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注
(曲而斷之謂折。
猶豫不決之謂疑。
評議難辨之謂論。
此論因妙明子居山時有客特詣請問以決所疑。
妙明子引三教微言以答之。
遂成是錄。
故曰折疑)。
叙問第一(叙者。
叙其來因。
問者問其所疑。
第者次第也。
一者數之始也) 妙明子(華州渭南縣洪福寺出家。
遇魚岩老人祥公處得法。
闡揚大乘經律論。
大元至正間。
诏封傳大乘戒賜紫閏大國師)。
居石室(後歸終南山石室隐居)。
有客來谒。
妙明與之坐而問焉曰。
夫子何來(尊美之稱曰夫子。
謂客因何事而來)。
客曰。
有所請問而來(客曰。
有所疑而來問)。
妙明曰。
吾居是山也。
幾以數年而世罕知(吾者我也。
幾者。
近也。
罕者少也謂我居此山。
将近十數年矣。
而世人少知)。
加以懸石巉岩危峤巇險。
無人履踐(巉音讒。
險也。
岩積石貌。
峤渠廟切。
山銳而高也巇音羲。
嶺危也。
險音。
險音險也。
加以者兼有也。
懸石者累垂可畏貌。
謂險難行之處少有往來。
故曰無人履踐也)。
遠勞仁者一至此乎(遠路勞煩仁者一徑來于此乎)。
客曰。
雷霆之聲無欲聞人之耳。
而耳自聞(淮南子曰。
雷者陰陽擊抟之聲。
感而為雷。
激而為霆。
雷聲豈要聞于人耳蓋人耳自皆聞之)。
管籥之音無有悅人之心。
而心自悅(樂譜雲。
管者箫笛之屬。
籥者似笛而有三孔短小。
其管籥音聲無要歡悅于人心。
蓋人聞之則自然歡悅也)。
夷齊匿迹于首陽。
不欲德稱于人。
而人自稱其德(史記。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
讓不嗣位欲之西南。
遇武王伐纣。
迎馬首而谏不從。
隐于首陽山。
誓不食周粟。
卒至餓死矣)。
巢許韬光于箕岫。
豈為道揚于世。
而世自揚其道(巢地名韬藏也。
莊子讓王篇曰。
堯以天下讓許由。
許由不受。
隐于箕岫山)。
子之居山亦以類矣。
奚為人之不知也(客以夷齊許由之德而比類。
何為人之不知也)。
妙明曰。
子所欲問可得聞乎(此審問辭)。
客曰。
請無拒焉(無禁止之辭。
子無阻而抵拒焉)。
妙明曰。
子張雲。
君子尊賢而容衆。
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欤。
于人無所不容。
我之不賢欤。
人将拒我。
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
子夏門人問交于子張。
子張曰。
子夏雲何。
對曰子夏曰。
可者與之。
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
異乎吾所聞。
君子尊賢而容衆雲雲。
蓋子夏之言迫狹。
子張譏之是也。
子張所言容字正破子夏拒字)。
知則無拒(此許答之辭也)。
客曰噫(噫者傷痛悲歎之辭)。
吾與子皆儒也(我與子皆曾為儒也)。
予昔嘗與子為方外友(予我也。
昔者往日也。
嘗曾也。
撤去籓籬出乎流俗之表曰方外也。
同志曰友)。
獨以兵火之亂。
不得同地而處。
良可歎也(獨者單也。
言單為兵亂而逃避分散也。
逃避不得同居。
良頗亦可悲歎也)。
子下發離俗。
其有年矣(子落發為僧離去俗家。
有多年矣)。
嘗欲一往而見。
不果如願(曾要專一來此見面。
不如願欲)。
頃以稅駕塵習撥置人事。
姑乘少暇聿來高居。
欲折所疑。
莫知可否(否音府。
否者審辭也。
頃者俄頃少時也。
以用也。
稅駕者農夫之具。
頃以脫鞅憩歇暫放下之義。
塵習者塵寰家務之習。
撥置者謂棄之于一邊。
人事者往來交接之事也。
姑且因乘少時閑暇聿遂而來高隐之居欲以決折所疑之惑情。
莫知可許否)。
妙明曰。
請試言之(請試言所疑之辭)。
客曰。
人雲(假借他人之言)。
曩妙明儒時。
未嘗寄口于佛經(曩昔也。
言往昔之日為儒。
時未嘗挂口于佛經)。
今為釋也。
沉湎因果。
謂佛教也空寂之說(今為釋子如沈貪酒色心迷意醉亦如湎波溺而不醒。
乃妄為因緣果報虛無空寂之論說)。
遺棄周孔黃老之書。
不識有諸(遺猶棄也。
謂遺棄周公孔子黃帝老聃之經書)。
妙明曰。
子貢雲。
君子一言以為知。
一言以為不知。
言不可慎也(知皆音智。
論語。
陳子禽謂子貢曰。
子為恭也。
仲尼豈賢于子乎。
言謂恭者謂恭敬。
推遜其師也。
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知雲雲。
此責子禽不謹言也。
蓋一言善為智。
一言不善為不智。
智不知系于一言。
不可不謹慎也)。
凡物自微至著緣淺及深(微者。
細也小也。
著者盛也。
大也。
凡一切物自細小而至盛大。
緣者由也。
譬人入海由淺而以及其深也)。
譬登萬仞之嶽不可一步而至。
必資下以及其高(顔師古書曰。
七尺為仞。
嶽者山之高廣者也譬喻人登萬仞之山嶽不可一步便到。
必自下以至其高上)。
既登絕頂。
所曆諸山。
豈曰棄哉(既登絕高之頂。
觀經曆之衆山皆低未曾遺棄也)。
吾始學周孔黃老之書。
抑以為極緻(我始初為學周孔等書之時。
抑以為至絕之處)。
次撿佛經。
始知聖道有權實爾(次因檢閱佛之經典。
始知聖道有權假真實之理故爾)。
今吾以姬孔黃老之書為衆山(姬周文王姓。
謂周孔黃老四聖之書。
喻如衆山)。
以佛經第一義谛為絕頂(第一義谛者。
教乘之極談也。
已達聖位者為真谛。
未脫凡情者為俗谛。
于時真俗不立凡聖情盡。
不著二邊唯存中道。
故曰第一義谛。
以此喻絕高之頂)。
既登絕頂。
望衆山自遠矣。
何棄之有耶(既明釋典如登絕高之頂。
複觀周孔等書如衆山而自遠矣。
何曾遺棄之有耶也)。
聖生第二(此篇言佛降誕之迹。
故曰聖生) 客曰。
佛之所生在何邦域。
其氏族顯迹及形貌德相所說法要可得聞乎(佛之降生國土姓氏家族兼及形相所談妙法。
亦可得而聞乎)。
妙明曰。
富哉問也(發問之辭深遠廣大故曰富問也)。
予雖不敏。
略示所知以報吾子(我雖不敏達略将少知用答子之問也)。
自漢之西。
過數萬裡(自漢者指中華漢地也。
之者往也。
自漢地往西約有數萬裡程途也)。
有國曰迦維羅(被有國土名迦維羅乃佛降誕之中國也)。
王姓釋迦(釋氏源流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父名淨飯(梵語首頭陀羅。
或雲悅頭檀。
此雲淨飯)。
大夫人曰摩耶(梵語摩耶。
此雲大術)。
佛本居兜率天宮(梵語兜率陀。
亦名睹一史多。
此雲知足也)。
以先佛之迦葉般涅槃後佛當補處。
名曰護明(梵語具雲摩诃般涅槃那此雲大滅度。
亦雲大寂滅。
自迦葉佛涅槃之後。
佛補其一處。
特待出現之時)。
實以三祇因滿(一切諸佛皆修三祇之因也。
三祇者。
即三大阿僧祇劫也)。
萬德果圓(諸佛皆具萬德方為道果圓滿也)。
宿願未周(宿生有願。
未曾同圓。
故下生人間)。
示同生滅(示現受生滅身)。
駕日輪香象。
托陰王宮(初投胎時。
化現于日輪之中跨香象。
投托母胎于王宮)。
以大夫人
猶豫不決之謂疑。
評議難辨之謂論。
此論因妙明子居山時有客特詣請問以決所疑。
妙明子引三教微言以答之。
遂成是錄。
故曰折疑)。
叙問第一(叙者。
叙其來因。
問者問其所疑。
第者次第也。
一者數之始也) 妙明子(華州渭南縣洪福寺出家。
遇魚岩老人祥公處得法。
闡揚大乘經律論。
大元至正間。
诏封傳大乘戒賜紫閏大國師)。
居石室(後歸終南山石室隐居)。
有客來谒。
妙明與之坐而問焉曰。
夫子何來(尊美之稱曰夫子。
謂客因何事而來)。
客曰。
有所請問而來(客曰。
有所疑而來問)。
妙明曰。
吾居是山也。
幾以數年而世罕知(吾者我也。
幾者。
近也。
罕者少也謂我居此山。
将近十數年矣。
而世人少知)。
加以懸石巉岩危峤巇險。
無人履踐(巉音讒。
險也。
岩積石貌。
峤渠廟切。
山銳而高也巇音羲。
嶺危也。
險音。
險音險也。
加以者兼有也。
懸石者累垂可畏貌。
謂險難行之處少有往來。
故曰無人履踐也)。
遠勞仁者一至此乎(遠路勞煩仁者一徑來于此乎)。
客曰。
雷霆之聲無欲聞人之耳。
而耳自聞(淮南子曰。
雷者陰陽擊抟之聲。
感而為雷。
激而為霆。
雷聲豈要聞于人耳蓋人耳自皆聞之)。
管籥之音無有悅人之心。
而心自悅(樂譜雲。
管者箫笛之屬。
籥者似笛而有三孔短小。
其管籥音聲無要歡悅于人心。
蓋人聞之則自然歡悅也)。
夷齊匿迹于首陽。
不欲德稱于人。
而人自稱其德(史記。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
讓不嗣位欲之西南。
遇武王伐纣。
迎馬首而谏不從。
隐于首陽山。
誓不食周粟。
卒至餓死矣)。
巢許韬光于箕岫。
豈為道揚于世。
而世自揚其道(巢地名韬藏也。
莊子讓王篇曰。
堯以天下讓許由。
許由不受。
隐于箕岫山)。
子之居山亦以類矣。
奚為人之不知也(客以夷齊許由之德而比類。
何為人之不知也)。
妙明曰。
子所欲問可得聞乎(此審問辭)。
客曰。
請無拒焉(無禁止之辭。
子無阻而抵拒焉)。
妙明曰。
子張雲。
君子尊賢而容衆。
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欤。
于人無所不容。
我之不賢欤。
人将拒我。
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
子夏門人問交于子張。
子張曰。
子夏雲何。
對曰子夏曰。
可者與之。
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
異乎吾所聞。
君子尊賢而容衆雲雲。
蓋子夏之言迫狹。
子張譏之是也。
子張所言容字正破子夏拒字)。
知則無拒(此許答之辭也)。
客曰噫(噫者傷痛悲歎之辭)。
吾與子皆儒也(我與子皆曾為儒也)。
予昔嘗與子為方外友(予我也。
昔者往日也。
嘗曾也。
撤去籓籬出乎流俗之表曰方外也。
同志曰友)。
獨以兵火之亂。
不得同地而處。
良可歎也(獨者單也。
言單為兵亂而逃避分散也。
逃避不得同居。
良頗亦可悲歎也)。
子下發離俗。
其有年矣(子落發為僧離去俗家。
有多年矣)。
嘗欲一往而見。
不果如願(曾要專一來此見面。
不如願欲)。
頃以稅駕塵習撥置人事。
姑乘少暇聿來高居。
欲折所疑。
莫知可否(否音府。
否者審辭也。
頃者俄頃少時也。
以用也。
稅駕者農夫之具。
頃以脫鞅憩歇暫放下之義。
塵習者塵寰家務之習。
撥置者謂棄之于一邊。
人事者往來交接之事也。
姑且因乘少時閑暇聿遂而來高隐之居欲以決折所疑之惑情。
莫知可許否)。
妙明曰。
請試言之(請試言所疑之辭)。
客曰。
人雲(假借他人之言)。
曩妙明儒時。
未嘗寄口于佛經(曩昔也。
言往昔之日為儒。
時未嘗挂口于佛經)。
今為釋也。
沉湎因果。
謂佛教也空寂之說(今為釋子如沈貪酒色心迷意醉亦如湎波溺而不醒。
乃妄為因緣果報虛無空寂之論說)。
遺棄周孔黃老之書。
不識有諸(遺猶棄也。
謂遺棄周公孔子黃帝老聃之經書)。
妙明曰。
子貢雲。
君子一言以為知。
一言以為不知。
言不可慎也(知皆音智。
論語。
陳子禽謂子貢曰。
子為恭也。
仲尼豈賢于子乎。
言謂恭者謂恭敬。
推遜其師也。
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知雲雲。
此責子禽不謹言也。
蓋一言善為智。
一言不善為不智。
智不知系于一言。
不可不謹慎也)。
凡物自微至著緣淺及深(微者。
細也小也。
著者盛也。
大也。
凡一切物自細小而至盛大。
緣者由也。
譬人入海由淺而以及其深也)。
譬登萬仞之嶽不可一步而至。
必資下以及其高(顔師古書曰。
七尺為仞。
嶽者山之高廣者也譬喻人登萬仞之山嶽不可一步便到。
必自下以至其高上)。
既登絕頂。
所曆諸山。
豈曰棄哉(既登絕高之頂。
觀經曆之衆山皆低未曾遺棄也)。
吾始學周孔黃老之書。
抑以為極緻(我始初為學周孔等書之時。
抑以為至絕之處)。
次撿佛經。
始知聖道有權實爾(次因檢閱佛之經典。
始知聖道有權假真實之理故爾)。
今吾以姬孔黃老之書為衆山(姬周文王姓。
謂周孔黃老四聖之書。
喻如衆山)。
以佛經第一義谛為絕頂(第一義谛者。
教乘之極談也。
已達聖位者為真谛。
未脫凡情者為俗谛。
于時真俗不立凡聖情盡。
不著二邊唯存中道。
故曰第一義谛。
以此喻絕高之頂)。
既登絕頂。
望衆山自遠矣。
何棄之有耶(既明釋典如登絕高之頂。
複觀周孔等書如衆山而自遠矣。
何曾遺棄之有耶也)。
聖生第二(此篇言佛降誕之迹。
故曰聖生) 客曰。
佛之所生在何邦域。
其氏族顯迹及形貌德相所說法要可得聞乎(佛之降生國土姓氏家族兼及形相所談妙法。
亦可得而聞乎)。
妙明曰。
富哉問也(發問之辭深遠廣大故曰富問也)。
予雖不敏。
略示所知以報吾子(我雖不敏達略将少知用答子之問也)。
自漢之西。
過數萬裡(自漢者指中華漢地也。
之者往也。
自漢地往西約有數萬裡程途也)。
有國曰迦維羅(被有國土名迦維羅乃佛降誕之中國也)。
王姓釋迦(釋氏源流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父名淨飯(梵語首頭陀羅。
或雲悅頭檀。
此雲淨飯)。
大夫人曰摩耶(梵語摩耶。
此雲大術)。
佛本居兜率天宮(梵語兜率陀。
亦名睹一史多。
此雲知足也)。
以先佛之迦葉般涅槃後佛當補處。
名曰護明(梵語具雲摩诃般涅槃那此雲大滅度。
亦雲大寂滅。
自迦葉佛涅槃之後。
佛補其一處。
特待出現之時)。
實以三祇因滿(一切諸佛皆修三祇之因也。
三祇者。
即三大阿僧祇劫也)。
萬德果圓(諸佛皆具萬德方為道果圓滿也)。
宿願未周(宿生有願。
未曾同圓。
故下生人間)。
示同生滅(示現受生滅身)。
駕日輪香象。
托陰王宮(初投胎時。
化現于日輪之中跨香象。
投托母胎于王宮)。
以大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