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一句。
截斷根源。
把住放行。
全機曆落。
坐斷千聖頂[甯*頁]。
鑿開衲僧眼睛。
疾焰過風。
奔流度刃。
直得妙峰[跳-兆+孛]跳。
慧海波騰。
正當恁麼時。
且道。
開堂祝聖一句。
作麼生道。
擊拂子曰。
龍袖拂開全體現。
象王行處絕孤蹤。
小參。
金剛正印。
率土鹹歸。
佛祖鉗錘。
人天罔措。
階梯不立。
知解不存。
德山棒。
通上徹下。
臨濟喝。
絕後光前。
一明一切明。
一用一切用。
大丈夫。
秉吹毛劍。
懸肘後符。
雙放雙收。
全殺全活。
拈拄杖曰。
鶴有九臯才翥翼。
馬無千裡謾追風。
佛誕上堂。
毗藍園降生。
八十種随好。
行作象王行。
吼作獅子吼。
拈拄杖曰。
雲門大師來也。
複卓一卓曰。
阿爺阿爺。
上堂。
舉三聖問雪峰。
透網金鱗。
以何為食。
峰曰。
待汝出網來。
即向汝道。
聖曰。
千五百人善知識。
話頭也不識。
峰曰。
老僧住持事繁。
師曰。
三聖大似毒龍攪海。
白浪滔天。
若不是雪峰慣入洪波。
争得骊珠在握。
擊拂子下座。
謝殿主上堂。
如何是佛殿裡底。
悉哩蘇盧。
蘇盧悉哩。
江國春風吹不起。
鹧鸪啼在深華裡。
擊拂子。
舉臨濟無位真人是甚麼乾屎橛話。
頌曰。
無位真人乾屎橛。
臨濟未是白拈賊。
千古長如白練飛。
一條界破青山色。
舉牛過窗棂話。
頌曰。
浪靜風恬意轉殊。
滿天星鬥月輪孤。
時人休戀一泓水。
來上扁舟泛五湖。
舉香嚴上樹話。
頌曰。
上樹未上樹。
鐵蛇橫古路。
觌面笑呵呵。
苦瓠連根苦。
居三載。
謝歸天寶。
以嗣法善俦主寺事。
至元庚辰八月。
示微疾。
作手書。
邀諸所與遊者入山。
如期畢至。
求法施者。
随其所欲。
了無倦色。
正午沐浴端坐。
書偈曰。
本無來去。
一句全提。
紅霞穿碧落。
白日繞須彌。
擲筆而逝。
壽六十三。
臘四十五。
全身塔於瑞雲院。
普明寬禅師法嗣 常州府宜興龍池一源永甯禅師 别号虛幻子。
淮東通州朱氏子。
世宦族。
九歲。
師淵模於廣慧寺。
寺故淮海肇說法處。
前一夕。
寺衆夢迎肇。
次日師至。
識者異之。
十二歲剃發。
尋受具戒。
參中峰海於蘇之萬壽。
入穹窿。
谒克翁紹。
紹俾掌藏。
時年始十九。
偕明極昹於焦子山。
習定五年。
極曰。
藏主所詣如此。
宜亟往見人。
於是至淮西太湖。
谒無用寬。
方入門。
用厲聲叱之。
師作禮門外。
久之。
乃許入見。
問。
何處人。
師曰。
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師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用便喝出。
師退徹夜不寐。
一日聞用舉雲門須彌山話。
聲未絕。
忽有省。
急趨前。
用便打曰。
趙州無字作麼生。
師遽曰。
趙州狗子無佛性。
萬象森羅齊乞命。
無底籃兒盛死蛇。
多添少減無虛剩。
用嗒然。
繇是。
執侍左右者三年。
用始以斷崖義所贊己像。
親署書授師曰。
汝緣在南。
師遂受命南還。
時虛谷陵。
元叟端。
濑翁慶。
幻住本。
皆各據名山。
師皆叩擊。
無不吻合。
延佑庚申。
住廣德大洞。
洞左有實相寺。
馬祖弟子澄公道場。
師為起廢。
時有宿衲。
無一全者。
遁迹石溪。
溪與洞相望。
人謂廣德二甘露門雲。
至治癸亥。
宜興龍池疏請師。
師欣然赴之。
命曰禹門。
居久。
複至絕巘築室。
足不越限者三年。
帝師降号弘教普濟禅師。
泰定乙醜。
遷九裡寺。
至順庚午。
再遷李山。
元統甲戌。
主常之天甯。
萬壽八年。
複錫号本覺妙明真淨。
至正壬午。
歸龍池。
尋召入京。
宣命龍光殿升座說法。
上悅。
賜金襕法衣。
加号佛心了悟。
庚子出領善權。
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囑弟子。
裁紙制内外衣。
且曰。
吾将逝矣。
索筆書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阙。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飛雪。
書畢。
吉祥而逝。
先一月。
池水忽竭。
及師順寂。
噴湧異常時。
茶毗。
現五色光。
牙齒舌輪皆不壞。
設利無數。
門人分餘骨。
與不壞者。
就龍池太平齊山紫雲麻蕻五所。
建塔藏焉。
世壽七十八。
僧臘六十五。
天甯教禅師法嗣 杭州府妙果竺源水盛禅師 别号無住翁。
饒州樂平範氏子。
十七。
依羅山常出家。
尋谒月庭於蔣山。
時孤舟居第一座。
諄諄誨師不置。
師每自奮。
且發願曰。
吾此生不作佛。
當入無間獄。
過匡廬。
止東林。
一日夜半。
不覺如出荊棘林。
洎歸羅山。
默舉公案。
如鏡照鏡。
師自以為開悟。
及掌藏鑰東林。
閱妙喜語。
有明心見性非桑門事。
則又複緻疑。
不能自釋。
越五載。
重會孤舟於蔣山。
其後谒無能。
始得脫盡玄妙知解。
回觀從前所悟。
宛如一夢。
能撫之曰。
子後當大弘吾宗也。
於是。
東遊至薦福。
分座說法。
久之。
居南巢。
天曆己巳。
出世西湖之妙果寺。
示衆。
凡學道人。
當洞明諸佛心宗。
行解相應。
歲久月深。
具大無畏。
如透水月華。
萬浪千波。
觸之不散。
方始不被生死陰魔所惑。
未幾。
複還南巢。
至正丁亥。
戒饬徒衆。
且曰。
世尊有言。
我今背痛。
将入涅盤。
吾其時矣。
侍僧捧紙求偈。
師揮叱曰。
何以偈為。
端坐而逝。
世壽七十三。
僧臘五十三。
澱山異禅師法嗣 袁州府慈化鐵山瓊禅師 十八歲出家。
首參雪岩。
一日偶頭痛。
欲煎藥手提瓶子。
遇覺赤鼻曰。
你須是那咤太子。
析骨還父。
析肉還母。
然後為父母說法始得。
師有省。
乃述偈曰。
一莖草上現瓊樓。
識破古今閑話頭。
拈起集雲峰頂月。
人前抛作百花球。
無何。
岩示寂。
往谒東岩。
岩問。
心不是佛。
智不是道。
上座作麼生會。
師曰。
抱贓叫屈。
岩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是甚麼。
師曰。
眉間迸出遼天鹘。
複谒蒙山。
屢入室呈解。
山但曰。
隻是欠在。
一日忽觸着欠字。
身心豁然。
徹骨徹髓。
乃跳下禅
截斷根源。
把住放行。
全機曆落。
坐斷千聖頂[甯*頁]。
鑿開衲僧眼睛。
疾焰過風。
奔流度刃。
直得妙峰[跳-兆+孛]跳。
慧海波騰。
正當恁麼時。
且道。
開堂祝聖一句。
作麼生道。
擊拂子曰。
龍袖拂開全體現。
象王行處絕孤蹤。
小參。
金剛正印。
率土鹹歸。
佛祖鉗錘。
人天罔措。
階梯不立。
知解不存。
德山棒。
通上徹下。
臨濟喝。
絕後光前。
一明一切明。
一用一切用。
大丈夫。
秉吹毛劍。
懸肘後符。
雙放雙收。
全殺全活。
拈拄杖曰。
鶴有九臯才翥翼。
馬無千裡謾追風。
佛誕上堂。
毗藍園降生。
八十種随好。
行作象王行。
吼作獅子吼。
拈拄杖曰。
雲門大師來也。
複卓一卓曰。
阿爺阿爺。
上堂。
舉三聖問雪峰。
透網金鱗。
以何為食。
峰曰。
待汝出網來。
即向汝道。
聖曰。
千五百人善知識。
話頭也不識。
峰曰。
老僧住持事繁。
師曰。
三聖大似毒龍攪海。
白浪滔天。
若不是雪峰慣入洪波。
争得骊珠在握。
擊拂子下座。
謝殿主上堂。
如何是佛殿裡底。
悉哩蘇盧。
蘇盧悉哩。
江國春風吹不起。
鹧鸪啼在深華裡。
擊拂子。
舉臨濟無位真人是甚麼乾屎橛話。
頌曰。
無位真人乾屎橛。
臨濟未是白拈賊。
千古長如白練飛。
一條界破青山色。
舉牛過窗棂話。
頌曰。
浪靜風恬意轉殊。
滿天星鬥月輪孤。
時人休戀一泓水。
來上扁舟泛五湖。
舉香嚴上樹話。
頌曰。
上樹未上樹。
鐵蛇橫古路。
觌面笑呵呵。
苦瓠連根苦。
居三載。
謝歸天寶。
以嗣法善俦主寺事。
至元庚辰八月。
示微疾。
作手書。
邀諸所與遊者入山。
如期畢至。
求法施者。
随其所欲。
了無倦色。
正午沐浴端坐。
書偈曰。
本無來去。
一句全提。
紅霞穿碧落。
白日繞須彌。
擲筆而逝。
壽六十三。
臘四十五。
全身塔於瑞雲院。
普明寬禅師法嗣 常州府宜興龍池一源永甯禅師 别号虛幻子。
淮東通州朱氏子。
世宦族。
九歲。
師淵模於廣慧寺。
寺故淮海肇說法處。
前一夕。
寺衆夢迎肇。
次日師至。
識者異之。
十二歲剃發。
尋受具戒。
參中峰海於蘇之萬壽。
入穹窿。
谒克翁紹。
紹俾掌藏。
時年始十九。
偕明極昹於焦子山。
習定五年。
極曰。
藏主所詣如此。
宜亟往見人。
於是至淮西太湖。
谒無用寬。
方入門。
用厲聲叱之。
師作禮門外。
久之。
乃許入見。
問。
何處人。
師曰。
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師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用便喝出。
師退徹夜不寐。
一日聞用舉雲門須彌山話。
聲未絕。
忽有省。
急趨前。
用便打曰。
趙州無字作麼生。
師遽曰。
趙州狗子無佛性。
萬象森羅齊乞命。
無底籃兒盛死蛇。
多添少減無虛剩。
用嗒然。
繇是。
執侍左右者三年。
用始以斷崖義所贊己像。
親署書授師曰。
汝緣在南。
師遂受命南還。
時虛谷陵。
元叟端。
濑翁慶。
幻住本。
皆各據名山。
師皆叩擊。
無不吻合。
延佑庚申。
住廣德大洞。
洞左有實相寺。
馬祖弟子澄公道場。
師為起廢。
時有宿衲。
無一全者。
遁迹石溪。
溪與洞相望。
人謂廣德二甘露門雲。
至治癸亥。
宜興龍池疏請師。
師欣然赴之。
命曰禹門。
居久。
複至絕巘築室。
足不越限者三年。
帝師降号弘教普濟禅師。
泰定乙醜。
遷九裡寺。
至順庚午。
再遷李山。
元統甲戌。
主常之天甯。
萬壽八年。
複錫号本覺妙明真淨。
至正壬午。
歸龍池。
尋召入京。
宣命龍光殿升座說法。
上悅。
賜金襕法衣。
加号佛心了悟。
庚子出領善權。
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囑弟子。
裁紙制内外衣。
且曰。
吾将逝矣。
索筆書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阙。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飛雪。
書畢。
吉祥而逝。
先一月。
池水忽竭。
及師順寂。
噴湧異常時。
茶毗。
現五色光。
牙齒舌輪皆不壞。
設利無數。
門人分餘骨。
與不壞者。
就龍池太平齊山紫雲麻蕻五所。
建塔藏焉。
世壽七十八。
僧臘六十五。
天甯教禅師法嗣 杭州府妙果竺源水盛禅師 别号無住翁。
饒州樂平範氏子。
十七。
依羅山常出家。
尋谒月庭於蔣山。
時孤舟居第一座。
諄諄誨師不置。
師每自奮。
且發願曰。
吾此生不作佛。
當入無間獄。
過匡廬。
止東林。
一日夜半。
不覺如出荊棘林。
洎歸羅山。
默舉公案。
如鏡照鏡。
師自以為開悟。
及掌藏鑰東林。
閱妙喜語。
有明心見性非桑門事。
則又複緻疑。
不能自釋。
越五載。
重會孤舟於蔣山。
其後谒無能。
始得脫盡玄妙知解。
回觀從前所悟。
宛如一夢。
能撫之曰。
子後當大弘吾宗也。
於是。
東遊至薦福。
分座說法。
久之。
居南巢。
天曆己巳。
出世西湖之妙果寺。
示衆。
凡學道人。
當洞明諸佛心宗。
行解相應。
歲久月深。
具大無畏。
如透水月華。
萬浪千波。
觸之不散。
方始不被生死陰魔所惑。
未幾。
複還南巢。
至正丁亥。
戒饬徒衆。
且曰。
世尊有言。
我今背痛。
将入涅盤。
吾其時矣。
侍僧捧紙求偈。
師揮叱曰。
何以偈為。
端坐而逝。
世壽七十三。
僧臘五十三。
澱山異禅師法嗣 袁州府慈化鐵山瓊禅師 十八歲出家。
首參雪岩。
一日偶頭痛。
欲煎藥手提瓶子。
遇覺赤鼻曰。
你須是那咤太子。
析骨還父。
析肉還母。
然後為父母說法始得。
師有省。
乃述偈曰。
一莖草上現瓊樓。
識破古今閑話頭。
拈起集雲峰頂月。
人前抛作百花球。
無何。
岩示寂。
往谒東岩。
岩問。
心不是佛。
智不是道。
上座作麼生會。
師曰。
抱贓叫屈。
岩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是甚麼。
師曰。
眉間迸出遼天鹘。
複谒蒙山。
屢入室呈解。
山但曰。
隻是欠在。
一日忽觸着欠字。
身心豁然。
徹骨徹髓。
乃跳下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