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三

關燈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杜衍 衍。

    字世昌。

    越州山陰人。

    慶曆中拜相。

    時号清白宰相。

    封祁國公。

    以張方平好佛。

    常笑怪之。

    有醫者朱生遊二公間。

    一日公呼生診脈。

    生謂使者曰。

    往白公言。

    看楞嚴經未了。

    及至。

    揖坐謂曰。

    老夫以君踈通不意。

    近亦阘茸。

    聖人微言無出孔孟。

    所謂楞嚴何等語耶。

    生曰。

    公未讀此經。

    何知不及孔孟。

    因袖中出其卷。

    公觀之不覺終軸。

    大驚曰。

    方平知之不以告我。

    即命駕見之。

    方平曰。

    譬如失物忽已得之。

    但當喜其得。

    不必悔其晚也(統紀)。

     王古 古。

    字敏仲。

    東都人。

    三槐[袖-由+古]之曾孫也。

    古嘗遊黃龍翠岩。

    與晦堂楊岐輩同為禅侶。

    【标】又悟彌陀淨土法門。

    乃作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

    又撰法寶錄十卷。

    以藏經諸函随其次第為之目錄。

    而釋其因緣。

    凡佛會之先後。

    華譯之異同。

    皆於是着之(通考)。

     李遵勖 遵勖。

    字用和。

    探索宗要有年。

    聞慈照所舉因緣。

    頓明大法。

    述偈曰。

    參禅須是鐵漢。

    着手心頭便判。

    直趣無上菩提。

    一切是非莫管。

    照結而印之。

    仁宗天聖中遵勖廣傳燈錄三十卷。

    帝賜名天聖廣燈錄。

    禦制序。

    遵勖贊佛詩雲。

    仲尼推大聖。

    老氏稱古皇。

    天上及天下。

    應更無比量(傳燈)。

     呂惠卿 惠卿。

    字吉甫。

    福建人。

    号鐵船居士。

    仕至參政。

    於法界觀研味已久。

    後看李長者華嚴合論。

    心地豁然。

    說偈曰。

    欲見文殊久。

    馳心向五台。

    誰知黃卷上。

    指出妙光來(普燈)。

    惠卿因戍邊暇日遊五台。

    至中台。

    忽雲霧四合暴風雷雨聲振林壑。

    斯須有物狀如蒼虬半出雲霧間。

    惠卿駭甚。

    及稍霁。

    見一童子體黑被發。

    以蒲自足纏至肩。

    袒右膊。

    手執梵。

    夾問惠卿曰。

    卿何見而駭如此。

    曰夙有障緣。

    遇茲惡境。

    童子曰。

    卿何求而至此。

    曰願見大士。

    童子曰欲見何為。

    曰嘗覽華嚴。

    欲望大士發啟解心。

    庶幾箋釋流行。

    童子曰。

    諸佛妙意。

    簡易明白。

    先德注意可解。

    如十地品釋文不過數紙。

    今時注近百卷。

    破碎大道。

    惠卿曰。

    童子敢呵前輩乎。

    童子笑曰。

    卿謬矣。

    此間一草一木無非文殊。

    惠卿即頓首。

    拜起之間。

    童子現大士形。

    跨獅子。

    隐隐雲中不見。

    惠卿悔過。

    期再見童子。

    忽現童子於香幾上呵曰。

    胡為住相貪着之甚耶。

    惠卿曰。

    正欲世人鹹見大士示化之真容耳。

    乃命畫工圖之。

    頃刻不見(華嚴感應傳)。

     陳師道 師道。

    字無己。

    号後山居士。

    彭城人。

    少刻苦好學。

    元佑中蘇轼孫覺傳堯俞薦於朝。

    授徐州教授。

    元符三年诏治泰陵。

    登封令婁異請因餘力修少林道場。

    成曰面壁蘭社。

    【标】師道為記。

    略曰。

    孔氏之門。

    顔闵冉皆無傳。

    仲弓之後有荀卿。

    曾參之後有孟轲。

    端木賜之後有莊休。

    而荀孟莊之後無聞焉。

    李氏之傳關尹。

    尹之傳複無聞焉。

    釋自能仁二十八世而為達磨。

    又六世而為曹溪。

    至於今又十有五世矣。

    而儒老子之徒欲校源委。

    誤矣(後山集)。

     李觏 觏。

    字泰伯。

    盱江人。

    皇佑二年範文正公表薦之。

    就門除一官。

    複充太學說書。

    未幾而卒。

    嘗着潛書。

    力於排佛。

    明教嵩公攜輔教編谒之。

    觏方留意讀佛經。

    乃怅然曰。

    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心經。

    佛道豈易知耶。

    其門下士黃漢傑者。

    以書诘之。

    觏答之。

    略曰。

    民之欲善。

    蓋其天性。

    古之儒者用於世。

    必有以教道之。

    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有所主。

    其異端何暇及哉。

    後之儒者用於世。

    則無以教道之。

    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無所主。

    舍浮屠何适哉(瑩中文集)。

     陳瓘 瓘。

    字瑩中。

    号了翁。

    又号華嚴居士。

    南劍州沙縣人。

    嘗為司谏。

    谥忠肅公。

    立朝骨鲠。

    有古人風烈。

    嘗谒靈源清禅師。

    執聞見以求解會。

    師曰。

    執解何宗。

    何日偶諧。

    離卻心意識而參。

    絕卻聖凡路而學。

    然後可也。

    公乃開悟。

    寄師偈曰。

    書堂兀坐萬機休。

    日暖風柔草木幽。

    誰識二千年遠事。

    如今隻在眼睛頭。

    宣和初奏議曰。

    儒與釋迹異而道同。

    不善用者用其迹。

    如梁之用齋戒。

    漢之求神仙是也。

    善用者用其心。

    如我宋祖宗是也。

    用其迹則泥。

    泥則可得而攻。

    用其心則通。

    通則無得而議也。

    用老子之無為而斯民休息。

    用釋氏之饒益而天下莫與争。

    老氏曰智者不言。

    釋氏曰止止勿說。

    孔氏曰默而識之。

    此祖宗之所躬行。

    而非有言之士所能議哉(資監)。

    公撰三千有門頌曰。

    不思議假非偏假。

    此假本具一切法。

    真空不空非但空。

    圓中圓滿非但中。

    是故四門之初門。

    即是不可思議假。

    凡夫心具即佛具。

    取着不圓則不具。

    惟一具字顯今宗。

    入此宗者甚希有(光教志)。

    【标】公嘗曰。

    佛法之要不在文字。

    而亦不離於文字。

    不在多讀。

    隻金剛經一卷足矣。

    此經要處隻九個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九字。

    華言隻一覺字耳。

    中庸誠字即此字也。

    此經於一切有名有相有覺有見皆掃為虛妄。

    其所建立者獨此九字。

    其字一。

    其物一。

    是一以貫之之一。

    非一二三四之一也。

    是不誠無物之物。

    非萬物散殊之物也。

    年過五十宜當留意。

    勿複因循。

    此與日用事百不相妨。

    獨在心不忘耳。

    但日讀一遍。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