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關燈
錯教人。

    恨五更風。

    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直至於今郎當不少。

    今日不着。

    便與伊重打算。

    節候不相饒。

    錯過成疚患。

    成何等疚患。

    隻為鐵老漢。

    口門太寬。

    除非汝等。

    一齊擡舉。

    眉山出來塞卻猶較些子。

     上堂。

    貴買朱砂畫月打牛打車。

    不别憎檻欣籠。

    奈何磨磚作鏡。

    争得凫胫。

    天然不長。

    截鶴續之。

    則疾召大衆雲。

    且道阿膩咤峰。

    今日有幾人作舞。

     上堂。

    天可載地可覆。

    山可浪水可烈。

    日可冷月可熱。

    惟有佛法。

    不可說。

    設或可說也。

    是扪鐘扪鑰。

     上堂。

    年來不欲施慧智。

    豎個空拳也勞力。

    朝粥午飯信口餐。

    早眠晏起沒瞌睡。

    雲水諸方去。

    去來西來大意。

    誰相憶啟我毗尼。

    兩片皮開口。

    令人成笑具。

     上堂。

    世界恁麼闊。

    為甚鐘聲。

    披七條三三五五七七八八鳥。

    豈是鸾鹿焉為馬。

    白雪陽春為誰歌。

    無端畫地之乎也。

    喝一喝雲。

    東桃西李柳花楊花。

     文縣令請上堂。

    擊禅床三下雲。

    起去。

    拂一拂曰。

    伺候着。

    良久曰。

    隙晷偷光杖兔角。

    星芒射眼拂龜毛。

    不是山僧行。

    正令昆侖叫屈舜若逃。

    喝一喝曰。

    畫公打口鼓。

    喝退堂聲下座。

     上堂。

    天一半。

    地一半。

    蘇州有。

    常州有。

    打破蔡州城。

    踢倒黃旛綽。

    不笑牛首伏羲。

    則罵孔明。

    諸葛惡惡。

    四時無春夏。

    一雨便秋冬。

     上堂天之高也奚足高。

    地之厚也奚足厚。

    海之深也奚足深。

    空之大也奚足大。

    惟有拄杖子頭頭越格。

    卓一卓曰。

    今日郎向二施主有齋。

     解夏上堂。

    今歲結衆一夏。

    大似三人證龜成鼈。

    且道。

    是何三人。

    莫是總府袁寶善麼。

    莫是副戎王一喝麼。

    莫是善士傅性一麼。

    莫是月維二知事麼。

    如明鏡當台。

    瞞諸人一點不得。

    還見麼。

    主山高案山低。

    左青龍右白虎。

    年年三百六。

    月月二十五。

    逆數順數。

    數到牛首山雲岩寺大殿裡。

    恰似佛幻三月前。

    鞔底鹿皮鼓。

     上堂。

    迦文如來。

    未能鄭重口角。

    四十九年抛沙撒土。

    曆代祖師。

    未能鄭重口角。

    牽藤引蔓。

    公案不獨。

    千七百則之多。

    天下大和尚。

    未能鄭重口角。

    施伎倆使機關。

    恰似把火燒空。

    猕猿弄月。

    且道。

    即今人天座上。

    又作麼生。

    良久曰。

    喜得老僧無口。

     師六十歲。

    衆請升座。

    甲子三百六。

    看看今日足過此。

    更如何滿散。

    清齋粥前三三。

    後三三。

    豐幹子歸去來。

    作接引勢下座。

     問僧昔日潤侍者。

    今朝松西堂。

    侍者西堂。

    相去多少。

    雲鐵腳波斯三隻眼。

    銅頭羅剎一根須。

    師曰。

    如何是侍者事。

    曰與和尚過杯茶來。

    師曰。

    如何是西堂事。

    曰大衆不得亂語。

    師曰。

    着。

     眉山三山。

    侍師山行。

    次師指二鵲巢曰。

    且道子在那一窠。

    三山曰。

    放過某甲罷。

    眉山曰。

    者邊放過。

    那邊放不過。

    三曰。

    請道看。

    眉曰。

    兒孫得力祖父不知。

    師曰。

    恁麼又争得。

    眉曰。

    婆心太切。

    師曰。

    我也未卵。

    三作抱勢。

    眉曰。

    且莫僥幸。

    師歸方丈。

     師在聚。

    雲作參頭。

    告香請普說。

    師插香依式請問因緣。

    雲曰。

    還知落處也未。

    師曰。

    野火泛鐵船。

    雲歸方丈。

    謂書記曰。

    即此一語。

    徑山血脈。

    猶在雲。

     示衆曰。

    識得兵中意快活過一世。

    那裡是他快活處。

    衆下語不契。

    持以問師。

    師曰。

    殺人不眨眼。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人遠話近。

    又問。

    達磨面壁意旨如何。

    師曰。

    他是異鄉人。

     問如何是玄旨。

    師曰。

    葫蘆葫蘆。

     問如何是正法眼。

    師曰。

    烏龜開夜市。

     問一切智通無障礙時如何。

    師曰。

    船子和尚泛華亭。

     師主法三十二年。

    十坐道場。

    自親炙嗣法外。

    公侯籓郡文武士夫。

    登其門者。

    不啻百十餘人。

    凡演化之地。

    屢有異迹。

    四方之供者。

    傾倉倒廪。

    似非人力所能至。

    於劻扶祖道。

    荷負大法。

    提挈正宗。

    酷類洞山。

    文履踐明驗。

    氷操玉潔。

    宛如積翠。

    南英邵武。

    故出其門者。

    英逸高遠。

    司理陳蝶。

    庵曰。

    奇表雖同滿月慈心。

    不比死灰。

    蓋師不愧古人矣。

    先是師童子時相者言。

    師掌中有龍鳳蓮華麟魚鳥獸。

    文雲。

    是帶果行因。

    淨土俨然在握。

    當時名德。

    鹹以法身大士無量壽如來之化迹。

    往往見。

    師於假寐中。

    或於升堂說法中。

    突然自謂曰。

    豐幹子歸去來。

    一談一笑間。

    不覺露出風采。

    康熙戊申秋八月二十一日。

    偶示微疾。

    凡來問安者。

    或談六波羅蜜。

    而尚精進。

    或以遊戲。

    而豎指掌危坐經行。

    了無病意。

    至九月二十一日。

    遺偈别諸檀越事畢。

    索浴整衣。

    命衆雲集乃曰。

    日前諸事分。

    示明白大衆。

    勤理佛事。

    謹守遺規。

    即是報德。

    便取涅盤。

    門人請留遺語。

    師張目。

    索筆大書曰。

    盡力難說出驢年想不來信。

    口道個偈。

    非是強安排。

    豐幹子觀自在歸去來。

    吽吽隻當打個瞌睡呵呵。

    乃顧首座曰。

    我去即來。

    瞑目而逝。

    師壽六十有六。

    臘五十。

    阇維得黃金鎖子數莖。

    須發化為琉璃。

    雙目變為青白色。

    齒骨不壞。

    五色舍利無數。

    嗣法門人。

    三山來。

    遵遺命。

    迎師靈骨。

    一半建塔高峰。

    餘皆塔於寺西白鹿洞之旁。

    正錄外着有藥病随宜慶忠等集。

    傳於叢林。

     續燈正統卷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