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續燈正統卷三十八
南海普陀嗣祖沙門西蜀 性統 編集
曹洞宗
大鑒下第三十五世
廪山忠禅師法嗣
建昌府新城壽昌無明慧經禅師
撫之崇仁斐氏子。
生而穎異。
性無嗜好。
九歲入鄉校。
便問。
浩然之氣為何物。
塾師異之。
長依廪山。
常疑金剛四句。
為必有指據。
偶閱傅大士錄。
有若論四句偈。
應當不離身之句。
不覺灑然。
時年二十四。
知有此事。
遂辭山。
結廬峨峰。
閱燈錄。
於興善章。
僧問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有疑。
日夜提究。
至忘寝食。
一日因搬石。
正極力推次。
忽然有得。
走呈山。
山诘之。
應對有緒。
遂與剃染受具。
當萬曆乙亥。
自是二十年不出山。
有偈曰。
野獅不啖人間食。
十二巫峰得自由。
養就縱橫無礙力。
昆侖翻轉作瀛洲。
偶一僧問。
曾見甚麼人來。
便住此山。
師以總未行腳對。
僧曰。
豈可以一隅。
而小天下乎。
師然其言。
急擔囊。
首谒少室。
會無言主席。
與論旦夕。
言喜師出語奇特。
因與當道尚父熊公。
請就寺示衆。
一時缁白。
歎未曾有。
尋入五台。
訪瑞峰通。
南還。
受閩建董岩結制請。
一香為廪山拈出也。
後遷壽昌寶方峨峰三剎。
三剎得師唱道。
皆煥然一新。
上堂。
諸佛常時說法。
不須拟議猜詳。
且道。
說的是甚麼法。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不論通宗透教。
祇貴直下承當。
承當個甚麼。
雲騰緻雨。
露結為霜。
蛟龍不宿死水。
猛虎肯行道旁。
透得者些關棙。
何須願往西方。
不問先佛後祖。
鼻孔一樣放光。
作麼生放光。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釋迦不肯漏洩。
達磨九年覆藏。
峨峰不惜口業。
直下為你宣揚。
且作麼生宣揚。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上堂。
拍案一下曰。
向上一宗。
難為措置。
大用大機。
怎容拟議。
等閑垂一句。
如太阿鋒離匣。
觸之者死不移時。
似塗毒鼓受撾。
聞之者喪不旋踵。
所以道。
妙峰峻峙。
異獸難藏。
寶樹晶光。
靈禽莫泊。
其用也。
單趂金毛歸野窟。
直追鐵額入深山。
掃天下之攙搶。
拂世間之孽屑。
提堕坑落塹之類。
揭迷封滞殼之流。
其功也。
使法界世界虛空界一體同觀。
俾佛道人道地獄道萬法融會。
雖然。
猶未是向上事。
須知更有出格限量外一句。
且作麼生是量外一句。
正令未施先斬首。
大機才展佛魔悲。
上堂。
南泉道。
三世諸佛不知有。
黧奴白牯卻知有。
恁麼則三世諸佛。
齊立下風。
且道。
黧奴白牯。
有甚長處。
首座曰。
為他金烹大冶。
玉出藍田。
師曰。
寶坊者裡。
總與趂出。
何故。
秉綱立紀振叢林。
海晏河清正令行。
好漢盡驅歸寶所。
化城推倒不留人。
座曰。
某甲則不然。
師曰。
汝作麼生。
座曰。
閑擔布袋渾無事。
笑等街頭一個人。
師曰。
也是閑弦子。
師登古希。
尚混勞侶。
耕鑿不息。
丈室翛然。
唯作具而已。
嘗有偈曰。
冒雨沖風去。
披星戴月歸。
不知身有苦。
唯慮行門虧。
益王向師道德。
屢加褒敬。
嘗曰。
去聖時遙。
幸遺此老。
萬曆丁巳臘八前一日。
自田中歸。
謂衆曰。
吾自此不複砌石矣。
衆莫谕其旨。
除夕示衆曰。
今年隻有茲時在。
試問諸人知也無。
那事未曾親磕着。
切須痛下死工夫。
(雲雲)末複曰。
此是老僧最後分付。
切宜珍重。
明正三日。
示微恙。
遂不食。
其教誡諄諄倍常。
時衆環侍不怿。
師谕以偈曰。
人生有受必償。
莫謂老病死慌。
拈卻無生法忍。
自然業識消亡。
一時雲淨常光發。
佛祖皆安此道場。
十四。
作書辭道俗。
十六。
書舉火偈。
次晨盥漱拭身已。
索筆大書曰。
今日分明指示。
擲筆。
端坐而逝。
七衆為失依。
茶毗。
頂骨牙齒不壞。
塔方丈後。
世壽七十一。
僧臘四十四。
憨山清雲。
師不唯法眼圓明。
一振頹綱。
而峻節孤風。
誠足以起末俗。
蓋實錄也。
大鑒下第三十六世 大覺念禅師法嗣 紹興府雲門顯聖湛然圓澄禅師 别号散木。
會稽夏氏子。
生明嘉靖辛酉八月。
祖千徒以孝聞。
師生而穎悟。
具辨才。
觸事解了。
性不羁。
雖人所苦難賤簡事。
率躬親無所諱憚。
親沒。
走投隐峰。
知有參禅事。
看念佛是誰三晝夜。
有省。
趨似峰。
峰叱之。
退覺有物礙膺。
年廿四。
往投天荒。
從妙峰□剃發。
脅不就席者三年。
乙酉。
聞僧誦傅大士偈。
向者礙膺物。
為之脫然。
便能記持。
解甚深義。
秉聚雲栖。
還掩關寶林。
因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
豁然大悟。
有頌明之曰。
舉一舉二别端倪。
個裡原無是與非。
雪曲調高人會少。
獨許韶陽和得齊。
二老何曾動舌。
諸方浪自攢眉拟議鹞過新羅。
刻舟求劍原迷。
又頌雲門十五日話。
自是。
出語皆能脫去窠臼。
在雲栖。
值送茶毗歸。
栖問。
亡僧遷化。
向什麼處去。
師出曰。
多謝大師挂念。
栖颔之。
至半堂訪有無念。
問古人道。
如紅爐上飛片雪相似。
且道。
還具透關眼也未。
念曰。
我不見有甚麼古人。
師急指曰。
背後聻。
念休去。
神宗萬曆辛卯。
慈舟和尚。
來自京師。
說法會稽止風塗。
師以所得質之。
舟問。
止風塗向青山近。
越王城畔滄海遙時如何。
師曰。
月穿滄海破。
波斯不展眉。
舟複以洞上宗旨次序征诘。
師對以偈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個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慣弄無絲線。
木偶能提化外機。
井底紅塵騰霭霭。
山頭白浪滾飛飛。
誕生本是無功用。
不覺天然得帝基。
舟曰。
子。
日後開兩片皮。
截斷天下人舌頭有分在。
遂命入室。
印以偈曰。
曹源一滴水。
佛祖相分付。
吾今授受時。
大地為甘露。
咄。
五乳峰頭無镞箭。
射得南方半個兒。
太史陶君石篑。
太學張君浚元。
請興複顯聖。
住持三十年。
惟弘道是任。
在越祖庭。
首稱其盛。
甲寅主廣孝。
乙卯主徑山。
丙辰主東塔。
上堂。
前山頭鴉鳴。
後山頭鵲噪。
祇是者
生而穎異。
性無嗜好。
九歲入鄉校。
便問。
浩然之氣為何物。
塾師異之。
長依廪山。
常疑金剛四句。
為必有指據。
偶閱傅大士錄。
有若論四句偈。
應當不離身之句。
不覺灑然。
時年二十四。
知有此事。
遂辭山。
結廬峨峰。
閱燈錄。
於興善章。
僧問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有疑。
日夜提究。
至忘寝食。
一日因搬石。
正極力推次。
忽然有得。
走呈山。
山诘之。
應對有緒。
遂與剃染受具。
當萬曆乙亥。
自是二十年不出山。
有偈曰。
野獅不啖人間食。
十二巫峰得自由。
養就縱橫無礙力。
昆侖翻轉作瀛洲。
偶一僧問。
曾見甚麼人來。
便住此山。
師以總未行腳對。
僧曰。
豈可以一隅。
而小天下乎。
師然其言。
急擔囊。
首谒少室。
會無言主席。
與論旦夕。
言喜師出語奇特。
因與當道尚父熊公。
請就寺示衆。
一時缁白。
歎未曾有。
尋入五台。
訪瑞峰通。
南還。
受閩建董岩結制請。
一香為廪山拈出也。
後遷壽昌寶方峨峰三剎。
三剎得師唱道。
皆煥然一新。
上堂。
諸佛常時說法。
不須拟議猜詳。
且道。
說的是甚麼法。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不論通宗透教。
祇貴直下承當。
承當個甚麼。
雲騰緻雨。
露結為霜。
蛟龍不宿死水。
猛虎肯行道旁。
透得者些關棙。
何須願往西方。
不問先佛後祖。
鼻孔一樣放光。
作麼生放光。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釋迦不肯漏洩。
達磨九年覆藏。
峨峰不惜口業。
直下為你宣揚。
且作麼生宣揚。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上堂。
拍案一下曰。
向上一宗。
難為措置。
大用大機。
怎容拟議。
等閑垂一句。
如太阿鋒離匣。
觸之者死不移時。
似塗毒鼓受撾。
聞之者喪不旋踵。
所以道。
妙峰峻峙。
異獸難藏。
寶樹晶光。
靈禽莫泊。
其用也。
單趂金毛歸野窟。
直追鐵額入深山。
掃天下之攙搶。
拂世間之孽屑。
提堕坑落塹之類。
揭迷封滞殼之流。
其功也。
使法界世界虛空界一體同觀。
俾佛道人道地獄道萬法融會。
雖然。
猶未是向上事。
須知更有出格限量外一句。
且作麼生是量外一句。
正令未施先斬首。
大機才展佛魔悲。
上堂。
南泉道。
三世諸佛不知有。
黧奴白牯卻知有。
恁麼則三世諸佛。
齊立下風。
且道。
黧奴白牯。
有甚長處。
首座曰。
為他金烹大冶。
玉出藍田。
師曰。
寶坊者裡。
總與趂出。
何故。
秉綱立紀振叢林。
海晏河清正令行。
好漢盡驅歸寶所。
化城推倒不留人。
座曰。
某甲則不然。
師曰。
汝作麼生。
座曰。
閑擔布袋渾無事。
笑等街頭一個人。
師曰。
也是閑弦子。
師登古希。
尚混勞侶。
耕鑿不息。
丈室翛然。
唯作具而已。
嘗有偈曰。
冒雨沖風去。
披星戴月歸。
不知身有苦。
唯慮行門虧。
益王向師道德。
屢加褒敬。
嘗曰。
去聖時遙。
幸遺此老。
萬曆丁巳臘八前一日。
自田中歸。
謂衆曰。
吾自此不複砌石矣。
衆莫谕其旨。
除夕示衆曰。
今年隻有茲時在。
試問諸人知也無。
那事未曾親磕着。
切須痛下死工夫。
(雲雲)末複曰。
此是老僧最後分付。
切宜珍重。
明正三日。
示微恙。
遂不食。
其教誡諄諄倍常。
時衆環侍不怿。
師谕以偈曰。
人生有受必償。
莫謂老病死慌。
拈卻無生法忍。
自然業識消亡。
一時雲淨常光發。
佛祖皆安此道場。
十四。
作書辭道俗。
十六。
書舉火偈。
次晨盥漱拭身已。
索筆大書曰。
今日分明指示。
擲筆。
端坐而逝。
七衆為失依。
茶毗。
頂骨牙齒不壞。
塔方丈後。
世壽七十一。
僧臘四十四。
憨山清雲。
師不唯法眼圓明。
一振頹綱。
而峻節孤風。
誠足以起末俗。
蓋實錄也。
大鑒下第三十六世 大覺念禅師法嗣 紹興府雲門顯聖湛然圓澄禅師 别号散木。
會稽夏氏子。
生明嘉靖辛酉八月。
祖千徒以孝聞。
師生而穎悟。
具辨才。
觸事解了。
性不羁。
雖人所苦難賤簡事。
率躬親無所諱憚。
親沒。
走投隐峰。
知有參禅事。
看念佛是誰三晝夜。
有省。
趨似峰。
峰叱之。
退覺有物礙膺。
年廿四。
往投天荒。
從妙峰□剃發。
脅不就席者三年。
乙酉。
聞僧誦傅大士偈。
向者礙膺物。
為之脫然。
便能記持。
解甚深義。
秉聚雲栖。
還掩關寶林。
因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
豁然大悟。
有頌明之曰。
舉一舉二别端倪。
個裡原無是與非。
雪曲調高人會少。
獨許韶陽和得齊。
二老何曾動舌。
諸方浪自攢眉拟議鹞過新羅。
刻舟求劍原迷。
又頌雲門十五日話。
自是。
出語皆能脫去窠臼。
在雲栖。
值送茶毗歸。
栖問。
亡僧遷化。
向什麼處去。
師出曰。
多謝大師挂念。
栖颔之。
至半堂訪有無念。
問古人道。
如紅爐上飛片雪相似。
且道。
還具透關眼也未。
念曰。
我不見有甚麼古人。
師急指曰。
背後聻。
念休去。
神宗萬曆辛卯。
慈舟和尚。
來自京師。
說法會稽止風塗。
師以所得質之。
舟問。
止風塗向青山近。
越王城畔滄海遙時如何。
師曰。
月穿滄海破。
波斯不展眉。
舟複以洞上宗旨次序征诘。
師對以偈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個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慣弄無絲線。
木偶能提化外機。
井底紅塵騰霭霭。
山頭白浪滾飛飛。
誕生本是無功用。
不覺天然得帝基。
舟曰。
子。
日後開兩片皮。
截斷天下人舌頭有分在。
遂命入室。
印以偈曰。
曹源一滴水。
佛祖相分付。
吾今授受時。
大地為甘露。
咄。
五乳峰頭無镞箭。
射得南方半個兒。
太史陶君石篑。
太學張君浚元。
請興複顯聖。
住持三十年。
惟弘道是任。
在越祖庭。
首稱其盛。
甲寅主廣孝。
乙卯主徑山。
丙辰主東塔。
上堂。
前山頭鴉鳴。
後山頭鵲噪。
祇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