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者利他也。
覺行圓滿者。
謂自他俱利也)。
以三祇滿(梵語祗。
此雲劫也。
諸佛皆修三無量劫。
方得功行圓滿)。
三界出(不被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拘。
故曰出也)。
三身具(清淨法身圓滿報身三類化身。
三身既圓。
故曰具也)。
三智朗(生空智。
法空智。
俱空智。
三智既明。
故曰朗也)。
三覺明(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三覺洞照。
故曰明也)。
三德圓(般若。
法身。
解脫。
皆具故曰圓也)。
三常備(凝然常。
不斷常。
化身常即法報化三身。
三常既具。
故曰備也)。
圓十善(一不殺生。
二不倫盜。
三不邪淫。
四不兩舌。
五不惡口。
六不绮語。
七不妄言。
八不貪欲。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離此十惡即成十善。
故曰圓也)。
滿十度(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禅定。
智慧。
方便。
大願。
大力。
大智。
圓此十度。
故曰滿也)。
超十地(歡喜地。
離垢地。
發光地。
焰慧地難勝地。
現前地。
遠行地。
不動地。
善惠地法雲地。
超越十地。
證等妙二覺故曰超也)。
具十身(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相好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智身。
備此十身。
故曰具也)。
備十方(是處非處力。
知業力。
三昧力。
知根力。
知欲力。
知性力。
至道力。
宿命力。
天眼力。
無漏力。
十力既完故曰備也)。
明十智(一世信智。
二法智。
三類智。
四苦智。
五集智六滅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盡智十無生智十智洞然。
故曰明也)。
嚴十号(一如來。
二應供。
三正遍知。
四明行足。
五善逝。
六世間解無上士。
七調禦丈夫。
八天人師。
九佛。
十世尊也。
威重所尊。
故曰嚴也)。
方名為佛(總結上文意具上如許功德方名為佛)。
佛有三身。
此約報化而言(以此約指報身化身而說)。
法身則非子所聞也(若言法身之理。
不當與子所聞聽也)。
客曰。
因欲聞之(客堅執固要聽聞也)。
妙明曰。
切聞法身者(此下形容法身之妙)。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真淨法界者。
即法身之理)。
神明之本。
造化之根(神明之本者。
即真淨妙明之本體也。
造化之根者。
即至聖神化之根源也。
此乃諸佛之境界也)。
镕冶兩儀。
爐錘萬有(此喻造化為大冶。
莊子以天地為大爐。
以造化為大冶。
若镕銷而鑄之。
兩儀乃陰陽升降之理即一動一靜之法。
亦如良工鑄物必以爐[糒-米+金]鉗錘。
作諸器皿。
皆從方寸之間而發生。
此喻法身邊事)。
大而無外(法身之理。
包含天地。
故曰無外)。
微而無内(法身微妙。
比類鄰虛之塵。
亦無其内)。
曠而無端(曠者。
昭明廣大之儀法身之理。
然昭明廣大而無端緒可觀)。
杳而無對(杳者。
冥暗深寂之貌。
法身之妙。
冥暗深寂而無可等對者)。
萬象之以所生(萬象之類。
皆從法身所生)。
五音之以所成(樂星圖譜雲。
五音者。
宮商角徵羽也。
而配合五行。
宮土也。
商金。
角木征火。
羽水。
此五音五行。
亦從此理所生成)。
生而無始(真如之理。
本無所始)。
成而無終(妙有之體。
亦無所終)。
無始無終(結上兩句。
複引下辭。
既無所始。
亦無所終)。
無皦無昧(法身之理。
非明非暗)。
無兆無眹(虛靈本體。
無機征萌兆之朕)。
無名無迹(無相之理。
故無名字及蹤迹也)。
無縱無廣(佛真法身猶若虛空。
豈有縱之南北。
廣之東西。
四方可比拟哉)。
無豎無橫(圓通大虛遍一切處。
何橫豎之拘哉)。
無方無維(真空妙有遍一切處。
豈于四方四維而可度乎)。
無小無大(清淨本然包含法界。
豈能大小之等量哉)。
無相無性(法身之妙。
無相可觀。
無性可據)。
無滅無生(真空妙理。
本無生滅)。
無染無淨(妙體真空。
豈有染淨)。
本來寂靜(元常本來如如。
故曰寂靜)。
自性涅槃(真常湛然不随物化。
故曰自性涅槃)。
非過去(然現涅槃本無所動。
故曰非過去)。
非未來(聞見錄。
邵子雲。
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先。
天地自我出。
其餘勿足言。
豈有未來之理哉)。
非現在(古德雲。
三世覓心心不有。
心不有處妄元無妄元無處即菩提。
涅槃生死本平等。
若是則現在亦無可處也)。
非系非離系(此後重明法身之妙也。
法身不著系縛。
亦不著于不系縛)。
非縛非解脫(既不著縛。
亦不著于解脫)。
非苦非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何苦樂之所緻哉)。
非不苦非不樂(亦不著于不苦亦不著于不樂也)。
非色非心(虛靈本覺不屬于色相。
亦不屬于心相也)。
非不色非不心(法身之理。
靜則似無動則還有。
然雖如是。
亦不著于不色不心也)。
非理非事(不是理不是事)。
非不理非不事(無不是理無不是事)。
唯是一味(心佛共衆生。
是三無差别。
喻如海納百川其味唯一)。
而非一味(亦不執著于一味矣)。
遍一切處(法身猶如虛空。
無處不有。
故曰遍一切處)。
而非一切處(而亦不著遍一切處)。
妙體常圓(真常妙體。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卓然而常圓滿也)。
而非常圓(亦不著于常圓)。
湛若虛空(法身之理。
澄湛猶若虛空)。
而非處空(亦不比拟頑空)。
清淨無為(清淨本然本非作為)。
而無不為(法身常寂。
為度生故亦若有為)。
有情無情(有情者。
一切含靈也。
無情者。
闡提也。
然闡提有情。
而不明真理若無情也)。
平等共有(結上句義。
金剛經雲。
是法平等也)。
以如是等無量行相(用如上所言。
喻無量行相)。
而非行相(雖用無量行相以喻之。
實不著于行相也)。
應正了知名法身佛(總結上文意。
當如上真正了知。
方才名為法身佛也)。
客曰。
法身之義盡在此乎(法身義理。
盡在此言乎)。
妙明曰。
抑未也(抑然而未盡也)。
夫法身者(此下複明法身之妙)。
離四句絕百非(四句者。
有句。
無句。
亦有句。
亦無句。
非有句非無句也。
百非者。
四四相資一十六。
三世共有四十八已起未起九十六四種根本百法。
謂但著一法即非也。
故曰百非)。
動念則隔(動念則情生。
情生則智隔)。
強言則乖(強上聲強言則不合理但著言說則乖離也)。
脫聲塵(脫離耳界聲塵)。
離文字(離去語言文字)。
而語默動靜。
皆不可得而親也(有言曰語。
無言曰默。
體搖曰動。
心寂曰靜于此語默動靜之間。
皆不可得而親近也)。
蓋以法身離言(總結上文意。
大蓋法身離言語。
如雲不著
覺行圓滿者。
謂自他俱利也)。
以三祇滿(梵語祗。
此雲劫也。
諸佛皆修三無量劫。
方得功行圓滿)。
三界出(不被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拘。
故曰出也)。
三身具(清淨法身圓滿報身三類化身。
三身既圓。
故曰具也)。
三智朗(生空智。
法空智。
俱空智。
三智既明。
故曰朗也)。
三覺明(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三覺洞照。
故曰明也)。
三德圓(般若。
法身。
解脫。
皆具故曰圓也)。
三常備(凝然常。
不斷常。
化身常即法報化三身。
三常既具。
故曰備也)。
圓十善(一不殺生。
二不倫盜。
三不邪淫。
四不兩舌。
五不惡口。
六不绮語。
七不妄言。
八不貪欲。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離此十惡即成十善。
故曰圓也)。
滿十度(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禅定。
智慧。
方便。
大願。
大力。
大智。
圓此十度。
故曰滿也)。
超十地(歡喜地。
離垢地。
發光地。
焰慧地難勝地。
現前地。
遠行地。
不動地。
善惠地法雲地。
超越十地。
證等妙二覺故曰超也)。
具十身(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相好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智身。
備此十身。
故曰具也)。
備十方(是處非處力。
知業力。
三昧力。
知根力。
知欲力。
知性力。
至道力。
宿命力。
天眼力。
無漏力。
十力既完故曰備也)。
明十智(一世信智。
二法智。
三類智。
四苦智。
五集智六滅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盡智十無生智十智洞然。
故曰明也)。
嚴十号(一如來。
二應供。
三正遍知。
四明行足。
五善逝。
六世間解無上士。
七調禦丈夫。
八天人師。
九佛。
十世尊也。
威重所尊。
故曰嚴也)。
方名為佛(總結上文意具上如許功德方名為佛)。
佛有三身。
此約報化而言(以此約指報身化身而說)。
法身則非子所聞也(若言法身之理。
不當與子所聞聽也)。
客曰。
因欲聞之(客堅執固要聽聞也)。
妙明曰。
切聞法身者(此下形容法身之妙)。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真淨法界者。
即法身之理)。
神明之本。
造化之根(神明之本者。
即真淨妙明之本體也。
造化之根者。
即至聖神化之根源也。
此乃諸佛之境界也)。
镕冶兩儀。
爐錘萬有(此喻造化為大冶。
莊子以天地為大爐。
以造化為大冶。
若镕銷而鑄之。
兩儀乃陰陽升降之理即一動一靜之法。
亦如良工鑄物必以爐[糒-米+金]鉗錘。
作諸器皿。
皆從方寸之間而發生。
此喻法身邊事)。
大而無外(法身之理。
包含天地。
故曰無外)。
微而無内(法身微妙。
比類鄰虛之塵。
亦無其内)。
曠而無端(曠者。
昭明廣大之儀法身之理。
然昭明廣大而無端緒可觀)。
杳而無對(杳者。
冥暗深寂之貌。
法身之妙。
冥暗深寂而無可等對者)。
萬象之以所生(萬象之類。
皆從法身所生)。
五音之以所成(樂星圖譜雲。
五音者。
宮商角徵羽也。
而配合五行。
宮土也。
商金。
角木征火。
羽水。
此五音五行。
亦從此理所生成)。
生而無始(真如之理。
本無所始)。
成而無終(妙有之體。
亦無所終)。
無始無終(結上兩句。
複引下辭。
既無所始。
亦無所終)。
無皦無昧(法身之理。
非明非暗)。
無兆無眹(虛靈本體。
無機征萌兆之朕)。
無名無迹(無相之理。
故無名字及蹤迹也)。
無縱無廣(佛真法身猶若虛空。
豈有縱之南北。
廣之東西。
四方可比拟哉)。
無豎無橫(圓通大虛遍一切處。
何橫豎之拘哉)。
無方無維(真空妙有遍一切處。
豈于四方四維而可度乎)。
無小無大(清淨本然包含法界。
豈能大小之等量哉)。
無相無性(法身之妙。
無相可觀。
無性可據)。
無滅無生(真空妙理。
本無生滅)。
無染無淨(妙體真空。
豈有染淨)。
本來寂靜(元常本來如如。
故曰寂靜)。
自性涅槃(真常湛然不随物化。
故曰自性涅槃)。
非過去(然現涅槃本無所動。
故曰非過去)。
非未來(聞見錄。
邵子雲。
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先。
天地自我出。
其餘勿足言。
豈有未來之理哉)。
非現在(古德雲。
三世覓心心不有。
心不有處妄元無妄元無處即菩提。
涅槃生死本平等。
若是則現在亦無可處也)。
非系非離系(此後重明法身之妙也。
法身不著系縛。
亦不著于不系縛)。
非縛非解脫(既不著縛。
亦不著于解脫)。
非苦非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何苦樂之所緻哉)。
非不苦非不樂(亦不著于不苦亦不著于不樂也)。
非色非心(虛靈本覺不屬于色相。
亦不屬于心相也)。
非不色非不心(法身之理。
靜則似無動則還有。
然雖如是。
亦不著于不色不心也)。
非理非事(不是理不是事)。
非不理非不事(無不是理無不是事)。
唯是一味(心佛共衆生。
是三無差别。
喻如海納百川其味唯一)。
而非一味(亦不執著于一味矣)。
遍一切處(法身猶如虛空。
無處不有。
故曰遍一切處)。
而非一切處(而亦不著遍一切處)。
妙體常圓(真常妙體。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卓然而常圓滿也)。
而非常圓(亦不著于常圓)。
湛若虛空(法身之理。
澄湛猶若虛空)。
而非處空(亦不比拟頑空)。
清淨無為(清淨本然本非作為)。
而無不為(法身常寂。
為度生故亦若有為)。
有情無情(有情者。
一切含靈也。
無情者。
闡提也。
然闡提有情。
而不明真理若無情也)。
平等共有(結上句義。
金剛經雲。
是法平等也)。
以如是等無量行相(用如上所言。
喻無量行相)。
而非行相(雖用無量行相以喻之。
實不著于行相也)。
應正了知名法身佛(總結上文意。
當如上真正了知。
方才名為法身佛也)。
客曰。
法身之義盡在此乎(法身義理。
盡在此言乎)。
妙明曰。
抑未也(抑然而未盡也)。
夫法身者(此下複明法身之妙)。
離四句絕百非(四句者。
有句。
無句。
亦有句。
亦無句。
非有句非無句也。
百非者。
四四相資一十六。
三世共有四十八已起未起九十六四種根本百法。
謂但著一法即非也。
故曰百非)。
動念則隔(動念則情生。
情生則智隔)。
強言則乖(強上聲強言則不合理但著言說則乖離也)。
脫聲塵(脫離耳界聲塵)。
離文字(離去語言文字)。
而語默動靜。
皆不可得而親也(有言曰語。
無言曰默。
體搖曰動。
心寂曰靜于此語默動靜之間。
皆不可得而親近也)。
蓋以法身離言(總結上文意。
大蓋法身離言語。
如雲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