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摩耶為母。
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當周之時正月建子。
即今二月八日是也)。
毗藍園中右脅而生(脅生者表異常流。
周書異記雲。
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此方江河泛漲大地皆動。
光貫太微照自西方。
王即怪問群臣。
太史蘇由奏曰。
西方生大聖人也。
王曰。
于此何如。
由曰無事。
千年之後聲教傳流。
于此時乃刻銘于國之南郊以記之)。
于時地搖六震(六震。
即六種震動。
謂動踴震起吼擊也。
搖揚不安曰動。
[嶙-山+土]珑凹凸曰踴。
隐隐有聲曰震。
自下升高曰起。
砰磕發響曰吼。
打抟驚物曰擊。
然各有三。
直動名動四天下動名遍動。
盡大千動名等遍動。
餘五例此)。
天雨四華(雨音裕。
降也。
四華者。
曼殊沙華。
摩诃曼殊沙華。
芬陀梨華。
拘物頭華)。
神捧金盤(地神捧持金盤)。
龍吐香露(九龍吐其香水浴太子身)。
即能縱行七步(周回行七步。
七步蓮華皆生。
七步者。
表七種淨财。
亦名七德财。
即信進戒慚愧聞舍定慧七也)。
目顧四方(眼顧視于東西南北四方。
本行經雲。
東方表涅槃最上。
南方表利樂衆生西方表解脫。
北方表永斷輪回)。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目顧四方。
上下所指。
一則異于凡流。
二者發明大事因緣。
玩者于此動用之間。
自可消息)。
具三十二大人相(阿毗昙論雲。
三十二相者。
梵音聲相眉間白毫相。
烏瑟尼妙相。
牛王睫相。
目绀青相。
廣長舌相。
得上味相。
齒牙鮮白相。
齒齊。
互密相。
具四十二齒相。
師子颔輪相。
立身摩膝相。
肩膊圓滿相。
師子身相。
廣洪直相處處充滿相。
皮膚細軟相。
常光一尋相身真金色相。
身毛右旋相。
孔生一毛相。
身毛上靡相。
身分圓滿相。
勢峰藏密相。
伊尼鹿王腨相。
足趺滿厚相手指網缦相。
手足細軟相。
足踉圓滿相。
纖長光澤相。
足千輻輪相。
足底平滿相)。
八十種随形好(八十種好者。
指甲紅赤。
指甲隆起。
指甲清淨指甲滿足。
押甲團圓指甲纖直。
指間一密。
指清淨潔。
手足肥膩。
手足裡赤。
手足平等。
手足内滿。
掌文深現。
掌文端直。
掌文纖長。
手足潤澤。
掌文不亂。
踝足少現。
膝頭圓滿。
膝次第滿。
行步齊整師子王行。
鵝王步。
龍王行相。
牛王行相。
行不顧視。
行步不亂。
半身正直。
佛身過人。
一切滿足。
佛身皆好。
身體平正。
身體遍足。
身體正直。
身體滑澤。
身體淨潔。
身體端嚴。
身次第大小。
諸根方正。
身色不黑。
身體無黡。
身毛淨潔。
腹相團圓腹無橫文。
身體明淨。
臍正圓深。
臍孔團圓。
臍文右旋。
臍孔不凹。
臍孔不長。
臍孔不短。
臍孔不連。
得龍牙相。
牙不過唇。
四牙團圓四牙鋒利。
四牙齊密。
舌長柔軟。
舌色赤好。
梵聲深好。
象王聲相。
迦陵頻伽聲。
齒根圓滿。
鼻孔淨潔。
鼻不下垂。
鼻高修長。
鼻高方廣。
目廣清淨。
眼睛黑光。
目睫次第眉如半月。
眉毛黑澤。
眉毛光明。
耳皆垂埵頭發細軟)。
王請仙人阿私陀瞻之(西方能相吉兇貴賤仙人也)。
曰。
太子随身相好粲若芬華(太子身相。
如初開芬陀梨華。
嬌态香潔也)。
在家作轉輪王。
出家成無上道(在家定作金轉輪王出家必成無上道果)。
以臣觀之。
必不得在家矣(仙人所言。
太子定離國位)。
遂泣曰。
太子成佛必施大法。
臣今老矣。
失。
此大利。
良可悲哉(有淚無聲曰泣。
仙人知太子成佛演說大法老不得聞。
故乃泣之)。
年十有九。
壬申二月八日(周時正月建子。
二月八日即今十二月八日是也)。
呼車匿鞁朱鬃(車匿者。
佛之家所生之子。
朱鬃者馬也)。
遊看四門。
逢僧了法。
不樂王宮。
亟欲修心(因遊觀四門。
東門見老人衰朽。
南門見其病者。
西門見送葬者。
北門見一比丘。
乃是作瓶天子所化。
太子問言汝何等人。
比丘答曰。
世間無常。
我由修其聖道超于彼岸。
若能如是修者。
亦皆如之。
言訖騰空而去。
太子因見老病死苦甚為恐怖。
遇此比丘愈起善心。
厭棄王宮。
亟急欲要出家修行)。
王生憂懼恐斷國嗣。
遂增以侍禦音樂娛之。
太子不悅(王知太子心欲出家。
恐懼斷絕國之後嗣。
遂增添侍奉婇女。
加以管弦音樂取其歡樂太子不以為悅樂也)。
迨夜之央(迨至也。
央半也。
至其半夜)。
淨居天人(浮居天人。
乃是輔太子出家者也)。
以天福力。
彰侍禦之醜容。
九孔流溢不淨。
蛆蟲可厭(醜音醜。
淨居天人用天福神力彰顯侍禦。
綏女俱各昏睡。
現死屍相。
各兩兩耳兩鼻口并大小便等。
九孔流出不淨蛆蟲。
太子轉生厭離之心也)。
夜半子時。
淨居天人報曰。
太子可出宮。
今正是時(天人告太子曰。
既降兜率欲滿宿願。
要出王宮今正是時)。
于是[馬*誇]犍陟(犍陟者馬名也)。
仆車匿(車匿從人)。
天人捧駕(天人捧其馬足)。
飛空而去(飛空逾城而去)。
投身雪嶺。
趺坐盤石(既至雪嶺。
坐于盤陀石上)。
淨思六年。
遂成佛果(正宗記雲。
先于彌樓山。
習不用處定。
次于郁頭弗處。
習非非想處定。
又于象鼻山。
睹明星面悟道。
六年淨思方成佛果矣)。
無惡不去。
無善不圓(去上聲。
除也。
諸惡盡去。
萬善周圓)。
首詣鹿林三轉四谛。
而摩诃男等五人得道(五人者。
佛初入山。
父族三人一阿濕婆。
二婆提三摩诃男拘利。
母族二人。
一憍陳如。
二十力迦葉。
侍佛佛不用。
五人各修梵行。
佛既成道。
首于鹿苑。
與憍陳如等說三轉四谛法輪。
三轉者。
一示相轉。
二勸修轉。
三作證轉。
一示相轉者。
此是苦。
此是集。
此是滅。
此是道。
二勸修轉者。
此是苦汝須知。
此是集汝須斷。
此是滅汝須證。
此是道汝須修。
知世間苦因苦果。
出世間樂因樂果也。
三作證轉者。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陳如等疑問。
如來還出世間苦因苦果樂因樂果否。
如來答雲。
我已知我已斷。
我已修。
我已證。
五人聞說此法各證道果)。
初宣小教(三轉四谛)。
次演空宗。
由是向室羅筏城祇園等處。
八部般若次第興焉(室羅筏城。
即舍衛國城也。
祗園者。
即祗樹給孤獨也。
八部般若者。
大品般若。
中品般若放光般若。
光贊般若。
道行般若金剛般若。
勝天王般若。
文殊般若也。
八部般若多以破有歸空。
故曰空宗)。
後居鹫嶺演妙法華。
會三歸一舍權從實(鹫嶺名。
其山形似鹫鳥。
故曰鹫嶺。
嵓玲珑可容萬人。
佛于此中多說妙法。
先因鹿苑說有。
而盡皆執有次演八部般若。
以說空而鹹皆執空。
後于鹫嶺演妙法華。
會三歸一者。
會三乘歸于一乘。
舍權從實者。
乃從淺至深。
舍小而歸大也)。
及于普光明殿。
菩提道場。
欲色諸天。
逝林等處。
圓音極唱演大華嚴(此經有三部。
上部十三千大千微塵數偈。
一四天下微塵品。
中部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
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當周之時正月建子。
即今二月八日是也)。
毗藍園中右脅而生(脅生者表異常流。
周書異記雲。
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此方江河泛漲大地皆動。
光貫太微照自西方。
王即怪問群臣。
太史蘇由奏曰。
西方生大聖人也。
王曰。
于此何如。
由曰無事。
千年之後聲教傳流。
于此時乃刻銘于國之南郊以記之)。
于時地搖六震(六震。
即六種震動。
謂動踴震起吼擊也。
搖揚不安曰動。
[嶙-山+土]珑凹凸曰踴。
隐隐有聲曰震。
自下升高曰起。
砰磕發響曰吼。
打抟驚物曰擊。
然各有三。
直動名動四天下動名遍動。
盡大千動名等遍動。
餘五例此)。
天雨四華(雨音裕。
降也。
四華者。
曼殊沙華。
摩诃曼殊沙華。
芬陀梨華。
拘物頭華)。
神捧金盤(地神捧持金盤)。
龍吐香露(九龍吐其香水浴太子身)。
即能縱行七步(周回行七步。
七步蓮華皆生。
七步者。
表七種淨财。
亦名七德财。
即信進戒慚愧聞舍定慧七也)。
目顧四方(眼顧視于東西南北四方。
本行經雲。
東方表涅槃最上。
南方表利樂衆生西方表解脫。
北方表永斷輪回)。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目顧四方。
上下所指。
一則異于凡流。
二者發明大事因緣。
玩者于此動用之間。
自可消息)。
具三十二大人相(阿毗昙論雲。
三十二相者。
梵音聲相眉間白毫相。
烏瑟尼妙相。
牛王睫相。
目绀青相。
廣長舌相。
得上味相。
齒牙鮮白相。
齒齊。
互密相。
具四十二齒相。
師子颔輪相。
立身摩膝相。
肩膊圓滿相。
師子身相。
廣洪直相處處充滿相。
皮膚細軟相。
常光一尋相身真金色相。
身毛右旋相。
孔生一毛相。
身毛上靡相。
身分圓滿相。
勢峰藏密相。
伊尼鹿王腨相。
足趺滿厚相手指網缦相。
手足細軟相。
足踉圓滿相。
纖長光澤相。
足千輻輪相。
足底平滿相)。
八十種随形好(八十種好者。
指甲紅赤。
指甲隆起。
指甲清淨指甲滿足。
押甲團圓指甲纖直。
指間一密。
指清淨潔。
手足肥膩。
手足裡赤。
手足平等。
手足内滿。
掌文深現。
掌文端直。
掌文纖長。
手足潤澤。
掌文不亂。
踝足少現。
膝頭圓滿。
膝次第滿。
行步齊整師子王行。
鵝王步。
龍王行相。
牛王行相。
行不顧視。
行步不亂。
半身正直。
佛身過人。
一切滿足。
佛身皆好。
身體平正。
身體遍足。
身體正直。
身體滑澤。
身體淨潔。
身體端嚴。
身次第大小。
諸根方正。
身色不黑。
身體無黡。
身毛淨潔。
腹相團圓腹無橫文。
身體明淨。
臍正圓深。
臍孔團圓。
臍文右旋。
臍孔不凹。
臍孔不長。
臍孔不短。
臍孔不連。
得龍牙相。
牙不過唇。
四牙團圓四牙鋒利。
四牙齊密。
舌長柔軟。
舌色赤好。
梵聲深好。
象王聲相。
迦陵頻伽聲。
齒根圓滿。
鼻孔淨潔。
鼻不下垂。
鼻高修長。
鼻高方廣。
目廣清淨。
眼睛黑光。
目睫次第眉如半月。
眉毛黑澤。
眉毛光明。
耳皆垂埵頭發細軟)。
王請仙人阿私陀瞻之(西方能相吉兇貴賤仙人也)。
曰。
太子随身相好粲若芬華(太子身相。
如初開芬陀梨華。
嬌态香潔也)。
在家作轉輪王。
出家成無上道(在家定作金轉輪王出家必成無上道果)。
以臣觀之。
必不得在家矣(仙人所言。
太子定離國位)。
遂泣曰。
太子成佛必施大法。
臣今老矣。
失。
此大利。
良可悲哉(有淚無聲曰泣。
仙人知太子成佛演說大法老不得聞。
故乃泣之)。
年十有九。
壬申二月八日(周時正月建子。
二月八日即今十二月八日是也)。
呼車匿鞁朱鬃(車匿者。
佛之家所生之子。
朱鬃者馬也)。
遊看四門。
逢僧了法。
不樂王宮。
亟欲修心(因遊觀四門。
東門見老人衰朽。
南門見其病者。
西門見送葬者。
北門見一比丘。
乃是作瓶天子所化。
太子問言汝何等人。
比丘答曰。
世間無常。
我由修其聖道超于彼岸。
若能如是修者。
亦皆如之。
言訖騰空而去。
太子因見老病死苦甚為恐怖。
遇此比丘愈起善心。
厭棄王宮。
亟急欲要出家修行)。
王生憂懼恐斷國嗣。
遂增以侍禦音樂娛之。
太子不悅(王知太子心欲出家。
恐懼斷絕國之後嗣。
遂增添侍奉婇女。
加以管弦音樂取其歡樂太子不以為悅樂也)。
迨夜之央(迨至也。
央半也。
至其半夜)。
淨居天人(浮居天人。
乃是輔太子出家者也)。
以天福力。
彰侍禦之醜容。
九孔流溢不淨。
蛆蟲可厭(醜音醜。
淨居天人用天福神力彰顯侍禦。
綏女俱各昏睡。
現死屍相。
各兩兩耳兩鼻口并大小便等。
九孔流出不淨蛆蟲。
太子轉生厭離之心也)。
夜半子時。
淨居天人報曰。
太子可出宮。
今正是時(天人告太子曰。
既降兜率欲滿宿願。
要出王宮今正是時)。
于是[馬*誇]犍陟(犍陟者馬名也)。
仆車匿(車匿從人)。
天人捧駕(天人捧其馬足)。
飛空而去(飛空逾城而去)。
投身雪嶺。
趺坐盤石(既至雪嶺。
坐于盤陀石上)。
淨思六年。
遂成佛果(正宗記雲。
先于彌樓山。
習不用處定。
次于郁頭弗處。
習非非想處定。
又于象鼻山。
睹明星面悟道。
六年淨思方成佛果矣)。
無惡不去。
無善不圓(去上聲。
除也。
諸惡盡去。
萬善周圓)。
首詣鹿林三轉四谛。
而摩诃男等五人得道(五人者。
佛初入山。
父族三人一阿濕婆。
二婆提三摩诃男拘利。
母族二人。
一憍陳如。
二十力迦葉。
侍佛佛不用。
五人各修梵行。
佛既成道。
首于鹿苑。
與憍陳如等說三轉四谛法輪。
三轉者。
一示相轉。
二勸修轉。
三作證轉。
一示相轉者。
此是苦。
此是集。
此是滅。
此是道。
二勸修轉者。
此是苦汝須知。
此是集汝須斷。
此是滅汝須證。
此是道汝須修。
知世間苦因苦果。
出世間樂因樂果也。
三作證轉者。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陳如等疑問。
如來還出世間苦因苦果樂因樂果否。
如來答雲。
我已知我已斷。
我已修。
我已證。
五人聞說此法各證道果)。
初宣小教(三轉四谛)。
次演空宗。
由是向室羅筏城祇園等處。
八部般若次第興焉(室羅筏城。
即舍衛國城也。
祗園者。
即祗樹給孤獨也。
八部般若者。
大品般若。
中品般若放光般若。
光贊般若。
道行般若金剛般若。
勝天王般若。
文殊般若也。
八部般若多以破有歸空。
故曰空宗)。
後居鹫嶺演妙法華。
會三歸一舍權從實(鹫嶺名。
其山形似鹫鳥。
故曰鹫嶺。
嵓玲珑可容萬人。
佛于此中多說妙法。
先因鹿苑說有。
而盡皆執有次演八部般若。
以說空而鹹皆執空。
後于鹫嶺演妙法華。
會三歸一者。
會三乘歸于一乘。
舍權從實者。
乃從淺至深。
舍小而歸大也)。
及于普光明殿。
菩提道場。
欲色諸天。
逝林等處。
圓音極唱演大華嚴(此經有三部。
上部十三千大千微塵數偈。
一四天下微塵品。
中部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