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正論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大白馬寺僧玄嶷撰
滞俗公子問于甄正先生曰。
餘長自聾俗。
情未曉于大方。
生于季代。
心有昏于通理。
每遲回于聞見。
踐岐路以躊躇。
竟滞迷于言說。
仰夷塗而颠踬。
自懷此惑行積歲時。
希為指南坐祛知北。
先生乃隐機而對曰。
餘少聞詩禮長好墳籍。
耽玩有年搜覽無倦。
簡冊所載文字所紀。
帝王政化凡聖教門。
莫不甄明是非詳辯纰謬。
久蓄靈台之鑒。
恨無起餘者商。
子今質疑。
不失言矣。
公子跪而進曰。
夫記事之書。
曆代之史。
述古人之糟粕。
寔先王之蘧廬。
此乃末俗之談。
焉足言議。
至如釋迦贻範法王演化。
超九流而獨步。
曆萬劫而高視。
言象不诠其阃域。
愚智莫窺其萌兆。
皎皎焉若十景之耀青天。
滔滔焉若九瀛之浮碧海。
此蓋出世之聖旨。
不俟仆之一二談也。
夫道之為教。
其來尚矣。
爰自黃帝之書。
逮乎伯陽之典。
修身理國之要。
延齡保壽之功。
靜退清虛之規。
雌柔恬淡之德。
慈儉介剛之用。
挫銳解紛之能。
誠有益于凡情。
固無虧于時政。
自家刑國抑有由焉。
近自吳蜀分疆宋齊承統。
别立天尊以為教主。
據其經論所說。
天尊者乃道法之宗匠。
玄門之極位。
天人所奉。
故号天尊。
源乎造化之先。
本乎陰陽之始。
生成天地孕育乾坤。
萬物資之以立形。
三光禀之以成象。
據此所陳。
天尊在于天地之先矣。
先生學富蓬山藝兼石室。
道該儒史識辯幽微。
明鏡高懸物來斯鑒。
洪鐘伫扣敢溯下風。
請決深疑。
庶幾迷複。
先生乃仰天而歎曰。
此迷固衆。
豈獨子焉。
進坐。
吾為子論之。
夫道之為教。
起自黃帝。
逮于伯陽。
誠如子之言也。
至于天尊者。
何虛妄乎。
何虛誕欤。
子谛聽之。
吾為子分析辯之。
夫宇宙之外言議所不及者。
人莫得而知之。
天地之内耳目所洎者。
鹹可究而詳焉。
餘披覽書史。
古人陳迹簡牍所紀翰墨所傳。
鹹見之矣。
當為子據史籍憑典記而語之。
案周易鈎命決雲。
天地未分之前。
有太易。
有太初。
有太始。
有太素。
有太極。
謂之五運。
釋雲。
氣象未分謂之太易。
元氣始萌謂之太初。
氣形之端謂之太始。
形變有質謂之太素。
質形已具謂之太極。
五氣漸變謂之五運。
此言氣形質具而未相離。
皆謂太易太素等也。
又案易緯通卦雲。
易有大極是生兩儀。
氣之清輕者上浮為天。
氣之濁重者下凝成地。
天地和而生人。
以人參之。
謂之三才。
又案易序卦雲。
有天地萬物。
然後立君臣定父子。
長幼夫婦之禮。
尊卑上下之别。
據此。
太易之前氣色未分形象未著。
混淪茫昧無狀之狀。
二儀既判天地形具。
三光以朗氣象質見。
陰陽交合人乃生焉。
自茲之後三才始備。
此并書紀所诠。
若指諸掌。
天尊若本無形色。
即與太易等無異。
不得生在五運之前。
若有形色。
即生在三才之内。
不得在太易之先。
且太極之先無形無象。
天尊不合有形明矣。
若與太易同氣。
至太極後共三才俱禀形而生。
此乃為陰陽天地之所生育。
豈能生天地哉。
請究斯理虛實自彰。
不假傍求稽之經史。
公子戄然而驚曰。
如先生所談誠虛妄矣。
但習俗移人觸塗多懵。
以愚不了尚有惑焉。
重申疑緒。
伏希指誨。
案道家靈寶等經。
非無憑據。
鹹是天尊所說。
部帙具存。
若元無天尊經教從何而有。
靈寶于載事迹昭然。
仆請再陳。
庶垂一覽。
經雲。
天尊居大羅天玄都玉京山。
或遊空青林中。
或坐寨木之下。
處三清之上。
總九仙之長。
朝會百靈階級萬品。
其于神變奇異備列經文。
若無影響何能緻此。
亟繁高聽。
希暫釋疑先生莞爾而笑曰。
子何惑之滞乎。
重為夫子揚攉而論之。
子察之也。
夫言不可以虛發。
必據禮經。
筆不可以妄書。
事遵典籍。
是知禮經無紀。
鹹非雅正之談。
典籍不诠。
并為虛謬之說。
缣缃可驗軸素難誣。
教異外方迹殊中宇。
考之史策。
同明鑒之臨形。
求之帝載。
若權衡之準物。
自無懷以往文字未融。
炎皇以來書紀方漸。
逮乎皇帝少昊之代。
颛顼帝喾之朝。
唐堯虞舜之君。
夏禹殷湯之後。
周武秦襄以降。
漢魏晉宋以前。
上自尚書綿乎左傳司馬遷史記皇甫谧帝王紀韋耀洞紀楊晔裴玠之書。
曆代相承年祀顯著。
大無不錄細無不載。
禅讓戰争之帝。
純澆步驟之皇。
神祇變現之征。
災異祥瑞之應。
龍鳳龜蛇之通感。
魚鼈贙兕之精靈。
爰及樹石奇怪鬼妖魑魅。
莫不鹹備書之。
何獨天尊不詳其事。
自天皇啟運帝業權輿。
逮自人皇年代綿遠。
五姓為其宗本。
七十二姓派其繁流。
至有巢燧人事。
經六紀九十六代一百八萬二千七百六十餘年。
其時文字未生俗尚淳樸。
自太昊至無懷氏。
凡一十六代。
合萬七千七百八十三年數曆三紀七十二禅。
自炎帝神農氏至黃帝子孫。
相承一十八世。
合一千五百三十年。
文字已生漸可詳紀。
自茲以降。
史官立焉。
曆然可觀。
備諸方策。
天尊之義阒爾無聞。
以此推之。
足明虛妄。
昭然可驗。
何所疑焉。
公子曰。
先生縱懸河
餘長自聾俗。
情未曉于大方。
生于季代。
心有昏于通理。
每遲回于聞見。
踐岐路以躊躇。
竟滞迷于言說。
仰夷塗而颠踬。
自懷此惑行積歲時。
希為指南坐祛知北。
先生乃隐機而對曰。
餘少聞詩禮長好墳籍。
耽玩有年搜覽無倦。
簡冊所載文字所紀。
帝王政化凡聖教門。
莫不甄明是非詳辯纰謬。
久蓄靈台之鑒。
恨無起餘者商。
子今質疑。
不失言矣。
公子跪而進曰。
夫記事之書。
曆代之史。
述古人之糟粕。
寔先王之蘧廬。
此乃末俗之談。
焉足言議。
至如釋迦贻範法王演化。
超九流而獨步。
曆萬劫而高視。
言象不诠其阃域。
愚智莫窺其萌兆。
皎皎焉若十景之耀青天。
滔滔焉若九瀛之浮碧海。
此蓋出世之聖旨。
不俟仆之一二談也。
夫道之為教。
其來尚矣。
爰自黃帝之書。
逮乎伯陽之典。
修身理國之要。
延齡保壽之功。
靜退清虛之規。
雌柔恬淡之德。
慈儉介剛之用。
挫銳解紛之能。
誠有益于凡情。
固無虧于時政。
自家刑國抑有由焉。
近自吳蜀分疆宋齊承統。
别立天尊以為教主。
據其經論所說。
天尊者乃道法之宗匠。
玄門之極位。
天人所奉。
故号天尊。
源乎造化之先。
本乎陰陽之始。
生成天地孕育乾坤。
萬物資之以立形。
三光禀之以成象。
據此所陳。
天尊在于天地之先矣。
先生學富蓬山藝兼石室。
道該儒史識辯幽微。
明鏡高懸物來斯鑒。
洪鐘伫扣敢溯下風。
請決深疑。
庶幾迷複。
先生乃仰天而歎曰。
此迷固衆。
豈獨子焉。
進坐。
吾為子論之。
夫道之為教。
起自黃帝。
逮于伯陽。
誠如子之言也。
至于天尊者。
何虛妄乎。
何虛誕欤。
子谛聽之。
吾為子分析辯之。
夫宇宙之外言議所不及者。
人莫得而知之。
天地之内耳目所洎者。
鹹可究而詳焉。
餘披覽書史。
古人陳迹簡牍所紀翰墨所傳。
鹹見之矣。
當為子據史籍憑典記而語之。
案周易鈎命決雲。
天地未分之前。
有太易。
有太初。
有太始。
有太素。
有太極。
謂之五運。
釋雲。
氣象未分謂之太易。
元氣始萌謂之太初。
氣形之端謂之太始。
形變有質謂之太素。
質形已具謂之太極。
五氣漸變謂之五運。
此言氣形質具而未相離。
皆謂太易太素等也。
又案易緯通卦雲。
易有大極是生兩儀。
氣之清輕者上浮為天。
氣之濁重者下凝成地。
天地和而生人。
以人參之。
謂之三才。
又案易序卦雲。
有天地萬物。
然後立君臣定父子。
長幼夫婦之禮。
尊卑上下之别。
據此。
太易之前氣色未分形象未著。
混淪茫昧無狀之狀。
二儀既判天地形具。
三光以朗氣象質見。
陰陽交合人乃生焉。
自茲之後三才始備。
此并書紀所诠。
若指諸掌。
天尊若本無形色。
即與太易等無異。
不得生在五運之前。
若有形色。
即生在三才之内。
不得在太易之先。
且太極之先無形無象。
天尊不合有形明矣。
若與太易同氣。
至太極後共三才俱禀形而生。
此乃為陰陽天地之所生育。
豈能生天地哉。
請究斯理虛實自彰。
不假傍求稽之經史。
公子戄然而驚曰。
如先生所談誠虛妄矣。
但習俗移人觸塗多懵。
以愚不了尚有惑焉。
重申疑緒。
伏希指誨。
案道家靈寶等經。
非無憑據。
鹹是天尊所說。
部帙具存。
若元無天尊經教從何而有。
靈寶于載事迹昭然。
仆請再陳。
庶垂一覽。
經雲。
天尊居大羅天玄都玉京山。
或遊空青林中。
或坐寨木之下。
處三清之上。
總九仙之長。
朝會百靈階級萬品。
其于神變奇異備列經文。
若無影響何能緻此。
亟繁高聽。
希暫釋疑先生莞爾而笑曰。
子何惑之滞乎。
重為夫子揚攉而論之。
子察之也。
夫言不可以虛發。
必據禮經。
筆不可以妄書。
事遵典籍。
是知禮經無紀。
鹹非雅正之談。
典籍不诠。
并為虛謬之說。
缣缃可驗軸素難誣。
教異外方迹殊中宇。
考之史策。
同明鑒之臨形。
求之帝載。
若權衡之準物。
自無懷以往文字未融。
炎皇以來書紀方漸。
逮乎皇帝少昊之代。
颛顼帝喾之朝。
唐堯虞舜之君。
夏禹殷湯之後。
周武秦襄以降。
漢魏晉宋以前。
上自尚書綿乎左傳司馬遷史記皇甫谧帝王紀韋耀洞紀楊晔裴玠之書。
曆代相承年祀顯著。
大無不錄細無不載。
禅讓戰争之帝。
純澆步驟之皇。
神祇變現之征。
災異祥瑞之應。
龍鳳龜蛇之通感。
魚鼈贙兕之精靈。
爰及樹石奇怪鬼妖魑魅。
莫不鹹備書之。
何獨天尊不詳其事。
自天皇啟運帝業權輿。
逮自人皇年代綿遠。
五姓為其宗本。
七十二姓派其繁流。
至有巢燧人事。
經六紀九十六代一百八萬二千七百六十餘年。
其時文字未生俗尚淳樸。
自太昊至無懷氏。
凡一十六代。
合萬七千七百八十三年數曆三紀七十二禅。
自炎帝神農氏至黃帝子孫。
相承一十八世。
合一千五百三十年。
文字已生漸可詳紀。
自茲以降。
史官立焉。
曆然可觀。
備諸方策。
天尊之義阒爾無聞。
以此推之。
足明虛妄。
昭然可驗。
何所疑焉。
公子曰。
先生縱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