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三

關燈
之千遍。

    其旨自明。

    早知則早得力也(文憲通考)。

     劉安世 安世。

    字器之。

    大名人。

    号元城。

    元佑中為中書舍人。

    嘗曰。

    孔子佛氏之言相為終始。

    孔子之言毋意毋必毋固無我。

    佛之言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其言第若出一人。

    但孔子以三綱五常為道。

    故色色空空之說微開其端。

    令人自得耳。

    孔子之心佛心也。

    假若天下無三綱五常則禍亂又作。

    人無噍類矣。

    豈佛之心乎。

    故儒釋道其心皆一。

    門庭施設不同耳。

    又曰。

    古今大儒着論毀佛法者。

    蓋有說也。

    且彼尾重則此首輕。

    【标】今為儒佛弟子者。

    各主其教。

    猶鼎足也。

    令一足失。

    可乎。

    則鼎必覆矣。

    彼世之小儒不知此理。

    見前輩或毀佛教。

    亦從而诋之。

    以謂佛法皆無足取。

    非也。

    士大夫多以禅為戲。

    此事乃佛究竟之法。

    豈可戲而為一笑之資乎。

    此亦宜戒。

    所謂禅之一字。

    於六經中亦有此理。

    佛易其名。

    達磨西來。

    此話大行。

    佛法到今果弊矣。

    隻認色相。

    若渠不來。

    佛法之滅久矣。

    又上根聰悟多喜其說。

    故其說流通。

    某之南遷。

    雖平日於吾儒及老先生得力。

    然亦不可謂於此事不得力。

    世事有大於生死者乎。

    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個見處。

    則貴賤禍福輕矣。

    老先生極通曉。

    但不言耳。

    又曰。

    溫公着論诋釋氏雲。

    其妙不能出吾書。

    其誕吾不信也。

    某問如何是妙。

    曰無我。

    千經萬論隻辨一個我字。

    又問。

    如何是誕。

    曰其言天堂地獄不足信。

    曰佛之設此。

    俾人易惡向善耳。

    且鄒衍謂天地之外如神州赤縣者八九。

    莊子言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凡人耳目所不及。

    安知其無。

    公曰。

    吾欲扶教耳(鳴道集)。

     查道 道。

    字湛然。

    徙居海陵。

    性至孝。

    鑿氷求鯉以養母。

    以文行稱於時。

    擢賢良。

    仕至待制。

    【标】守襄州日。

    聰禅師住石門請道為撰僧堂記。

    略曰。

    自佛法廣被。

    達磨西來。

    具信根者求證本源。

    衣不禦寒食不充腹。

    及正法漸漓。

    人法替怠。

    百丈禅師乃營棟宇以安老病。

    迩來禅剎競構宏壯。

    少年初學恣卧其間。

    殊不知化緣者勞形苦骨。

    施财者徼福忏罪。

    明因果者如卧鐵床。

    若當冤敵。

    自非朝夕密密增長聖胎。

    其次親善知識者志求解脫。

    可以暫容其形。

    龍神攸護。

    其或心汩蓋纏。

    身利溫暖。

    不察無明。

    不知命縮。

    惟記語言。

    自謂究竟。

    紀盡遷謝。

    堕彼惡趣。

    文夫猛利得不動心者哉。

     黃庭堅 庭堅。

    字魯直。

    号山谷道人。

    谪涪州别駕。

    因号涪翁。

    後谪黔州。

    寓開元寺。

    寺有摩圍泉。

    又号摩圍老人。

    元佑中為太史。

    嘗參黃龍心禅師求入道捷徑。

    師曰。

    隻如仲尼道。

    二三子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太史尋常如何理論。

    公拟對。

    師雲不是不是。

    公迷悶不已。

    【标】一日侍師山行。

    桂花盛開。

    師雲聞桂花香麼。

    公曰聞。

    師曰吾無隐乎爾。

    公遂有省。

    因訪黃龍死心新禅師。

    新問雲。

    死必死。

    學士死。

    彼此燒作灰堆。

    向什麼處相見。

    公無語。

    新雲。

    晦堂處參得底用未着在。

    後谪黔南。

    忽有省。

    乃雲。

    尋常被天下老和尚謾卻多少。

    唯有死心道人不肯。

    可謂真實相為。

    公在黔。

    止酒絕欲。

    讀大藏經三年。

    常曰。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此之八風於四威儀中未嘗相離。

    雖古之元聖大智。

    有立於八風之外者乎。

    非學道不知也。

    公有發願文。

    略曰。

    我從昔來。

    因癡有愛。

    飲酒食肉。

    增長愛渴。

    入邪見林。

    不得解脫。

    今者對佛。

    發大誓願。

    願從今日。

    盡未來世。

    不複淫欲。

    願從今日。

    盡未來世。

    不複飲酒。

    願從今日。

    盡未來世。

    不複食肉。

    願我以此。

    盡未來際。

    忍事誓願。

    根塵清淨。

    具足十忍。

    不由他教。

    入一切智。

    随順如來。

    於無盡衆生界中現作佛事。

    十方洞徹。

    萬德莊嚴。

    於剎剎塵塵為我求證。

    開我迷雲。

    稽首如空。

    等一痛切。

    公與胡少汲書曰。

    公道學頗得力。

    治病之方當深求禅悅。

    照破生死之根。

    則憂患淫怒無處安腳。

    疾既無根。

    枝葉不能為害。

    投子聰師.海會演師道行高重。

    不愧古人。

    皆可親近。

    若從文章之士。

    學妄言绮語。

    隻增無明種子也。

    【标】撰荊南承天院記。

    略曰。

    儒者論一佛寺之費。

    蓋中民百家之産。

    實生民谷帛之蠧。

    雖予亦謂之然也。

    然天下之善人少而惡人多。

    王者之刑賞以治其外。

    佛者之禍福以治其内。

    則於世教豈小補哉。

    而儒者嘗欲合而軋之。

    是何理也。

    吉州慈恩寺仁壽塔記。

    略曰。

    隋文皇帝方隐約時。

    有異人以舍利一掬遺之曰。

    以此福蒼生。

    因忽不見。

    後周失禦。

    隋文受命。

    仁壽改元。

    诏分舍利三十。

    置浮圖於天下高爽之地。

    皆發光現瑞。

    二年又以所餘舍利五十有三。

    分置五十三州。

    皆選有德行僧調護。

    至其州蔔吉地為浮圖。

    吉州發蒙寺其一也(傳燈并本集)。

     晁說之 說之。

    字以道。

    濟北人。

    自号景遷。

    官至待制。

    嘗撰仁王般若經序。

    明智法師碑論。

    監明州鹽場日。

    常往南湖訪明智。

    聞三千境觀之說。

    欣然願學。

    通其旨。

    晚年日誦法華。

    自号天台教僧(統紀)。

    又從事禅學。

    故山谷有念公坐癯禅。

    守心如縛虎之句。

    說之嘗答趙子和書。

    略曰。

    我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憫此衆生。

    乃同一願力。

    於無量無邊法門之外建立此法門。

    釋迦賓之也。

    彌陀主之也。

    釋迦生之也。

    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