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五

關燈
續燈正統卷二十五 南海普陀嗣祖沙門西蜀 性統 編集 臨濟宗 大鑒下第二十三世 天目妙禅師法嗣 杭州府天目中峰明本禅師 錢塘孫氏子。

    母夢無門開道者。

    持燈籠至其家。

    覺而生師。

    神儀挺異。

    具大人相。

    喜跏趺。

    能言即歌梵呗。

    凡嬉戲必為佛事。

    九歲喪母。

    十五決志出家。

    甫冠閱傳燈。

    至庵摩羅女問曼殊。

    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為甚麼卻被生死之所流轉。

    有疑。

    已而往參高峰。

    峰孤峻嚴冷。

    不假辭色。

    見師獨歡然。

    許為祝發。

    一日誦金剛。

    至荷擔如來處。

    恍然有解。

    時年二十有四。

    當至元丙戌。

    明年從高峰剃染。

    又明年受具戒。

    未幾觀流泉有省。

    詣峰求證。

    峰為打趂出。

    既而民間訛傳。

    官選童男女。

    師因問。

    忽有人來問和尚。

    讨童男女時如何。

    峰曰。

    我但度竹篦子與他。

    師於言下洞然。

    徹法源底。

    峰為書真贊付師曰。

    我相不思議。

    佛祖莫能識。

    獨許不肖兒。

    得見半邊鼻。

    或問高峰諸弟子優劣。

    峰曰。

    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

    不道全無。

    如義首座。

    固是莖老竹。

    其如七曲八曲。

    惟本維那。

    卻是竿上林梓楠。

    他日成材。

    未易量也。

    迨峰遷化。

    師領院事。

    以王臣問道為煩。

    因謝事。

    遨遊江湖。

    或船或庵。

    居無定處。

    鹹榜曰幻住。

    仁宗聘召不至。

    賜金襕袈裟。

    并佛慈圓照廣慧禅師号。

    複敕師子禅院。

    為師子正宗禅寺。

    時宣政院。

    虛靈隐徑山待師。

    師皆不就。

    先是驸馬太尉沈王王璋。

    當遣人問法。

    以為未足。

    複請旨親赍禦香。

    入山參谒。

    師為升座普說。

    英宗特旨降香。

    賜金襕伽黎。

    師每斥學者。

    但尚言通。

    不求實悟。

    嘗示衆曰。

    今之參禅不靈驗者。

    第一。

    無古人真實志氣。

    第二。

    不把生死無常。

    當做一件大事。

    第三。

    拌舍積劫以來所習所重不下。

    又不具久遠不退轉身心。

    畢竟病在於何。

    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也。

    夫根本者。

    性真圓明。

    本無生滅去來之相。

    良由不覺瞥起妄心。

    迷失本源。

    虛受輪轉。

    以故道。

    迷之則生死始。

    悟之則輪回息。

    蓋根乎迷。

    而本乎妄也。

    當知山河大地。

    明暗色空。

    五陰四大。

    至於動不動法。

    皆是生死根本。

    若不曾向真實法中脫然超悟。

    更於悟外别立生涯。

    别存窠臼。

    豈堪向生死岸畔劄腳。

    纖毫不盡。

    未免複為勝妙境緣。

    惑在那邊。

    起諸異想。

    雖曰曉了。

    其實未然。

    惟有痛以生死大事為己重任者。

    死盡偷心。

    方堪湊泊。

    傥存毫發許善惡取舍。

    愛憎斷續之見。

    則枝葉生矣。

    可不慎乎。

     示衆。

    瞻在前。

    忽在後。

    竹雞晝啼。

    華鲸夜吼。

    未了聽一言。

    如今誰動口。

    嗟夫學人将此一等言句。

    作個相似底道理商量。

    把自家一片潔白田地。

    添者般野狐涎沫。

    點污了也。

    卻不思古人開口處。

    如大火聚。

    如大風輪。

    無你湊泊處。

    又如吹毛劍。

    等閑拈出。

    直要斷人命根。

    此豈可以心意識蔔度。

    而為得哉。

    若然。

    則阿難不假再修。

    二祖不勞斷臂。

    何則。

    彼阿難二祖。

    聰慧過人。

    意識明了。

    如汝所解者。

    彼豈未聞耶。

    蓋是心不妙悟。

    則見地不脫。

    若見地不脫。

    則動是情意識。

    輥作一團。

    在處依草附木。

    承虛接響。

    緻使上味醍醐。

    蘊在不淨器中。

    變成毒藥。

    一切時中。

    如個不解脫鬼相似。

    見人說心說性。

    便乃扶籬摸壁。

    湊泊将去。

    才見人舉起。

    沒巴鼻。

    捩轉面皮。

    突出牙爪處。

    未免意識不行。

    便乃渾囵吞棗。

    如此等輩。

    日用一心中。

    常有二主。

    互相起滅。

    有時緣般若。

    則忘世谛。

    緣世谛。

    則忘般若。

    自不知是腳跟下蹉過。

    卻謂我工夫未熟。

    履踐未純。

    便乃精修白業。

    作有漏因。

    以為資助。

    又有一等。

    颟顸佛性。

    儱侗真如者。

    遇一切境界。

    隻作一個道理。

    硬自排遣。

    乃至破律儀。

    犯禁戒。

    皆無忌憚。

    及乎弄到差别境中。

    排遣不行處。

    自不知是當面着謾。

    卻謂我力量未克。

    聞見不廣。

    便乃參求古教。

    該博見聞。

    又或忘形死心。

    停機息念。

    以資狂慧。

    如上二種學者。

    蓋為自無正念。

    況是打頭不曾遇着個齩豬狗手腳底宗師。

    與之滌蕩。

    坐在病中。

    不自覺知。

    終日肆口而談。

    縱舌而辯。

    總是隔靴[打-丁+瓜]癢。

    如此參學。

    要於生死岸頭。

    一念相應。

    如吹網欲滿。

    非愚即狂。

    近世為人師者。

    往往不能窮源。

    隻欲學人速得知解。

    暖熱門庭。

    多将個瑞岩主人公。

    臨濟無位真人。

    即心即佛。

    他是阿誰等語。

    與人打交輥。

    亦不顧他立腳未穩。

    恐他不能領解。

    又向他道。

    參底是誰。

    學底是誰。

    要見本性底是誰。

    隻欲他便向者裡認個光影。

    使其擎拳豎指。

    進前退後。

    不離當處。

    便是西來大意。

    學人不識好惡。

    堕他窠臼。

    如油入面。

    不得出頭。

    誠可哀憫。

    良由不知衆生心中。

    圓淨湛然。

    元無污染。

    隻為情生智隔。

    相變體殊。

    一妄瞥興。

    萬緣各立。

    外則妄見山河大地。

    明暗色空。

    内則妄見四大五蘊。

    見聞知覺。

    乃至八萬四千塵勞。

    及與菩提真如。

    涅盤佛性等相。

    皆不出此一妄而有。

    然此妄念。

    若欲去除。

    須是工夫純熟。

    脫落根蒂。

    坐斷聖凡。

    劃然開悟。

    不然。

    饒你見超二祖。

    慧過阿難。

    正坐在第八識中。

    以識去識。

    以妄遣妄。

    如避身影於日中。

    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