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受戒錄
關燈
小
中
大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 弘贊在犙 述
稽夫中邊得戒。
始末源由。
中制十人受具。
邊許五人得戒。
中是中天竺。
天竺之東際白木調國。
南際靖善塔。
西際一師黎仙人山。
北際柱國。
自此四外。
名為邊國。
震旦乃在白木調東二萬七千餘裡。
開持律五人得授大戒。
昔漢明帝初。
摩騰法蘭二法師來至此土。
與人出家。
唯剃須發。
披缦條衣。
授彼五戒十戒而已。
以不滿五人。
不得受具。
後至漢桓帝。
一百餘年内。
猶三歸五戒十戒。
遞相傳授。
桓帝已後。
北天竺國。
有支法領等五沙門。
來至漢地。
始於長安與人授具足戒。
其時大律未有。
唯口誦出戒本一卷。
羯磨一卷。
流行此土。
時尼衆來求受戒。
五僧曰。
如律所明。
唯開邊地五人僧受具戒。
不論尼衆。
是時諸尼辭退而還。
泣淚如雨。
曹魏初三年。
中天竺昙摩迦羅(此雲法時)。
至雒陽。
譯出戒律。
立羯磨受法。
準用十僧。
於是佛法大行震旦。
為東夏受戒律之始也。
時漢末魏初。
東天竺國。
有二尼來到長安。
見諸尼衆問曰。
汝等誰邊受戒。
尼衆答曰。
我到大僧所。
受五戒十戒而已。
二尼歎曰。
邊地尼衆。
悉未有具。
即為還本國。
化得一十五人來。
三人在雪山死。
二人堕黑澗死。
唯餘十人到此。
諸尼悉赴京師。
與授具戒。
後到吳地。
亦與彼尼衆受具。
西尼思慕本鄉。
遂附舶南海而還。
及至上船。
唯有七人。
三人命終。
來去經途十有餘年。
又按高僧傳。
宋元嘉十年。
西天僧伽跋摩。
至建康。
敕住平陸寺。
為京師沙門慧照三百七十人。
渡蔡洲岸。
於船中再受具戒。
或問其意。
照曰。
以疑先受。
若中若下。
更求增勝。
故須重受。
依本臘次。
十一年。
求那跋摩。
於南林寺立戒壇。
為僧尼授戒。
為震旦戒壇之始。
時師子國。
比丘尼八人來未幾。
複有尼鐵索羅三人至。
足為十衆。
乃請僧伽跋摩為師。
為景福寺尼慧果等。
於南林戒壇。
依二部重受具戒。
度三百餘人。
噫。
古人忘身為法。
不憚數萬裡而來。
然此方得戒者。
豈可不生難遭想哉。
惜夫今當末法。
知法秉羯磨者難得。
而二部僧尼受戒。
失傳久矣。
昔摩騰羅漢。
并諸賢哲。
多是果位聖人。
尚不敢違律。
僧不滿數。
與人授具。
一部僧而與尼授大戒。
我等何人。
敢違佛教。
滅佛正法。
緻他永失比丘比丘尼性。
得虛假名。
授受俱成非法矣。
順治十四年。
餘在廣州羊城。
時各縣餘尼來求受具。
餘辭不獲已。
因立二部僧。
各滿十人。
與授大戒。
自後十人難得。
但有五人以上。
亦與為授。
要須持律清淨。
故雲邊地持律五人得受具戒。
其尼親教師。
要滿十夏。
而羯磨教授二師。
及餘證人。
無論歲臘。
事須解律。
縱律未能精煉。
其羯磨者。
必是持律明了。
方許秉法。
若不如是。
強與他授。
令他盡壽戒不沾身。
罪非小也。
雖雲邊地五人僧受。
不論尼衆。
斯乃古人慎重。
邊地僧尚難得。
尼衆何能易有。
茲以竊推。
律既許僧。
尼必預列。
昔迦旃延尊者。
在西天竺。
阿盤提國。
有長者子名億耳。
出家求受具戒。
時彼國無十人僧。
不得受具。
乃往白佛。
佛聽邊地五人得受。
時因緣在僧。
故未及論尼。
況今末法出家。
遇正教者實難。
若不論尼。
則尼部全缺。
八敬誰修。
雖是邊地。
而有持律清淨十人。
别揀五人。
律文不聽。
知非持戒清淨。
方任揀擇。
以受戒事大。
一不如法。
則戒體斯失。
今諸方叢席。
為人授具。
既不知作法結僧大界。
戒壇奚立。
則戒無由得矣。
故雲。
若不結界。
一切羯磨受戒等法。
俱是空作。
複不依律作白羯磨。
唯師自心。
在沙彌白衣前。
杜撰唱說。
非法為法。
以訛傳訛。
遞相踵習。
沿波日久。
不覺其非。
佛言。
若有秉羯磨說戒。
則正法未滅世間。
又雲。
毗尼藏住。
佛法亦住。
是故弘紹之賓。
特宜遵教。
俾正法而恒存。
木叉而永固也(戒壇。
即戒場。
在大
始末源由。
中制十人受具。
邊許五人得戒。
中是中天竺。
天竺之東際白木調國。
南際靖善塔。
西際一師黎仙人山。
北際柱國。
自此四外。
名為邊國。
震旦乃在白木調東二萬七千餘裡。
開持律五人得授大戒。
昔漢明帝初。
摩騰法蘭二法師來至此土。
與人出家。
唯剃須發。
披缦條衣。
授彼五戒十戒而已。
以不滿五人。
不得受具。
後至漢桓帝。
一百餘年内。
猶三歸五戒十戒。
遞相傳授。
桓帝已後。
北天竺國。
有支法領等五沙門。
來至漢地。
始於長安與人授具足戒。
其時大律未有。
唯口誦出戒本一卷。
羯磨一卷。
流行此土。
時尼衆來求受戒。
五僧曰。
如律所明。
唯開邊地五人僧受具戒。
不論尼衆。
是時諸尼辭退而還。
泣淚如雨。
曹魏初三年。
中天竺昙摩迦羅(此雲法時)。
至雒陽。
譯出戒律。
立羯磨受法。
準用十僧。
於是佛法大行震旦。
為東夏受戒律之始也。
時漢末魏初。
東天竺國。
有二尼來到長安。
見諸尼衆問曰。
汝等誰邊受戒。
尼衆答曰。
我到大僧所。
受五戒十戒而已。
二尼歎曰。
邊地尼衆。
悉未有具。
即為還本國。
化得一十五人來。
三人在雪山死。
二人堕黑澗死。
唯餘十人到此。
諸尼悉赴京師。
與授具戒。
後到吳地。
亦與彼尼衆受具。
西尼思慕本鄉。
遂附舶南海而還。
及至上船。
唯有七人。
三人命終。
來去經途十有餘年。
又按高僧傳。
宋元嘉十年。
西天僧伽跋摩。
至建康。
敕住平陸寺。
為京師沙門慧照三百七十人。
渡蔡洲岸。
於船中再受具戒。
或問其意。
照曰。
以疑先受。
若中若下。
更求增勝。
故須重受。
依本臘次。
十一年。
求那跋摩。
於南林寺立戒壇。
為僧尼授戒。
為震旦戒壇之始。
時師子國。
比丘尼八人來未幾。
複有尼鐵索羅三人至。
足為十衆。
乃請僧伽跋摩為師。
為景福寺尼慧果等。
於南林戒壇。
依二部重受具戒。
度三百餘人。
噫。
古人忘身為法。
不憚數萬裡而來。
然此方得戒者。
豈可不生難遭想哉。
惜夫今當末法。
知法秉羯磨者難得。
而二部僧尼受戒。
失傳久矣。
昔摩騰羅漢。
并諸賢哲。
多是果位聖人。
尚不敢違律。
僧不滿數。
與人授具。
一部僧而與尼授大戒。
我等何人。
敢違佛教。
滅佛正法。
緻他永失比丘比丘尼性。
得虛假名。
授受俱成非法矣。
順治十四年。
餘在廣州羊城。
時各縣餘尼來求受具。
餘辭不獲已。
因立二部僧。
各滿十人。
與授大戒。
自後十人難得。
但有五人以上。
亦與為授。
要須持律清淨。
故雲邊地持律五人得受具戒。
其尼親教師。
要滿十夏。
而羯磨教授二師。
及餘證人。
無論歲臘。
事須解律。
縱律未能精煉。
其羯磨者。
必是持律明了。
方許秉法。
若不如是。
強與他授。
令他盡壽戒不沾身。
罪非小也。
雖雲邊地五人僧受。
不論尼衆。
斯乃古人慎重。
邊地僧尚難得。
尼衆何能易有。
茲以竊推。
律既許僧。
尼必預列。
昔迦旃延尊者。
在西天竺。
阿盤提國。
有長者子名億耳。
出家求受具戒。
時彼國無十人僧。
不得受具。
乃往白佛。
佛聽邊地五人得受。
時因緣在僧。
故未及論尼。
況今末法出家。
遇正教者實難。
若不論尼。
則尼部全缺。
八敬誰修。
雖是邊地。
而有持律清淨十人。
别揀五人。
律文不聽。
知非持戒清淨。
方任揀擇。
以受戒事大。
一不如法。
則戒體斯失。
今諸方叢席。
為人授具。
既不知作法結僧大界。
戒壇奚立。
則戒無由得矣。
故雲。
若不結界。
一切羯磨受戒等法。
俱是空作。
複不依律作白羯磨。
唯師自心。
在沙彌白衣前。
杜撰唱說。
非法為法。
以訛傳訛。
遞相踵習。
沿波日久。
不覺其非。
佛言。
若有秉羯磨說戒。
則正法未滅世間。
又雲。
毗尼藏住。
佛法亦住。
是故弘紹之賓。
特宜遵教。
俾正法而恒存。
木叉而永固也(戒壇。
即戒場。
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