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中畫一畫。
又拂去。
真再畫一圓相。
師于圓相中畫十字。
又拂去。
真複畫如前。
師于十字隅作卍字。
又拂去。
真大笑曰。
參學悟者。
世豈無之。
能明大機用。
甯複幾人。
遂授記莂。
命往朔方。
道當大行。
先是。
師嘗於定中。
見一山秀麗。
重樓傑閣。
金碧絢爛。
諸菩薩行道其中。
有招師者曰。
此秘魔岩也。
爾修道其中。
何遽忘之。
後師遊台山。
道逢蓬首女子。
身被五彩弊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後。
師問何之。
答曰。
入山。
師曰。
入山何為。
答曰。
一切不為。
言訖而沒。
叩同行者。
皆不見。
知為文殊化身也。
師因就山。
建靈鹫庵。
以待方來。
僧俗聞風趨赴。
嘗至萬指。
至正戊子冬。
召入内廷。
值大雪。
夜有紅光。
自師室中。
直透霄漢。
上驚歎。
賜金襕伽黎。
明年。
禱雨輙應。
敕賜寂照圓明大禅師号。
诏住海印寺。
洪武初。
诏師至京住天界。
問法稱旨。
辛亥。
設普濟會於锺山。
命師莅其事。
賜伊蒲馔。
上親幸臨。
禦翰賜詩。
壬子六月。
沐浴更衣。
集衆言别。
弟子請偈。
師曰。
三藏十二部。
尚為故紙。
吾言何為。
端坐遂瞑目。
世壽六十五。
僧臘五十九。
茶毗。
舍利成五色。
齒牙皆不壞。
慈化瓊禅師法嗣 汝州香嚴無聞思聰禅師 香山人。
初參獨峰。
令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
同雲峰月山等六人。
立盟互相究竟。
次見淮西無能教。
教示無字話令參。
一日。
晤同參敬上座。
敬問。
你六七年來。
有甚見處。
師曰。
每日隻是目前無一物。
敬曰。
你者一絡索。
從甚處來。
師罔然。
乃問。
畢竟明此大事。
應作麼生。
敬曰。
不見道。
要知端的意。
北鬥而南看。
說了便去。
師被一拶。
直得不知行坐者七日。
偶到淨頭寮。
疑情不解。
食頃乃覺。
胸次輕清。
目前人物。
一切不見。
直是通身汗流。
遂見敬。
敬舉扇曰。
速道速道。
師遽曰。
舉起分明也妙哉。
清風匝匝透人懷。
個中消息無多子。
直得通身歡喜來。
自此下語作頌。
都無滞礙。
及至向上一路。
又不得灑落。
乃入香嚴山過夏。
複谒無方普。
普問。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師曰。
鼻豎眼橫。
普曰。
者是學得底。
師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普曰。
不問者個。
如何是你父母未生前面目師。
豎起拳曰。
看。
普曰。
好與三十拄杖。
師拂袖便出。
适值鐵山從高麗回至石霜。
師往見。
山問。
仙府何處。
師曰。
汝州。
山曰。
風穴面目如何。
師将二十年工夫。
通說一遍。
山把定咽喉問。
如何是無字。
師曰。
近從潭州來。
不得湖北信。
山曰。
未在更道。
師曰。
和尚幾時離高麗。
山曰。
未在更道。
師喝一喝。
拂袖便出。
山曰。
者兄弟都好。
隻一件大病。
道我發明了。
師聞而感激。
複入光州山中十七年。
方得穎脫。
嘗示衆曰。
法無定相。
遇緣即宗。
秉金剛劍。
吞栗棘蓬。
截斷衲僧舌頭。
坐卻毗盧頂[甯*頁]。
拈一莖草。
作丈六金身。
将丈六金身。
作一莖草。
直教寸絲不挂。
月冷秋空。
寒灰發焰。
到者裡。
喚作佛法。
入地獄如箭射。
不喚作佛法。
入地獄如箭射。
諸仁者。
畢竟作麼生會。
不見船子道。
藏身處沒蹤迹。
沒蹤迹處莫藏身。
雖然恁麼。
正眼觀來。
盡是閑家具。
衲僧分上。
料掉沒交涉。
常州府宜興玉峰寂照無極導禅師 吳興趙氏子。
生時白光盈室者三夕。
值元兵下江南。
母計氏。
為遊兵俘去。
師長以求母。
持大士名。
至切徧尋十餘年。
得之河間。
於是。
偕禮普陀。
從鐵山瓊落發。
次谒及庵信于道場。
無隐元于淨慈。
因泛湖聞漁歌。
脫然有省。
呈元。
元曰。
此間無你栖泊處。
師拂衣去。
尋築庵弁山之陽。
母終。
葬畢。
一夕空中有白衣人。
語曰。
緣在宜興。
於是。
得玉峰山。
建寂照禅院。
邑人翕然宗之。
至順壬申正月六日。
無疾趺坐而逝。
世壽六十五。
僧臘三十。
阇維。
舍利無數。
分塔於寂照中隐二處。
中隐在邑之東北。
亦師所創也。
大鑒下第二十四世 烏石愚禅師法嗣 江甯府靈谷非幻無涯道永禅師 衢之西安浮石吳氏子。
父夢明果至門誕之。
投烏石傑峰出家。
峰問。
何處來。
師應聲曰。
虛空無向背。
峰指鐘示師。
師信口成頌曰。
百煉爐中滾出來。
虛空元不惹塵埃。
如今挂在人頭上。
觸着洪音徧九垓。
時年始十二。
峰大奇之。
旋為祝發。
居下版。
服勤積久。
疑滞盡釋。
得無礙辯。
峰為印可。
永樂間。
敕住靈谷。
會朝廷建大齋有禮。
官董事甚嚴。
師若不經意者。
左右怪問之。
師曰。
自家有一大事甚緊。
無暇他及。
沐浴更衣。
趺坐書偈曰。
生死悠悠絕世緣。
蒙恩永樂太平年。
者回撒手歸空去。
雪霁雲消月正圓。
投筆而逝。
上聞。
遣中官緻祭。
茶毗。
舍利徧布。
七衆歎未曾有。
溫州府護龍太初啟原禅師 日本國源氏子。
父官方宰。
九歲。
送入建長寺出家。
十八。
請旨南詢。
曆三年抵福州。
時吳元之丙午二月。
進京貢上。
引師見上。
上喜。
敕見季潭泐。
泐指令徧參。
後谒傑峰。
一日峰上堂曰。
雪覆千山。
因甚麼孤峰不白。
師出衆曰。
雷聲隐隐。
雨點全無。
峰曰。
草庵上蓋瑠璃瓦。
石室中藏瑪瑙瓶。
師曰。
大蟲騎卻南山虎。
峰曰。
虎生七子。
阿那個無尾巴。
師曰。
第七個。
峰曰。
且放汝三十棒。
由是許入室。
後辭。
結茅廬阜。
複移石龍。
出世廣度。
遷羅陽三峰。
再遷護龍。
嘗垂三關語。
一曰。
舜若多神。
因甚麼向平地上。
拖泥帶水。
二曰。
金翅鳥王。
劈海取龍吞。
因甚麼被泥鳅吞卻。
三曰。
三世諸佛說不得。
因甚麼狸奴白牯念摩诃。
永樂丁亥三月朔。
集衆說偈曰。
生也鐵面皮。
死也鐵面皮。
一擊百雜碎。
白日繞須彌。
遂坐逝。
塔於南院。
續燈正統卷之八
又拂去。
真再畫一圓相。
師于圓相中畫十字。
又拂去。
真複畫如前。
師于十字隅作卍字。
又拂去。
真大笑曰。
參學悟者。
世豈無之。
能明大機用。
甯複幾人。
遂授記莂。
命往朔方。
道當大行。
先是。
師嘗於定中。
見一山秀麗。
重樓傑閣。
金碧絢爛。
諸菩薩行道其中。
有招師者曰。
此秘魔岩也。
爾修道其中。
何遽忘之。
後師遊台山。
道逢蓬首女子。
身被五彩弊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後。
師問何之。
答曰。
入山。
師曰。
入山何為。
答曰。
一切不為。
言訖而沒。
叩同行者。
皆不見。
知為文殊化身也。
師因就山。
建靈鹫庵。
以待方來。
僧俗聞風趨赴。
嘗至萬指。
至正戊子冬。
召入内廷。
值大雪。
夜有紅光。
自師室中。
直透霄漢。
上驚歎。
賜金襕伽黎。
明年。
禱雨輙應。
敕賜寂照圓明大禅師号。
诏住海印寺。
洪武初。
诏師至京住天界。
問法稱旨。
辛亥。
設普濟會於锺山。
命師莅其事。
賜伊蒲馔。
上親幸臨。
禦翰賜詩。
壬子六月。
沐浴更衣。
集衆言别。
弟子請偈。
師曰。
三藏十二部。
尚為故紙。
吾言何為。
端坐遂瞑目。
世壽六十五。
僧臘五十九。
茶毗。
舍利成五色。
齒牙皆不壞。
慈化瓊禅師法嗣 汝州香嚴無聞思聰禅師 香山人。
初參獨峰。
令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
同雲峰月山等六人。
立盟互相究竟。
次見淮西無能教。
教示無字話令參。
一日。
晤同參敬上座。
敬問。
你六七年來。
有甚見處。
師曰。
每日隻是目前無一物。
敬曰。
你者一絡索。
從甚處來。
師罔然。
乃問。
畢竟明此大事。
應作麼生。
敬曰。
不見道。
要知端的意。
北鬥而南看。
說了便去。
師被一拶。
直得不知行坐者七日。
偶到淨頭寮。
疑情不解。
食頃乃覺。
胸次輕清。
目前人物。
一切不見。
直是通身汗流。
遂見敬。
敬舉扇曰。
速道速道。
師遽曰。
舉起分明也妙哉。
清風匝匝透人懷。
個中消息無多子。
直得通身歡喜來。
自此下語作頌。
都無滞礙。
及至向上一路。
又不得灑落。
乃入香嚴山過夏。
複谒無方普。
普問。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師曰。
鼻豎眼橫。
普曰。
者是學得底。
師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普曰。
不問者個。
如何是你父母未生前面目師。
豎起拳曰。
看。
普曰。
好與三十拄杖。
師拂袖便出。
适值鐵山從高麗回至石霜。
師往見。
山問。
仙府何處。
師曰。
汝州。
山曰。
風穴面目如何。
師将二十年工夫。
通說一遍。
山把定咽喉問。
如何是無字。
師曰。
近從潭州來。
不得湖北信。
山曰。
未在更道。
師曰。
和尚幾時離高麗。
山曰。
未在更道。
師喝一喝。
拂袖便出。
山曰。
者兄弟都好。
隻一件大病。
道我發明了。
師聞而感激。
複入光州山中十七年。
方得穎脫。
嘗示衆曰。
法無定相。
遇緣即宗。
秉金剛劍。
吞栗棘蓬。
截斷衲僧舌頭。
坐卻毗盧頂[甯*頁]。
拈一莖草。
作丈六金身。
将丈六金身。
作一莖草。
直教寸絲不挂。
月冷秋空。
寒灰發焰。
到者裡。
喚作佛法。
入地獄如箭射。
不喚作佛法。
入地獄如箭射。
諸仁者。
畢竟作麼生會。
不見船子道。
藏身處沒蹤迹。
沒蹤迹處莫藏身。
雖然恁麼。
正眼觀來。
盡是閑家具。
衲僧分上。
料掉沒交涉。
常州府宜興玉峰寂照無極導禅師 吳興趙氏子。
生時白光盈室者三夕。
值元兵下江南。
母計氏。
為遊兵俘去。
師長以求母。
持大士名。
至切徧尋十餘年。
得之河間。
於是。
偕禮普陀。
從鐵山瓊落發。
次谒及庵信于道場。
無隐元于淨慈。
因泛湖聞漁歌。
脫然有省。
呈元。
元曰。
此間無你栖泊處。
師拂衣去。
尋築庵弁山之陽。
母終。
葬畢。
一夕空中有白衣人。
語曰。
緣在宜興。
於是。
得玉峰山。
建寂照禅院。
邑人翕然宗之。
至順壬申正月六日。
無疾趺坐而逝。
世壽六十五。
僧臘三十。
阇維。
舍利無數。
分塔於寂照中隐二處。
中隐在邑之東北。
亦師所創也。
大鑒下第二十四世 烏石愚禅師法嗣 江甯府靈谷非幻無涯道永禅師 衢之西安浮石吳氏子。
父夢明果至門誕之。
投烏石傑峰出家。
峰問。
何處來。
師應聲曰。
虛空無向背。
峰指鐘示師。
師信口成頌曰。
百煉爐中滾出來。
虛空元不惹塵埃。
如今挂在人頭上。
觸着洪音徧九垓。
時年始十二。
峰大奇之。
旋為祝發。
居下版。
服勤積久。
疑滞盡釋。
得無礙辯。
峰為印可。
永樂間。
敕住靈谷。
會朝廷建大齋有禮。
官董事甚嚴。
師若不經意者。
左右怪問之。
師曰。
自家有一大事甚緊。
無暇他及。
沐浴更衣。
趺坐書偈曰。
生死悠悠絕世緣。
蒙恩永樂太平年。
者回撒手歸空去。
雪霁雲消月正圓。
投筆而逝。
上聞。
遣中官緻祭。
茶毗。
舍利徧布。
七衆歎未曾有。
溫州府護龍太初啟原禅師 日本國源氏子。
父官方宰。
九歲。
送入建長寺出家。
十八。
請旨南詢。
曆三年抵福州。
時吳元之丙午二月。
進京貢上。
引師見上。
上喜。
敕見季潭泐。
泐指令徧參。
後谒傑峰。
一日峰上堂曰。
雪覆千山。
因甚麼孤峰不白。
師出衆曰。
雷聲隐隐。
雨點全無。
峰曰。
草庵上蓋瑠璃瓦。
石室中藏瑪瑙瓶。
師曰。
大蟲騎卻南山虎。
峰曰。
虎生七子。
阿那個無尾巴。
師曰。
第七個。
峰曰。
且放汝三十棒。
由是許入室。
後辭。
結茅廬阜。
複移石龍。
出世廣度。
遷羅陽三峰。
再遷護龍。
嘗垂三關語。
一曰。
舜若多神。
因甚麼向平地上。
拖泥帶水。
二曰。
金翅鳥王。
劈海取龍吞。
因甚麼被泥鳅吞卻。
三曰。
三世諸佛說不得。
因甚麼狸奴白牯念摩诃。
永樂丁亥三月朔。
集衆說偈曰。
生也鐵面皮。
死也鐵面皮。
一擊百雜碎。
白日繞須彌。
遂坐逝。
塔於南院。
續燈正統卷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