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也赤條條。

    更要問端的。

    天台有石橋。

    擲筆而逝。

    塔全身於圓照庵。

     臨安府靈隐石田法熏禅師 眉山彭氏子。

    初遊石霜。

    禮雷遷塔。

    述偈曰。

    一念慈容元不隔。

    何須特地賜乖張。

    平高就下婆心切。

    惱得雷公一夜忙。

    師名因是大着。

    聞穹窿破庵道望。

    遂往依焉。

    室中舉世尊拈華迦葉微笑。

    師曰。

    焦磚打着連底凍。

    赤眼撞着火柴頭。

    庵陰奇之。

    初住蘇之高峰。

    遷楓橋锺山淨慈靈隐。

    示衆。

    但得本。

    莫愁末。

    喚甚麼作本。

    喚甚麼作末。

    松栢千年青。

    不入時人意。

    牡丹一日紅。

    滿城公子醉。

    山僧恁麼道。

    若有不肯底。

    是我同參。

    弟子師俊。

    繪師像求贊。

    有曰。

    末後一句分付廚山。

    衆颔訝之。

    明日忽示疾。

    退歸保壽。

    趣辦終焉計。

    窆全身於院之後山。

     南康府雲居即庵慈覺禅師 蜀人。

    舉僧問葉縣。

    如何是學人密用心處。

    縣曰鬧市輥球子。

    曰意旨如何。

    縣曰普請衆人看。

    師頌曰。

    輥球鬧市衆人看。

    一陣清風吹面寒。

    定亂不須雙刃劍。

    活人何必九還丹。

    師始登雲居時。

    先一夕宿瑤田莊。

    夢伽藍安樂公謂曰。

    汝與北山。

    祇有一粥緣。

    明日午後至寺。

    晚參罷。

    會同袍二僧鬥狠。

    聞於司。

    凡新到例遭斥逐。

    師深切疑訝。

    後數年。

    蜀士有宦達於朝。

    以雲居虛席。

    請師補處。

    師欣然承命。

    且複征往夢。

    竟至瑤田莊而寂。

     淨慈仲颕法嗣 溫州江心一山了萬禅師 族臨川金氏。

    貌瘠而弱。

    年十五。

    業程文有聲。

    然素志出家莫奪去。

    從金溪常樂院思仁祝發。

    俄有靈芝産戶樞。

    占者曰。

    吉征也。

    及遊方。

    谒偃溪聞公。

    荊叟珏公。

    簡翁敬公。

    皆相語合。

    柬叟領南屏。

    擇師掌記。

    師偶經神祠。

    見紙灰随風旋起。

    師脫然忘所證。

    亟以白叟。

    诘之終無凝滞。

    遂蒙印可。

    未幾江淮總統。

    以開先迎居之。

    師莅事。

    叢林鼎新。

    又十年升住江心。

    少不适意。

    辄棄去。

    寺衆數百懇留。

    随至馮公嶺。

    不從。

    泣别散去。

    師恬然如脫桎梏焉。

     大鑒下第二十一世 無準範法嗣 明州天童别山祖智禅師 蜀之順慶楊氏子。

    十四得度。

    聞僧誦六岩語悅之。

    時岩住蘇之穹窿。

    亟往從焉。

    因閱華嚴經。

    彌勒樓閣入已還閉之語。

    恍如夢覺。

    遂頌靈雲見桃花曰。

    萬緣叢中紅一點。

    幾人歡喜幾人嗔。

    岩颔之。

    最後見無準於雪窦。

    準知是法器。

    待之彌峻。

    時或棒喝交下。

    一語不少貸。

    師拟對。

    辄噤不能發。

    由是知解都喪。

    久之作而言曰。

    吾生平伎倆皆死法。

    今見此翁。

    始行活路。

    既而準移徑山。

    命師分座。

    寶佑丙辰。

    被旨住天童。

    一囊一缽。

    縛茅以居。

    庚辰九月旦示衆曰。

    雲淡月華新。

    木脫山骨露。

    有天有地來。

    幾個眼睛活。

    有省問者。

    師曰。

    不及相見。

    各自努力。

    越十日。

    夜分呼侍者。

    囑後事。

    珍重大衆。

    叉手而寂。

     金山開法嗣 臨安府徑山石溪心月禅師 眉州人。

    僧問。

    如何是佛。

    師曰。

    矮子看戲。

     大鑒下第二十二世 無用寬法嗣 重慶府缙雲山如海真禅師 碧峰參。

    師於地上畫一圓相。

    峰以袖拂之。

    師複畫一圓相。

    峰於中增一畫。

    又拂之。

    師再畫如前。

    峰又增一畫成十字。

    又拂之。

    師複畫如前。

    峰於十字加四隅成卍文。

    又拂之。

    師乃總畫二十圓相。

    峰一一具答。

    師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勝如此。

    宜往朔方。

    其道大行。

     大鑒下第二十五世 少林裕法嗣 昭覺仲慶禅師 上堂。

    吃鹽添得渴。

    下座。

    僧問。

    吃鹽添得渴時如何。

    師曰。

    齩影狗子無屎吃。

     後庵照法嗣 [障-音]邡進禅師 僧問。

    逢橋折橋時如何。

    師曰。

    那讨者般人。

    進雲。

    師意如何。

    師曰。

    從來好手不彰名。

     大鑒下第二十六世 古拙俊法嗣 普州東林無際悟禅師 二十出纏。

    縛竹為庵。

    研勵無懈。

    四指大書帖亦不看。

    隻是拍盲做鈍工夫。

    後得大徹大悟。

    師有偈曰。

    無念即着空。

    有念即着執。

    有無兩相忘。

    非空亦非執。

    又曰。

    寂照無上下。

    光明處處通。

    本來無皂白。

    何處不含容。

    楚山參。

    師問。

    數年來住在何處。

    山曰。

    我所住廓然無定在。

    師曰。

    汝有何所得。

    山曰。

    本自無失。

    何得之有。

    師曰。

    莫不是學得來底。

    山曰。

    一法不有。

    學自何來。

    師曰。

    汝落空耶。

    山曰。

    我尚非我。

    誰落誰空。

    師曰。

    畢竟如何。

    山曰。

    水淺石出。

    雨霁雲收。

    師曰。

    莫亂道。

    隻如佛祖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