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

關燈
續燈正統卷二十二 南海普陀嗣祖沙門西蜀 性統 編集 臨濟宗 大鑒下第二十一世 徑山範禅師法嗣 杭州府淨慈斷橋妙倫禅師 台州黃岩徐氏子。

    母劉。

    夢月而孕。

    年十八。

    落發永嘉廣慈院。

    初見谷源道於瑞岩。

    聞舉麻三斤話。

    疑之。

    徧叩諸方。

    一日於雲居見山堂閱楞嚴。

    至蚊蟲蝼蟻無有言說而能辦事。

    釋然有省。

    曰趙州栢樹子話。

    可煞直截。

    然不以語人。

    旋谒無準於雪窦。

    準問。

    從何處來。

    師曰天台。

    曰還過得石梁橋麼。

    師曰。

    一腳踏斷了也。

    自是人呼為斷橋。

    一日準以狗子因何有業識。

    令師下語。

    凡三十轉不契。

    師曰。

    可無方便乎。

    準以真淨所頌示之。

    師竦然。

    良久聞闆聲。

    通身汗下。

    於是脫然無疑。

    準移育王雙徑。

    師皆分座。

    出世祇園。

    遷瑞岩國清。

    後主淨慈。

     上堂。

    荊山有玉。

    獲得者不在荊山。

    赤水有珠。

    拾得者不在赤水。

    衲僧有無位真人。

    證得者。

    出入不在面門。

    蓦拈拄杖橫按曰。

    會麼。

    幽州江口石人蹲。

     上堂。

    舉慈明室中安一盆水。

    盆上置一劍。

    劍畔安一緉草鞋。

    凡見僧來。

    便指。

    拟議便打因緣。

    頌曰。

    百華叢裡躍鞭過。

    俊逸風流有許多。

    未第儒生偷眼觑。

    滿懷無奈舊愁何。

     上堂。

    德山低頭。

    夾山點頭。

    俱胝豎起手指頭。

    玄沙築破腳指頭。

    拈拄杖曰。

    都來不出山僧拄杖頭。

    何以見得。

    卓拄杖曰。

    一葉落天下秋。

     上堂。

    舉達觀穎曰。

    七佛是性隸。

    萬法是心奴。

    且道。

    主人翁在甚麼處。

    自喝曰。

    七佛已下出頭。

    又自諾曰。

    各自祗候。

    師曰。

    喚七佛為性隸。

    指萬法是心奴。

    達觀自謂有出身路。

    及乎自喝自諾。

    又是奴隸邊事。

    主人翁何曾夢見。

    大衆要見主人翁麼。

    以拂子拂一拂曰。

    曉來一陣春風動。

    開徧園林百樣華。

     将終。

    與衆入室罷。

    作手書。

    辭諸山及魏國公。

    公饋藥不受。

    又使人問師曰。

    師生天台。

    因甚死淨慈。

    師答曰。

    日出東方夜落西。

    遂嗒然而化。

    世壽六十一。

    僧臘四十四。

    塔於□□□□□。

     甯波府天童西岩了慧禅師 蓬州羅氏子。

    垂髫與群兒戲。

    必喜為佛塔像。

    一日玉掌山祖燈至其舍。

    師向之合掌。

    父母以師資宿契。

    遂令出家。

    燈授以般舟三昧。

    非其志。

    辭往成都。

    谒瑰庵照於昭覺。

    覺器之。

    屬令南詢。

    乃參浙翁琰於徑山。

    聞高原泉為人徑直。

    往叩之。

    适原赴台之瑞岩。

    師與俱往。

    一日原問。

    山河大地。

    是有是無。

    師拟開口。

    原即喝出。

    複以偈呈原。

    原曰。

    沒交涉。

    師一日偶書白楊示衆語。

    原閱之笑曰。

    寫字與做言句盡得。

    争奈沒交涉何。

    師憤然。

    原曰。

    汝緣不在此。

    可往雪窦見準公。

    師秉命造谒。

    自陳來曆。

    準呵曰。

    熟睡去。

    既而令充不厘務侍者。

    一日準謂師曰。

    觑不透處。

    隻在鼻尖頭。

    道不着處。

    不離唇皮上。

    讨之則千裡萬裡。

    師抗聲曰。

    将謂有多少。

    準遷育王。

    師侍行。

    盡得其要。

    逮準移徑山。

    師居第二座。

    蘇州牧節齋趙觀文。

    舉師開法定慧。

    次遷永嘉能仁江州東林。

    後至天童。

     佛涅盤上堂。

    拈拄杖召衆曰。

    黃面瞿昙。

    乃竺乾猛将。

    以慈悲為弓矢。

    以智慧為戈矛。

    統百萬雄兵。

    勇不可當。

    布三百餘陣。

    勢不可敵。

    如是四十九年。

    演出五千餘卷兵書。

    雖流落人間。

    未嘗有一字漏洩。

    因與生死魔軍。

    為冤為對。

    遂於跋提河邊。

    築一巨城。

    題名涅盤。

    於其城中。

    先以紫磨金軀。

    犒賞諸兵。

    令其瞻仰取足。

    再三撫谕。

    而又散以八斛四鬥珍珠。

    其謀意無他。

    必欲普與盡大地衆生。

    打破生死牢關。

    共行通天活路。

    得到大安隐大解脫場而後已。

    豈謂二千餘載。

    猶未遂其志。

    未奏其功。

    山僧既知其力盡計窮。

    不免拔劍相助去也。

    以拄杖畫一畫曰。

    四海浪平龍睡穩。

    九天雲淨鶴飛高。

     芙蓉長老至上堂。

    舉唐芙蓉訓。

    訪實性大師。

    實性上堂。

    右邊拈拄杖。

    向左邊曰。

    若不是芙蓉師兄。

    也大難委悉話。

    頌曰。

    陪盡老精神。

    杯盤越樣新。

    誰知村店酒。

    難勸玉樓人。

     舉泐潭常面壁坐。

    南泉至乃撫常背。

    常曰阿誰。

    泉曰普願。

    常曰如何。

    泉曰。

    也尋常。

    常曰。

    汝何多事因緣。

    頌曰。

    面壁堆危引客過。

    問誰那更問如何。

    道尋常已成多事。

    檢點侬家事更多。

     依妙峰於靈隐時。

    嘗題兩廊畫壁曰。

    幸是十方無壁落。

    誰将五彩畫虛空。

    善财眼裡生華翳。

    去卻一重又一重。

    晚年退居幻智庵。

    将終。

    戒執事已。

    問曰。

    今何時。

    對曰。

    二鼓矣。

    遂放身而逝。

    實宋理宗景定壬戌三月十一日也。

    壽六十五。

    夏四十七。

     杭州府靈隐退耕甯禅師 初住嘉興崇聖。

    次遷蘇之報恩慧日承天萬壽。

    後遷靈隐。

    上堂。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雨餘山色翠。

    風暖鳥聲喧。

    拍禅床曰。

    堪笑老胡無轉智。

    少室峰前坐九年。

     上堂。

    舉石門因僧問。

    年窮歲盡時如何。

    門曰。

    東村王老夜燒錢。

    師曰。

    王老燒錢。

    言端語端。

    綿包特石。

    鐵裹泥團。

     上堂。

    極目千峰鎖翠。

    滿空柳絮飛綿。

    可憐無位真人。

    一向草宿露眠。

    啞。

    三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舉僧問趙州。

    和尚何姓。

    州曰常州有。

    曰甲子多少。

    州曰蘇州有。

    頌曰。

    蘇州有常州有。

    三月江南啼鹧鸪。

    堪笑有年無德漢。

    被人拶着強分疎。

     舉岩頭問欽山。

    如何是真言。

    欽曰南無佛陀耶。

    頌曰。

    随機有問随機答。

    不是禅兮不是玄。

    後代無端翻譯出。

    卻将梵語作唐言。

     甯波府天童别山祖智禅師 蜀順慶楊氏子。

    年十四得度。

    初聞僧誦華嚴彌勒樓閣入已還閉。

    遂恍如夢覺。

    便得頌靈雲見桃花因緣。

    有萬綠叢中紅一點幾人歡喜幾人愁之句。

    徧叩浙翁琰無際派高原泉淳庵淨妙峰善諸老。

    最後見無準於雪窦。

    準知是法器。

    待之彌峻。

    時或棒喝交下。

    一語不少貸。

    師拟對。

    輙噤不能發。

    繇是知解都喪。

    久之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