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四

關燈
開福莫有長處麼。

    擊拂子曰。

    星河秋一雁。

    砧杵夜千家。

     上堂。

    舉松源示衆。

    古者道。

    拈起也天回地轉。

    放下也草偃風行。

    冶父則不然。

    拈起也乾坤黯黑。

    放下也瓦礫生光。

    忽有一個半個。

    蓦然[翟*支]瞎頂門眼。

    達磨一宗未至寂寥在。

    師曰。

    老松源隻見錐頭利。

    不見鑿頭方。

    壽山即不然。

    拈起也南山起雲。

    放下也北山下雨。

    不拈不放時如何。

    三級浪高魚化龍。

    癡人猶戽夜塘水。

     上堂。

    南泉斬貓。

    趙州戴草鞋而出。

    興化法戰。

    克賓設饡飯便行。

    是皆發揮本有靈光。

    要且不借别人鼻孔出氣。

    所以前日首座說法。

    高聳人天。

    今朝道伴相過。

    光揚宗眼。

    且道。

    山僧鼓兩片皮。

    成得甚麼邊事。

    拍禅床曰。

    從前汗馬無人識。

    隻要重論蓋代功。

     清明上堂。

    冬至寒食一百五。

    今朝正是三月六。

    山又青水又綠。

    一聲欵乃漁家曲。

    山僧昨日偶爾郊行。

    作得一偈。

    舉似大衆。

    華冠不整舍那衣。

    秃帚還随破畚箕。

    五個老婆三個醜。

    一雙紅杏換消棃。

    下座。

     上堂。

    藥山久不升座。

    院主椎鐘擊鼓。

    分明盡底掀翻。

    猶道一詞不措。

    本覺據令提綱。

    不作者般調度。

    今朝月旦拈香。

    撥開向上一路。

    誰敢射虎不真。

    枉發千鈞之弩。

     滿散青苗上堂。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靈山會上退席五千。

    逝多林中半聾半啞。

    眼空四海必有商量。

    心洞十方孰辨真假。

    卓拄杖曰。

    綠楊陰裡戴嵩牛。

    芳草渡頭韓幹馬。

    喝一喝。

    下座。

     上堂。

    春日晴黃莺鳴。

    大藏小藏鼻孔眼睛。

    木馬嘶泥牛舞。

    壽山不打者破鼓。

    便下座。

     上堂。

    一大藏教束之高閣。

    長期短期無繩自縛。

    莫更紛紛纭纭。

    直須灑灑落落。

    楊岐一頭驢。

    隻有三隻腳。

    潘阆倒騎歸。

    颠殺黃番綽。

    五味拈來饡秤錘。

    别有香風滿寥廓。

    喝。

     上堂。

    八月秋。

    何處熱。

    達磨老臊胡。

    有語非幹舌。

    齧镞破關。

    斬釘截鐵。

    父子雖親不傳。

    未是神仙妙訣。

    喝。

     上堂。

    正覺山前明星現時。

    釋迦世尊。

    與大地衆生。

    一時成佛。

    祖師門下。

    蹉口道着佛字。

    [口*敕]口三日。

    前行不到。

    末後太過。

    各與二十拄杖。

    忽有個不顧危亡底漢出來道。

    本覺與麼判斷。

    合吃二十拄杖。

    山僧卻須分付明窗下安排。

    何故。

    佛滅二千歲。

    比丘少慚愧。

     上堂。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盤。

    以本大願力。

    示現自在法。

    拈柱杖曰。

    不是大願力。

    卓拄杖曰。

    不是自在法。

    舉起也千身彌勒。

    放下也随處釋迦。

    隻為諸人眨上眉毛。

    卻入娑羅雙樹間去也。

    靠拄杖曰。

    見之不取。

    千載難忘。

    至正丁未八月二十五日。

    示寂於秀之南堂。

    世壽七十。

     甯波府瑞雲清涼實庵松隐懋禅師 奉化鄭氏子。

    幼喜習禅。

    年十八。

    投杭之傳法寺希顔出家。

    既剃落。

    禀戒昭慶慧。

    參方。

    見南澗泉於雲居。

    一夕松下經行。

    聞岩泉聲。

    微有所觸。

    泉命往永福谒古林。

    林問。

    來作甚麼。

    師曰。

    生死事大。

    特求出離。

    林曰。

    明知四大五蘊是生死根本。

    何緣入此革囊。

    師拟對。

    林便打。

    師豁然悟入。

    久之林命典第一座。

    逾年回浙。

    會月江印主道場。

    延師分座說法。

    至正壬午。

    出主明之瑞雲。

    一日有僧。

    問答未竟。

    以手拍地而笑。

    師曰。

    滞貨何煩拈出。

    僧噓一聲。

    師厲聲便喝。

    一住十五年。

    後退隐東堂。

    影不出山。

    元明良。

    師之猶子也。

    迎歸天童之此軒。

    一日示微疾。

    集衆訣别。

    衆請偈。

    師舉手指自曰。

    此中廓然。

    何偈之為。

    端坐憑幾。

    握右手為拳枕額而逝。

    火葬。

    有天華之祥。

    舍利無數。

    塔於瑞雲西岡。

    世壽八十五。

    僧臘七十。

    谥佛光普照大師。

     溫州府仙岩仲謀猷禅師 謝藏主侍者上堂。

    一默相酬。

    雷轟電激。

    三呼領旨。

    玉轉珠回。

    七十三八十四。

    築着磕着礙塞煞人。

    拈拄杖曰。

    昨夜西風枕簟涼。

    無數蟬聲噪高樹。

     蘇州府定慧大方因禅師 至正丙申春。

    出世定慧。

    時方兵興。

    占住佛屋。

    缁徒戚戚。

    師曰。

    何不休去歇去。

    嗣是語嘿跌宕。

    不可測識。

    一日謝院事。

    僑居靈岩華首座寮。

    盛稱總管周侯義卿之賢。

    且曰。

    我将火化。

    須侯作證明。

    戊戌九月八日。

    侯以郡事登靈岩。

    師聞欣然出迎。

    陪侯夜話曰。

    某将此月十四日。

    即此山火化。

    侯其為我證明。

    兼吾教下衰。

    侯念為法外護。

    慎無忘此言。

    至十三日。

    複以偈寄侯曰。

    昨日岩前拾得薪。

    明朝幻質不能存。

    殷懃寄語賢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