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門崇行錄
關燈
小
中
大
與成具光明經一卷。
将一萬言。
赍之如初。
暮複還經。
師令誦之。
不差一字。
方大驚歎。
贊曰。
安。
清廟之圭璋也。
置之耒耜而服勤不怨。
今弟子才負寸長禮貌。
衰則去矣。
況田役耶。
況久於田役耶。
吾於是三歎。
受杖自責 晉法遇。
事道安為師。
後止江陵長沙寺。
講說衆經。
受業者四百餘人。
時一僧飲酒遇罰而不遣。
安遙聞之。
以竹筒貯一荊杖封緘寄遇。
遇開緘見杖。
即曰。
此由飲酒僧耳。
我訓領不勤。
遠贻憂賜。
遂鳴椎集衆。
以筒置前。
燒香緻敬。
伏地命維那行杖三下。
垂淚自責。
境内道俗無不歎息。
因之勵業者甚衆。
贊曰。
噫。
使今人發安老之緘。
其不碎筒折杖而谇語者寡矣。
聖師賢弟子。
千載而下。
吾猶為二公多之。
為師禮忏 晉法曠。
下邳人。
早失二親。
事繼母以孝聞。
後出家。
師沙門昙印。
印嘗疾病危笃。
曠乃七日七夜祈誠禮忏。
至第七日忽見五色光明照印房戶。
印如覺有人以手振之。
所苦遂愈。
立雪過膝 (北)魏神光。
學解冠世。
達磨大師自西域至。
往師之。
磨未嘗與語。
一夕大雪。
光立庭砌。
及曉。
雪過其膝。
磨顧曰。
久立雪中。
欲求何事。
光泣曰。
惟願和尚開甘露門。
廣度群品。
磨曰。
諸佛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尚不能至。
汝今以輕心淺心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聞誨勵以刃斷臂置於磨前。
磨曰。
諸佛求道。
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
求亦可在。
光曰。
我心未安。
乞師安心。
磨曰。
将心來。
與汝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磨曰與汝安心竟。
遂傳法。
為二祖。
贊曰。
二祖得法良由精誠已極。
機緣已熟。
乃爾針芥相投。
非取必斷臂也。
癡人效嚬。
将緻力刀砧矣。
噫。
傳法而必斷臂。
則諸祖無完膚。
成佛而必燃身。
則列聖無噍類。
斷煩惱臂。
燃無明身。
願禅者勉之。
離師悔責 唐清江。
幼悟幻泡。
禮昙一律師為親教師。
諷誦經法。
觸目而通。
識者曰此缁門千裡駒也。
嘗與師稍忤。
舍而遊方。
遍曆法筵。
自責曰。
天下行半。
如我本師者鮮矣。
乃還師所。
當僧集時。
負荊唱言。
某甲再投和尚。
惟願攝受。
時一公诟罵。
江雨淚忏謝曰。
前念無知。
後心有悟。
望和尚大慈。
施與歡喜。
求哀再四。
一公憫之。
遂為師資如初。
一公沒。
谒忠國師。
密傳心要焉。
贊曰。
舍聖賢而知非。
當诟罵而不退。
可謂明且誠矣。
終傳心印。
不有由乎。
彼淺信之流。
小嫌則長往不返。
微呵則[口*(銜-金+缶)]恨不忘。
空遇明師。
竟有何益。
如逢帝主。
不獲一官。
惜哉。
迎居正寝 唐石霜慶諸禅師。
得法於道吾。
後隐浏陽。
洞山有浏陽古佛之語。
學者多依之。
道吾将化。
棄其衆從諸。
諸迎居正寝。
行必掖。
坐必侍。
備極敬養之禮。
曆年執侍 唐招賢通禅師。
少為六宮大使。
因詣鳥窠求出家。
窠不納。
堅求。
乃為剃落。
執侍左右勤劬不替。
經一十六年不蒙開示。
欲辭去。
窠問何之。
曰諸方學佛法去。
窠雲佛法此間亦有少許。
遂拈起布毛。
忽大悟。
号布毛侍者雲。
贊曰。
人見侍者於布毛下悟去。
不知一十六年織纴之力也。
匪多載辛勤。
焉有今日事。
遇明師者。
幸毋以躁心乘之。
謹守遺命 (趙)宋懷志。
金華人。
幼業講。
因一禅者激發。
棄講參方。
晚至洞山。
得法於真淨文禅師。
久之辭去。
真淨囑曰。
子禅雖逸格。
惜緣不勝耳。
志拜受命。
至袁州。
州人請住持揚岐。
掣肘而去。
遊湘上。
潭牧請住上封北禅。
皆不受庵。
於衡嶽二十餘年。
有偈曰。
萬機休罷付癡憨。
蹤迹時容野鹿參。
不脫麻衣拳作枕。
幾生夢在綠蘿庵。
晚投龍安。
處之最樂堂。
遂終老焉。
贊曰。
顯達人之所欲。
遵遺命而力拒諸請。
可不謂難乎。
今人嗜名利。
棄禮義。
不請而往者紛如矣。
尚何憶乎師命。
遵訓終隐 (趙)宋清素。
得法於慈明。
在處隐衆中。
兜率悅公時在衆。
因夜話。
詢知為慈明侍者。
大驚。
明日具威儀參扣。
往複開發。
遂得大悟。
仍戒悅曰。
吾以福薄。
先師授記。
不許為人。
憐子之誠。
忘先師之戒。
子以後切勿嗣吾也。
終身陸沉。
人無知者。
兵難不離 元印簡。
山西甯遠人。
八歲禮中觀沼公為師。
十八元兵下甯遠。
四衆逃難。
簡侍中觀如故。
觀曰。
吾迫桑榆。
汝方富有春秋。
何當玉石俱焚。
宜自逃遁。
簡泣曰。
因果無差。
死生有命。
安可離師苟免乎。
明日城降。
元帥史公天澤問曰。
汝何人。
對曰沙門。
食肉否。
對曰何肉。
史曰人肉。
對曰。
虎豹尚不相食。
況人乎。
史喜而釋之。
○總論 古之為弟子者。
師沒而信愈堅。
今之為弟子者。
師存而守已易。
所以者何。
良由最初出家實非欲依止真師。
決擇生死。
蓋一時偶合而已。
是以其心見利則易。
逢惡友惑之則易。
嗔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
甚而下喬入幽如陳相。
罷釋事道如靈素者有之矣。
又甚而太陽平侍者之流。
未必其無人矣。
嗟乎悲哉。
△孝親之行第四 蘭盆勝會 佛世大目犍連。
事母至孝。
母死出家。
精進行道。
得六神通。
見亡母生餓鬼中。
持飯往饷。
飯化猛火。
目連痛哭。
白佛。
佛言。
汝母罪重。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必假十方衆僧威神之力。
當於七月十五日。
佛歡喜日。
僧自恣日。
為母設盂蘭盆齋。
供佛及僧。
始克濟拔。
目連如教設齋。
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
轉更資薦。
遂生天上。
由此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
贊曰。
生養死葬。
小孝也。
生俾底豫。
死俾流芳。
大孝也。
生導其正信。
死薦其靈神。
大孝之大孝也。
目犍連以之。
母必親供 (北)齊道紀。
習成實。
造金藏論七卷。
於邺城東郊講演。
往則荷擔其母及經像等。
語人曰。
母必親供者。
以福與登地菩薩等也。
衣着食飲大小便利。
躬自經理不煩他人。
有助之者辄拒之曰。
吾母也。
非爾母也。
形骸之累。
并吾身也。
有身必苦。
何以勞人。
道俗聞者多感化焉。
居喪不食 梁法雲。
陽羨人。
七歲出家。
為莊嚴寺寶亮弟子。
隽朗英秀。
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
學者海湊。
性誠孝。
勞於色養。
居母憂。
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
旻法師謂曰。
聖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肖者跂及。
且毀不滅性。
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顔儀。
遠則啟發菩提。
以導神識。
宜速思遠理。
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於細近。
雲乃割哀。
微進饘粥。
贊曰。
曾子之母死。
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
即雲公之居喪。
雖曾子何加焉。
語曰釋氏棄其親。
豈理也哉。
泣血哀毀 隋智聚。
住蘇州虎丘東山寺。
至德三年丁母憂。
泣血悲哀。
幾於毀滅。
止東山精舍。
善說不休。
法輪常轉。
荷擔聽學 隋敬脫。
汲郡人。
少出家。
以孝行清直聞。
其聽學也。
常施荷擔母置一頭。
經籍楮筆置一頭。
若當食時。
坐母樹下。
入村乞食。
鑿井報父 唐慧斌。
兖州人。
父朗在朝。
年迫期頤。
愛敬無由。
乃於汶水之陰九逵之會。
建義井一區。
以報父恩。
立碑銘之。
有殷憂暮景。
見子無期。
百年幾日。
對此長悲之句。
禮塔救母 唐子鄰。
範氏子。
母王氏。
不信三寶。
鄰逃東都。
依廣受寺慶修律師出家。
忽思親歸甯。
父失明。
母已故三載矣。
因詣嶽廟敷坐具。
誦法華。
誓見嶽帝求母生處。
其夜嶽帝召謂曰。
汝母禁獄見受諸苦。
鄰悲泣請免。
帝曰。
可往鄮山禮育王塔。
庶可救也。
鄰即詣塔哀泣禮拜。
至於四萬。
俄聞有呼鄰聲。
望空中。
見母謝曰。
承汝之力。
得生忉利天矣。
倐然不見。
贊曰。
目連感佛教以供僧。
子鄰感神教以禮塔。
至孝通神明。
讵不信夫。
悟道報父 唐師備。
姓謝氏。
父以漁為業。
堕水死。
備因出家。
欲報其父。
芒鞋布衲食才接氣。
與雪峰存禅師為友。
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
嘗攜囊出嶺。
拟欲遍參。
忽傷足流血。
豁然而悟。
遂不出嶺。
依峰咨決心要。
峰嘗稱曰。
備頭陀再來人也。
後忽夢父來謝雲。
荷子出家。
了明心地。
已得生天。
故來報耳。
刲股出家 唐鑒宗。
湖州長城人。
姓錢氏。
父晟有疾。
宗割股肉饋之。
绐曰他畜之肉。
父病因愈。
乃求出家。
後谒鹽官悟空禅師。
随衆參請。
頓徹心源。
鹹通中止天目東峰徑山。
号徑山第二祖。
織蒲供母 唐睦州陳尊宿。
諱道明。
初遊方契旨於黃蘗。
住觀音院。
常餘百衆。
後舍衆入開元寺房。
作蒲屦施道路。
貨屦養母。
人号陳蒲鞋雲。
誠感父骨 (五代)後周道丕。
長安貴胄裡人。
唐宗室也。
七歲出家。
十九值駕幸洛京。
長安焚蕩。
乃負母入華山安止岩穴。
時谷湧貴。
丕自辟谷。
惟乞食供母。
母問食未。
恐傷母意。
必曰已齋。
母曰。
汝父霍山戰沒。
骨暴霜露。
能收取歸葬乎。
遂往霍山拾聚白骨。
晝夜誦經咒之曰。
昔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
願群骨之中有動轉者。
即吾父遺骸也。
一心注想。
目不輕舍。
數日間有髑髅從骨聚躍出。
搖曳良久。
丕躄踴抱持赍歸見母。
是夜母夢夫歸。
明晨骨至。
人以為孝感所緻。
後應制論道多居元席。
朝野歸重。
贊曰。
絕粒而饷母饑。
誦經而獲父骨。
可謂大孝兼乎存殁。
而至行超於古今者矣。
鳴呼異哉。
念佛度母 (趙)宋宗赜。
襄陽人。
父早喪。
母陳氏攜養於舅氏。
少習儒業。
年二十九禮長蘆秀禅師出家。
參通玄理。
迎母於方丈東室。
勸母剪發。
甘旨之外勉進念佛。
後無疾而終。
制勸孝文行於世。
号慈覺禅師。
贊曰。
赜公笃信淨土。
不惟自利而兼利其母。
使果得往生。
賢於度母生天者多矣。
沙門欲報其親。
不可不知此。
○總論 世人病釋氏無父。
而釋氏之孝其親反過於世人。
傳記所載蓋曆有明征矣。
今猶有嫉僧如蛇蠍者。
則僧之罪也。
即可痛恨其罪有三。
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其親者。
一也。
高坐舟車而俾其親牽挽如工仆者。
二也。
割愛出家而别禮他男女以為父母者。
三也。
願諸世人。
毋以此三不才僧而病一切。
△忠君之行第五 開陳報應 吳僧會。
吳主皓召而問曰。
佛言善惡報應。
可得聞乎。
對曰。
明主以孝慈治天下。
則赤烏翔壽星見。
以仁慈育萬民。
則醴泉冽嘉禾茁。
善既有應。
惡亦如之。
故為惡於隐。
鬼得而誅之。
為惡於顯。
人得而誅之。
易稱積善餘慶。
詩美求福不回。
雖周孔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訓。
皓曰。
周孔既明。
何用佛教。
對曰。
周孔不欲深言。
故略示其槩。
佛教不止淺言。
故備陳其詳。
聖人惟恐善之不多。
陛下以為嫌。
何也。
皓深然之。
勸善弭災 晉法曠。
簡文皇帝诏問起居并谘以妖星。
請曠為力。
曠答诏曰。
景公修德。
妖星移次。
願陛下勤修德政。
以塞天譴。
貧道必當盡誠。
乃與弟子齋忏。
俄而星滅。
規谏殺戮 晉佛圖澄。
以石勒好殺。
乃詣勒。
勒問佛道有何靈驗。
澄知勒不達深理。
宜先動以道術。
乃取缽盛水燒香咒之。
須臾生青蓮花。
勒信服。
澄因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内。
則四靈表瑞。
政敝道消。
則彗孛見於上。
恒象着見。
休咎随行。
斯古今之常征。
天人之明誡也。
勒甚悅焉。
應被誅戮蒙救濟者甚衆。
贊曰。
嘗怪南北朝多高僧。
賢聖出興。
不於平世而於亂世者。
何也。
良以運厄時艱。
民窮物苦。
大悲救濟正在斯時耳。
所謂藥因救病出金瓶者非耶。
巧論齋戒 (劉)宋求那跋摩。
罽賓國王族也。
元嘉八年達建業。
帝問曰。
寡人欲持齋不殺。
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
奈何。
對曰。
帝王所修與匹
将一萬言。
赍之如初。
暮複還經。
師令誦之。
不差一字。
方大驚歎。
贊曰。
安。
清廟之圭璋也。
置之耒耜而服勤不怨。
今弟子才負寸長禮貌。
衰則去矣。
況田役耶。
況久於田役耶。
吾於是三歎。
受杖自責 晉法遇。
事道安為師。
後止江陵長沙寺。
講說衆經。
受業者四百餘人。
時一僧飲酒遇罰而不遣。
安遙聞之。
以竹筒貯一荊杖封緘寄遇。
遇開緘見杖。
即曰。
此由飲酒僧耳。
我訓領不勤。
遠贻憂賜。
遂鳴椎集衆。
以筒置前。
燒香緻敬。
伏地命維那行杖三下。
垂淚自責。
境内道俗無不歎息。
因之勵業者甚衆。
贊曰。
噫。
使今人發安老之緘。
其不碎筒折杖而谇語者寡矣。
聖師賢弟子。
千載而下。
吾猶為二公多之。
為師禮忏 晉法曠。
下邳人。
早失二親。
事繼母以孝聞。
後出家。
師沙門昙印。
印嘗疾病危笃。
曠乃七日七夜祈誠禮忏。
至第七日忽見五色光明照印房戶。
印如覺有人以手振之。
所苦遂愈。
立雪過膝 (北)魏神光。
學解冠世。
達磨大師自西域至。
往師之。
磨未嘗與語。
一夕大雪。
光立庭砌。
及曉。
雪過其膝。
磨顧曰。
久立雪中。
欲求何事。
光泣曰。
惟願和尚開甘露門。
廣度群品。
磨曰。
諸佛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尚不能至。
汝今以輕心淺心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聞誨勵以刃斷臂置於磨前。
磨曰。
諸佛求道。
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
求亦可在。
光曰。
我心未安。
乞師安心。
磨曰。
将心來。
與汝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磨曰與汝安心竟。
遂傳法。
為二祖。
贊曰。
二祖得法良由精誠已極。
機緣已熟。
乃爾針芥相投。
非取必斷臂也。
癡人效嚬。
将緻力刀砧矣。
噫。
傳法而必斷臂。
則諸祖無完膚。
成佛而必燃身。
則列聖無噍類。
斷煩惱臂。
燃無明身。
願禅者勉之。
離師悔責 唐清江。
幼悟幻泡。
禮昙一律師為親教師。
諷誦經法。
觸目而通。
識者曰此缁門千裡駒也。
嘗與師稍忤。
舍而遊方。
遍曆法筵。
自責曰。
天下行半。
如我本師者鮮矣。
乃還師所。
當僧集時。
負荊唱言。
某甲再投和尚。
惟願攝受。
時一公诟罵。
江雨淚忏謝曰。
前念無知。
後心有悟。
望和尚大慈。
施與歡喜。
求哀再四。
一公憫之。
遂為師資如初。
一公沒。
谒忠國師。
密傳心要焉。
贊曰。
舍聖賢而知非。
當诟罵而不退。
可謂明且誠矣。
終傳心印。
不有由乎。
彼淺信之流。
小嫌則長往不返。
微呵則[口*(銜-金+缶)]恨不忘。
空遇明師。
竟有何益。
如逢帝主。
不獲一官。
惜哉。
迎居正寝 唐石霜慶諸禅師。
得法於道吾。
後隐浏陽。
洞山有浏陽古佛之語。
學者多依之。
道吾将化。
棄其衆從諸。
諸迎居正寝。
行必掖。
坐必侍。
備極敬養之禮。
曆年執侍 唐招賢通禅師。
少為六宮大使。
因詣鳥窠求出家。
窠不納。
堅求。
乃為剃落。
執侍左右勤劬不替。
經一十六年不蒙開示。
欲辭去。
窠問何之。
曰諸方學佛法去。
窠雲佛法此間亦有少許。
遂拈起布毛。
忽大悟。
号布毛侍者雲。
贊曰。
人見侍者於布毛下悟去。
不知一十六年織纴之力也。
匪多載辛勤。
焉有今日事。
遇明師者。
幸毋以躁心乘之。
謹守遺命 (趙)宋懷志。
金華人。
幼業講。
因一禅者激發。
棄講參方。
晚至洞山。
得法於真淨文禅師。
久之辭去。
真淨囑曰。
子禅雖逸格。
惜緣不勝耳。
志拜受命。
至袁州。
州人請住持揚岐。
掣肘而去。
遊湘上。
潭牧請住上封北禅。
皆不受庵。
於衡嶽二十餘年。
有偈曰。
萬機休罷付癡憨。
蹤迹時容野鹿參。
不脫麻衣拳作枕。
幾生夢在綠蘿庵。
晚投龍安。
處之最樂堂。
遂終老焉。
贊曰。
顯達人之所欲。
遵遺命而力拒諸請。
可不謂難乎。
今人嗜名利。
棄禮義。
不請而往者紛如矣。
尚何憶乎師命。
遵訓終隐 (趙)宋清素。
得法於慈明。
在處隐衆中。
兜率悅公時在衆。
因夜話。
詢知為慈明侍者。
大驚。
明日具威儀參扣。
往複開發。
遂得大悟。
仍戒悅曰。
吾以福薄。
先師授記。
不許為人。
憐子之誠。
忘先師之戒。
子以後切勿嗣吾也。
終身陸沉。
人無知者。
兵難不離 元印簡。
山西甯遠人。
八歲禮中觀沼公為師。
十八元兵下甯遠。
四衆逃難。
簡侍中觀如故。
觀曰。
吾迫桑榆。
汝方富有春秋。
何當玉石俱焚。
宜自逃遁。
簡泣曰。
因果無差。
死生有命。
安可離師苟免乎。
明日城降。
元帥史公天澤問曰。
汝何人。
對曰沙門。
食肉否。
對曰何肉。
史曰人肉。
對曰。
虎豹尚不相食。
況人乎。
史喜而釋之。
○總論 古之為弟子者。
師沒而信愈堅。
今之為弟子者。
師存而守已易。
所以者何。
良由最初出家實非欲依止真師。
決擇生死。
蓋一時偶合而已。
是以其心見利則易。
逢惡友惑之則易。
嗔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
甚而下喬入幽如陳相。
罷釋事道如靈素者有之矣。
又甚而太陽平侍者之流。
未必其無人矣。
嗟乎悲哉。
△孝親之行第四 蘭盆勝會 佛世大目犍連。
事母至孝。
母死出家。
精進行道。
得六神通。
見亡母生餓鬼中。
持飯往饷。
飯化猛火。
目連痛哭。
白佛。
佛言。
汝母罪重。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必假十方衆僧威神之力。
當於七月十五日。
佛歡喜日。
僧自恣日。
為母設盂蘭盆齋。
供佛及僧。
始克濟拔。
目連如教設齋。
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
轉更資薦。
遂生天上。
由此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
贊曰。
生養死葬。
小孝也。
生俾底豫。
死俾流芳。
大孝也。
生導其正信。
死薦其靈神。
大孝之大孝也。
目犍連以之。
母必親供 (北)齊道紀。
習成實。
造金藏論七卷。
於邺城東郊講演。
往則荷擔其母及經像等。
語人曰。
母必親供者。
以福與登地菩薩等也。
衣着食飲大小便利。
躬自經理不煩他人。
有助之者辄拒之曰。
吾母也。
非爾母也。
形骸之累。
并吾身也。
有身必苦。
何以勞人。
道俗聞者多感化焉。
居喪不食 梁法雲。
陽羨人。
七歲出家。
為莊嚴寺寶亮弟子。
隽朗英秀。
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
學者海湊。
性誠孝。
勞於色養。
居母憂。
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
旻法師謂曰。
聖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肖者跂及。
且毀不滅性。
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顔儀。
遠則啟發菩提。
以導神識。
宜速思遠理。
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於細近。
雲乃割哀。
微進饘粥。
贊曰。
曾子之母死。
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
即雲公之居喪。
雖曾子何加焉。
語曰釋氏棄其親。
豈理也哉。
泣血哀毀 隋智聚。
住蘇州虎丘東山寺。
至德三年丁母憂。
泣血悲哀。
幾於毀滅。
止東山精舍。
善說不休。
法輪常轉。
荷擔聽學 隋敬脫。
汲郡人。
少出家。
以孝行清直聞。
其聽學也。
常施荷擔母置一頭。
經籍楮筆置一頭。
若當食時。
坐母樹下。
入村乞食。
鑿井報父 唐慧斌。
兖州人。
父朗在朝。
年迫期頤。
愛敬無由。
乃於汶水之陰九逵之會。
建義井一區。
以報父恩。
立碑銘之。
有殷憂暮景。
見子無期。
百年幾日。
對此長悲之句。
禮塔救母 唐子鄰。
範氏子。
母王氏。
不信三寶。
鄰逃東都。
依廣受寺慶修律師出家。
忽思親歸甯。
父失明。
母已故三載矣。
因詣嶽廟敷坐具。
誦法華。
誓見嶽帝求母生處。
其夜嶽帝召謂曰。
汝母禁獄見受諸苦。
鄰悲泣請免。
帝曰。
可往鄮山禮育王塔。
庶可救也。
鄰即詣塔哀泣禮拜。
至於四萬。
俄聞有呼鄰聲。
望空中。
見母謝曰。
承汝之力。
得生忉利天矣。
倐然不見。
贊曰。
目連感佛教以供僧。
子鄰感神教以禮塔。
至孝通神明。
讵不信夫。
悟道報父 唐師備。
姓謝氏。
父以漁為業。
堕水死。
備因出家。
欲報其父。
芒鞋布衲食才接氣。
與雪峰存禅師為友。
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
嘗攜囊出嶺。
拟欲遍參。
忽傷足流血。
豁然而悟。
遂不出嶺。
依峰咨決心要。
峰嘗稱曰。
備頭陀再來人也。
後忽夢父來謝雲。
荷子出家。
了明心地。
已得生天。
故來報耳。
刲股出家 唐鑒宗。
湖州長城人。
姓錢氏。
父晟有疾。
宗割股肉饋之。
绐曰他畜之肉。
父病因愈。
乃求出家。
後谒鹽官悟空禅師。
随衆參請。
頓徹心源。
鹹通中止天目東峰徑山。
号徑山第二祖。
織蒲供母 唐睦州陳尊宿。
諱道明。
初遊方契旨於黃蘗。
住觀音院。
常餘百衆。
後舍衆入開元寺房。
作蒲屦施道路。
貨屦養母。
人号陳蒲鞋雲。
誠感父骨 (五代)後周道丕。
長安貴胄裡人。
唐宗室也。
七歲出家。
十九值駕幸洛京。
長安焚蕩。
乃負母入華山安止岩穴。
時谷湧貴。
丕自辟谷。
惟乞食供母。
母問食未。
恐傷母意。
必曰已齋。
母曰。
汝父霍山戰沒。
骨暴霜露。
能收取歸葬乎。
遂往霍山拾聚白骨。
晝夜誦經咒之曰。
昔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
願群骨之中有動轉者。
即吾父遺骸也。
一心注想。
目不輕舍。
數日間有髑髅從骨聚躍出。
搖曳良久。
丕躄踴抱持赍歸見母。
是夜母夢夫歸。
明晨骨至。
人以為孝感所緻。
後應制論道多居元席。
朝野歸重。
贊曰。
絕粒而饷母饑。
誦經而獲父骨。
可謂大孝兼乎存殁。
而至行超於古今者矣。
鳴呼異哉。
念佛度母 (趙)宋宗赜。
襄陽人。
父早喪。
母陳氏攜養於舅氏。
少習儒業。
年二十九禮長蘆秀禅師出家。
參通玄理。
迎母於方丈東室。
勸母剪發。
甘旨之外勉進念佛。
後無疾而終。
制勸孝文行於世。
号慈覺禅師。
贊曰。
赜公笃信淨土。
不惟自利而兼利其母。
使果得往生。
賢於度母生天者多矣。
沙門欲報其親。
不可不知此。
○總論 世人病釋氏無父。
而釋氏之孝其親反過於世人。
傳記所載蓋曆有明征矣。
今猶有嫉僧如蛇蠍者。
則僧之罪也。
即可痛恨其罪有三。
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其親者。
一也。
高坐舟車而俾其親牽挽如工仆者。
二也。
割愛出家而别禮他男女以為父母者。
三也。
願諸世人。
毋以此三不才僧而病一切。
△忠君之行第五 開陳報應 吳僧會。
吳主皓召而問曰。
佛言善惡報應。
可得聞乎。
對曰。
明主以孝慈治天下。
則赤烏翔壽星見。
以仁慈育萬民。
則醴泉冽嘉禾茁。
善既有應。
惡亦如之。
故為惡於隐。
鬼得而誅之。
為惡於顯。
人得而誅之。
易稱積善餘慶。
詩美求福不回。
雖周孔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訓。
皓曰。
周孔既明。
何用佛教。
對曰。
周孔不欲深言。
故略示其槩。
佛教不止淺言。
故備陳其詳。
聖人惟恐善之不多。
陛下以為嫌。
何也。
皓深然之。
勸善弭災 晉法曠。
簡文皇帝诏問起居并谘以妖星。
請曠為力。
曠答诏曰。
景公修德。
妖星移次。
願陛下勤修德政。
以塞天譴。
貧道必當盡誠。
乃與弟子齋忏。
俄而星滅。
規谏殺戮 晉佛圖澄。
以石勒好殺。
乃詣勒。
勒問佛道有何靈驗。
澄知勒不達深理。
宜先動以道術。
乃取缽盛水燒香咒之。
須臾生青蓮花。
勒信服。
澄因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内。
則四靈表瑞。
政敝道消。
則彗孛見於上。
恒象着見。
休咎随行。
斯古今之常征。
天人之明誡也。
勒甚悅焉。
應被誅戮蒙救濟者甚衆。
贊曰。
嘗怪南北朝多高僧。
賢聖出興。
不於平世而於亂世者。
何也。
良以運厄時艱。
民窮物苦。
大悲救濟正在斯時耳。
所謂藥因救病出金瓶者非耶。
巧論齋戒 (劉)宋求那跋摩。
罽賓國王族也。
元嘉八年達建業。
帝問曰。
寡人欲持齋不殺。
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
奈何。
對曰。
帝王所修與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