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門崇行錄
關燈
小
中
大
古杭雲栖寺沙門 袾宏 輯
△清素之行第一
不作齋會
劉宋僧旻。
七歲出家。
以經義宗海内。
号旻法師。
修繕寺宇。
造設經像。
放生布施。
未嘗倦廢。
或問。
和尚所修功德多矣。
不聞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難得盡理。
且米菜鹽醋樵水湯炭。
踐踏洗炙傷害微蟲。
故不為也。
如複求寄王宮官府有勢之家。
彌難盡意。
不如已之。
贊曰。
今人作一福事必起齋會。
名曰圓滿。
乃至掩關僧。
半期以後即於關中營營焉。
晝夜經畫預辦齋會。
無複正念。
嗟乎旻師之言。
真萬世龜鑒也。
受施随散 梁慧開。
吳郡海鹽人。
曆聽藏旻二師經論。
講演名世。
豫章守謝慧迎請說經。
厚加嚫遺。
還未達都。
分散已盡。
晉安守劉業饷錢一萬。
即贍寒餒。
曾不終日。
情性疎率。
不事形儀。
衣服塵滓。
末嘗舉意浣濯。
贊曰。
講法而不受嚫遺。
是之謂法施。
噫。
安得人人法施如開公乎。
蟲鳴塵積 梁道超。
從靈基寺旻法師學。
獨處一房。
屏絕賓侶。
塵埃滿屋。
蟋蟀鳴壁。
中書郎張率謂曰。
蟲聲聒耳。
塵多埋膝。
安能對此而無忤耶。
答曰。
時聞此聲。
足代箫管。
塵随風來。
我未暇掃。
緻忤名賓。
為愧多矣。
率大歎服。
左溪遁迹 唐玄朗。
傅大士六世孫也。
常行頭陀。
依岩傍澗。
号左溪尊者。
宴居一室。
自以為法界之寬。
一郁多羅四十餘年。
一尼師壇終身不易。
非尋經典不輕燃一燭。
非觐聖容不妄行一步。
洗缽則群猿争捧。
誦經則衆鳥交翔。
刺史王正容屢請入城。
師不欲往。
竟辭以疾。
贊曰。
今人讀永嘉答書。
藐視朗師等之僻見。
不知永嘉特一時遣着之語。
而左溪遺範。
正學者今日事也。
明眼者審之。
遺錢不顧 随富。
上依益州淨德寺止宿。
系大笠道傍坐。
其下讀經。
人往來不喚令施。
有施者亦不咒願。
以路靜故。
多載無所獲。
人謂曰。
城西北人稠施多。
奚為在此。
答曰。
一錢兩錢足支身命。
複用多為。
陵州刺史趙仲舒者。
三代酷吏也。
甚無信敬。
聞故往試。
騎馬過之。
佯堕貫錢。
富讀經自若。
目未曾睹。
去遠。
舒令人取錢。
富亦不顧。
舒乃問曰。
爾終日所得一錢。
貫錢在地見人持去何不止之。
曰。
非貧道物。
何為妄認。
舒下馬禮謝。
歎服而去。
不畜衣糧 唐通慧。
三十出家。
入太白山。
不赉糧。
取給草果。
渴則飲水。
息則依樹。
坐起禅思。
經於五年。
因以木打塊。
塊破形銷。
廓然大悟。
晚年一裙一被。
所着麻鞋至二十載。
布衲重縫。
冬夏不易焉。
嚫施不憶 唐靜琳。
京兆華原人。
道風既播。
嚫錫日至。
并委諸侍人。
口不重問。
後欲作福。
方恨無财。
侍人出之。
琳曰都不憶有此也。
平生衣破以紙補之。
門不掩閉 唐智則。
雍州長安人。
性落魄不羁。
恒被破衲。
裙垂膝上。
房僅單床。
瓦缽木匙外無餘物。
居一室。
門不掩閉。
衆号為狂。
則歎曰。
道他狂者。
不知自狂耳。
出家離俗。
而為衣食故行住遮障。
鎖門緘笥費時亂業。
種種聚斂役役不安。
此而非狂。
更無狂者。
人疑仆從 唐承遠。
始學於成都。
後住衡山西南岩。
人遺之食則食。
不遺則茹草木而已。
有慕而造者。
值於崖谷。
羸形垢面躬負薪樵。
以為仆從而忽之。
不知其為遠也。
代宗聞其名。
賜所居号般舟道場。
世稱蓮社三祖雲。
贊曰。
茆茨構而堯堂疑於村舍。
衣服惡而禹迹疑於野人。
況釋子以缽衲支身者耶。
今時有侈服飾置臧獲。
惟恐人之不知。
而揚揚過闾裡者。
亦可以少愧。
荷衣松食 唐大梅常禅師。
得馬大師即心即佛之旨。
隐深山中。
人無知者。
鹽官以書招之。
辭不赴。
附以偈雲。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
又移茅舍入深居。
鹿鳥為侶 後周行因。
隐居廬山佛手岩。
每夜闌一鹿一雉栖遲石屋之側。
馴狎如伴侶。
殊無疑怖。
因平生不畜弟子。
有鄰庵僧為之給侍。
一日謂曰。
卷上簾。
吾欲去。
簾方就鈎。
因下床行數步。
屹然立化。
贊曰。
多欲之人死且彌切。
甚而分香賣履。
眷眷不能放下。
不獨世谛中人。
釋子亦有之。
因一生清氣逼人。
脫化如遊戲。
不亦宜乎。
少欲知足 唐宏覺禅師。
誡徒衆雲。
汝既出家。
如囚免獄。
少欲知足。
莫貪世榮。
忍饑忍渴。
志存無為。
得在佛法中。
十生九死亦莫抛棄。
誨衆清約 宋慈受深禅師。
小參示衆雲。
忘名利。
甘淡薄。
世間心輕微。
道念自然濃厚。
匾擔山和尚一生拾橡栗為食。
永嘉大師不吃鋤頭下菜。
高僧惠休三十年着一緉鞋。
遇軟地則赤腳。
汝今種種受用。
未饑而食。
未寒而衣。
未垢而浴。
未睡而眠。
道眼未明。
心漏未盡。
如何消得。
衲衣一食 唐慧熙。
居惟一身。
不畜侍人。
日惟一食。
不受人施。
房地惟一蹤。
餘并莓苔。
所坐之榻惟於中心。
兩頭塵合。
如久曠者。
衣服敝惡。
僅免風寒。
冬服破衲。
夏則懸置。
梁上有聞其名者。
就房參谒。
迎逆接候。
累日方得見焉。
獨守死阙 元高峰妙禅師。
在龍須九年。
縛柴為龛。
冬夏一衲。
後造天目西岩石洞。
營小室如船。
榜曰死關。
上溜下淖。
風雨飄搖。
絕給侍。
屏服用。
不澡身。
不剃發。
截罂為铛。
并日一食。
宴如也。
洞非梯莫登。
去梯斷緣。
雖弟子罕得瞻視。
贊曰。
天懸九霄。
壁立萬仞。
前有熙公。
後有此老。
真逈絕塵氛矣。
曩餘登天目。
入張公洞。
俯臨千丈岩。
訪死關之遺。
睹師威容。
恍乎在目。
自悲生晚不獲親炙。
因涕淚久之。
○總論 比丘。
華言乞士也。
清淨自活。
名曰乞士。
而多求。
而多畜。
而多事。
不亦實叛其名乎。
旻師而下諸公。
千載至今流風未泯也。
聞其風而不興起。
尚得為比丘乎哉。
△嚴正之行第二 禁拒女尼 隋靈裕。
定州人。
安衆兩堂。
簡【标】己未具言行濫者斥之。
女尼誓不授戒。
弘法時方聽入寺。
仍後進先出。
己房不令登踐。
沙彌受具。
必餘師證至時乃臨壇耳。
終身布衲裙垂。
踝上四指。
衫袖僅與肘齊。
見衣服過度者當衆割之。
幼絕戲掉 唐玄奘法師。
姓陳氏。
漢太丘公之後也。
随兄素出家。
年十一誦維摩法華。
卓然梗正。
不偶時流。
睹諸沙彌劇談掉戲。
謂曰。
經不雲乎。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豈複更為兒戲。
可謂徒喪百年。
識者知師德器不凡矣。
贊曰。
童年而盛德。
非天賦之獨隆。
蓋宿習之不忘也。
知乎此。
則可以辦來生於今日矣。
嚴訓侍者 唐智正。
定州安喜人。
開皇十年奉勅住勝光。
仁壽後入終南至相寺。
與淵法師為侶。
二十八年不涉世谛。
弟子智現者伏承法教。
正凡有着作。
端坐思惟。
現執紙筆立侍。
随出随書。
累載。
初不賜坐。
一日足疼心悶。
不覺仆地。
正呵責曰。
昔人翹足七日。
汝今才立颠墜。
心輕故也。
其嚴如此。
贊曰。
仆地而猶加呵責【标】不已。
甚乎。
噫。
古人忘軀為法。
少室齊腰。
程門三尺。
未足為過也。
今坐而論道尚有厭倦者。
師嚴道尊敝也久矣。
悲夫。
破壞酒器 唐玄鑒。
澤州高平人。
性敦直。
見非法必面陳呵毀。
不避強禦。
數有繕造。
工匠繁多。
或送酒者辄止之曰。
吾所造必令如法。
甯使罷工。
無容飲酒。
時清化寺修營佛殿。
州豪族孫義緻酒兩輿。
鑒即破酒器流溢地上。
義大怒。
明将加惱。
夜夢人以刀拟之。
既悟。
躬詣忏悔。
贊曰。
今時之饷工役。
非惟用酒。
兼複饪腥。
至於豎棟安梁賽神宴客。
且複赤丁坦之刃矣。
天堂未就地獄先成。
豈虛言哉。
司營繕者當痛以為戒。
不面女人 唐道林。
同州合陽人。
年三十五出家。
入太白山深岩隐居。
勑令住大興國寺。
頃之逃於梁山之陽。
從生至終儉約為務。
以女人生染之本。
一生不親面。
不為說法。
不從受食。
不令入房。
臨終之際有來問疾者。
隔障潛知。
遙止之。
不令面對焉。
贊曰。
律中亦許為女人說法。
但不得見齒。
不得多語。
而此老絕不說法。
似矯枉過正。
然末法澆漓。
不憂其不為女人說法也。
惟憂其說法而成染耳。
如此老者。
良足為後進程式。
力衛殿堂 唐惠主。
始州永歸縣人。
專精律學。
居青林寺。
時陵陽公臨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餘馱入寺。
就佛殿講堂僧房安置。
無敢違者。
主從莊還。
見斯穢雜。
即入房取錫杖三衣而出。
歎曰。
死活今日矣。
舉杖向驢騾。
一時倒仆如死。
主手擎擲之坑中。
縣官大驚。
執主申狀。
陵陽喜曰。
蒙律師破我悭貪。
深為大利。
送沉香十斤。
绫紬十段。
後還京從受菩薩戒焉。
擯黜豪尼 唐慧滿。
雍州人。
七歲出家。
後奉敕住弘濟寺。
時證果寺尼出入宮禁。
取僧寺為庵。
滿集衆擯黜。
尼訴於東宮。
遣詹事杜正倫等解其擯事。
滿執法不從。
衆懼禍及遂強解焉。
滿歎息不悅者累日。
尼後詣滿謝過。
滿終不顧。
不受仙書 唐法常。
襄陽人。
性剛敏。
衲衣囊缽畢志卯齋。
貞元中自天台之梅山。
梅山者梅福舊隐也。
常寄居之。
夢神人告曰。
君非凡流。
此石庫中有聖書。
受之者為下界主。
不然為帝王師。
常曰。
此非吾好。
昔僧稠不顧仙經。
其卷自亡。
吾惟以涅盤為樂耳。
神人歎服。
阖門拒子 唐從谏。
南陽人。
壯歲出家。
頓了玄理。
會昌沙汰。
潛居皇甫氏别業。
大中初複教。
因還洛邑舊居。
其子自廣陵來觐。
與谏遇於院門。
不複能識。
乃問曰。
從谏大德安在。
谏指之東南。
子既去。
阖門不出。
其割愛如此。
抗章不屈 唐智實。
居洛下。
時太宗幸洛。
诏道士位列僧前。
京邑沙門陳谏。
有司不納。
實随駕表奏極論其失。
帝令宰相岑文本谕旨遣之。
實固執不奉诏。
帝震怒。
杖實朝堂。
民其衣。
流之嶺表。
有譏其不量進退者。
實曰。
吾固知勢不可為。
所以争者。
欲後世知大唐有僧耳。
聞者歎息。
防心離過 (趙)宋汴京善本禅師。
姓董氏。
漢仲舒之裔也。
博極群書。
依圓照本禅師剃落。
哲宗朝住法雲。
賜号大通。
平居作止直視不瞬。
臨衆三十年未嘗輕發一笑。
凡所住見佛菩薩立像終不敢坐。
蔬果以魚肉為名則不食。
其防心離過類如此。
徽宗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忽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
已而示寂。
世稱大本小本雲。
贊曰。
防心如是。
古之所謂聖賢。
今之所謂迂僻也。
哀哉。
終夜拱手 (趙)宋圓通讷禅師。
常入定。
初叉手自如。
中夜漸升。
至膺侍者每視以候雞鳴雲。
不談世事 宋光孝安禅師。
住清泰寺。
定中見二僧倚檻相語。
初有天神擁衛傾聽。
久之散去。
俄而惡鬼唾罵。
仍掃腳迹。
詢其故。
乃二僧初論佛法。
次叙間闊。
末談資養。
安自是終身未嘗言及世事。
贊曰。
古人為生死行腳。
才逢師友惟汲汲商略是事。
何暇他論。
今人終日雜話。
求如二僧亦不可複得。
鬼神在側又當何如。
噫。
可懼也已。
○總論 或謂六和名僧。
又僧行忍辱。
宜無取於嚴。
不知吾所謂嚴。
非嚴厲之嚴。
蓋嚴正之嚴也。
以嚴正攝心則心地端。
以嚴正持法則法門立。
若夫現奇特以要譽。
逞兇暴以示威。
與今之嚴正實霄壤焉。
衲子不可不辨。
△尊師之行第三 力役田舍 晉道安法師。
十二出家。
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
不為師所重。
驅役田舍至於三年。
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
師與辨意經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赉經入田。
因息就覽。
暮歸更求餘經。
師曰。
昨經未讀。
乃複求耶。
答曰即已成誦。
師雖異之而未信也。
更
七歲出家。
以經義宗海内。
号旻法師。
修繕寺宇。
造設經像。
放生布施。
未嘗倦廢。
或問。
和尚所修功德多矣。
不聞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難得盡理。
且米菜鹽醋樵水湯炭。
踐踏洗炙傷害微蟲。
故不為也。
如複求寄王宮官府有勢之家。
彌難盡意。
不如已之。
贊曰。
今人作一福事必起齋會。
名曰圓滿。
乃至掩關僧。
半期以後即於關中營營焉。
晝夜經畫預辦齋會。
無複正念。
嗟乎旻師之言。
真萬世龜鑒也。
受施随散 梁慧開。
吳郡海鹽人。
曆聽藏旻二師經論。
講演名世。
豫章守謝慧迎請說經。
厚加嚫遺。
還未達都。
分散已盡。
晉安守劉業饷錢一萬。
即贍寒餒。
曾不終日。
情性疎率。
不事形儀。
衣服塵滓。
末嘗舉意浣濯。
贊曰。
講法而不受嚫遺。
是之謂法施。
噫。
安得人人法施如開公乎。
蟲鳴塵積 梁道超。
從靈基寺旻法師學。
獨處一房。
屏絕賓侶。
塵埃滿屋。
蟋蟀鳴壁。
中書郎張率謂曰。
蟲聲聒耳。
塵多埋膝。
安能對此而無忤耶。
答曰。
時聞此聲。
足代箫管。
塵随風來。
我未暇掃。
緻忤名賓。
為愧多矣。
率大歎服。
左溪遁迹 唐玄朗。
傅大士六世孫也。
常行頭陀。
依岩傍澗。
号左溪尊者。
宴居一室。
自以為法界之寬。
一郁多羅四十餘年。
一尼師壇終身不易。
非尋經典不輕燃一燭。
非觐聖容不妄行一步。
洗缽則群猿争捧。
誦經則衆鳥交翔。
刺史王正容屢請入城。
師不欲往。
竟辭以疾。
贊曰。
今人讀永嘉答書。
藐視朗師等之僻見。
不知永嘉特一時遣着之語。
而左溪遺範。
正學者今日事也。
明眼者審之。
遺錢不顧 随富。
上依益州淨德寺止宿。
系大笠道傍坐。
其下讀經。
人往來不喚令施。
有施者亦不咒願。
以路靜故。
多載無所獲。
人謂曰。
城西北人稠施多。
奚為在此。
答曰。
一錢兩錢足支身命。
複用多為。
陵州刺史趙仲舒者。
三代酷吏也。
甚無信敬。
聞故往試。
騎馬過之。
佯堕貫錢。
富讀經自若。
目未曾睹。
去遠。
舒令人取錢。
富亦不顧。
舒乃問曰。
爾終日所得一錢。
貫錢在地見人持去何不止之。
曰。
非貧道物。
何為妄認。
舒下馬禮謝。
歎服而去。
不畜衣糧 唐通慧。
三十出家。
入太白山。
不赉糧。
取給草果。
渴則飲水。
息則依樹。
坐起禅思。
經於五年。
因以木打塊。
塊破形銷。
廓然大悟。
晚年一裙一被。
所着麻鞋至二十載。
布衲重縫。
冬夏不易焉。
嚫施不憶 唐靜琳。
京兆華原人。
道風既播。
嚫錫日至。
并委諸侍人。
口不重問。
後欲作福。
方恨無财。
侍人出之。
琳曰都不憶有此也。
平生衣破以紙補之。
門不掩閉 唐智則。
雍州長安人。
性落魄不羁。
恒被破衲。
裙垂膝上。
房僅單床。
瓦缽木匙外無餘物。
居一室。
門不掩閉。
衆号為狂。
則歎曰。
道他狂者。
不知自狂耳。
出家離俗。
而為衣食故行住遮障。
鎖門緘笥費時亂業。
種種聚斂役役不安。
此而非狂。
更無狂者。
人疑仆從 唐承遠。
始學於成都。
後住衡山西南岩。
人遺之食則食。
不遺則茹草木而已。
有慕而造者。
值於崖谷。
羸形垢面躬負薪樵。
以為仆從而忽之。
不知其為遠也。
代宗聞其名。
賜所居号般舟道場。
世稱蓮社三祖雲。
贊曰。
茆茨構而堯堂疑於村舍。
衣服惡而禹迹疑於野人。
況釋子以缽衲支身者耶。
今時有侈服飾置臧獲。
惟恐人之不知。
而揚揚過闾裡者。
亦可以少愧。
荷衣松食 唐大梅常禅師。
得馬大師即心即佛之旨。
隐深山中。
人無知者。
鹽官以書招之。
辭不赴。
附以偈雲。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
又移茅舍入深居。
鹿鳥為侶 後周行因。
隐居廬山佛手岩。
每夜闌一鹿一雉栖遲石屋之側。
馴狎如伴侶。
殊無疑怖。
因平生不畜弟子。
有鄰庵僧為之給侍。
一日謂曰。
卷上簾。
吾欲去。
簾方就鈎。
因下床行數步。
屹然立化。
贊曰。
多欲之人死且彌切。
甚而分香賣履。
眷眷不能放下。
不獨世谛中人。
釋子亦有之。
因一生清氣逼人。
脫化如遊戲。
不亦宜乎。
少欲知足 唐宏覺禅師。
誡徒衆雲。
汝既出家。
如囚免獄。
少欲知足。
莫貪世榮。
忍饑忍渴。
志存無為。
得在佛法中。
十生九死亦莫抛棄。
誨衆清約 宋慈受深禅師。
小參示衆雲。
忘名利。
甘淡薄。
世間心輕微。
道念自然濃厚。
匾擔山和尚一生拾橡栗為食。
永嘉大師不吃鋤頭下菜。
高僧惠休三十年着一緉鞋。
遇軟地則赤腳。
汝今種種受用。
未饑而食。
未寒而衣。
未垢而浴。
未睡而眠。
道眼未明。
心漏未盡。
如何消得。
衲衣一食 唐慧熙。
居惟一身。
不畜侍人。
日惟一食。
不受人施。
房地惟一蹤。
餘并莓苔。
所坐之榻惟於中心。
兩頭塵合。
如久曠者。
衣服敝惡。
僅免風寒。
冬服破衲。
夏則懸置。
梁上有聞其名者。
就房參谒。
迎逆接候。
累日方得見焉。
獨守死阙 元高峰妙禅師。
在龍須九年。
縛柴為龛。
冬夏一衲。
後造天目西岩石洞。
營小室如船。
榜曰死關。
上溜下淖。
風雨飄搖。
絕給侍。
屏服用。
不澡身。
不剃發。
截罂為铛。
并日一食。
宴如也。
洞非梯莫登。
去梯斷緣。
雖弟子罕得瞻視。
贊曰。
天懸九霄。
壁立萬仞。
前有熙公。
後有此老。
真逈絕塵氛矣。
曩餘登天目。
入張公洞。
俯臨千丈岩。
訪死關之遺。
睹師威容。
恍乎在目。
自悲生晚不獲親炙。
因涕淚久之。
○總論 比丘。
華言乞士也。
清淨自活。
名曰乞士。
而多求。
而多畜。
而多事。
不亦實叛其名乎。
旻師而下諸公。
千載至今流風未泯也。
聞其風而不興起。
尚得為比丘乎哉。
△嚴正之行第二 禁拒女尼 隋靈裕。
定州人。
安衆兩堂。
簡【标】己未具言行濫者斥之。
女尼誓不授戒。
弘法時方聽入寺。
仍後進先出。
己房不令登踐。
沙彌受具。
必餘師證至時乃臨壇耳。
終身布衲裙垂。
踝上四指。
衫袖僅與肘齊。
見衣服過度者當衆割之。
幼絕戲掉 唐玄奘法師。
姓陳氏。
漢太丘公之後也。
随兄素出家。
年十一誦維摩法華。
卓然梗正。
不偶時流。
睹諸沙彌劇談掉戲。
謂曰。
經不雲乎。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豈複更為兒戲。
可謂徒喪百年。
識者知師德器不凡矣。
贊曰。
童年而盛德。
非天賦之獨隆。
蓋宿習之不忘也。
知乎此。
則可以辦來生於今日矣。
嚴訓侍者 唐智正。
定州安喜人。
開皇十年奉勅住勝光。
仁壽後入終南至相寺。
與淵法師為侶。
二十八年不涉世谛。
弟子智現者伏承法教。
正凡有着作。
端坐思惟。
現執紙筆立侍。
随出随書。
累載。
初不賜坐。
一日足疼心悶。
不覺仆地。
正呵責曰。
昔人翹足七日。
汝今才立颠墜。
心輕故也。
其嚴如此。
贊曰。
仆地而猶加呵責【标】不已。
甚乎。
噫。
古人忘軀為法。
少室齊腰。
程門三尺。
未足為過也。
今坐而論道尚有厭倦者。
師嚴道尊敝也久矣。
悲夫。
破壞酒器 唐玄鑒。
澤州高平人。
性敦直。
見非法必面陳呵毀。
不避強禦。
數有繕造。
工匠繁多。
或送酒者辄止之曰。
吾所造必令如法。
甯使罷工。
無容飲酒。
時清化寺修營佛殿。
州豪族孫義緻酒兩輿。
鑒即破酒器流溢地上。
義大怒。
明将加惱。
夜夢人以刀拟之。
既悟。
躬詣忏悔。
贊曰。
今時之饷工役。
非惟用酒。
兼複饪腥。
至於豎棟安梁賽神宴客。
且複赤丁坦之刃矣。
天堂未就地獄先成。
豈虛言哉。
司營繕者當痛以為戒。
不面女人 唐道林。
同州合陽人。
年三十五出家。
入太白山深岩隐居。
勑令住大興國寺。
頃之逃於梁山之陽。
從生至終儉約為務。
以女人生染之本。
一生不親面。
不為說法。
不從受食。
不令入房。
臨終之際有來問疾者。
隔障潛知。
遙止之。
不令面對焉。
贊曰。
律中亦許為女人說法。
但不得見齒。
不得多語。
而此老絕不說法。
似矯枉過正。
然末法澆漓。
不憂其不為女人說法也。
惟憂其說法而成染耳。
如此老者。
良足為後進程式。
力衛殿堂 唐惠主。
始州永歸縣人。
專精律學。
居青林寺。
時陵陽公臨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餘馱入寺。
就佛殿講堂僧房安置。
無敢違者。
主從莊還。
見斯穢雜。
即入房取錫杖三衣而出。
歎曰。
死活今日矣。
舉杖向驢騾。
一時倒仆如死。
主手擎擲之坑中。
縣官大驚。
執主申狀。
陵陽喜曰。
蒙律師破我悭貪。
深為大利。
送沉香十斤。
绫紬十段。
後還京從受菩薩戒焉。
擯黜豪尼 唐慧滿。
雍州人。
七歲出家。
後奉敕住弘濟寺。
時證果寺尼出入宮禁。
取僧寺為庵。
滿集衆擯黜。
尼訴於東宮。
遣詹事杜正倫等解其擯事。
滿執法不從。
衆懼禍及遂強解焉。
滿歎息不悅者累日。
尼後詣滿謝過。
滿終不顧。
不受仙書 唐法常。
襄陽人。
性剛敏。
衲衣囊缽畢志卯齋。
貞元中自天台之梅山。
梅山者梅福舊隐也。
常寄居之。
夢神人告曰。
君非凡流。
此石庫中有聖書。
受之者為下界主。
不然為帝王師。
常曰。
此非吾好。
昔僧稠不顧仙經。
其卷自亡。
吾惟以涅盤為樂耳。
神人歎服。
阖門拒子 唐從谏。
南陽人。
壯歲出家。
頓了玄理。
會昌沙汰。
潛居皇甫氏别業。
大中初複教。
因還洛邑舊居。
其子自廣陵來觐。
與谏遇於院門。
不複能識。
乃問曰。
從谏大德安在。
谏指之東南。
子既去。
阖門不出。
其割愛如此。
抗章不屈 唐智實。
居洛下。
時太宗幸洛。
诏道士位列僧前。
京邑沙門陳谏。
有司不納。
實随駕表奏極論其失。
帝令宰相岑文本谕旨遣之。
實固執不奉诏。
帝震怒。
杖實朝堂。
民其衣。
流之嶺表。
有譏其不量進退者。
實曰。
吾固知勢不可為。
所以争者。
欲後世知大唐有僧耳。
聞者歎息。
防心離過 (趙)宋汴京善本禅師。
姓董氏。
漢仲舒之裔也。
博極群書。
依圓照本禅師剃落。
哲宗朝住法雲。
賜号大通。
平居作止直視不瞬。
臨衆三十年未嘗輕發一笑。
凡所住見佛菩薩立像終不敢坐。
蔬果以魚肉為名則不食。
其防心離過類如此。
徽宗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忽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
已而示寂。
世稱大本小本雲。
贊曰。
防心如是。
古之所謂聖賢。
今之所謂迂僻也。
哀哉。
終夜拱手 (趙)宋圓通讷禅師。
常入定。
初叉手自如。
中夜漸升。
至膺侍者每視以候雞鳴雲。
不談世事 宋光孝安禅師。
住清泰寺。
定中見二僧倚檻相語。
初有天神擁衛傾聽。
久之散去。
俄而惡鬼唾罵。
仍掃腳迹。
詢其故。
乃二僧初論佛法。
次叙間闊。
末談資養。
安自是終身未嘗言及世事。
贊曰。
古人為生死行腳。
才逢師友惟汲汲商略是事。
何暇他論。
今人終日雜話。
求如二僧亦不可複得。
鬼神在側又當何如。
噫。
可懼也已。
○總論 或謂六和名僧。
又僧行忍辱。
宜無取於嚴。
不知吾所謂嚴。
非嚴厲之嚴。
蓋嚴正之嚴也。
以嚴正攝心則心地端。
以嚴正持法則法門立。
若夫現奇特以要譽。
逞兇暴以示威。
與今之嚴正實霄壤焉。
衲子不可不辨。
△尊師之行第三 力役田舍 晉道安法師。
十二出家。
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
不為師所重。
驅役田舍至於三年。
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
師與辨意經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赉經入田。
因息就覽。
暮歸更求餘經。
師曰。
昨經未讀。
乃複求耶。
答曰即已成誦。
師雖異之而未信也。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