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續傳燈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年。
今日各與二十拄杖。
何故。
譬如油蠟作燈燭。
不以火點終不明。
示衆。
諸子出息不保入息。
二六時中切莫将身心别處雜用。
饒你掉臂也是祖師西來意。
腳頭尖也踢出一員古佛。
不如無事好。
上堂。
古者道我這裡無法與人。
隻是據欵結案。
彰聖者裡亦無法與人。
亦不據欵結案。
拈柱杖雲。
如何是佛。
赤腳踏蓮花。
如何是佛向上事。
雕梁畫棟。
擲下拄杖便歸方丈。
二月十五日上堂。
擊拂子一下。
彰聖今日将三十年前冷灰中爆出一粒烏豆。
換老胡眼睛去也。
喝一喝雲。
設有一法過於涅盤。
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
上堂。
舉黃龍三關話拈雲。
黃龍老人頭匾。
所以說漳泉福建話逼真。
謾得天下人過。
謾漳泉福建人不過。
上堂。
指左邊者是香爐。
指右邊者是花瓶。
能以一義作無量義。
能以無量義為一義。
陳尊宿織蒲鞋。
鄧師伯打瓦鼓。
上堂。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石脾入水即乾出水即濕。
獨活有風不動無風獨搖。
上堂。
諸上座步步是汝證明處。
須是自肯方可歸家穩坐。
若不然者。
[蟲*巢]蛣腹蟹水母目蝦。
上堂。
五千四十八卷隻作一句道卻。
遂起身雲。
立地待諸人構取。
便下座。
臨終遺偈雲。
八十三年什麼巴鼻。
柏樹成佛虛空落地。
火葬牙齒數珠不壞。
舍利瑩然。
○金華智者雲屋自間禅師 括蒼葉氏。
雪堂行和尚乃師之九世諸父也。
初見荊叟於冷泉。
次見東叟於淨慈。
俾掌記。
撰成道疏雲。
發見精於午夜。
叟易發為泯。
師不覺股粟汗下如撤。
蒙蔀頓見叟垂手處。
自是韬晦大方。
累聘悉皆辭焉。
雖雙林智者兩提鈯斧。
乃為人所強耳。
皇慶壬子十月二十五日與客語笑如常。
時命侍僧取筆。
書偈已遂終。
無方安禅師法嗣 ○枯木榮禅師 贊三祖偈曰。
風恙纏身世莫醫。
家貧遭劫更堪悲。
誰知覓罪了無處。
正是賊歸空屋時。
靈隐大川濟禅師法嗣 ○四明天童石門來禅師 嘗作剪刀頌曰。
渾鋼打就冷光浮。
兩刃交鋒未肯休。
直截當機為人處。
何曾動着一絲頭。
○四明雪窦野翁炳同禅師 越州人。
送僧之華頂見溪西和尚。
偈曰。
高高峰頂屹雲中。
八十溪翁也眼空。
相見莫言行腳事。
累他雙耳又添聾。
徑山偃溪聞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雲峰妙高禅師 福之長溪人也。
家世業儒。
母阮夢池上嬰兒合爪坐蓮華心。
手捧得之覺而生師。
因名夢池。
幼而神彩秀發。
嗜書力學尤耽釋典。
願學出世法。
依吳中雲夢澤公。
繼受具戒。
師銳意在道。
首參癡絕。
次見無準。
準尤器重。
尋之育王見偃溪入室。
掌藏鑰。
一日溪舉譬如牛過窗棂頭角四蹄都過了。
因甚尾巴過不得。
師劃然有省。
即答曰。
鲸吞海水盡。
露出珊瑚枝。
溪雲也隻道得一半。
後出世住南興大蘆。
遷江陰勸忠霅川何山。
蔣山虛席奉朝命居之。
曆十有三載。
衆踰五千指。
德佑改元。
元兵渡江。
軍士有迫師求金者以刃拟師。
師延頸曰。
欲殺即殺。
吾頭非汝??刃石。
辭色了無怖畏。
軍士感動叩首而去。
丞相伯顔見師加敬。
施牛百齋糧五佰。
寺賴以濟。
遷徑山寺。
罹回祿。
草創才什一。
師究心興建。
不十年悉還舊觀。
示衆。
前念是凡後念是聖。
一刀兩段更莫遲回。
是以涅盤會上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言我是千佛一數。
雖然。
若無舉鼎拔山力。
千裡烏骓不易騎。
示衆。
言前辨旨。
句下明宗。
東計山熾然說法。
湛渎水專為流通。
這裡構得未免遞相鈍置。
若是尚存觀聽。
擾擾忽忽。
晨雞暮鐘。
上堂。
聲色為無生之鸩毒。
受想乃至人之坑阱。
者般說話阿誰不知。
然粗餐易飽細嚼難饑。
上堂。
世界未形乾坤泰定。
生佛未具觌體全真。
無端鏡容大士鷹巢躍出擘破面皮。
早是遭人描邈。
那更缺齒老胡不依本分。
遙望東震旦有大乘根器。
迢迢十萬裡來意在攙行奪市。
直得鳳堂鼓響阿閣鐘鳴。
轉喉觸諱插腳無門。
合國難追重遭讦露。
新蔣山迫不得已。
跨他船舷入他界分。
新官不理舊事。
畢竟如何。
拍禅床雲。
戍樓靜貯千峰月。
塞草間鋪萬裡秋。
上堂。
五峰峭峙。
到者須是其人。
一鏡當空。
無物不蒙其照。
祖師基業依然猶在。
衲僧活計何曾變遷。
着手不得處正要提撕。
措足無門時方堪履踐。
直得山雲淡濘澗水潺湲。
一曲無私萬邦樂業。
正恁麼時功歸何所。
車書自古同文軌。
四海如今共一家。
至元戊子春僧錄楊辇真加奉旨集江南教禅諸德朝觐論道。
上問禅以何為宗。
師進前奏雲。
禅也者淨智妙圓體本空寂。
非見聞覺知之所可知。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上又雲禅之宗裔可曆說。
師雲。
禅之宗裔始於釋迦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起一枝金色波羅花普示大衆。
惟迦葉微笑。
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分付迦葉。
由此代相授受而至菩提達磨。
達磨望此東震旦國有大乘根器航海而來。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是為禅宗也。
上嘉之。
師因從容奏雲。
禅與教本一體也。
譬如百千異流同歸於海而無異味。
又如陛下坐鎮山河天下一統四夷百蠻随方而至。
必從順承門外而入。
到得黃金殿上親睹金面皮。
方可謂之到家。
若是教家隻依着文字語言不達玄旨。
猶是順承門外人。
若是禅家雖坐破六七個蒲團未得證悟亦是順承門外人。
謂之到家俱來也是。
則習教者必須達玄旨。
習禅者必須悟自心。
如臣等今日親登黃金殿上睹金面皮一番。
方可稱到家人也。
上喜賜食而退陛辭南歸。
示衆雲。
我本深藏岩窦隐遁過時。
不謂日照天臨難逃至化。
又雲。
衲被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
山中複災。
師謂衆曰。
吾負此山債耳。
遂竭力再營建。
彙殿坡為池他屋。
以次而成。
癸巳六月十七日書偈而逝。
壽七十五。
臘五十九。
葬寺之西麓。
○湖州何山鐵鏡至明禅師 福唐長溪黃氏子,首谒蓂叟堯于嘉禾天甯,雖蒙其策勵未大省發。
後依偃溪於淨慈,俾侍左右,朝參暮叩,獲臻智證。
訪清溪沅於虎丘,命司藏典;登雙徑藏叟,複俾掌藏。
至元辛巳何山虛席,請師補處,移住四明大梅。
大德庚子,何山耆舊合辭上行宣政院,延緻再住。
上堂:“原野秋陰,寒螀悉吟。
楓林落葉,片片赤心。
達磨頂門無骨,兒孫海底摸針。
忽然摸着時如何?誰道龍王宮殿深!” 上堂:“達磨不來東土,官路少人行。
二祖不往西天,私酒多人吃。
何山門前一條大路?南來北往知是幾多!隻是中間一塊石頭未曾有人踏着,衆中還有踏着者麼?” 擲下拄杖,雲:“看腳下!” 上堂:“今朝八月二十五,記得洞山離查渡。
落在雲門網子中,有屈至今無雪處。
” 豎拂子:“雲門大師來也,合吃何山手中棒,且道過在什麼處?” …… “不合鼓弄人家男女。
” 上堂:“着意馳求驢年見面,盡情放下瞥爾現前。
香嚴聞擊竹聲徹見本來面目即不問,且道恁麼熱向甚處回避?” …… “歸堂吃茶去。
” 延佑乙卯十一月初五日,呼其徒囑以後事。
索紙大書曰:“絕羅籠,沒回互。
大海波澄,虛空獨露。
”放筆翛然而逝,壽八十六。
○四明天童止泓鑒禅師 初住信州真如。
上堂:“諸佛不能真實,說法度群生,菩薩有智慧見,性不分明。
白雲無心意,灑為世間雨。
大地不含情,能長諸草木。
古德與麼提唱,於四谛法中,開鑿人天,不妨善巧。
若據衲僧分上,何止白雲萬裡!” 上堂拈拄杖雲:“一有多種,二無兩般。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拄杖子聞與麼道。
不覺忻忻笑雲:“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
”擲拄杖下座。
淨慈介石朋禅師法嗣 ○杭州靈隐悅堂祖誾禅師 南康周氏子,依同郡嘉瑞寺出家,禮偃上人為師剃落。
一日閱《華嚴經》至“惟一堅密身,一切塵中現”有省,即往見别山智於蔣山。
山問:“近離何處?” 師雲:“江西。
” 山雲:“馬大師安樂否?” 師叉手進前,雲:“起動和尚。
” 未幾,至杭見斷橋倫於淨慈。
橋問:“臨濟三遭黃檗痛棒是否?” 師雲:“是。
” 橋雲:“因甚大愚肋下築三拳?” 師雲:“得人一牛,還人一馬。
” 橋颔之。
橋逝,栢山介石來補處。
一日室中舉“柏樹子”話,師拟議,石抗聲雲:“何不道黃鶴樓前鹦鹉洲!” 師於言下頓悟,即令侍香。
久之歸廬山。
東岩日住圓通,延師分座;九江守錢真孫聘師出世西林;至元二十五年遷開先;繼升東林;元貞初(大元成宗年号)奉诏赴阙,入對稱旨,賜玺書,号“通慧禅師”,金襕法衣;大德九年升住靈隐。
嘗勘一僧雲:“微塵諸佛在你舌上,三藏聖教在你腳底,何不瞥地?” 僧罔措, 師便喝。
又勘一僧,雲:“釋迦彌勒是他奴,他是阿誰?” 僧拟對,師便打。
一僧新到,師問:“何處來?” 僧雲:“閩中。
” 師雲:“彼處佛法如何住持?” 僧雲:“饑即吃飯,困即打眠。
” 師雲:“錯!” 僧雲:“未審和尚此間如何住持?” 師拂袖歸方丈, 僧休去。
居四歲而寂,訣衆偈曰:“緣會而來緣散而去,撞倒須彌虛空獨露。
”壽七十五,臘五十二。
天童辨山仟禅師法嗣 ○圓通雪溪逸禅師 贊興化和尚偈曰:“中原一寶有來由,拶得君王引幞頭。
到此若無青白眼,當機誰敢謾輕酬。
” 天甯無境徹禅師法嗣 ○灌溪昌禅師 山居偈曰:“閑來石上玩長松,百衲禅衣破又縫。
今日
今日各與二十拄杖。
何故。
譬如油蠟作燈燭。
不以火點終不明。
示衆。
諸子出息不保入息。
二六時中切莫将身心别處雜用。
饒你掉臂也是祖師西來意。
腳頭尖也踢出一員古佛。
不如無事好。
上堂。
古者道我這裡無法與人。
隻是據欵結案。
彰聖者裡亦無法與人。
亦不據欵結案。
拈柱杖雲。
如何是佛。
赤腳踏蓮花。
如何是佛向上事。
雕梁畫棟。
擲下拄杖便歸方丈。
二月十五日上堂。
擊拂子一下。
彰聖今日将三十年前冷灰中爆出一粒烏豆。
換老胡眼睛去也。
喝一喝雲。
設有一法過於涅盤。
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
上堂。
舉黃龍三關話拈雲。
黃龍老人頭匾。
所以說漳泉福建話逼真。
謾得天下人過。
謾漳泉福建人不過。
上堂。
指左邊者是香爐。
指右邊者是花瓶。
能以一義作無量義。
能以無量義為一義。
陳尊宿織蒲鞋。
鄧師伯打瓦鼓。
上堂。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石脾入水即乾出水即濕。
獨活有風不動無風獨搖。
上堂。
諸上座步步是汝證明處。
須是自肯方可歸家穩坐。
若不然者。
[蟲*巢]蛣腹蟹水母目蝦。
上堂。
五千四十八卷隻作一句道卻。
遂起身雲。
立地待諸人構取。
便下座。
臨終遺偈雲。
八十三年什麼巴鼻。
柏樹成佛虛空落地。
火葬牙齒數珠不壞。
舍利瑩然。
○金華智者雲屋自間禅師 括蒼葉氏。
雪堂行和尚乃師之九世諸父也。
初見荊叟於冷泉。
次見東叟於淨慈。
俾掌記。
撰成道疏雲。
發見精於午夜。
叟易發為泯。
師不覺股粟汗下如撤。
蒙蔀頓見叟垂手處。
自是韬晦大方。
累聘悉皆辭焉。
雖雙林智者兩提鈯斧。
乃為人所強耳。
皇慶壬子十月二十五日與客語笑如常。
時命侍僧取筆。
書偈已遂終。
無方安禅師法嗣 ○枯木榮禅師 贊三祖偈曰。
風恙纏身世莫醫。
家貧遭劫更堪悲。
誰知覓罪了無處。
正是賊歸空屋時。
靈隐大川濟禅師法嗣 ○四明天童石門來禅師 嘗作剪刀頌曰。
渾鋼打就冷光浮。
兩刃交鋒未肯休。
直截當機為人處。
何曾動着一絲頭。
○四明雪窦野翁炳同禅師 越州人。
送僧之華頂見溪西和尚。
偈曰。
高高峰頂屹雲中。
八十溪翁也眼空。
相見莫言行腳事。
累他雙耳又添聾。
徑山偃溪聞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雲峰妙高禅師 福之長溪人也。
家世業儒。
母阮夢池上嬰兒合爪坐蓮華心。
手捧得之覺而生師。
因名夢池。
幼而神彩秀發。
嗜書力學尤耽釋典。
願學出世法。
依吳中雲夢澤公。
繼受具戒。
師銳意在道。
首參癡絕。
次見無準。
準尤器重。
尋之育王見偃溪入室。
掌藏鑰。
一日溪舉譬如牛過窗棂頭角四蹄都過了。
因甚尾巴過不得。
師劃然有省。
即答曰。
鲸吞海水盡。
露出珊瑚枝。
溪雲也隻道得一半。
後出世住南興大蘆。
遷江陰勸忠霅川何山。
蔣山虛席奉朝命居之。
曆十有三載。
衆踰五千指。
德佑改元。
元兵渡江。
軍士有迫師求金者以刃拟師。
師延頸曰。
欲殺即殺。
吾頭非汝??刃石。
辭色了無怖畏。
軍士感動叩首而去。
丞相伯顔見師加敬。
施牛百齋糧五佰。
寺賴以濟。
遷徑山寺。
罹回祿。
草創才什一。
師究心興建。
不十年悉還舊觀。
示衆。
前念是凡後念是聖。
一刀兩段更莫遲回。
是以涅盤會上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言我是千佛一數。
雖然。
若無舉鼎拔山力。
千裡烏骓不易騎。
示衆。
言前辨旨。
句下明宗。
東計山熾然說法。
湛渎水專為流通。
這裡構得未免遞相鈍置。
若是尚存觀聽。
擾擾忽忽。
晨雞暮鐘。
上堂。
聲色為無生之鸩毒。
受想乃至人之坑阱。
者般說話阿誰不知。
然粗餐易飽細嚼難饑。
上堂。
世界未形乾坤泰定。
生佛未具觌體全真。
無端鏡容大士鷹巢躍出擘破面皮。
早是遭人描邈。
那更缺齒老胡不依本分。
遙望東震旦有大乘根器。
迢迢十萬裡來意在攙行奪市。
直得鳳堂鼓響阿閣鐘鳴。
轉喉觸諱插腳無門。
合國難追重遭讦露。
新蔣山迫不得已。
跨他船舷入他界分。
新官不理舊事。
畢竟如何。
拍禅床雲。
戍樓靜貯千峰月。
塞草間鋪萬裡秋。
上堂。
五峰峭峙。
到者須是其人。
一鏡當空。
無物不蒙其照。
祖師基業依然猶在。
衲僧活計何曾變遷。
着手不得處正要提撕。
措足無門時方堪履踐。
直得山雲淡濘澗水潺湲。
一曲無私萬邦樂業。
正恁麼時功歸何所。
車書自古同文軌。
四海如今共一家。
至元戊子春僧錄楊辇真加奉旨集江南教禅諸德朝觐論道。
上問禅以何為宗。
師進前奏雲。
禅也者淨智妙圓體本空寂。
非見聞覺知之所可知。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上又雲禅之宗裔可曆說。
師雲。
禅之宗裔始於釋迦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起一枝金色波羅花普示大衆。
惟迦葉微笑。
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分付迦葉。
由此代相授受而至菩提達磨。
達磨望此東震旦國有大乘根器航海而來。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是為禅宗也。
上嘉之。
師因從容奏雲。
禅與教本一體也。
譬如百千異流同歸於海而無異味。
又如陛下坐鎮山河天下一統四夷百蠻随方而至。
必從順承門外而入。
到得黃金殿上親睹金面皮。
方可謂之到家。
若是教家隻依着文字語言不達玄旨。
猶是順承門外人。
若是禅家雖坐破六七個蒲團未得證悟亦是順承門外人。
謂之到家俱來也是。
則習教者必須達玄旨。
習禅者必須悟自心。
如臣等今日親登黃金殿上睹金面皮一番。
方可稱到家人也。
上喜賜食而退陛辭南歸。
示衆雲。
我本深藏岩窦隐遁過時。
不謂日照天臨難逃至化。
又雲。
衲被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
山中複災。
師謂衆曰。
吾負此山債耳。
遂竭力再營建。
彙殿坡為池他屋。
以次而成。
癸巳六月十七日書偈而逝。
壽七十五。
臘五十九。
葬寺之西麓。
○湖州何山鐵鏡至明禅師 福唐長溪黃氏子,首谒蓂叟堯于嘉禾天甯,雖蒙其策勵未大省發。
後依偃溪於淨慈,俾侍左右,朝參暮叩,獲臻智證。
訪清溪沅於虎丘,命司藏典;登雙徑藏叟,複俾掌藏。
至元辛巳何山虛席,請師補處,移住四明大梅。
大德庚子,何山耆舊合辭上行宣政院,延緻再住。
上堂:“原野秋陰,寒螀悉吟。
楓林落葉,片片赤心。
達磨頂門無骨,兒孫海底摸針。
忽然摸着時如何?誰道龍王宮殿深!” 上堂:“達磨不來東土,官路少人行。
二祖不往西天,私酒多人吃。
何山門前一條大路?南來北往知是幾多!隻是中間一塊石頭未曾有人踏着,衆中還有踏着者麼?” 擲下拄杖,雲:“看腳下!” 上堂:“今朝八月二十五,記得洞山離查渡。
落在雲門網子中,有屈至今無雪處。
” 豎拂子:“雲門大師來也,合吃何山手中棒,且道過在什麼處?” …… “不合鼓弄人家男女。
” 上堂:“着意馳求驢年見面,盡情放下瞥爾現前。
香嚴聞擊竹聲徹見本來面目即不問,且道恁麼熱向甚處回避?” …… “歸堂吃茶去。
” 延佑乙卯十一月初五日,呼其徒囑以後事。
索紙大書曰:“絕羅籠,沒回互。
大海波澄,虛空獨露。
”放筆翛然而逝,壽八十六。
○四明天童止泓鑒禅師 初住信州真如。
上堂:“諸佛不能真實,說法度群生,菩薩有智慧見,性不分明。
白雲無心意,灑為世間雨。
大地不含情,能長諸草木。
古德與麼提唱,於四谛法中,開鑿人天,不妨善巧。
若據衲僧分上,何止白雲萬裡!” 上堂拈拄杖雲:“一有多種,二無兩般。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拄杖子聞與麼道。
不覺忻忻笑雲:“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
”擲拄杖下座。
淨慈介石朋禅師法嗣 ○杭州靈隐悅堂祖誾禅師 南康周氏子,依同郡嘉瑞寺出家,禮偃上人為師剃落。
一日閱《華嚴經》至“惟一堅密身,一切塵中現”有省,即往見别山智於蔣山。
山問:“近離何處?” 師雲:“江西。
” 山雲:“馬大師安樂否?” 師叉手進前,雲:“起動和尚。
” 未幾,至杭見斷橋倫於淨慈。
橋問:“臨濟三遭黃檗痛棒是否?” 師雲:“是。
” 橋雲:“因甚大愚肋下築三拳?” 師雲:“得人一牛,還人一馬。
” 橋颔之。
橋逝,栢山介石來補處。
一日室中舉“柏樹子”話,師拟議,石抗聲雲:“何不道黃鶴樓前鹦鹉洲!” 師於言下頓悟,即令侍香。
久之歸廬山。
東岩日住圓通,延師分座;九江守錢真孫聘師出世西林;至元二十五年遷開先;繼升東林;元貞初(大元成宗年号)奉诏赴阙,入對稱旨,賜玺書,号“通慧禅師”,金襕法衣;大德九年升住靈隐。
嘗勘一僧雲:“微塵諸佛在你舌上,三藏聖教在你腳底,何不瞥地?” 僧罔措, 師便喝。
又勘一僧,雲:“釋迦彌勒是他奴,他是阿誰?” 僧拟對,師便打。
一僧新到,師問:“何處來?” 僧雲:“閩中。
” 師雲:“彼處佛法如何住持?” 僧雲:“饑即吃飯,困即打眠。
” 師雲:“錯!” 僧雲:“未審和尚此間如何住持?” 師拂袖歸方丈, 僧休去。
居四歲而寂,訣衆偈曰:“緣會而來緣散而去,撞倒須彌虛空獨露。
”壽七十五,臘五十二。
天童辨山仟禅師法嗣 ○圓通雪溪逸禅師 贊興化和尚偈曰:“中原一寶有來由,拶得君王引幞頭。
到此若無青白眼,當機誰敢謾輕酬。
” 天甯無境徹禅師法嗣 ○灌溪昌禅師 山居偈曰:“閑來石上玩長松,百衲禅衣破又縫。
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