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别之所能解。

    當如何湊泊。

    通曰。

    全身入火聚。

    公曰。

    畢竟如何曉會。

    通曰。

    蓦直去。

    公沈吟。

    通曰。

    可更吃茶麼。

    公曰。

    不必。

    通曰。

    何不恁麼會。

    公契旨曰。

    元來太近。

    通曰。

    十萬八千。

    公占偈曰。

    不可思議。

    是大火聚。

    便恁麼去。

    不離當處。

    通曰。

    咦。

    猶有者個在。

    公曰。

    乞師再垂指示。

    通曰。

    便恁麼去。

    铛是鐵鑄。

    公頓首謝之。

     天童交禅師法嗣 甯波府蓬萊圓禅師 住山三十年。

    足不越阃。

    道俗尊仰之。

    師有偈曰。

    新縫紙被烘來暖。

    一覺安眠到五更。

    聞得上方鐘鼓動。

    又添一日在浮生。

     勝因靜禅師法嗣 淮安府萬壽夢庵普信禅師 上堂。

    殘雪既消盡。

    春風日漸多。

    若将時節會。

    佛法又如何。

    且道。

    時節因緣。

    與佛法道理。

    是同是别。

    良久曰。

    無影樹栽人不見。

    開華結果自馨香。

     蘇州府慧日默庵興道禅師 上堂。

    彤雲欲雪未雪。

    暧日似晖不晖。

    寒雀啾啾鬧籬落。

    朔風冽冽舞簾帷。

    要會韶陽親切句。

    今朝觌面為提撕。

    卓拄杖下座。

     廣德州光孝果慜禅師 常德桃源人。

    上堂。

    舉南泉斬貓話。

    乃曰。

    南泉提起下刀誅。

    五臂修羅救得無。

    設使兩堂俱道得。

    也應流血滿街衢。

     雪峰需禅師法嗣 福州府雪峰球堂慧忠禅師 上堂。

    終日忙忙。

    那事無妨。

    作麼生是那事。

    良久曰。

    心不負人。

    面無慚色。

     明招慧禅師法嗣 揚州府石塔宣秘禮禅師 僧問。

    山河大地與自己。

    是同是别。

    師曰。

    長亭涼夜月。

    多為客鋪舒。

    曰謝師答話。

    師曰。

    網大難為鳥。

    綸稠始得魚。

    僧作舞歸衆。

    師曰。

    長江為硯墨。

    頻寫斷交書。

     上堂。

    舉百丈野狐話。

    乃頌曰。

    不是翻濤手。

    徒誇跨海鲸。

    由基方撚镞。

    枝上衆猿驚。

     上堂。

    至座前。

    師搊一僧上法座。

    僧慞惶欲走。

    師遂指座曰。

    者棚子。

    若牽一頭驢上去。

    他亦須就上屙在。

    汝諸人。

    因甚麼卻不肯。

    以拄杖一時趕散。

    顧侍者曰。

    崄。

     祥符立禅師法嗣 長沙府報慈淳禅師 上堂。

    青眸一瞬金色知歸。

    授手而來如王寶劍。

    而今開張門戶。

    各說異端。

    可謂古路坦而荊棘生。

    法眼正而還自翳。

    孤負先聖。

    埋沒己靈。

    且道。

    不埋沒不孤負。

    正法眼藏如何吐露。

    還有吐露得底麼。

    出來吐露看。

    如無。

    擔取詩書歸舊隐。

    野花啼鳥一般春。

     浮山真禅師法嗣 眉州峨嵋靈岩徽禅師 僧問。

    文殊是七佛之師。

    未審誰是文殊之師。

    師曰。

    金沙灘頭馬郎婦。

     淨因成禅師法嗣 台州府瑞岩佛燈如勝禅師 上堂。

    人人忽略釋迦。

    個個平欺達磨。

    及乎問着宗綱。

    束手盡雲放過。

    放過即不無。

    祇如女子出定。

    趙州洗缽盂。

    又作麼生話會。

    鶴有九臯難翥翼。

    馬無千裡謾追風。

     廬州府無為州冶父實際道川禅師 昆山狄氏子。

    初為縣之弓級。

    聞東齋謙首座。

    為道俗演法。

    往從之。

    習坐不倦。

    一日因不職遭笞。

    忽於杖下大悟。

    遂辭職依謙。

    謙名以道川。

    且曰。

    汝舊呼狄三。

    今名道川。

    川即三耳。

    汝能豎起脊梁。

    了辦個事。

    其道如川。

    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

    師銘於心。

    建炎初。

    圓頂遊方。

    至天封。

    與語鋒投。

    封稱善。

    歸憩東齋。

    道俗愈敬。

    有以金剛般若經請問者。

    師為頌之。

    今盛行於世。

    隆興改元。

    殿撰鄭喬年漕淮西。

    适冶父虛席。

    迎師開法。

     上堂。

    群陰剝盡一陽生。

    草木園林盡發萌。

    唯有衲僧無底缽。

    依前盛飯又盛羹。

     上堂。

    舉雪峰一日登座。

    拈拄杖東觑曰。

    東邊底。

    又西觑曰。

    西邊底。

    諸人還知麼。

    擲下拄杖曰。

    向者裡會取。

    師曰。

    東邊觑了複西觀。

    拄杖重重話歲寒。

    帶雨一枝華落盡。

    不煩公子倚欄幹。

     大鑒下第十七世 育王裕禅師法嗣 福州府清涼坦禅師 有僧舉大慧竹篦話請益。

    師示以偈曰。

    徑山有個竹篦。

    直下别無道理。

    佛殿廚庫三門。

    穿過衲僧眼耳。

    其僧言下有省。

     杭州府淨慈水庵師一禅師 婺州馬氏子。

    十六披削。

    首參雪峰照。

    照舉藏身無迹話問之。

    師有省。

    呈偈曰。

    藏身無迹更無藏。

    脫體無依便厮當。

    古鏡不勞還自照。

    淡煙和露濕秋光。

    照複質曰。

    畢竟那裡是藏身無迹處。

    師曰嗄。

    照曰。

    無蹤迹處。

    因甚麼莫藏身。

    師曰。

    石虎吞卻木羊兒。

    照深肯之。

    乾道辛卯。

    自寶林遷淨慈。

     住後上堂。

    舉圓悟師翁道。

    參禅參到無參處。

    參到無參始徹頭。

    水庵則不然。

    參禅參到無參處。

    參到無參未徹頭。

    若也欲窮千裡目。

    直須更上一層樓。

     上堂。

    凍雲欲雪未雪。

    普賢象駕峥嵘。

    嶺梅半合半開。

    少室風光漏洩。

    便恁麼去。

    猶是半提。

    作麼生是全提底事。

    無智人前莫說。

    打你頭破額裂。

     上堂。

    舉法眼示衆曰。

    盡十方世界。

    明皎皎地。

    若有一絲頭。

    即是一絲頭。

    師豎起拂子曰。

    還見麼。

    穿過髑髅猶未覺。

    法燈曰。

    盡十方世界。

    自然明皎皎地。

    若有一絲頭。

    不是一絲頭。

    師曰。

    夜來月色十分好。

    今日秋山無限情。

     上堂。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古人恁麼說話。

    大似預搔待癢。

    若教渠踏着衲僧關棙。

    管取别有生涯。

    喝一喝。

    卓拄杖下座。

     淳熙戊戌。

    退淨慈。

    有偈曰。

    六年灑掃皇都寺。

    瓦礫翻成釋梵宮。

    今日功成歸去也。

    杖頭八面起清風。

    己亥浴佛日。

    入内觀堂。

    投老嘉禾報恩。

    為終焉計。

    未幾示疾。

    作書别郡官。

    端坐而逝。

    茶毗。

    得五色舍利。

    齒拳不壞。

    其辭世偈曰。

    平生要用便用。

    死蛇偏解活弄。

    一拳粉碎虛空。

    佛祖難窺罅縫。

     湖州府安吉州道場無庵法全禅師 姑蘇陳氏子。

    投東齋川落發。

    久依佛智。

    每入室。

    智問狗子無佛性話。

    師罔對。

    一日聞僧舉五祖頌曰。

    趙州露刃劍。

    忽大悟。

    有偈曰。

    鼓吹轟轟袒半肩。

    龍樓香噴益州船。

    有時赤腳弄明月。

    踏破五湖波底天。

     住後上堂。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卓拄杖曰。

    三祖大師。

    變作馬面夜叉。

    向東弗于逮。

    西瞿耶尼。

    南贍部洲。

    北郁單越。

    卻來山僧手裡首身。

    元來隻是一條黑漆拄杖。

    還見麼。

    直饒見得。

    入地獄如箭射。

    卓拄杖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