既六根不染。

    身心混融。

    圓通一體)。

     直得貫疏親(不知親己亦不疏物)。

     忘物我(至道不可得。

    以情求其物我之情。

    皆不可不忘也)。

     泯榮辱(安榮恥辱之情。

    而盡泯滅)。

     絕是非(是與不是。

    盡皆絕之)。

     收視返聽(收斂其目返照本源)。

     虛已冥真(空虛我有冥契本真)。

     百醭出于口邊(忘其語言)。

     青草生于舌上(甚如死人)。

     千聖喚不回頭(靈心絕待)。

     百鳥都無尋處(泯相澄神)。

     形同槁木(形體同枯槁之木者。

    無生意也)。

     心若死灰(心若久冷灰者。

    再不起念也)。

     智閑遠水孤峰(莊子雲。

    大智閑。

    閑者是從容自得之貌。

    可謂遠水孤峰者。

    雖有形而取之不可及也)。

     性寂寒潭皎月(性體寂然。

    若寒潭水中之月影雖動而不搖流而不去矣)。

     然後可以盡離不離言之道者也(總結上文意。

    若能如是。

    然後可許為離不離言之道)。

     客蹶然而興曰(蹶然速起之貌。

    興者興起之辭)。

     予心意懵[懵-目+(歹*巳)](懵毛孔反。

    悶亂而性暗也。

    [懵-目+(歹*巳)]莫公反。

    心迷而不明也)。

     精神慌[怡-台+莽](慌胡廣反。

    忽也[怡-台+莽]音母。

    愚昧也)。

     于子之說。

    莫知其所入也(總結上文意。

    悶亂而性暗。

    心迷而不明。

    恍惚愚昧。

    于子之說法身妙理。

    皆無所知所入也)。

     妙明曰。

    夫何忽哉(何恍惚之有哉)。

     始吾以子為達矣。

    今子之鄙而至此乎(始初見子為通達者。

    今逼急而無所知者。

    豈不鄙陋而至于此乎)。

     居吾将告汝(居若坐也。

    謂我将此理告之與汝也)。

     吾昔嘗學于魚岩老人(魚岩山名。

    老人即妙明子。

    秉授法要師祥公是也)。

     三年之内執弟子禮(三年之間。

    以弟子之禮而侍奉也)。

     不敢以一言形是義也(不敢輕用一言問此義也)。

     而魚岩亦不我之告也(魚岩亦不告說與我也)。

     五年之後。

    服勤驅役無不從适(至五年後。

    因服事殷勤驅馳役使。

    無有不從順而随适之者也)。

     始得魚岩引而并席。

    征申此道少有開覺(于此方得同席而坐。

    少申道理。

    略有開解知覺)。

     爾後日往而問。

    而不我吝也(于後日每去問而不悭吝于我)。

     而子獨心意迫速。

    而容易于道者乎(豈惟以心逼迫急速容易。

    而便得此道者乎)。

     客曰。

    若義奈何(若此為之奈何)。

     妙明曰。

    止乎止乎(止者。

    禁約之辭。

    重言止者。

    禁之至也)。

     夫走之愈數而迹之愈多(夫音扶。

    夫者起辭之端。

    數皆音朔。

    謂走愈頻數則蹤迹愈多)。

     言之愈數而道之愈遠(言頻數則道轉不相涉也)。

     若不處陰而息迹忘言而體道也(莊子雲。

    處陰以休影。

    處靜以息迹。

    少言辭則道自近矣)。

     向吾所說。

    始之以言言言(向上吾之言辭。

    則以言其說道之言也)。

     次之以言言無言(次後言辭。

    則用言無言之道也)。

     然未及以無言言無言也(若此則猶未是離無言無說之言也)。

     客曰。

    請聞無言(欲聞無言之道)。

     妙明示之默(良久默然。

    以示無言之道)。

     有間(有少頃間)。

     客曰。

    此離言之道者乎(隻此可謂離言之道者乎)。

     妙明不應。

    遂擊幾而歌曰(以手擊幾。

    而遂歌數曰)。

     修竹搖風兮窗戶冷。

    澄潭浸月兮星鬥寒瑤琴無弦兮曲朗然。

    高山流水兮不須彈(若邵子詩雲。

    月到天心處。

    風來木面時。

    一般清意味。

    料得少人知。

    自擊幾主此歌正顯無言之道)。

     歌罷。

    就枕而卧(于是露盡離言之道。

    學者于此可玩味而自消息之)。

     客離席出戶。

    移時而來曰向之問答。

    理甚隐密。

    不近人情。

    請置其說(離其席出于門外。

    過時而來曰。

    若向所言問答之辭。

    其理甚隐而深密。

    不近尋常情意。

    且止其說也)。

     敢問。

    佛向雪山修道。

    不雲登仙還言成佛。

    其義若何(謂再敢問。

    佛于雪山修道。

    不言成仙猶言成佛。

    其義何也)。

     妙明曰。

    道者導也。

    導人至于無為即導引之義也(謂導引衆生至于無為之義也)。

     客曰。

    無為者何也(無為之理。

    今何者是)。

     妙明曰。

    向不雲乎。

    法身佛者即無為也(言法身佛者。

    即無形無相無作無為之妙理也)。

     然無為者(下文形容無為之妙)。

     牽之無前(如顔子曰。

    忽然在後是也)。

     引之無後(若瞻之在前也)。

     舉之無上(若仰之彌高也)。

     抑之無下(如抑按無所下)。

     迎之無首(欲迎而觀之。

    則無端緒)。

     随之無後(随而視之。

    則無其末後)。

     視之無形(顧視不見其形)。

     聽之無聲(審聽不聞其聲)。

     溷而不淈(溷昏一聲。

    淈古沒反。

    皆濁義。

    謂濁而不濁)。

     澄而不清(澄清也謂清而不清)。

     不可以言言(法身之理。

    舉念則乖。

    故不可以言說)。

     不可以識識(識情一動障蔽真如。

    故不可以識識)。

     鴻蒙渺漭(鴻者自然之元氣。

    以喻法身。

    蒙者蒙蒙然者喻法身似有而無。

    渺漭者大水貌。

    亦喻法身渺漭而無有涯涘矣)。

     唯如如智可冥會耳(唯通達如如之智者。

    可玄知而密會契耳)。

     折疑論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