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八

關燈


    莊嚴淨土。

    師曰。

    青龍山上鹿兒肥。

    曰不會。

    師曰。

    流莺雖有語。

    天籁聽無人。

     問。

    向上一着如何道。

    師曰。

    石頭城外垂楊柳。

    曰者是衆生眼。

    如何是和尚眼。

    師曰。

    吹盡殘花色愈鮮。

    曰某甲參學二十年。

    今日學得一拜。

    師曰。

    三十棒。

    且待别時。

     問。

    不得敲唱雙舉。

    請示正中妙挾。

    師曰。

    高低雲繞樹。

    曰謝師答話。

    師曰。

    遠近鳥銜花。

     師行道三十年。

    門庭莊重。

    法道森嚴。

    兢兢慎重。

    大法座下。

    雖英傑鱗集。

    始終不輕許可。

    嘗曰。

    甯不得人。

    勿授非器。

    即不得人。

    嗣雖絕而道真。

    自無傷於大法。

    苟授非器。

    名雖傳而實僞。

    得無欺于佛祖。

    顧諸方。

    罕有能及。

    庚午示疾。

    首座問。

    和尚尊候如何。

    師曰。

    盡有些子受用。

    座曰。

    還有不病者也無。

    師曰。

    熱大作麼。

    座曰。

    來去自由。

    請道一句。

    師為書曆曆分明四字。

    擲筆而逝。

    塔全身於本山酉峰。

    壽五十六。

    臘四十。

     建甯府東苑晦台元鏡禅師 别号湛靈。

    郡之建陽馮氏子。

    生明萬曆丁醜六月。

    幼而穎拔。

    笃於孝友。

    甲辰。

    投虎嘯岩麗空祝發。

    讀楞嚴知見無知處。

    有得。

    遂摳衣參壽昌於寶方。

    呈所見。

    昌為痛呵曰。

    堕大崄坑漢。

    師驚悸失所守。

    於是。

    奮志參究。

    不知味者久之。

    一日閱維摩經。

    至此室何以空無侍者曰諸佛國土亦複皆空處。

    豁然大徹。

    第覺行與解左。

    複疑作。

    後閱圓覺随順覺性章。

    而一切疑礙。

    始得永拔。

    是年庚戌。

    竟趨壽昌求質曰。

    元鏡。

    特以此事。

    求和尚着眼。

    昌曰。

    但言此事。

    此事何憑。

    師彈指一下。

    昌曰。

    猶疑你在。

    師即呈偈曰。

    可憐摸索幾多年。

    識破不直半文錢。

    宗流特煞瞞人甚。

    剛道祖師别有禅。

    昌複诘曰。

    且道。

    甚處是趙州勘破婆子處。

    師曰。

    和尚莫作怪。

    昌為大笑曰。

    衲僧家。

    到恁田地。

    始不受人牢籠。

    師遂掩兩耳。

    昌囑曰。

    子。

    此後宜深隐。

    自有好時節到來。

    若強出。

    便可惜也。

    因付以偈。

    有正令相持時刻慎。

    逢人唯勘印其心之句。

    師拜受而歸。

    乙卯。

    會無異說法閩之大仰。

    師特訪之。

    相見次。

    異曰。

    禮佛着。

    師端坐。

    異又曰。

    禮佛着。

    師把住曰。

    那個是佛。

    異曰。

    者是那裡來底。

    師拓開曰。

    者是那裡來底。

    異就坐。

    師大笑便出。

    又吃茶次。

    異曰。

    聞師兄親見壽昌。

    且道。

    壽昌和尚。

    當年命根斷。

    在甚麼處所。

    師劈面一掌曰。

    且道。

    在甚麼處所。

    異不對。

    師便出。

    異曰。

    三十棒可惜放過。

    即日異上堂。

    呼曰。

    晦台。

    師将出衆。

    異曰。

    誰叫你。

    師出震聲一喝。

    異曰。

    取棒來。

    師曰。

    宿食不必拈出。

    且道。

    馬祖一喝。

    因甚百丈三日耳聾。

    異曰。

    金風多肅殺。

    秋露愈加寒。

    師拂袖歸衆。

    異曰。

    你隻學得一個走。

    師不顧。

    戊午。

    出住書林東苑。

    辛酉。

    開法一枝庵。

     上堂。

    羽衣道。

    道法本無多。

    南辰貫北河。

    祇消一個字。

    降盡世間魔。

    且道。

    是那一個字。

    喝一喝。

    便下座。

     尋歸隐武夷。

    構室石屏岩。

    孤風絕侶。

    人所難親。

    間有衲子求見者。

    師遽喝曰。

    你者秃厮。

    失了魂來。

    者裡讨甚麼碗。

     嘗蹑崄兀坐終日。

    來者皆望崕而退。

    崇祯庚午示疾。

    一日指岩下。

    謂行者曰。

    此處可以埋我。

    者曰。

    設使死了埋了。

    又作麼生分發。

    師大笑一聲曰。

    恰好恰好。

    行者再問。

    則師已蛻去。

    時七月十三也。

    壽五十四。

    臘二十六。

    塔於師所指石岩。

    祠部黃端伯。

    作銘勒於石。

     建昌府新城壽昌見如元谧禅師 字阒然。

    郡之南城胡氏子。

    生明萬曆己卯臘月。

    幼端靜。

    不喜章句之學。

    二十一。

    随父谒無明于寶方。

    若有舊識。

    浃月再至。

    求剃度不可。

    走臨川。

    禮金山铠剃染。

    次年。

    再谒明于寶方。

    充火頭。

    父母戀戀不置。

    師痛割之曰。

    恩愛不斷。

    生死不斷。

    生死不斷。

    親恩将焉而酬。

    父母乃聽之。

    一日。

    明與僧。

    論世尊良久因緣。

    師近前曰。

    是何道理。

    僧曰。

    者個無你分。

    師曰。

    人人有分底。

    為甚麼元谧獨無。

    明曰。

    你既有分。

    為甚求人。

    師無對。

    於是力參苦究。

    不間晝夜者久之。

    忽念親恩莫報。

    往白明。

    明曰。

    除是明心見性。

    師求所以捷徑方便。

    明曰。

    父母未生汝已前。

    是何面目。

    師呆無所趨。

    嗣是徹夜不卧。

    衣不整帶者越月。

    於拽磨次。

    偶失手觸磨盤。

    有省。

    以偈呈明曰。

    本來面目不須尋。

    一點靈明亘古今。

    要識生前端的句。

    巾珍彬真欣鄰仁。

    明曰。

    前三句即不問。

    後一句。

    意作麼生。

    師曰。

    不可雪上更加霜也。

    明曰。

    今日且放過。

    然於衷不敢自是。

    複看如何是道。

    一夜坐圃中至五更。

    正猛提際。

    忽聞蛙聲。

    當下身心一空。

    無以為喻。

    從是得通身放下。

    要覓一絲毫。

    了不可得。

    以偈呈明曰。

    虛空逼塞一聲蛙。

    水鳥含靈共一家。

    十字街頭親着眼。

    自歌自唱哩蓮花。

    明颔之。

    明一日忽問。

    如何是佛。

    師掩耳而出。

    師坐禅次。

    明巡堂問。

    在此作甚麼。

    師不對。

    明曰。

    莫啞麼。

    師亦不對。

    明曰。

    真個啞那。

    師下禅床曰。

    和尚。

    也不得向髓中覓骨。

    明曰。

    畢竟事作麼生。

    師曰。

    铫柄杓杷。

    明曰。

    三十棒且放過。

    是冬。

    居第二座。

    明春。

    事徧參。

    潛行密用。

    如愚若魯者二十年。

    及歸明已示寂。

    祠部黃端伯。

    以壽昌席不可虛。

    請繼之。

    師入院。

    一拈提間。

    八面鹹服。

    龍湖寶方之新。

    且剩事也。

    師禦人無少長高下。

    有拜必答。

    語意溫溫。

    裡紳公府。

    皆服德欽風。

    且願執弟子禮。

    其道德感人如此。

    順治己醜示寂。

    壽七十一。

    臘五十。

    茶毗。

    骨粒如銀雪。

    置塔中級。

    有指據錄。

    行世。

    法語外。

    偈頌居多。

     頌趙州狗子佛性無話曰。

    泰山傾倒壓蟭螟。

    氣絕心灰識浪平。

    不是泥牛開隻眼。

    焉知猛虎坐中廳。

    而塔上之銘。

    則有黎東古柱下史鄧澄撰。

     福州府鼓山湧泉永覺元賢禅師 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