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建長古先印原禅師
本國相州藤氏子。
藤為國中貴族。
師生有異征。
年十三。
父母頓舍出家。
航海南詢。
初谒無見于天台。
見指參中峰。
峰命給侍。
師屢呈見解。
峰呵之曰。
根塵不斷。
如纏縛何。
師退而悲泣。
食寝俱廢。
峰憐其誠。
因語之曰。
此心包羅萬象。
迷則生死。
悟則涅盤。
生死之迷。
固是未易驅斥。
涅盤之悟。
猶是入眼金塵。
當知般若如大火聚。
近之則焦首爛額。
惟存不退轉一念。
生與同生。
死與同死。
自然與道相符。
脫使未悟。
千釋迦萬慈氏。
傾出四大海水。
入汝耳根。
總是虛妄塵勞。
皆非究竟。
師聞悚然汗下。
一日有省。
趨告峰曰。
印原撞入銀山鐵壁去也。
峰曰。
既入銀山鐵壁。
來此何為。
師釋然領解。
峰因囑曰。
善自護持。
複參虛谷陵。
古林茂。
東嶼海。
月江印諸老。
鹹以師子兒稱之。
會清拙澄歸國。
載師同返。
遐迩欽敬。
初出主甲州之慧林。
曆遷八剎。
後住相州之建長。
一日示疾。
謂侍者曰。
時至矣。
可持觚翰來。
乃曰。
吾塔已成。
未書額耳。
大書心印二字。
端坐而逝。
時甲寅春正月也。
初門人欲畫師像。
預索贊語。
師作一圓相。
題其上曰。
妙相圓明。
如如不動。
觸處相逢。
是何面孔。
世壽八十。
僧臘六十七。
般若誠禅師法嗣 建甯府高仰山古梅正友禅師 貴溪丁氏子。
依末山本受業。
後參絕學。
發明宗旨。
流寓江淮。
垂三十年。
入閩。
初主南浦之天心。
泰定甲子。
建陽簿蔣德懋。
洎長者陳益宗。
舍園作庵。
迎師開山。
敕額大覺妙智。
室中每舉狗子無佛性話。
鉗錘勘驗。
不少假借。
結制上堂。
仰山結制。
尋常活計。
眼裡放光。
鼻孔斢氣。
遇饑而餐。
遇困即睡。
諸方撒土揚沙。
高仰心空及第。
解夏上堂。
九旬禁足。
特地成錯。
三月安居。
無繩自縛。
布袋解開。
乾坤寥廓。
放去若龜毛。
收來懸兔角。
試将兩眼挂虛空。
一陣涼風生殿角。
上堂。
九旬禁足。
又過一半。
心地未明。
如牽火鑽。
光陰莫虛度。
了卻閑公案。
平地無端捉得賊。
老僧出來為汝斷。
小參。
月落山頭慘。
雲橫谷口陰。
欲明生死事。
直見本來人。
還有會得本來人底麼。
良久曰。
夜靜不勞重借月。
玉蟾常挂太虛空。
師生於元至元乙酉。
寂於元至正壬辰。
說法二十九夏。
住世六十八秋。
全身塔于本山。
智者義禅師法嗣 杭州府淨慈德隐普仁禅師 蘭溪趙氏子。
年十歲。
依寶石秋潭受業。
十四祝發。
二十參方。
時了然義。
弘道智者寺。
師往叩。
機鋒觸發。
旋命侍香。
複見南楚於雙徑。
分座說法。
至正乙未。
出世西峰淨土。
戊戌。
明高帝親帥六師至婺州。
幸智者寺。
诏師主之。
甲辰。
遷淨慈。
一日示微疾。
屈指計曰。
今夏五月矣。
左右曰然。
師曰。
八月八日最良。
吾将逝矣。
至期。
整衣端坐而逝。
世壽六十有四。
僧臘五十。
有山居詩。
三會語錄。
行世。
淨慈林禅師法嗣 杭州府止庵德祥禅師 本郡人。
與同庵俱為平山嗣。
德業風雅。
為時賢所重。
一日将涅盤。
衆請說偈。
師忽倚座曰。
者一隊噇酒糟漢。
我争如你何。
竟趨寂。
江甯府天界同庵易道夷簡禅師 洪武戊午。
主南屏淨慈。
兵燹之餘。
殿堂鐘鼓。
為之一新。
父子繼席。
傳為盛事。
二十五年壬申。
奉旨主大天界寺。
海門則禅師法嗣 湖州府弁山白蓮南極懶雲智安禅師 嘉興沈氏子。
出家海甯淨妙。
谒天真。
發明别傳之旨。
韬光晦迹。
交聘不赴。
晚居弁山之白蓮示衆。
萬法歸一。
無孔鐵錘當面擲。
一歸何處。
抹過西天并此土。
青州布衫重七斤。
寒岩古木璚華春。
仁者殷勤問端的。
娘生鼻孔從來直。
倘然言下解知歸。
九九方明八十一。
後退歸淨妙示寂。
塔于弁山之南阡。
所着有南極語要。
華頂睹禅師法嗣 處州府白雲福林智度禅師 麗水吳氏子。
年十五。
從禅智寺空中假剃染。
習定楞伽庵。
越數夏。
出遊七閩。
旋還裡之白雲。
築室以居。
曰福林。
後參靈石芝於淨慈。
谒斷崖義於西峰。
俱不契。
聞無見說法華頂。
往叩之曰。
西來密意未審何如。
見曰。
待娑羅峰點頭。
卻與汝道。
師拟進語。
見便喝。
師曰。
娑羅峰頂。
白浪滔天。
華開芒種後。
葉落立秋前。
見曰。
我者裡無殘羹馊飯。
師曰。
此非殘羹馊飯而何。
見颔之。
遂服勤數載。
辭去。
見囑以大法。
師佩服之。
複往長沙見無方普。
雲居谒小隐大。
至正甲午還福林。
尋主龍泉之普慈。
移茆山。
遷武峰。
明洪武己酉。
诏征天下高僧。
建法會蔣山。
師應诏。
事解。
嚴還至杭居虎跑。
秋趨華頂。
明春示微疾。
仍回福林。
五日忽沐浴。
索筆書偈曰。
無世可辭。
有衆可别。
太虛空中。
何必釘橛。
擲筆而逝。
壽六十七。
臘五十三。
阇維舍利五色。
齒牙數珠皆不壞。
建塔[療-(日/小)+土]於西院。
天童砥禅師法嗣 甯波府大梅護聖無作文述禅師 明之慈溪人。
幼不禦不潔。
讀書入口成誦。
子史百家無不徧覽。
一日閱佛書。
忽心融神會。
如素習者。
白父母。
從東溪牧落發。
就大用諿具戒。
首參元叟東嶼。
皆以器許之。
然不自許可。
遂入天童見怪石。
與語契合。
典藏鑰。
甚得深旨。
出世住鳳躍山等慈寺。
次遷大梅。
為衆說法。
脫略窠臼。
一時名缁奇衲。
風靡而至。
帝師錫以覺智圓明号。
後歸老福昌。
而士夫名宿。
益勤過從焉。
年七旬。
畏煩退居花嶼湖。
居恒臨衆甚嚴。
至接賓則又津津然。
喜見眉目。
示寂於元皇慶癸醜九月也。
續燈正統卷二十六
藤為國中貴族。
師生有異征。
年十三。
父母頓舍出家。
航海南詢。
初谒無見于天台。
見指參中峰。
峰命給侍。
師屢呈見解。
峰呵之曰。
根塵不斷。
如纏縛何。
師退而悲泣。
食寝俱廢。
峰憐其誠。
因語之曰。
此心包羅萬象。
迷則生死。
悟則涅盤。
生死之迷。
固是未易驅斥。
涅盤之悟。
猶是入眼金塵。
當知般若如大火聚。
近之則焦首爛額。
惟存不退轉一念。
生與同生。
死與同死。
自然與道相符。
脫使未悟。
千釋迦萬慈氏。
傾出四大海水。
入汝耳根。
總是虛妄塵勞。
皆非究竟。
師聞悚然汗下。
一日有省。
趨告峰曰。
印原撞入銀山鐵壁去也。
峰曰。
既入銀山鐵壁。
來此何為。
師釋然領解。
峰因囑曰。
善自護持。
複參虛谷陵。
古林茂。
東嶼海。
月江印諸老。
鹹以師子兒稱之。
會清拙澄歸國。
載師同返。
遐迩欽敬。
初出主甲州之慧林。
曆遷八剎。
後住相州之建長。
一日示疾。
謂侍者曰。
時至矣。
可持觚翰來。
乃曰。
吾塔已成。
未書額耳。
大書心印二字。
端坐而逝。
時甲寅春正月也。
初門人欲畫師像。
預索贊語。
師作一圓相。
題其上曰。
妙相圓明。
如如不動。
觸處相逢。
是何面孔。
世壽八十。
僧臘六十七。
般若誠禅師法嗣 建甯府高仰山古梅正友禅師 貴溪丁氏子。
依末山本受業。
後參絕學。
發明宗旨。
流寓江淮。
垂三十年。
入閩。
初主南浦之天心。
泰定甲子。
建陽簿蔣德懋。
洎長者陳益宗。
舍園作庵。
迎師開山。
敕額大覺妙智。
室中每舉狗子無佛性話。
鉗錘勘驗。
不少假借。
結制上堂。
仰山結制。
尋常活計。
眼裡放光。
鼻孔斢氣。
遇饑而餐。
遇困即睡。
諸方撒土揚沙。
高仰心空及第。
解夏上堂。
九旬禁足。
特地成錯。
三月安居。
無繩自縛。
布袋解開。
乾坤寥廓。
放去若龜毛。
收來懸兔角。
試将兩眼挂虛空。
一陣涼風生殿角。
上堂。
九旬禁足。
又過一半。
心地未明。
如牽火鑽。
光陰莫虛度。
了卻閑公案。
平地無端捉得賊。
老僧出來為汝斷。
小參。
月落山頭慘。
雲橫谷口陰。
欲明生死事。
直見本來人。
還有會得本來人底麼。
良久曰。
夜靜不勞重借月。
玉蟾常挂太虛空。
師生於元至元乙酉。
寂於元至正壬辰。
說法二十九夏。
住世六十八秋。
全身塔于本山。
智者義禅師法嗣 杭州府淨慈德隐普仁禅師 蘭溪趙氏子。
年十歲。
依寶石秋潭受業。
十四祝發。
二十參方。
時了然義。
弘道智者寺。
師往叩。
機鋒觸發。
旋命侍香。
複見南楚於雙徑。
分座說法。
至正乙未。
出世西峰淨土。
戊戌。
明高帝親帥六師至婺州。
幸智者寺。
诏師主之。
甲辰。
遷淨慈。
一日示微疾。
屈指計曰。
今夏五月矣。
左右曰然。
師曰。
八月八日最良。
吾将逝矣。
至期。
整衣端坐而逝。
世壽六十有四。
僧臘五十。
有山居詩。
三會語錄。
行世。
淨慈林禅師法嗣 杭州府止庵德祥禅師 本郡人。
與同庵俱為平山嗣。
德業風雅。
為時賢所重。
一日将涅盤。
衆請說偈。
師忽倚座曰。
者一隊噇酒糟漢。
我争如你何。
竟趨寂。
江甯府天界同庵易道夷簡禅師 洪武戊午。
主南屏淨慈。
兵燹之餘。
殿堂鐘鼓。
為之一新。
父子繼席。
傳為盛事。
二十五年壬申。
奉旨主大天界寺。
海門則禅師法嗣 湖州府弁山白蓮南極懶雲智安禅師 嘉興沈氏子。
出家海甯淨妙。
谒天真。
發明别傳之旨。
韬光晦迹。
交聘不赴。
晚居弁山之白蓮示衆。
萬法歸一。
無孔鐵錘當面擲。
一歸何處。
抹過西天并此土。
青州布衫重七斤。
寒岩古木璚華春。
仁者殷勤問端的。
娘生鼻孔從來直。
倘然言下解知歸。
九九方明八十一。
後退歸淨妙示寂。
塔于弁山之南阡。
所着有南極語要。
華頂睹禅師法嗣 處州府白雲福林智度禅師 麗水吳氏子。
年十五。
從禅智寺空中假剃染。
習定楞伽庵。
越數夏。
出遊七閩。
旋還裡之白雲。
築室以居。
曰福林。
後參靈石芝於淨慈。
谒斷崖義於西峰。
俱不契。
聞無見說法華頂。
往叩之曰。
西來密意未審何如。
見曰。
待娑羅峰點頭。
卻與汝道。
師拟進語。
見便喝。
師曰。
娑羅峰頂。
白浪滔天。
華開芒種後。
葉落立秋前。
見曰。
我者裡無殘羹馊飯。
師曰。
此非殘羹馊飯而何。
見颔之。
遂服勤數載。
辭去。
見囑以大法。
師佩服之。
複往長沙見無方普。
雲居谒小隐大。
至正甲午還福林。
尋主龍泉之普慈。
移茆山。
遷武峰。
明洪武己酉。
诏征天下高僧。
建法會蔣山。
師應诏。
事解。
嚴還至杭居虎跑。
秋趨華頂。
明春示微疾。
仍回福林。
五日忽沐浴。
索筆書偈曰。
無世可辭。
有衆可别。
太虛空中。
何必釘橛。
擲筆而逝。
壽六十七。
臘五十三。
阇維舍利五色。
齒牙數珠皆不壞。
建塔[療-(日/小)+土]於西院。
天童砥禅師法嗣 甯波府大梅護聖無作文述禅師 明之慈溪人。
幼不禦不潔。
讀書入口成誦。
子史百家無不徧覽。
一日閱佛書。
忽心融神會。
如素習者。
白父母。
從東溪牧落發。
就大用諿具戒。
首參元叟東嶼。
皆以器許之。
然不自許可。
遂入天童見怪石。
與語契合。
典藏鑰。
甚得深旨。
出世住鳳躍山等慈寺。
次遷大梅。
為衆說法。
脫略窠臼。
一時名缁奇衲。
風靡而至。
帝師錫以覺智圓明号。
後歸老福昌。
而士夫名宿。
益勤過從焉。
年七旬。
畏煩退居花嶼湖。
居恒臨衆甚嚴。
至接賓則又津津然。
喜見眉目。
示寂於元皇慶癸醜九月也。
續燈正統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