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七

關燈
天下老和尚鼻孔。

    一串穿卻。

    且道。

    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森羅萬象有情無情。

    甚處得來。

    良久曰。

    莫将閑學解。

    埋沒祖師心。

    複舉三聖道。

    我逢人則不出。

    出則便為人。

    興化道。

    我逢人則出。

    出則不為人。

    師曰。

    者兩個老漢。

    同門出入。

    宿世冤家。

    人一向孤峰頂上卧月眠雲。

    一人向十字街頭揚塵簸土。

    點檢将來。

    二俱漏逗。

    各與三十拄杖。

    且道。

    新龍峰與麼提持。

    是賞渠是罰渠。

    蓦拈拄杖卓一卓曰。

    天上有星皆拱北。

    世間無水不朝東。

     上堂。

    日可冷月可熱。

    衆魔不能壞真說。

    有來由無途轍。

    六月炎炎撒氷雪。

    文殊無處着渾身。

    普賢特地呈醜拙。

    是真說非真說。

    若無閑事挂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喝一喝。

     謝藏主維那上堂。

    天無門地無戶。

    俊快衲僧一任來去。

    藏裡摩尼照徹十方。

    洞裡桃花千葩競吐。

    假劫外之春風。

    應今時之律呂。

    海神夜半看鲛珠。

    眼光挂在扶桑樹。

    喝一喝。

     結制上堂。

    暖氣相接。

    正在斯時。

    深深冷灰裡。

    撥着星兒之火。

    向死柴頭上。

    發機燎起互天烈焰。

    燒卻舜若多神面皮。

    敢問諸人。

    作麼生回避。

    擲拄杖下座。

     上堂。

    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大衆。

    作麼生說個見性成佛底道理。

    良久曰。

    幸是無瘡勿傷之也。

     結制上堂。

    蠟人為驗。

    始於今日。

    九十日中。

    推功辨的。

    黃面老瞿昙。

    結住布袋頭。

    百萬人天鹹皆受屈。

    松隐結制總不恁麼。

    以手作搖橹勢曰。

    山僧即今駕無底鐵船。

    普請大衆。

    同入大圓覺海遊戲去也。

    喝一喝曰。

    看取定南針。

     歲旦上堂。

    元正啟祚。

    萬物鹹亨。

    蓦拈拄杖曰。

    拄杖子昨夜抽條。

    今朝吐蕊。

    花開五葉。

    香徧大千。

    且道。

    還當得新年頭佛法也無。

    卓拄杖一下。

    喝一喝。

     臘八上堂。

    明星一見出山來。

    剛道娘生兩眼開。

    不是髑髅乾得盡。

    争知春色上桃腮。

     上堂。

    德山棒臨濟喝。

    拈放一邊。

    諸人腳跟下。

    道将一句來。

    以拄杖畫一畫曰。

    毗婆屍佛早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示衆。

    佛是衆生界中了事漢。

    衆生是佛界中不了事人。

    若欲決了此事。

    但向十二時中四威儀内。

    折旋俯仰。

    與人酬酢處。

    看是甚麼道理。

    忽爾妄想滅。

    知見忘。

    突出自家一段光明。

    洞徹十虛。

    無絲毫隔礙。

    始知佛與衆生。

    本性平等。

    一身清淨多身清淨。

    一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

    無一塵不是真如境界。

    無一剎不是解脫道場。

    所以永嘉道。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供如來合。

    斯言豈欺我哉。

     示醫士。

    話頭一則耆婆藥。

    大藏諸經和劑方。

    抹過二途開口笑。

    不勞針砭起膏肓。

     化燈油。

    劫初一點光明種。

    猛烈工夫拶出來。

    瀉入碧瑠璃裡去。

    三千諸佛笑顔開。

     洪武初。

    以有道征。

    未幾以病還。

    嘗曰。

    學佛法人。

    無徒恃見地。

    一知半解。

    濟得何事。

    顧力行何如耳。

    戊辰四月十四示寂。

    塔全身於松隐。

     金華府清隐蘭室德馨禅師 義烏方氏子。

    年二十五。

    投伏龍祝發。

    執侍數載。

    始徧參諸方。

    久之歸觐千岩。

    至正壬辰。

    乃結茅城西。

    榜曰清隐。

    會岩遷化。

    後出主聖壽。

    蘇平仲嘗過訪。

    寒溫外不措一辭。

    蘇曰。

    千岩老師見客。

    口如懸河。

    師今默然何也。

    師曰。

    道無隐顯。

    焉有語默。

    昔吾先師未嘗不言。

    然而未嘗言。

    今吾未嘗言。

    然而未嘗不言也。

    蘇乃擊節稱賞。

    洪武壬子十一月十四日示微疾。

    集衆訣别。

    端坐而逝。

    留龛七日。

    顔色如生。

    茶毗。

    五色舍利無數。

    世壽七十。

    僧臘四十有六□□□□□。

     杭州府天龍水庵無用守貴禅師 婺州甄氏子。

    十八歲。

    投康侯山芟染。

    泰定間遊逝西。

    适千岩居龍華。

    師叩之。

    默有所契。

    龍華去天龍密迩。

    大道平。

    力圖起廢。

    挽師與岩主之。

    會岩去義烏。

    師與俱焉。

    至正丙戌谒中峰。

    群疑頓釋。

    旋居嘉禾。

    一夕夢大道曰。

    我已棄人間世。

    師驚疑。

    拏舟訪之。

    由是複主天龍。

    辛醜八月一日。

    忽索筆書偈曰。

    一蝸臭殼。

    内外穢惡。

    撒手便行。

    虛空振铎。

    天龍一指今猶昨。

    擲筆而逝。

    行省丞相達識鐵木爾。

    為主後事。

    築慈濟堂院於天龍西岡。

    奉全身瘗焉。

    師生平不畜長物。

    寒暑一衲。

    律身甚嚴。

    嘗堕一齒。

    弟子函椟中。

    生舍利五色。

    世壽七十有二。

    僧臘五十有五。

     金華府華山明叟昌庵主 浦江人。

    縛茅裡之華山。

    往谒千岩。

    岩示以入道旨要。

    旋歸晝夜孳孳不怠。

    一日忽辭衆說偈曰。

    生本無生。

    滅亦無滅。

    撒手便行。

    長空片月。

    語畢端坐而逝。

    時洪武丙辰十月三日也。

     江甯府天王山般若法秀禅師 嘗居婺之聖壽。

    為第一座。

    元大德末。

    栖遲此山。

    至正甲午。

    明洪武主渡江。

    單騎入山。

    與話相契。

    時遣缪總制者送供焉。

    師久之遊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