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常爐竈個中開。
一味馨香養道胎。
頓絕諸方膻臭氣。
飽齁齁地笑咍咍。
山茨際禅師繼隐庵進火示衆。
借得嶽山南一片。
縛成茅屋伴雲閑。
今朝拈起無煙火。
朵朵晴峰開笑顔。
法座成提綱 南石琇禅師法座成示衆。
劫初有個寶華座。
孰謂今朝始作成。
為念衆生猶未了。
故将隻手特經營。
聲聞欲上心先怯。
列祖高升話大行。
謂是法空還不得。
從來佛道絕途程。
月江印禅師法座新成上堂。
大衆。
此處即是毗盧遮那如來所處憍屍迦須彌山頂善法之堂。
此座即是普光明藏獅子之座。
此蓋即是寶積長者所獻之蓋。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座高出八萬四千由旬。
其堂高一十六萬由旬。
一一軒窗一一欄楯一一莊嚴藏。
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如普賢毛孔。
如彌勒樓閣。
諸佛剎海一一現前無壞無雜。
所謂諸佛曾來入此堂。
是故此堂最嚴淨。
諸佛曾來入此座。
是故法座最吉祥。
諸佛曾受此寶蓋。
是故此蓋最殊特。
須知此堂此座此蓋不從天降不從地湧。
皆從我山中牧石老禅根本智中之所流出。
豎窮三際則三際圓融。
橫亘十方則十方通暢。
擊拂子。
虛空可量風可系。
無能盡說佛功德。
漢月藏禅師法座成上堂。
岩岩獅座湧堂中。
老衲披衣坐法空。
跨下狻猊忽返擲。
一聲哮吼見威雄。
喝一喝曰。
獅子踞地吼。
佛祖倒身走。
出頭天外看。
隻有萬峰叟。
喝一喝。
建寶塔提綱(上塔珠 寶索相輪 塔告成) 楚石琦禅師建寶塔上堂。
僧問。
昔日南泉和尚因趙州問雲如何是道。
泉雲平常心是道。
如何是平常心。
師雲敲氷取火掘地覓天。
進雲大好平常心。
師雲我不如你。
你自會得好。
乃雲。
問既不弱。
答得又奇。
你道契二大老不契二大老。
還有道得者麼。
試出來道看。
如無人道。
自道去也。
一分奉釋迦牟尼佛。
一分奉多寶佛塔。
南石琇禅師雙塔壽甯禅寺上塔珠誦法華經請升座。
師拈香祝聖畢乃雲。
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惟有諸佛乃能知之。
上是天。
下是地。
喚甚麼作此法。
若向者裡領略得去。
便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其或未然。
徑山未免畫蛇添足去也。
須知此法頭頭上顯物物上明。
無一塵不是此法顯現之處。
無一時不是此法出生之時。
所以世尊得之。
從兜率降王宮。
逾城出家苦行成道。
住世七十九年。
說法三百餘會。
末後拈花示衆。
以正法眼藏獨付飲光。
諸祖得之。
各立化庭。
共揚法道。
或立一心三觀。
或說十玄六相。
或隻直指單傳。
或設三玄五位。
聖天子得之。
仁及四海化及萬邦。
驺虞忽現而黃河澄清。
旸谷來朝而虞淵入貢。
百僚得之。
坐朝堂而揚政化。
燮陰陽而撫黎庶。
金湯吾教柱石邦家。
住持一源禅師得之。
不動聲色檀施雲歸。
重修寶塔不日成之。
現前大衆得之。
不勞跬步入此道場。
六萬餘言若建瓴水。
施财施力若見若聞。
無不是此法施設。
無不是此法圓成。
雖然。
若喚作此法則落聖解。
不喚作此法則堕凡情。
且作麼生即得。
拈拄杖雲。
拄杖子聞得出來對衆決斷去也。
卓拄杖。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大衆。
正恁麼時。
因齋慶贊一句如何舉似。
紫旃檀塔六七級。
紅[廿/(甬-(十/十)+羊)]萏花三四枝。
唯庵然禅師上塔頂寶索上堂。
鈎鎖連環。
連環鈎鎖。
觌體全彰。
眼眼相顧。
其橫也穿卻虛空鼻頭。
其豎也鎖住須彌鐵柱。
親從惡辣鉗上煅煉得來。
豈比尋常麻纏紙裹。
個是谷瑤居士壯觀浮圖。
騰今亘古底作也。
雖然如是。
且道高懸倒挂一句如何舉似。
四檐平定香雲繞。
萬世光華佛日長。
無用寬禅師泗洲大聖塔安相輪。
突出虛空大法輪。
合尖頭上鎮乾坤。
煌煌照燭威音外。
飒飒清風散月明。
大衆見麼。
倒騎瓠子咬昆侖。
楚石琦禅師怡雲居造石為佛塔成上堂。
舉教中道。
若人以真金。
日施百千兩。
不如暫入寺。
誠心一禮塔。
理上偏枯。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八萬四千塔。
寶塔終久化為塵。
一念至心成正覺。
事上偏枯。
直饒理事雙亡正偏不立。
要見多寶釋迦則未可在。
還委悉麼。
龍袖拂開全體現。
象王行處絕狐蹤。
建壽塔提綱(定塔基 開塔基 立塔石豎塔心 開塔 閉塔) 了庵欲禅師秀峰長老募緣建塔至上堂。
舉玄沙侍雪峰行次。
峰指面前雲者一片地好造個無縫塔。
沙雲高多少。
峰顧視上下。
沙雲。
人天福報不無和尚。
若是靈山授記未夢見在。
峰雲你又作麼生。
沙雲七尺八尺。
師雲。
一人平地上掘坑。
一人虛空裡釘橛。
後來琅琊雲。
家肥生孝子。
國霸有謀臣。
師雲。
随風倒柁漢。
今日秀峰長老正要造個無縫塔。
遠遠過我。
不免贈個塔樣。
良久雲。
會麼。
高而無上。
廣莫可極。
淵而無下。
深不可測。
浩浩波光。
重重山色。
一道清虛亘古今。
八面香風惹衣裓。
擊拂子下座。
天如則禅師道友曾貫之為定水西原塔基示衆。
我與諸佛祖。
同樂亦同苦。
同死同時埋。
同坑無異土。
雖然
一味馨香養道胎。
頓絕諸方膻臭氣。
飽齁齁地笑咍咍。
山茨際禅師繼隐庵進火示衆。
借得嶽山南一片。
縛成茅屋伴雲閑。
今朝拈起無煙火。
朵朵晴峰開笑顔。
法座成提綱 南石琇禅師法座成示衆。
劫初有個寶華座。
孰謂今朝始作成。
為念衆生猶未了。
故将隻手特經營。
聲聞欲上心先怯。
列祖高升話大行。
謂是法空還不得。
從來佛道絕途程。
月江印禅師法座新成上堂。
大衆。
此處即是毗盧遮那如來所處憍屍迦須彌山頂善法之堂。
此座即是普光明藏獅子之座。
此蓋即是寶積長者所獻之蓋。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座高出八萬四千由旬。
其堂高一十六萬由旬。
一一軒窗一一欄楯一一莊嚴藏。
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如普賢毛孔。
如彌勒樓閣。
諸佛剎海一一現前無壞無雜。
所謂諸佛曾來入此堂。
是故此堂最嚴淨。
諸佛曾來入此座。
是故法座最吉祥。
諸佛曾受此寶蓋。
是故此蓋最殊特。
須知此堂此座此蓋不從天降不從地湧。
皆從我山中牧石老禅根本智中之所流出。
豎窮三際則三際圓融。
橫亘十方則十方通暢。
擊拂子。
虛空可量風可系。
無能盡說佛功德。
漢月藏禅師法座成上堂。
岩岩獅座湧堂中。
老衲披衣坐法空。
跨下狻猊忽返擲。
一聲哮吼見威雄。
喝一喝曰。
獅子踞地吼。
佛祖倒身走。
出頭天外看。
隻有萬峰叟。
喝一喝。
建寶塔提綱(上塔珠 寶索相輪 塔告成) 楚石琦禅師建寶塔上堂。
僧問。
昔日南泉和尚因趙州問雲如何是道。
泉雲平常心是道。
如何是平常心。
師雲敲氷取火掘地覓天。
進雲大好平常心。
師雲我不如你。
你自會得好。
乃雲。
問既不弱。
答得又奇。
你道契二大老不契二大老。
還有道得者麼。
試出來道看。
如無人道。
自道去也。
一分奉釋迦牟尼佛。
一分奉多寶佛塔。
南石琇禅師雙塔壽甯禅寺上塔珠誦法華經請升座。
師拈香祝聖畢乃雲。
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惟有諸佛乃能知之。
上是天。
下是地。
喚甚麼作此法。
若向者裡領略得去。
便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其或未然。
徑山未免畫蛇添足去也。
須知此法頭頭上顯物物上明。
無一塵不是此法顯現之處。
無一時不是此法出生之時。
所以世尊得之。
從兜率降王宮。
逾城出家苦行成道。
住世七十九年。
說法三百餘會。
末後拈花示衆。
以正法眼藏獨付飲光。
諸祖得之。
各立化庭。
共揚法道。
或立一心三觀。
或說十玄六相。
或隻直指單傳。
或設三玄五位。
聖天子得之。
仁及四海化及萬邦。
驺虞忽現而黃河澄清。
旸谷來朝而虞淵入貢。
百僚得之。
坐朝堂而揚政化。
燮陰陽而撫黎庶。
金湯吾教柱石邦家。
住持一源禅師得之。
不動聲色檀施雲歸。
重修寶塔不日成之。
現前大衆得之。
不勞跬步入此道場。
六萬餘言若建瓴水。
施财施力若見若聞。
無不是此法施設。
無不是此法圓成。
雖然。
若喚作此法則落聖解。
不喚作此法則堕凡情。
且作麼生即得。
拈拄杖雲。
拄杖子聞得出來對衆決斷去也。
卓拄杖。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大衆。
正恁麼時。
因齋慶贊一句如何舉似。
紫旃檀塔六七級。
紅[廿/(甬-(十/十)+羊)]萏花三四枝。
唯庵然禅師上塔頂寶索上堂。
鈎鎖連環。
連環鈎鎖。
觌體全彰。
眼眼相顧。
其橫也穿卻虛空鼻頭。
其豎也鎖住須彌鐵柱。
親從惡辣鉗上煅煉得來。
豈比尋常麻纏紙裹。
個是谷瑤居士壯觀浮圖。
騰今亘古底作也。
雖然如是。
且道高懸倒挂一句如何舉似。
四檐平定香雲繞。
萬世光華佛日長。
無用寬禅師泗洲大聖塔安相輪。
突出虛空大法輪。
合尖頭上鎮乾坤。
煌煌照燭威音外。
飒飒清風散月明。
大衆見麼。
倒騎瓠子咬昆侖。
楚石琦禅師怡雲居造石為佛塔成上堂。
舉教中道。
若人以真金。
日施百千兩。
不如暫入寺。
誠心一禮塔。
理上偏枯。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八萬四千塔。
寶塔終久化為塵。
一念至心成正覺。
事上偏枯。
直饒理事雙亡正偏不立。
要見多寶釋迦則未可在。
還委悉麼。
龍袖拂開全體現。
象王行處絕狐蹤。
建壽塔提綱(定塔基 開塔基 立塔石豎塔心 開塔 閉塔) 了庵欲禅師秀峰長老募緣建塔至上堂。
舉玄沙侍雪峰行次。
峰指面前雲者一片地好造個無縫塔。
沙雲高多少。
峰顧視上下。
沙雲。
人天福報不無和尚。
若是靈山授記未夢見在。
峰雲你又作麼生。
沙雲七尺八尺。
師雲。
一人平地上掘坑。
一人虛空裡釘橛。
後來琅琊雲。
家肥生孝子。
國霸有謀臣。
師雲。
随風倒柁漢。
今日秀峰長老正要造個無縫塔。
遠遠過我。
不免贈個塔樣。
良久雲。
會麼。
高而無上。
廣莫可極。
淵而無下。
深不可測。
浩浩波光。
重重山色。
一道清虛亘古今。
八面香風惹衣裓。
擊拂子下座。
天如則禅師道友曾貫之為定水西原塔基示衆。
我與諸佛祖。
同樂亦同苦。
同死同時埋。
同坑無異土。
雖然