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持驗紀下
關燈
小
中
大
魂。
書經酬願。
藉此功德。
怨鬼得超度矣。
初七日。
奕德果蘇。
自捧其腰。
連呼跌痛。
叔問故。
告曰。
浴溪時。
見兩人執牌來喚。
遂從往。
心計家人不及救我。
不若我自念佛。
須臾進一城。
遙望署額曰森羅殿。
左四生司。
右四死司。
閻君坐堂上。
持頭鬼無數。
我至。
奮前歐擊。
旁坐一烏帽者問曰。
汝何言。
我踯躅無措。
惟默念佛。
被笞掠。
覺念佛則痛可忍。
終茫然不省。
判官引至清水潭洗胸。
見五髒。
方知前生為将。
悞殺人八百命。
今業滿受生。
索償不放。
仍赴殿辨理。
泣訴以王事所緻。
閻君怒曰。
大辟應烹。
即有火面碧身鬼卒。
舁大铛沸油。
束我将投之。
殿前倐現金光一道。
幽黑皆明。
左右驚報。
西方到。
見韋馱與關帝在空中。
韋馱舉杵入铛。
铛悉起金蓮華。
閻君合掌叩禮。
随放我歸。
命兩黃帻者送之。
經峻嶺。
黃帻者撲我下。
故腰跌痛耳。
叔扶起。
拜謝佛與大士。
及韋馱.關帝。
至誠施寫二經。
合室欽奉三寶雲。
(出金剛果報) 明萬曆間包憑 字信之。
嘉興人。
父為池陽郡守。
生七子。
憑最少。
贅平湖袁氏。
博學高才。
累舉不第。
留心二氏之教。
尤信持觀音經。
東過泖湖。
至一寺。
見殿後傾圮。
大士像淋漓露立。
即解索中得十金。
授主僧修之。
僧告以功大銀少。
不能竣事。
複取布四匹.衣七件益焉。
内纻褶新制。
仆請留。
憑曰。
但得聖像無恙。
雖裸體何妨。
僧垂淚雲。
舍銀及衣.布。
猶非難事。
隻此一點誠心。
何可易得。
工完。
憑夢伽藍謂曰。
菩薩賜汝子孫享世祿矣。
後生子忭。
孫柽芳。
相繼登第。
(出鞭心錄) 明常熟嚴尚寶征 字道徹。
文靖公仲子。
年三十無子。
日者推為艱嗣。
置兩妾。
俱不選色。
容質樸陋。
人争笑之。
偶過姻家。
見一侍女。
年及笄。
未蓄發。
問其主。
雲以喑故。
終成癈人。
道徹恻然曰。
第令蓄發。
吾将娶之。
其姻家未敢信。
道徹即為申約。
踰年果納焉。
文靖聞之。
喜雲。
吾兒所行。
允合天道。
必有後繼。
三妾皆生子。
道徹素誦白衣陀羅尼。
且堅持不殺戒。
凡舉子。
多重胞之異。
後子姓繁昌。
青雲接踵。
誠厚德所培也。
(出感應篇增注) 明紹興韓弘儒 四十八歲除夕。
妻金氏夢亡姑曰。
汝夫明年重九。
大限至矣。
金恐傷夫意。
不敢言。
惟虔禱白衣大士。
以祈夫壽。
明春。
韓赴館。
於表姊家。
見有老婢數人。
從容語姊遣嫁之。
一月内俱得所配。
寒食後。
訪一宦子。
幾上多新傾色銀。
韓正色曰。
君生富貴家。
宜輕财樹德。
何貪小利。
為刻薄事。
兄獲微益。
而人受大損。
在人祇損利。
在兄即損德。
是損於兄者更大矣。
宦子怅然。
誓弗再傾。
端午。
歸過一酒館。
見宦仆手持錦袍。
講息人命訟事。
百端把持。
一語不合。
将袍毀裂。
欲以激怒主人。
韓随往谒宦。
詳述始末。
指天設誓。
宦素服其剛直。
責奴遣之。
七夕設宴。
坐有鄉紳。
自言清正。
某親冒勢争産。
某族冒勢構訟。
一一批揭與被害人。
到官罰之。
舉座贊歎。
韓微哂曰。
禁止冒勢。
固盛德事。
然親族情。
謂亦不可傷。
何如溫顔受禀。
詳詢曲直而谕解之。
為兩得其平乎。
鄉紳斂容稱善。
九月初。
門生五人中式。
來谒。
韓謂曰。
賢契已進一階。
宜益修德。
以祈上達。
切勿輕言納寵。
傷糟糠之情。
勿疎遠故舊。
緻窮交之憾。
勿多收仆從。
啟生事之漸。
勿過為奢費。
開妄取之端。
諸生唯唯受教。
是夜。
妻夢大士曰。
爾夫壽終九月。
以近來勸戒良言。
造福廣大。
益壽二紀矣。
韓重九歸。
果無恙。
妻為述兩夢。
自是益勉於善。
後以明經作令。
高年緻仕。
(出勸戒全書) 明彭孝子有源 字信宇。
湖廣益陽人。
幼即虔誦大士.三官諸經。
以祈親壽。
父嘗病笃。
刲臂肉療之。
踰十年。
父卒。
奉母吳氏。
家貧。
勉具甘旨。
崇祯丙子秋。
母疾笃不能起。
又疽穿手掌。
痛不能忍。
源日夕憂思。
夜夢大士谕以母壽将盡。
得人肝服之。
猶可愈。
晨起視母。
母正思羊肝。
源曰。
是菩薩啟我也。
乃垂涕跪禱。
願剖肝救母。
至夜見大士.諸聖。
旛幢而前。
源驚醒。
汗下如雨。
乃澡身頂禮。
舉手扪心。
約得肺肝所在。
持刀自刺。
一剖而血迸。
二剖而膜開。
三四剖[圭/石]然有聲。
迨六剖而心出。
遂緣心得肺。
緣肺得肝。
時痛幾殒絕矣。
頃之稍蘇。
始呼妻至。
令速煮肝進母。
母不知。
欣為下筯。
病即霍然而愈。
事聞。
遠近贊歎。
顧其肺棱棱出在外。
瘡口未合。
衆為禱於神。
大士示夢曰。
是孝子肺。
收之無難。
末世鮮仁孝者。
欲出之百日。
令世人遍觀之耳。
孝廉王文南叙其事。
(出啟祯野乘) 明刑科李清 字心水。
廣陵人。
初有一子。
痘殇。
母姜安人。
追悼不已。
日誦白衣觀音經。
為子祈嗣。
未幾。
心水查盤紹興。
夢一婦人。
抱兒入室。
面帶痘痂。
似将愈而落者。
語心水雲。
如雲如月。
覺而異之。
晨起。
适某生以繡觀音贈。
抱兒如夢。
上題一詩。
起有彩雲香繞海天潮。
末有還來丹桂月中飄之句。
恰應雲月二字。
時夫人甫孕。
果生子。
明崇祯辛巳。
當塗縣官[土*幹]。
有山東一癱子至。
以手代足。
乞食於市。
人多厭之。
癱者雖病而負氣。
被詈罵。
辄不平。
聞塘橋庵有修行僧曰水谷。
往訴以乞食艱難之苦。
谷曰。
汝能發心出家。
仗慈悲大力。
或有施主。
癱者從之。
遂剃發受齋戒。
雖行乞。
不茹葷血。
雖被辱罵。
安忍而受。
谷又教之念觀世音名号。
兼持準提咒。
受持踰二年。
戊子秋。
忽夜夢一老妪呼之曰。
汝起。
汝起。
癱者雲。
我是癱子。
何能起。
老妪以手扯其兩足。
覺直而不拳。
晨起癱病遂愈。
居然一昂藏之僧矣。
取号曰半崖。
遂有供養之者。
(出唐宜之己求書) 明洪武間吉安廬陵縣龍子翚同室蕭氏 笃於伉俪。
求子甚艱。
己卯十月。
其妹淑柔。
得白衣五印心經。
與嫂同覽。
見卷末祈嗣事迹。
種種靈驗。
蕭氏悚然敬信。
發願持齋誦經。
并許施白衣經千卷。
次年八月十六日舉一子。
形容清秀。
名桂生。
果符所禱。
又宣德四年。
彰德府張貴。
随淮王之國。
於廣東得白衣經。
六年歸裡。
偕妻田氏。
發心施經求嗣。
未幾得男。
經願未酬。
十二歲忽病故。
夫婦痛心追悔。
焚香虔禱。
施經一千五百卷。
丁巳二月。
複生一子。
持驗彰彰如是。
(出白衣經紀驗) 明劉道隆母李氏 年四十。
長齋奉佛。
不解誦經。
修葺靜室。
供奉觀音大士。
朝夕禮拜。
念佛千聲。
雖盛暑.隆冬不辍。
刻施金剛經。
聽人禮請供誦。
竭赀不恤。
如此者二十五年。
将終之前一歲。
出督紡所餘。
延名衲誦經。
大修功德。
事畢。
夜夢所奉大士。
持素珠一串示之曰。
以此授汝。
珠數乃汝往生淨土之期也。
夢中數之。
得五十三顆。
不解其意。
至庚子五月十三日。
忽告家人曰。
吾今日行矣。
可舉家大聲念佛。
助我西去。
書經酬願。
藉此功德。
怨鬼得超度矣。
初七日。
奕德果蘇。
自捧其腰。
連呼跌痛。
叔問故。
告曰。
浴溪時。
見兩人執牌來喚。
遂從往。
心計家人不及救我。
不若我自念佛。
須臾進一城。
遙望署額曰森羅殿。
左四生司。
右四死司。
閻君坐堂上。
持頭鬼無數。
我至。
奮前歐擊。
旁坐一烏帽者問曰。
汝何言。
我踯躅無措。
惟默念佛。
被笞掠。
覺念佛則痛可忍。
終茫然不省。
判官引至清水潭洗胸。
見五髒。
方知前生為将。
悞殺人八百命。
今業滿受生。
索償不放。
仍赴殿辨理。
泣訴以王事所緻。
閻君怒曰。
大辟應烹。
即有火面碧身鬼卒。
舁大铛沸油。
束我将投之。
殿前倐現金光一道。
幽黑皆明。
左右驚報。
西方到。
見韋馱與關帝在空中。
韋馱舉杵入铛。
铛悉起金蓮華。
閻君合掌叩禮。
随放我歸。
命兩黃帻者送之。
經峻嶺。
黃帻者撲我下。
故腰跌痛耳。
叔扶起。
拜謝佛與大士。
及韋馱.關帝。
至誠施寫二經。
合室欽奉三寶雲。
(出金剛果報) 明萬曆間包憑 字信之。
嘉興人。
父為池陽郡守。
生七子。
憑最少。
贅平湖袁氏。
博學高才。
累舉不第。
留心二氏之教。
尤信持觀音經。
東過泖湖。
至一寺。
見殿後傾圮。
大士像淋漓露立。
即解索中得十金。
授主僧修之。
僧告以功大銀少。
不能竣事。
複取布四匹.衣七件益焉。
内纻褶新制。
仆請留。
憑曰。
但得聖像無恙。
雖裸體何妨。
僧垂淚雲。
舍銀及衣.布。
猶非難事。
隻此一點誠心。
何可易得。
工完。
憑夢伽藍謂曰。
菩薩賜汝子孫享世祿矣。
後生子忭。
孫柽芳。
相繼登第。
(出鞭心錄) 明常熟嚴尚寶征 字道徹。
文靖公仲子。
年三十無子。
日者推為艱嗣。
置兩妾。
俱不選色。
容質樸陋。
人争笑之。
偶過姻家。
見一侍女。
年及笄。
未蓄發。
問其主。
雲以喑故。
終成癈人。
道徹恻然曰。
第令蓄發。
吾将娶之。
其姻家未敢信。
道徹即為申約。
踰年果納焉。
文靖聞之。
喜雲。
吾兒所行。
允合天道。
必有後繼。
三妾皆生子。
道徹素誦白衣陀羅尼。
且堅持不殺戒。
凡舉子。
多重胞之異。
後子姓繁昌。
青雲接踵。
誠厚德所培也。
(出感應篇增注) 明紹興韓弘儒 四十八歲除夕。
妻金氏夢亡姑曰。
汝夫明年重九。
大限至矣。
金恐傷夫意。
不敢言。
惟虔禱白衣大士。
以祈夫壽。
明春。
韓赴館。
於表姊家。
見有老婢數人。
從容語姊遣嫁之。
一月内俱得所配。
寒食後。
訪一宦子。
幾上多新傾色銀。
韓正色曰。
君生富貴家。
宜輕财樹德。
何貪小利。
為刻薄事。
兄獲微益。
而人受大損。
在人祇損利。
在兄即損德。
是損於兄者更大矣。
宦子怅然。
誓弗再傾。
端午。
歸過一酒館。
見宦仆手持錦袍。
講息人命訟事。
百端把持。
一語不合。
将袍毀裂。
欲以激怒主人。
韓随往谒宦。
詳述始末。
指天設誓。
宦素服其剛直。
責奴遣之。
七夕設宴。
坐有鄉紳。
自言清正。
某親冒勢争産。
某族冒勢構訟。
一一批揭與被害人。
到官罰之。
舉座贊歎。
韓微哂曰。
禁止冒勢。
固盛德事。
然親族情。
謂亦不可傷。
何如溫顔受禀。
詳詢曲直而谕解之。
為兩得其平乎。
鄉紳斂容稱善。
九月初。
門生五人中式。
來谒。
韓謂曰。
賢契已進一階。
宜益修德。
以祈上達。
切勿輕言納寵。
傷糟糠之情。
勿疎遠故舊。
緻窮交之憾。
勿多收仆從。
啟生事之漸。
勿過為奢費。
開妄取之端。
諸生唯唯受教。
是夜。
妻夢大士曰。
爾夫壽終九月。
以近來勸戒良言。
造福廣大。
益壽二紀矣。
韓重九歸。
果無恙。
妻為述兩夢。
自是益勉於善。
後以明經作令。
高年緻仕。
(出勸戒全書) 明彭孝子有源 字信宇。
湖廣益陽人。
幼即虔誦大士.三官諸經。
以祈親壽。
父嘗病笃。
刲臂肉療之。
踰十年。
父卒。
奉母吳氏。
家貧。
勉具甘旨。
崇祯丙子秋。
母疾笃不能起。
又疽穿手掌。
痛不能忍。
源日夕憂思。
夜夢大士谕以母壽将盡。
得人肝服之。
猶可愈。
晨起視母。
母正思羊肝。
源曰。
是菩薩啟我也。
乃垂涕跪禱。
願剖肝救母。
至夜見大士.諸聖。
旛幢而前。
源驚醒。
汗下如雨。
乃澡身頂禮。
舉手扪心。
約得肺肝所在。
持刀自刺。
一剖而血迸。
二剖而膜開。
三四剖[圭/石]然有聲。
迨六剖而心出。
遂緣心得肺。
緣肺得肝。
時痛幾殒絕矣。
頃之稍蘇。
始呼妻至。
令速煮肝進母。
母不知。
欣為下筯。
病即霍然而愈。
事聞。
遠近贊歎。
顧其肺棱棱出在外。
瘡口未合。
衆為禱於神。
大士示夢曰。
是孝子肺。
收之無難。
末世鮮仁孝者。
欲出之百日。
令世人遍觀之耳。
孝廉王文南叙其事。
(出啟祯野乘) 明刑科李清 字心水。
廣陵人。
初有一子。
痘殇。
母姜安人。
追悼不已。
日誦白衣觀音經。
為子祈嗣。
未幾。
心水查盤紹興。
夢一婦人。
抱兒入室。
面帶痘痂。
似将愈而落者。
語心水雲。
如雲如月。
覺而異之。
晨起。
适某生以繡觀音贈。
抱兒如夢。
上題一詩。
起有彩雲香繞海天潮。
末有還來丹桂月中飄之句。
恰應雲月二字。
時夫人甫孕。
果生子。
明崇祯辛巳。
當塗縣官[土*幹]。
有山東一癱子至。
以手代足。
乞食於市。
人多厭之。
癱者雖病而負氣。
被詈罵。
辄不平。
聞塘橋庵有修行僧曰水谷。
往訴以乞食艱難之苦。
谷曰。
汝能發心出家。
仗慈悲大力。
或有施主。
癱者從之。
遂剃發受齋戒。
雖行乞。
不茹葷血。
雖被辱罵。
安忍而受。
谷又教之念觀世音名号。
兼持準提咒。
受持踰二年。
戊子秋。
忽夜夢一老妪呼之曰。
汝起。
汝起。
癱者雲。
我是癱子。
何能起。
老妪以手扯其兩足。
覺直而不拳。
晨起癱病遂愈。
居然一昂藏之僧矣。
取号曰半崖。
遂有供養之者。
(出唐宜之己求書) 明洪武間吉安廬陵縣龍子翚同室蕭氏 笃於伉俪。
求子甚艱。
己卯十月。
其妹淑柔。
得白衣五印心經。
與嫂同覽。
見卷末祈嗣事迹。
種種靈驗。
蕭氏悚然敬信。
發願持齋誦經。
并許施白衣經千卷。
次年八月十六日舉一子。
形容清秀。
名桂生。
果符所禱。
又宣德四年。
彰德府張貴。
随淮王之國。
於廣東得白衣經。
六年歸裡。
偕妻田氏。
發心施經求嗣。
未幾得男。
經願未酬。
十二歲忽病故。
夫婦痛心追悔。
焚香虔禱。
施經一千五百卷。
丁巳二月。
複生一子。
持驗彰彰如是。
(出白衣經紀驗) 明劉道隆母李氏 年四十。
長齋奉佛。
不解誦經。
修葺靜室。
供奉觀音大士。
朝夕禮拜。
念佛千聲。
雖盛暑.隆冬不辍。
刻施金剛經。
聽人禮請供誦。
竭赀不恤。
如此者二十五年。
将終之前一歲。
出督紡所餘。
延名衲誦經。
大修功德。
事畢。
夜夢所奉大士。
持素珠一串示之曰。
以此授汝。
珠數乃汝往生淨土之期也。
夢中數之。
得五十三顆。
不解其意。
至庚子五月十三日。
忽告家人曰。
吾今日行矣。
可舉家大聲念佛。
助我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